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當年有三條退路,為何最終選擇了臺灣?退守臺灣優勢在哪

2020-12-08 騰訊網

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的失敗,蔣介石最終痛下決心,帶著他的人馬以及在人民身上搜刮出來的七百七十四箱黃金、二百多萬兩銀元,一溜煙地跑去了臺灣。這一走,便是一輩子,老蔣到今天還有家難回。

可是,有人不解,以當時蔣介石的勢力,他是必然要反攻大陸的,既如此,為何要選擇臺灣而不是就近一些的地方呢?

蔣介石原本退軍有三條路可選,但他為何會選擇了臺灣呢?這是臺灣獨有的優勢

說起來,這是蔣介石自己的想法,更是他的智囊團隊分析之後得出的結果。畢竟,後退到臺灣這一步棋關係重大,不可能來自於一朝一夕,也不可能憑一己之力就能下決斷。因此,當時蔣介石為此沒少費腦筋。

但臺灣的優勢在國民黨內部很多人眼裡都明顯而且突出,比如他的老部下張其昀,作為一名國民黨的元老,如何不知道被我黨統一之後的命運?所以,他早就和蔣介石提議:上上良策是退守臺灣!

為什麼?臺灣的當時的優勢表現在這幾個方面:首先,臺灣與大陸隔著臺灣海峽,這是一個天然屏障,在當時歲月,想要跨越它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蔣介石當時屬於窮途末路,他要躲就得躲得安全一些,臺灣海峽既然能有效阻擋大陸方面的進攻與追擊,他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這麼多人帶過去,就勢必涉及到吃穿用度一系列問題。臺灣之前為日本人所佔有,在那裡,已經擁有了成熟的工業基礎。這些都是現成的讓老蔣養活自己人馬的資本,能反攻大陸自然好,一旦不能發動成功,也可以就地發展、壯大呀。

而且,臺灣為溫和的亞熱帶、熱帶氣候,這就保證了農業方面的發展,至少吃得是不愁了。另外還有靠水吃水,居於環海位置,漁業方面的資源是使用不竭的,這本身就是一種生存資源。

蔣介石在張其昀深入講解之下,對於臺灣有了極深刻的認知。特別要提一下的,那就是當時美國對於國民黨方面的援助。從國家版圖來看,臺灣自成一島,接受援助又是最適合又便捷的地方。這完全就是一個關起門來就可以過小日子的退所,老蔣自然心嚮往之。

事實上,對於臺灣蔣介石早就心有所屬,當年內戰一爆發,他就曾到臺灣去過。看著臺灣不受內戰波及的現狀,說過這樣一段話:

"臺灣可視為一片淨土,今後應積極加以建設,使之成為一模範省,則俄,共狡詐百出,必亡我國家而甘心者,其將無如我何乎!"

只是,蔣介石沒有想到這一天來得如此之快,所以在選擇退居之所時,他又想到了自己曾經寫在日記中的一句話:

"只要有了臺灣,共產黨就無奈我何"。

所以,選擇臺灣幾乎就是蔣介石必然的行為,這一點沒人能改變得了。

為何蔣介石不考慮四川、海南呢?因為它們在當時確實無法與臺灣相比

此時有人會問,當年張其昀不是給了蔣介石三條路嗎?認為西南與海南也是可選之所,蔣介石為何要捨棄這兩個地方?

其實很簡單,這兩個地方與臺灣相比,優勢都不明顯。雖然蔣介石也不想跑那麼遠,呆到一個小海島上去,但就當時的趨勢來說,臺灣有著比海南、西南更大的優勢。

比如說西南方的四川,這是蔣介石最先排除掉的去處。因為他非常明白,自己的隊伍在四川這樣的地勢下根本就抵抗不了我軍的攻擊。就連他最倚重的桂系軍都被打垮了,他如何不清楚這一事實?想要打山地戰,國民黨內部哪還有人呀。

而且,不得民心就意味著在哪裡都呆不下去。蔣介石何嘗不知道四川是個好地方,但人家川內民眾已經掛出了死字旗,盼著和平已經不惜一切了。老蔣如果非要選擇逆勢而行,那結局是可想而知的了。

那麼海南呢?作為與臺灣相似的一個島嶼,它也算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可海南的"天險"就是瓊州海峽,這相比臺灣海峽就太窄了些,在防守方面要弱。

不僅如此,蔣介石當時的心思是有多遠跑多遠,想要重新"發展",那必須要遠離大陸才好。我軍對他的影響太深遠了,搞不好內部就會舉巢棄他而去。所以,要退就退個遠一些的地方,這是老蔣最想要的。

其實,除了地勢方面的原因之外,海南當時的工業發展也沒有臺灣那麼成熟。海南島上除去一些水果之外,似乎並沒有太多養育與發展隊伍的資源。特別是所產的糧食,根本就不夠他那麼多人吃的。這要堅持一段時間還行,如果反攻不成的話,他恐怕就要被餓死了。

一個地理位置不夠理想,又沒工業又沒農業為繼的地方,如何讓老蔣那若干的人馬來存活。所以,駐軍海南的話反攻有利是事實,但長期對抗沒什麼優勢。蔣介石心裡再了解不過,他的所謂反攻在哪裡,又是什麼時候,那都是未知數呀。

而且,最讓蔣介石頭疼的一件事,那就是雖然退守之人多達幾百萬,可真正堪用,能夠幫助他老蔣帶隊打仗的人著實不多。在海南駐留,通過反擊絕地逢生,那根本就不現實。

可見,跑得遠遠的,讓身邊人死心塌地跟著他,這才是唯一的發展方法。

就當時的臺灣省省長來說吧,那算是他的老友,他在有難的情況下,自然是先選擇可以讓他安心、安全的地方。

因此,西南、海南之於臺灣,那劣勢都一清二楚,最終放棄這兩個地方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雖然說老蔣選擇臺灣退守這件事做得很到位,可惜的是他也沒有想到,這一走便再也不可能回來了。哪怕他已經離世多年,可他卻沒辦法踏上回家之路。中國人傳統的葉落歸根之說,對他蔣介石恐怕就是一種難言之痛了。

相關焦點

  • 老蔣當初為何放棄西康和海南,選擇退守臺灣?主要是有這幾點好處
    不過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萬眾一心之下,最終我們還是趕走了日本侵略者。可是戰爭並沒有結束,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集團野心逐日彰顯,他們希望獨佔勝利果實,以至於我們的人民剛剛趕走日本侵略者,又被捲入了內戰的硝煙之中。不過,不義之師最終一定會被打敗,解放戰爭進行到中期時,蔣介石就意識到了自己大勢已去。
  • 臺灣失守後,蔣介石選擇的避難所是哪,義和團為何只殺231個洋人
    臺灣失守後,蔣介石選擇的避難所是哪,義和團為何只殺231個洋人 蔣介石在中國近代歷史當中,可謂是風雲人物。蔣介石在最終的大決戰當中,無奈輸給共產黨,最終只能夠敗守臺灣。
  • 絞盡腦汁布局 蔣介石退守臺灣秘辛
    環球時報•環球網消息:1949年國民黨敗退到臺灣,是大家熟知的歷史,其實當年選擇臺灣作為撤退據點,蔣介石是經過多方考慮,甚至故布疑陣。而其中包括軍隊、故宮國寶、國庫黃金甚至是200萬軍民的遷移,都是經過焦心布局的策略。
  • 國民黨失敗退出大陸時,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何選擇了臺灣?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
  • 蔣介石如果沒去臺灣還能去哪?宋美齡選了一個地方,蔣介石不願去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終於有了一個短暫的平靜,但在國內,隨著蔣介石撕毀和平協定,解放戰爭爆發,中國再次陷入戰火之中。經歷了4年的苦戰,最終這場戰役以蔣介石退守臺灣畫上了句號。蔣介石也未曾想到,這一時的退守竟是再也沒有讓他回歸大陸。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選擇了臺灣?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臺灣。但蔣介石發現四川一代的軍閥已經潰爛到毫無希望的地步,靠著這些酒囊飯袋替自己嚴防死守,自己早晚被解放軍抓了俘虜。所以很快就將西康從備選名單劃掉了。
  • 蔣介石為何不聽李宗仁的撤退到海南,而是選擇離大陸更遠的臺灣?
    不過和平並沒有持續下去,在短短兩年之後蔣介石就撕破了雙十協定,中國內戰全面爆發。不過在1948年,國民黨逐漸敗退,於次年初解放軍已經完成了對中國北部地區以及東北地區的完全解放。眼看國民黨已經是大勢已去,於是蔣介石開始準備撤退,而當時的桂系軍閥李宗仁是想著退守海南島的,因為這樣便於守住西南地區。
  • 蔣介石為何放棄四川而選擇臺灣?除海峽天險外,臺灣還有四大優勢
    因此,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就連蔣經國都沒有懷疑乃父的這種打算。 然而在蔣介石看來,四川雖然具有很大的戰略優勢,但也有不足。 相比較四川而言,臺灣對於蔣介石的誘惑更大,在他看來至少臺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其一,臺灣地域面積可觀,屬於亞熱帶氣候,植被茂密,物產豐富,水稻等農作物一年三熟,可以供養來臺的大量軍民; 其二,臺灣有日本人經營50年的工業基礎,不僅可以製造武器,還可以迅速恢復經濟,有利於支持反攻戰爭; 其三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曾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臺灣?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
  • 459門大炮同時射向金門,當時退守臺灣的蔣介石為何連聲叫好?
    眾所周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中國之後,還有一塊地區在負隅頑抗,那就是蔣介石的老巢臺灣。統一中國,建設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是全體中華民族共同的夢想,因此,金門炮擊應運而生。在金門炮擊發生後,美國總統輾轉反側,三天睡不著覺,然而蔣介石卻連聲叫三聲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蔣介石潰逃,製作了3條退守後路,臺灣是最不理想的
    蔣中正不顧國民意願發動了內戰,只不過最後以失敗告終,潰逃臺灣。但其實他在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時,曾製作了3條退守後路,臺灣是最不理想的。1948年12月,國民黨中央社廣播錄音,播出了這樣一則消息:「徐蚌前線,我國軍將士鬥志昂揚,昨日又殲滅共軍5萬。黃百韜、黃維兩位將軍,正在揮軍合圍,戮力清剿,國軍防線固若金湯」。
  • 內戰結束後蔣介石為何會選擇退居臺灣?
    1949年4月23日,在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後,心急如焚的蔣介石立即在浙江定海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會上,蔣介石引述了一句所謂孫中山先生的「遺訓」:「外戰不出(四)川,內戰不出(臺)灣。」可謂用心良苦。這次會議結束後,蔣介石正式拍板:撤守臺灣,建立「反攻大陸,復興黨國」之基地。
  • 蔣介石逃跑時,有三個地方可選擇,為什麼最後去了臺灣?
    四九年這是一個分界線,在這一年整個大陸上的局勢已經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了,蔣介石是不可能成功的,迎接他的註定是敗局。但是當時還是有很多人覺得蔣介石會選擇四川,在那個易受難攻的地方頑強的抵抗一會兒。畢竟那邊要是打起仗來,就靠著這個地式也是很容易就可以逃掉的。
  • 蔣介石逃到臺灣就萬事大吉了嗎實際上臺灣不保他還有一條退路
    然而,以當時的形勢來看,就算逃到了臺灣,也未必安全,因此,蔣介石還留了一條退路。 蔣介石偷運大批金銀、外匯和文物到臺灣的消息已被外界獲知。人們判斷蔣介石率領殘部要逃往臺灣。 這就明確地告訴蔣介石及其殘部:如果不向新生的人民政權投降,臺灣也非他們的久留之地,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面對這種嚴峻形勢,蔣介石不得不考慮另外的退路了。
  • 蔣介石當年為何選擇撤退到臺灣?最後帶走了多少金銀珠寶?
    國民黨撤退前夕的上海 當時,國民黨內部對於撤退,有3種方案: 1、撤退到大西南的川渝一帶,就像當年遷都重慶一樣
  • 解放軍為何沒打蔣介石逃往臺灣時坐的飛機?
    蔣介石無奈之下選擇臺灣為「不能再退的後方」,於是,他在1月21日宣布下野,由李宗仁接任代總統,並於1949年12月10日下午2時抵達臺灣。在蔣介石乘飛機逃往臺灣時,中共本有機會將飛機打下來,但由於葉劍英沒有得到中共中央的同意,而錯失了這個機會。
  • 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有三個地方備選,蔣介石為啥偏偏相中了臺灣
    蔣介石這時候真是手忙腳亂,他必須要選擇一個地方出逃,如果選擇不好地方,那麼國民黨可能就被共產黨全殲了,當時各界普遍認為蔣介石會選擇四川的崇山峻岭來保存自己最後的「命脈」,如果蔣介石要退守
  • 蔣介石逃往臺灣時解放軍為何沒打其座機?
    衣復恩在書中透露,這類間諜飛行在臺灣只有三個人有權指揮:衣復恩─蔣經國─蔣介石。據悉,蔣介石還喜歡秘密召見U-2(黑描中隊)成員,對於U-2拍攝的照片,也常常親自過目。有一次,黑描隊員甚至奉命繞道拍攝了蔣介石家鄉溪口鎮的照片,照片上,王太夫人的墓地都看得一清二楚。
  • 若退守臺灣仍守不住,蔣介石將會流亡去哪裡,答案讓人無法相信!
    若退守臺灣仍守不住,蔣介石將會流亡去哪裡,答案讓人無法相信! 清朝末年,社會動蕩,人民苦不堪言。尤其是清朝閉關鎖國,不跟外國交流,使得中國十分落後,後來西方列強甚至跟中國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最後他們竟然還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因此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舉起大旗,反抗清朝。
  • 蔣介石當年從廈門轉運了多少黃金到臺灣
    蔣介石什麼時候開始,總共從大陸運走了多少黃金到臺灣呢? 最晚從1948年開始,蔣介石就已經在做退守臺灣的黃金搶運準備,到了1948年11月底,第一批黃金白銀在當時的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主導下,共260萬兩黃金、400萬塊銀元從上海運往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