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退守臺灣,春節除夕夜一個習俗,仍保留在大陸時的傳統

2020-12-16 陽光木易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他從小讀四書五經,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極深。

蔣同樣要求他的兒孫也要學習傳統文化,日常生活中講著寧波家鄉話。

到了蔣家的第4代,移民到加拿大的蔣經國兒子蔣孝勇,擔心孩子丟了中國文化,為培養興趣,讓他們從讀金庸小說開始。

每逢過春節,蔣介石讓管家張燈結彩,布置的跟大陸過年氣氛一樣。

(蔣介石全家福)

除夕夜吃年夜飯的習俗,仍保留在大陸時的傳統,他最愛吃的奉化名菜雞汁芋艿頭,餐桌上一定少不了。

說了蔣總統,再說說隨著老蔣來臺灣的普通國軍們如何過春節的。

臺灣的除夕當天,祭祖必不可少。到了晚上,吃年夜飯守歲和大陸一樣。

閩南家族還有圍爐傳統,餐桌下面的大火爐周邊,放著票子。

(配圖)

孩子們跪拜長輩,講一些祝福的話,長輩們開始發紅包。大人們通曉打牌,孩子們放煙花。

大陸北方族裔在臺灣,年夜飯的桌子上,少不了餃子。並且在餃子裡放硬幣的傳統仍保留著,吃到有錢的餃子,代表來年一定發大財咯。

他們春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搶頭香,進廟裡誰搶了頭香,誰就意味著一年好運來。

在臺灣,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吃飯,只許吃一餐,為啥呢?

(配圖)

有這麼一個說法:過年時,嫁出去的女兒在娘家吃上第二餐,娘家要被吃垮的。

再後來,70年代的臺灣人,春節除夕夜會幹什麼呢?

在大陸,這個團圓的日子,看春晚是年年繞不開的事。

臺灣同胞也有一檔電視節目,不叫春節聯歡晚會,叫春節特別節目。

相關焦點

  • 發現臺灣:臺灣和大陸不同的春節習俗
    (臺灣和大陸不同的春節習俗)臺灣雖然很小,但是由於臺灣融合了蔣介石帶來的外省人以及明清時期前來臺灣的本省人的習俗,所以臺灣的春節就是一個小的中國春節縮影並融合了民國之前中華各民族的大雜燴文化!【臺灣的小年夜】在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小年夜,小年夜在臺灣的習俗是要拜天公的,天公也就是道教所說的玉皇大帝(右叫天帝)。
  • 絞盡腦汁布局 蔣介石退守臺灣秘辛
    環球時報•環球網消息:1949年國民黨敗退到臺灣,是大家熟知的歷史,其實當年選擇臺灣作為撤退據點,蔣介石是經過多方考慮,甚至故布疑陣。而其中包括軍隊、故宮國寶、國庫黃金甚至是200萬軍民的遷移,都是經過焦心布局的策略。
  • 發現臺灣和大陸不同的春節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發現臺灣:臺灣春節的文化(臺灣和大陸不同的春節習俗) 臺灣雖然很小,但是由於臺灣融合了蔣介石帶來的外省人以及明清時期前來臺灣的本省人的習俗,所以臺灣的春節就是一個小的中國春節縮影並融合了民國之前中華各民族的大雜燴文化!
  • 臺灣和大陸不同的春節習俗
    臺灣雖然很小,但是由於臺灣融合了蔣介石帶來的外省人以及明清時期前來臺灣的本省人的習俗,所以臺灣的春節就是一個小的中國春節縮影並融合了民國之前中華各民族的大雜燴文化!  【臺灣的小年夜】  在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小年夜,小年夜在臺灣的習俗是要拜天公的,天公也就是道教所說的玉皇大帝(又叫天帝)。
  • 蔣介石當年有三條退路,為何最終選擇了臺灣?退守臺灣優勢在哪
    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的失敗,蔣介石最終痛下決心,帶著他的人馬以及在人民身上搜刮出來的七百七十四箱黃金、二百多萬兩銀元,一溜煙地跑去了臺灣。這一走,便是一輩子,老蔣到今天還有家難回。 可是,有人不解,以當時蔣介石的勢力,他是必然要反攻大陸的,既如此,為何要選擇臺灣而不是就近一些的地方呢?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選擇了臺灣?
    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臺灣。那為什麼蔣介石最後選擇了臺灣呢?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原因就是臺灣海峽遠遠寬於瓊州海峽,而且孤懸海外,有天險可守。當時解放軍軍事能力比較單一,陸軍雖然強大,但卻沒有強大的海空軍。這樣,臺灣海峽無疑給解放臺灣增加了難度,而海南離大陸則太近。
  • 國民黨失敗退出大陸時,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何選擇了臺灣?
    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臺灣。但蔣介石發現四川一代的軍閥已經潰爛到毫無希望的地步,靠著這些酒囊飯袋替自己嚴防死守,自己早晚被解放軍抓了俘虜。所以很快就將西康從備選名單劃掉了。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曾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臺灣?
    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臺灣。 但蔣介石發現四川一代的軍閥已經潰爛到毫無希望的地步,靠著這些酒囊飯袋替自己嚴防死守,自己早晚被解放軍抓了俘虜。
  • [兩岸春節]臺灣春節裡的大陸元素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過年最重要的當然是準備年夜飯,雖然很多人說現在臺灣的年味很淡,不過除夕要吃年夜飯的傳統基本還為大多數人所保留。只是很多人不再親自下廚做飯,但又覺得在飯店吃飯沒有家的氣氛。於是,年菜外帶的習慣在臺灣便流行開了。
  • 臺灣春節民俗保留相對完整 如同到了清朝
    撰稿:奇志春節是臺灣的第一大節,臺灣人過春節的方式,主要是和福建閩南客家地區差不多,至今仍保留了許多傳統習俗
  • 臺灣過年沒春晚,看看人們如何過除夕?
    臺灣春節,人們點燃孔明燈祈福  【除夕的習俗】  除夕當天一定要祭祖,選吉時祭祖,供品也是以三牲為主(雞、豬、魚或魷魚)。除夕晚上要吃年夜飯!  有些比較傳統的閩南家族還會圍爐,圍爐就是在用餐的圓桌底下擺木炭火爐,並在火爐周圍放著紅色的鈔票,圍爐過後小朋友就跪著向長輩說吉祥話與領紅包。
  • [兩岸春節]臺灣人的春節習俗
    所以,從古至今,中國春節都以紅色為主調,而共敬「中國紅」也就成為今天兩岸中國人對傳統中國年的共同記憶。  ■春聯裡的中國傳統  和大陸一樣,隨著春節臨近,臺灣各縣市下轄的市、鄉、鎮集市也出現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刻。尤其在各地集市賣春聯的地方,更是人山人海。
  • 春節,臺灣人怎麼過?
    不過,和大陸一樣,雖然春節從字面看主要是指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但事實上,兩岸過春節最為重視也最為隆重的卻是初一的前一天——除夕。不過,黃先生說,到了臺灣一開始他全家還是保留除夕中午吃團圓飯的傳統,但後來,漸漸地受到其他人的影響,中午飯被改為晚上,這就是現在的「年夜飯」。黃先生說,到了臺灣以後,他才知道之所以吃年夜飯,是因為臺灣繼承了古代中原地區的傳統。在傳統中,除夕和元宵、七夕、中秋一樣,都是一個以夜晚為主要活動時間的節日,人們選擇夜晚來闢邪、守歲、聚餐。
  • 459門大炮同時射向金門,當時退守臺灣的蔣介石為何連聲叫好?
    眾所周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中國之後,還有一塊地區在負隅頑抗,那就是蔣介石的老巢臺灣。統一中國,建設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是全體中華民族共同的夢想,因此,金門炮擊應運而生。在金門炮擊發生後,美國總統輾轉反側,三天睡不著覺,然而蔣介石卻連聲叫三聲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春節手抄報資料:臺灣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 蔣介石退守臺灣,執意要帶走三人,這三人是誰?有何特殊之處?
    在蔣介石準備撤往臺灣之際,他下令將中國現有文物古玩,能搬走的絕不留給共產黨。所以無數金銀珠寶被運往臺灣,還有許多珍貴文物也沒有逃過蔣介石的魔爪。臨走之時,蔣介石寧願不要金銀珠寶,也要帶走三人。這三人分別是孔子的嫡系子孫孔德成、道教嫡系傳人「張天師」張恩溥以及章嘉呼圖克圖七世活佛。那麼這三人有何特殊之處,讓蔣介石格外看重?
  • 奉化溪口,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一個春節過得冷冷清清
    蔣介石發表這項任命說明他已經看到敗局已定,大陸即將不保,派其子赴臺協助愛將陳誠經營臺灣,使國民黨日後尚有立足之地。然而蔣經國並未立即赴臺就職,而是始終陪侍其父共度危難。1949年,蔣經國隨蔣介石奔走大陸和臺灣各地,為挽救蔣家王朝,作垂死掙扎。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被迫第三次下野。蔣介石下野後循慣例返溪口老家反思,尋找重返政治舞臺的捷徑。
  • 除夕不能回娘家? 那些不合時宜的春節習俗
    新華網太原2月5日電(記者王井懷 孫亮全)寫春聯、貼門神、包餃子、舞獅子……這些傳承千年的春節習俗,烘託出濃濃的節日氣氛,傳遞著春節特有的溫情。然而記者發現,還有一些過年老習俗並不能增添年味兒,反而徒增煩惱。專家認為,像女兒不準回娘家過除夕、初五不許走親戚、正月裡不能理髮、農村賭博等以前很多地區春節的「傳統習俗」,顯得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節拍,也應早日「辭舊迎新」。
  • 臺灣眷村成獨立小社會 大陸春節習俗放鞭炮(圖)
    幾位老媽媽在屋簷蔭涼下拉著家常……老門、老椅子、老滅火器、老狗……臺灣正漸行漸遠的眷村又迎來了2007年的春節。  眷村是時代的產物  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
  • 臺灣春節習俗介紹
    臺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一般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  尾牙。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