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經過長達14年時間的抗爭,我國終於趕跑了侵略者,但是這卻沒有代表著我國從此進入和平年代。蔣中正不顧國民意願發動了內戰,只不過最後以失敗告終,潰逃臺灣。但其實他在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時,曾製作了3條退守後路,臺灣是最不理想的。
1948年12月,國民黨中央社廣播錄音,播出了這樣一則消息:「徐蚌前線,我國軍將士鬥志昂揚,昨日又殲滅共軍5萬。黃百韜、黃維兩位將軍,正在揮軍合圍,戮力清剿,國軍防線固若金湯」。這則廣播將國民黨軍隊說的所向披靡,但真實情況卻是淮海戰役,他們接連失利,傷亡慘重。消息中提到的兩位將軍皆都戰敗,一個自殺一個被捕。
蔣先生雖然還是雄心勃勃,隱瞞了消息期待反敗為勝,但作為一名領袖人物,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失利,還是讓他認識到了國民黨政府的衰敗,然後為自己謀劃後路,等待時機,進行反攻,實行獨裁。
第一個計劃,讓國民黨軍隊轉戰西康,以西昌為中心,建立以西南地區為依託的廣大根據地。第二,退至海南島,以其為中心,東南沿海地區為屏障,堅守陣地。當前兩者都失守後,臺灣就成了唯一的退路。把這三個地區連起來,會發現它相當於我國的半壁江山了。
計劃趕不上變化,國民黨軍隊華北、東北、華中等戰場接連潰敗,蔣中正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退守臺灣。
1949年底,蔣中正戰爭失利,引咎辭職,但因為他提前想好退路,又帶走了內陸大量黃金儲備,在次年3月又恢復了國民黨總統身份,並連任四屆。在這期間,蔣中正一直在謀劃著反攻大陸的計劃,還打算在新中國成立當天轟炸天安門,引發動亂,只不過因為旅途遙遠,中間沒有給飛機提供加油的設備,從而放棄。
1952年還與日本籤訂了「日臺和約」,言明日本不用支付侵略戰爭賠款,之後還進行了「反共抗俄總動員」。1954年又與美國籤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試圖藉助美國軍事力量進行反攻。炮製孫立人兵變案、發動金門戰爭、派戰鬥力偷拍我國軍事實驗基地等等小動作不斷,之至他1975年去世,反攻大陸計劃才被擱置。
雖然臺灣現在不由共產黨統治,但它卻永遠是中國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