解放戰爭進入1948年底的時候,隨著遼瀋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結束,我軍在氣勢上已經完全佔了上風,此時,蔣介石也已經在盤算「遷都」一事。
國民黨撤退前夕的上海
當時,國民黨內部對於撤退,有3種方案:
1、撤退到大西南的川渝一帶,就像當年遷都重慶一樣,建立以西昌為中心的大西南根據地,利用西高東下的地理優勢,居高臨下,企圖日後反攻;
2、撤退到海南島,以此為中心,加上東南沿海地區,作為最後頑抗的陣地;
3、撤退到臺灣島;
當時絕大多數人主張第1種方案,認為有經驗在先,且便於日後「反攻」,但是最終蔣介石選擇了第3種方案。
當時力挺第3種方案的,是一個歷史、地理學家,名叫張其昀。
這個張其昀不是一般人,他是蔣介石的「文膽」陳布雷親自舉薦的人才,同時又是蔣介石的寧波同鄉,又是專家學者,人稱其「陳布雷第二」,蔣介石對其非常信任。
蔣介石與張其昀
當時張其昀提出第3種方案的「優勢」主要有3個:
1、臺灣氣候溼潤,適於農作物生長,島上的物產資源豐富,糧食儲備能夠滿足200萬撤退官兵及家屬的需求;
2、臺灣島與大陸之間有一條100多公裡的「天塹」——臺灣海峽,因為當時我軍尚沒有空軍和海軍,所以張其昀表示,臺灣島相對來說,比較「安全」;
3、臺灣島自從1895年被日本人侵佔了之後,島內經濟基本與大陸隔離,自成一體,交通相對便利,工業上有日本殖民者留下的基礎,因此發展起來相對比較容易。
客觀上講,張其昀說的句句都是「實話」,蔣介石沒有反對的理由。
同時,蔣介石在此之前,於1946年10月21日,臺灣「回歸」一周年的時候,就曾與宋美齡到臺灣「視察」過,而且留下了很不錯的印象,因此蔣介石最終選擇了撤退臺灣島。
1948年底,國民黨就開始了撤退臺灣島的計劃,他們最先瞄準的,是大陸的「金銀珠寶」。
對蔣介石而言,國庫的黃金就是其日後立足臺灣、「另起爐灶」的本錢,所以必須早做準備。
1948年11月底,蔣介石密令財政部長俞鴻鈞,要求他在一周內,將國庫的一半黃金運到臺灣,之後於1948年12月1日,海軍艦艇「海星號」等軍艦,就帶著260萬兩黃金、400萬枚銀元,悄無聲息地駛向了臺灣基隆港。
運往臺灣的銀錠在等待裝船
但就像中國一句老話說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蔣介石秘密偷運黃金的行為,還是被「曝光」了出來。
1948年12月3日,先是美國路透社發布新聞:「國民政府央行偷運黃金」,很快香港的報紙期刊,也陸續轉載,引起全國上下軒然大波。
本來已經貶值上百倍的「金圓券」,更加好似雪崩一般地狂貶,人們爭先恐後要求兌換出手中的金圓券,搶奪黃金。
1948年12月24日,等待兌換黃金的人們情緒完全失控,為了擠進銀行,他們相互擠壓、衝撞、踩踏,最終釀成了7死50傷的「黃金擠兌慘案」。
黃金擠兌慘案
但與此同時,蔣介石絲毫沒有放棄偷運黃金的行動,1949年1月1日,又是50萬兩黃金被秘密送往了臺灣。
1949年1月20日,海軍幾艘艦艇又帶著90萬兩黃金、3000萬枚銀元以及7000萬美元,離開上海外灘碼頭,駛向了遙遠的臺灣。
經過幾次搶運之後,國庫原有的400多萬兩黃金,已經基本上被搬空了,僅存20萬兩左右。
存放於臺灣「國庫」的黃金
所有這些黃金,都是國民政府從老百姓那裡搜刮來的血汗錢,就像蔣經國自己說的那樣,「每一個銅錢敲開來都是血」。
蔣介石帶著200萬官兵、政客及家屬撤退到臺灣後,用著大陸百姓的血汗錢,給國民黨士兵發軍餉、開展所謂的經濟發展計劃。
事到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當初被蔣介石偷運走的幾百萬兩黃金,依然沒有用完。
據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揭開大陸黃金運臺真相的《黃金秘檔——1949年大陸黃金運臺始末》作者吳興鏞曾經表示:
「目前臺灣央行在新北市新店文園金庫的藏金,其中還有108萬兩就是當初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