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的失敗,蔣介石最終痛下決心,帶著他的人馬以及在人民身上搜刮出來的七百七十四箱黃金、二百多萬兩銀元,一溜煙地跑去了臺灣。這一走,便是一輩子,老蔣到今天還有家難回。
可是,有人不解,以當時蔣介石的勢力,他是必然要反攻大陸的,既如此,為何要選擇臺灣而不是就近一些的地方呢?
蔣介石原本退軍有三條路可選,但他為何會選擇了臺灣呢?這是臺灣獨有的優勢
說起來,這是蔣介石自己的想法,更是他的智囊團隊分析之後得出的結果。畢竟,後退到臺灣這一步棋關係重大,不可能來自於一朝一夕,也不可能憑一己之力就能下決斷。因此,當時蔣介石為此沒少費腦筋。
但臺灣的優勢在國民黨內部很多人眼裡都明顯而且突出,比如他的老部下張其昀,作為一名國民黨的元老,如何不知道被我黨統一之後的命運?所以,他早就和蔣介石提議:上上良策是退守臺灣!
為什麼?臺灣的當時的優勢表現在這幾個方面:首先,臺灣與大陸隔著臺灣海峽,這是一個天然屏障,在當時歲月,想要跨越它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蔣介石當時屬於窮途末路,他要躲就得躲得安全一些,臺灣海峽既然能有效阻擋大陸方面的進攻與追擊,他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這麼多人帶過去,就勢必涉及到吃穿用度一系列問題。臺灣之前為日本人所佔有,在那裡,已經擁有了成熟的工業基礎。這些都是現成的讓老蔣養活自己人馬的資本,能反攻大陸自然好,一旦不能發動成功,也可以就地發展、壯大呀。
而且,臺灣為溫和的亞熱帶、熱帶氣候,這就保證了農業方面的發展,至少吃得是不愁了。另外還有靠水吃水,居於環海位置,漁業方面的資源是使用不竭的,這本身就是一種生存資源。
蔣介石在張其昀深入講解之下,對於臺灣有了極深刻的認知。特別要提一下的,那就是當時美國對於國民黨方面的援助。從國家版圖來看,臺灣自成一島,接受援助又是最適合又便捷的地方。這完全就是一個關起門來就可以過小日子的退所,老蔣自然心嚮往之。
事實上,對於臺灣蔣介石早就心有所屬,當年內戰一爆發,他就曾到臺灣去過。看著臺灣不受內戰波及的現狀,說過這樣一段話:
"臺灣可視為一片淨土,今後應積極加以建設,使之成為一模範省,則俄,共狡詐百出,必亡我國家而甘心者,其將無如我何乎!"
只是,蔣介石沒有想到這一天來得如此之快,所以在選擇退居之所時,他又想到了自己曾經寫在日記中的一句話:
"只要有了臺灣,共產黨就無奈我何"。
所以,選擇臺灣幾乎就是蔣介石必然的行為,這一點沒人能改變得了。
為何蔣介石不考慮四川、海南呢?因為它們在當時確實無法與臺灣相比
此時有人會問,當年張其昀不是給了蔣介石三條路嗎?認為西南與海南也是可選之所,蔣介石為何要捨棄這兩個地方?
其實很簡單,這兩個地方與臺灣相比,優勢都不明顯。雖然蔣介石也不想跑那麼遠,呆到一個小海島上去,但就當時的趨勢來說,臺灣有著比海南、西南更大的優勢。
比如說西南方的四川,這是蔣介石最先排除掉的去處。因為他非常明白,自己的隊伍在四川這樣的地勢下根本就抵抗不了我軍的攻擊。就連他最倚重的桂系軍都被打垮了,他如何不清楚這一事實?想要打山地戰,國民黨內部哪還有人呀。
而且,不得民心就意味著在哪裡都呆不下去。蔣介石何嘗不知道四川是個好地方,但人家川內民眾已經掛出了死字旗,盼著和平已經不惜一切了。老蔣如果非要選擇逆勢而行,那結局是可想而知的了。
那麼海南呢?作為與臺灣相似的一個島嶼,它也算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可海南的"天險"就是瓊州海峽,這相比臺灣海峽就太窄了些,在防守方面要弱。
不僅如此,蔣介石當時的心思是有多遠跑多遠,想要重新"發展",那必須要遠離大陸才好。我軍對他的影響太深遠了,搞不好內部就會舉巢棄他而去。所以,要退就退個遠一些的地方,這是老蔣最想要的。
其實,除了地勢方面的原因之外,海南當時的工業發展也沒有臺灣那麼成熟。海南島上除去一些水果之外,似乎並沒有太多養育與發展隊伍的資源。特別是所產的糧食,根本就不夠他那麼多人吃的。這要堅持一段時間還行,如果反攻不成的話,他恐怕就要被餓死了。
一個地理位置不夠理想,又沒工業又沒農業為繼的地方,如何讓老蔣那若干的人馬來存活。所以,駐軍海南的話反攻有利是事實,但長期對抗沒什麼優勢。蔣介石心裡再了解不過,他的所謂反攻在哪裡,又是什麼時候,那都是未知數呀。
而且,最讓蔣介石頭疼的一件事,那就是雖然退守之人多達幾百萬,可真正堪用,能夠幫助他老蔣帶隊打仗的人著實不多。在海南駐留,通過反擊絕地逢生,那根本就不現實。
可見,跑得遠遠的,讓身邊人死心塌地跟著他,這才是唯一的發展方法。
就當時的臺灣省省長來說吧,那算是他的老友,他在有難的情況下,自然是先選擇可以讓他安心、安全的地方。
因此,西南、海南之於臺灣,那劣勢都一清二楚,最終放棄這兩個地方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雖然說老蔣選擇臺灣退守這件事做得很到位,可惜的是他也沒有想到,這一走便再也不可能回來了。哪怕他已經離世多年,可他卻沒辦法踏上回家之路。中國人傳統的葉落歸根之說,對他蔣介石恐怕就是一種難言之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