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潰逃,製作了3條退守後路,臺灣是最不理想的

2020-12-08 觀史談天小阿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經過長達14年時間的抗爭,我國終於趕跑了侵略者,但是這卻沒有代表著我國從此進入和平年代。蔣中正不顧國民意願發動了內戰,只不過最後以失敗告終,潰逃臺灣。但其實他在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時,曾製作了3條退守後路,臺灣是最不理想的。

1948年12月,國民黨中央社廣播錄音,播出了這樣一則消息:「徐蚌前線,我國軍將士鬥志昂揚,昨日又殲滅共軍5萬。黃百韜、黃維兩位將軍,正在揮軍合圍,戮力清剿,國軍防線固若金湯」。這則廣播將國民黨軍隊說的所向披靡,但真實情況卻是淮海戰役,他們接連失利,傷亡慘重。消息中提到的兩位將軍皆都戰敗,一個自殺一個被捕。

黃百韜

蔣先生雖然還是雄心勃勃,隱瞞了消息期待反敗為勝,但作為一名領袖人物,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失利,還是讓他認識到了國民黨政府的衰敗,然後為自己謀劃後路,等待時機,進行反攻,實行獨裁。

第一個計劃,讓國民黨軍隊轉戰西康,以西昌為中心,建立以西南地區為依託的廣大根據地。第二,退至海南島,以其為中心,東南沿海地區為屏障,堅守陣地。當前兩者都失守後,臺灣就成了唯一的退路。把這三個地區連起來,會發現它相當於我國的半壁江山了。

計劃趕不上變化,國民黨軍隊華北、東北、華中等戰場接連潰敗,蔣中正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退守臺灣。

1949年底,蔣中正戰爭失利,引咎辭職,但因為他提前想好退路,又帶走了內陸大量黃金儲備,在次年3月又恢復了國民黨總統身份,並連任四屆。在這期間,蔣中正一直在謀劃著反攻大陸的計劃,還打算在新中國成立當天轟炸天安門,引發動亂,只不過因為旅途遙遠,中間沒有給飛機提供加油的設備,從而放棄。

1952年還與日本籤訂了「日臺和約」,言明日本不用支付侵略戰爭賠款,之後還進行了「反共抗俄總動員」。1954年又與美國籤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試圖藉助美國軍事力量進行反攻。炮製孫立人兵變案、發動金門戰爭、派戰鬥力偷拍我國軍事實驗基地等等小動作不斷,之至他1975年去世,反攻大陸計劃才被擱置。

雖然臺灣現在不由共產黨統治,但它卻永遠是中國一部分。

相關焦點

  • 蔣介石當年有三條退路,為何最終選擇了臺灣?退守臺灣優勢在哪
    蔣介石原本退軍有三條路可選,但他為何會選擇了臺灣呢?這是臺灣獨有的優勢 說起來,這是蔣介石自己的想法,更是他的智囊團隊分析之後得出的結果。畢竟,後退到臺灣這一步棋關係重大,不可能來自於一朝一夕,也不可能憑一己之力就能下決斷。因此,當時蔣介石為此沒少費腦筋。
  • 絞盡腦汁布局 蔣介石退守臺灣秘辛
    環球時報•環球網消息:1949年國民黨敗退到臺灣,是大家熟知的歷史,其實當年選擇臺灣作為撤退據點,蔣介石是經過多方考慮,甚至故布疑陣。而其中包括軍隊、故宮國寶、國庫黃金甚至是200萬軍民的遷移,都是經過焦心布局的策略。
  • 459門大炮同時射向金門,當時退守臺灣的蔣介石為何連聲叫好?
    眾所周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中國之後,還有一塊地區在負隅頑抗,那就是蔣介石的老巢臺灣。統一中國,建設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是全體中華民族共同的夢想,因此,金門炮擊應運而生。在金門炮擊發生後,美國總統輾轉反側,三天睡不著覺,然而蔣介石卻連聲叫三聲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若退守臺灣仍守不住,蔣介石將會流亡去哪裡,答案讓人無法相信!
    若退守臺灣仍守不住,蔣介石將會流亡去哪裡,答案讓人無法相信! 清朝末年,社會動蕩,人民苦不堪言。尤其是清朝閉關鎖國,不跟外國交流,使得中國十分落後,後來西方列強甚至跟中國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最後他們竟然還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因此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舉起大旗,反抗清朝。
  • 1949年蔣介石退往臺灣,為什麼不敢直飛臺北,而是降落在高雄
    臺北在日據時代就一直是臺灣的中心城市,1945年,臺灣光復後,臺北成為臺灣省轄市,依然是省內中心。1948年,隨著戰爭形勢的不斷變化,蔣介石有意準備後路,便將自己的心腹陳誠任命為臺灣省主席兼任臺灣警備總司令,駐紮在臺北,主管臺灣所有的民政、軍政、整編大陸來臺軍隊事宜。
  • 蔣介石退守臺灣,執意要帶走三人,這三人是誰?有何特殊之處?
    在蔣介石準備撤往臺灣之際,他下令將中國現有文物古玩,能搬走的絕不留給共產黨。所以無數金銀珠寶被運往臺灣,還有許多珍貴文物也沒有逃過蔣介石的魔爪。臨走之時,蔣介石寧願不要金銀珠寶,也要帶走三人。這三人分別是孔子的嫡系子孫孔德成、道教嫡系傳人「張天師」張恩溥以及章嘉呼圖克圖七世活佛。那麼這三人有何特殊之處,讓蔣介石格外看重?
  • 蔣介石侵吞國家財產,退守臺灣帶走大量黃金儲備,是如何運轉的?
    但沒過多久,蔣介石就撕毀協議,發動內戰。只不過因為國民黨內部腐敗,再加上違背百姓久經戰亂,盼望和平生活的意願,他很快就面臨失敗,最後退守臺灣。眾所周知,他走時帶走了大量國家黃金儲備,究竟是如何運轉的?「以福州路、江西路和北京路為界的整個鬧市區,從昨夜十一點半開始戒嚴,所有試圖進入這一區域的行為,都被阻止。
  • 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全線潰退,這幾批軍隊卻完整撤往臺灣
    但蔣介石本人對長江防線上那些殘兵敗將的底細非常清楚,因此他多次召集親信商議其他後路。由於此前有了抗戰西遷這個成功案例,多數人建議退守四川,保西南半壁為基地,等待國際形勢的變化。為此,蔣介石積極建立以重慶為核心的西南「反攻基地」,並多次飛往重慶、成都等地進行部署和督戰。
  • 蔣介石如果沒去臺灣還能去哪?宋美齡選了一個地方,蔣介石不願去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終於有了一個短暫的平靜,但在國內,隨著蔣介石撕毀和平協定,解放戰爭爆發,中國再次陷入戰火之中。經歷了4年的苦戰,最終這場戰役以蔣介石退守臺灣畫上了句號。蔣介石也未曾想到,這一時的退守竟是再也沒有讓他回歸大陸。
  • 劉大禹:退守臺灣的蔣介石是如何爭取南沙群島主權的?
    1947年4月14日,國民政府宣布「南海領土範圍最南應至曾母灘」,下令海軍總司令部儘可能進駐群島的所屬諸島,以保護漁民及運輸通訊等便利。內政部方域司印製了《南海諸島位置圖》,在南海海域中標有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在其四周畫有國界線,以示屬中國領土,國界線最南端標在北緯40度左右。
  • 蔣介石退守臺灣之時,還專門點名帶走了3個人!全都是國寶級人物
    最後深得民心的中國共產黨以絕對的優勢戰勝了國民黨的八百多萬裝備精良的大軍,蔣介石慘敗,輸得徹底。敗局已定,蔣介石倉皇逃離大陸,全體撤往臺灣休養生息。在全面撤退之前,他已經把要帶走的東西全部打算好了,並已在籌備之中。 他把大陸銀行裡存儲的大量現金和黃金全部取出來,用軍艦全部運往臺灣。還把故宮裡的許多名貴字畫也順走了,紛紛運到臺北博物院。
  • 蔣介石為何放棄四川而選擇臺灣?除海峽天險外,臺灣還有四大優勢
    而西部地區離蘇聯不遠,一旦蘇聯插手,必然會促進國民黨的徹底滅亡。 再次,從社會治理方面來看,自古治蜀皆不敢粗心大意,歷史上就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先治蜀未治」的名言。對此蔣介石是十分清楚的,民國時期四川地區會黨林立,哥老會、青幫、天地會根深蒂固,況且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治安狀況令人堪憂。
  • 蔣介石逃往臺灣時解放軍為何沒打其座機?
    1月18日,蔣介石再任命陳誠兼臺灣省警備區總司令;3月,再任命陳誠為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委。這樣,陳誠總攬了臺灣的黨、政、軍大權,開始替蔣介石經營臺灣。1949年元旦,新華社發表新年獻詞,提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口號。同日,蔣介石通過中央社發表「新年文告」,呼籲「國共和談」。1月5日,毛澤東為新華社起草評論《評戰犯求和》,將蔣列為戰犯,拒絕和蔣介石談判。
  • 內戰結束後蔣介石為何會選擇退居臺灣?
    1949年4月23日,在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後,心急如焚的蔣介石立即在浙江定海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會上,蔣介石引述了一句所謂孫中山先生的「遺訓」:「外戰不出(四)川,內戰不出(臺)灣。」可謂用心良苦。這次會議結束後,蔣介石正式拍板:撤守臺灣,建立「反攻大陸,復興黨國」之基地。
  • 蔣介石為何不聽李宗仁的撤退到海南,而是選擇離大陸更遠的臺灣?
    不過和平並沒有持續下去,在短短兩年之後蔣介石就撕破了雙十協定,中國內戰全面爆發。不過在1948年,國民黨逐漸敗退,於次年初解放軍已經完成了對中國北部地區以及東北地區的完全解放。眼看國民黨已經是大勢已去,於是蔣介石開始準備撤退,而當時的桂系軍閥李宗仁是想著退守海南島的,因為這樣便於守住西南地區。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選擇了臺灣?
    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臺灣。那為什麼蔣介石最後選擇了臺灣呢?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原因就是臺灣海峽遠遠寬於瓊州海峽,而且孤懸海外,有天險可守。當時解放軍軍事能力比較單一,陸軍雖然強大,但卻沒有強大的海空軍。這樣,臺灣海峽無疑給解放臺灣增加了難度,而海南離大陸則太近。
  • 蔣介石日記裡的早期臺灣:贊日月潭平生理想風景
    蔣介石日記裡的早期臺灣:贊日月潭平生理想風景 」欄目今天刊載署名周玉山的文章《蔣介石日記裡的早期臺灣》,文中介紹了蔣介石1945年8月和1946年10月的一些日記內容,日記中提到了蔣介石當年看到的早期臺灣的狀況。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曾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臺灣?
    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臺灣。 但蔣介石發現四川一代的軍閥已經潰爛到毫無希望的地步,靠著這些酒囊飯袋替自己嚴防死守,自己早晚被解放軍抓了俘虜。
  • 蔣介石退守臺灣,春節除夕夜一個習俗,仍保留在大陸時的傳統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他從小讀四書五經,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極深。蔣同樣要求他的兒孫也要學習傳統文化,日常生活中講著寧波家鄉話。每逢過春節,蔣介石讓管家張燈結彩,布置的跟大陸過年氣氛一樣。(蔣介石全家福)除夕夜吃年夜飯的習俗,仍保留在大陸時的傳統,他最愛吃的奉化名菜雞汁芋艿頭,餐桌上一定少不了。
  • 國民黨失敗退出大陸時,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何選擇了臺灣?
    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臺灣。但蔣介石發現四川一代的軍閥已經潰爛到毫無希望的地步,靠著這些酒囊飯袋替自己嚴防死守,自己早晚被解放軍抓了俘虜。所以很快就將西康從備選名單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