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臺灣:臺灣和大陸不同的春節習俗

2021-02-13 首席命理師賴國光



發現臺灣:臺灣春節的文化(臺灣和大陸不同的春節習俗)


臺灣雖然很小,但是由於臺灣融合了蔣介石帶來的外省人以及明清時期前來臺灣的本省人的習俗,所以臺灣的春節就是一個小的中國春節縮影並融合了民國之前中華各民族的大雜燴文化!

【臺灣的小年夜】

在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小年夜,小年夜在臺灣的習俗是要拜天公的,天公也就是道教所說的玉皇大帝(右叫天帝)

拜天公要先看黃曆也就是農民曆來選擇吉時進行祭拜儀式,臺灣拜天公一般需要準備五牲來拜,五牲包括有豬肉、雞肉、鴨肉、魚肉(也可以用幹魷魚來代替魚肉)、豆腐乾等五種

雞肉與鴨肉一定要用全雞與全鴨來拜,所以雞肉不可以用肯德基來拜,但是鴨肉可以用北京烤鴨來拜(在臺灣某些地方的北京烤鴨還叫北平烤鴨)。

除此外,雞與鴨的腳都要放在它們的腹腔之內,不可以放在外面,這是因為避免煮熟的雞鴨飛了

除了五牲外,還要配合五行小菜來祭拜,但是因為臺灣各族群對五行蔬果的看法都有所不同,有些是用蔬果中有帶五行的字來看五行,而有些族群則是用顏色,所以小光老師也在這裡也和大家分享:

五行祭祀之金:

習慣用字中帶五行的族群就用「金針或金桔」,習慣用顏色看五行的族群就用"冰糖或白米"。

五行祭祀之木:

習慣用字中帶五行的族群就用「黑木耳」,習慣用顏色看五行的族群就用"綠色的蔬果"。

五行祭祀之水:

在水的部分比較少用字中帶五行,而是用顏色或是形狀看,例「冬瓜糖"的顏色是黑色的,所以就代表水。而"冰糖"的形狀像冰塊一樣,有些族群也拿來代表水。除此外;現在也有很多的臺灣家庭用飲料代表水。

五行祭祀之火:

習慣用字中帶五行的族群就用"火龍果",習慣用顏色看五行的族群就用「龍眼乾或蘋果代表火」。

五行祭祀之土:

一般都用「花生",因為花生代表土,也代表長生的意思」。

除了五牲與五行小菜的祭品外,也要準備三杯酒與三杯茶來祭拜,祭拜的過程不可以一次加滿,要分三次加滿,這代表酒(茶)過三巡才能讓神明喝的痛快。

除了上面所說的這些必備祭品外,尚有:

金桔:代表大吉大利。

甘蔗:代表甘之如飴,也代表節節高升。

蘋果:代表平安。

發糕:代表一路發或發財的意思。

年糕:代表年年高升。

蘿蔔糕:代表好彩頭(蘿蔔閩南語叫做菜頭,諧音彩頭,又叫好彩頭)。

拜天公的儀式結束前要焚燒祭天的壽金(紙錢),焚燒壽金首先要先燒長壽金再燒壽金,並把供神的茶酒倒在供桌前,每倒一杯嘴裡就念一遍平安進財,三杯酒與三杯茶倒完後就代表六合。

最後才燃放鞭炮,當鞭炮放完後也就代表整各儀式完成。

【除夕的習俗】

除夕當天一定要祭祖,選吉時祭祖,供品也是以三牲為主(雞、豬、魚或魷魚)。

當然最重要的是晚上要吃年夜飯啦!

有些比較傳統的閩南家族還會圍爐,圍爐就是在用餐的圓桌底下擺木炭火爐,並在火爐周圍放著紅色的鈔票,圍爐過後小朋友就跪著向長輩說吉祥話與領紅包。

當然記得小的時候,領完紅包的習俗是把紅包放在枕頭底下,然後第二天媽媽都會說怕我亂花錢所以幫我存款長大再給我,但是存到現在我還是不曉得我媽媽把錢存在哪裡。

領完紅包後就開始守歲,當天就是小朋友最快樂的時間了,因為沒有宵禁。

在守歲的時候家家戶戶的大朋友都在熬夜打牌,小朋友熬夜與許久沒有見面的堂表兄弟姐妹們放煙火與玩耍。

當然臺灣有些大陸北方的族群會在年夜飯時吃餃子(餃子代表元寶),而且這個餃子是很大的餃子,因為在民國之前的北方會習慣在餃子餡裡面放錢,所以當初國軍中的某些北方族裔還保留了這個傳統,而在年夜飯吃到有錢的餃子就代表吃到錢,也就代表會發的意思。

【初一的習俗】

初一當天要依據黃曆的時間來開門我們叫做開門大吉,並依據黃曆上所說好的方位走到廟裡去拜拜,並設法去廟宇搶頭香。

搶頭香就是第一個進到廟裡面,並把香插入香爐的,依照臺灣傳統搶到頭香的人代表今年的運氣與事業都會第一名。

【初二的習俗】

年初二在臺灣的習俗是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回娘家一般女婿都會帶伴手禮回去吃完午飯後,休息片刻在晚餐前離開娘家。

為什麼在晚餐前離開娘家呢?

臺灣傳統的習俗認為嫁出去的女兒,過年的時候不可以在娘家吃兩餐飯,因為嫁出去的女兒就是屬於男方的人,傳統習俗認為過年嫁出去的女兒在娘家連吃兩餐的話,娘家會被吃垮。

【臺灣是否有春晚】

除此外臺灣有沒有春節聯歡晚會呢?這也是很多大陸朋友想知道的事情。

臺灣在70年代以前,當時臺灣只有三家無線電視臺的關係,所以在過年期間就會一起製作節目共同播出,但是名稱叫做春節特別節目而不叫春節聯歡晚會。

到了80年代臺灣有線電視臺開發放後就沒有共同的春晚了,因為各個電視臺都為了收視率就自己製作自己的春節的特別節目了。

本篇作者:賴國光老師

香港大學 SPACE 中國商業學院研究生文憑課程的名師,臺灣國學風水世家東西橋算命的第三代傳人,民俗文創家,詩詞創作家。

相關焦點

  • 發現臺灣和大陸不同的春節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發現臺灣:臺灣春節的文化(臺灣和大陸不同的春節習俗) 臺灣雖然很小,但是由於臺灣融合了蔣介石帶來的外省人以及明清時期前來臺灣的本省人的習俗,所以臺灣的春節就是一個小的中國春節縮影並融合了民國之前中華各民族的大雜燴文化!
  • 臺灣和大陸不同的春節習俗
    臺灣雖然很小,但是由於臺灣融合了蔣介石帶來的外省人以及明清時期前來臺灣的本省人的習俗,所以臺灣的春節就是一個小的中國春節縮影並融合了民國之前中華各民族的大雜燴文化!  除了五牲外,還要配合五行小菜來祭拜,但是因為臺灣各族群對五行蔬果的看法都有所不同,有些是用蔬果中有帶五行的字來看五行,而有些族群則是用顏色,所以小光老師也在這裡也和大家分享:  五行祭祀之金:  習慣用字中帶五行的族群就用「金針或金桔」,習慣用顏色看五行的族群就用"冰糖或白米"。
  • 蔣介石退守臺灣,春節除夕夜一個習俗,仍保留在大陸時的傳統
    每逢過春節,蔣介石讓管家張燈結彩,布置的跟大陸過年氣氛一樣。(蔣介石全家福)除夕夜吃年夜飯的習俗,仍保留在大陸時的傳統,他最愛吃的奉化名菜雞汁芋艿頭,餐桌上一定少不了。說了蔣總統,再說說隨著老蔣來臺灣的普通國軍們如何過春節的。臺灣的除夕當天,祭祖必不可少。到了晚上,吃年夜飯守歲和大陸一樣。閩南家族還有圍爐傳統,餐桌下面的大火爐周邊,放著票子。
  • 臺灣眷村成獨立小社會 大陸春節習俗放鞭炮(圖)
    自從民進黨上臺以來,時有拋出「臺獨」言論,幾乎每次都會遭到眷村人的強烈抗議和反對。他們有著至死不渝的「祖國認同感」。在他們心中,臺灣和大陸都是中國的土地。  聽著方言上課重視子女教育  在臺灣,還能聽到大陸各地方言的地方,恐怕只有眷村了。當年隨蔣介石到臺灣的軍隊中,有大陸各個省份的軍人,於是在眷村的公共場合裡,常能聽到操著各地方言的人們在交談。
  • [兩岸春節]臺灣人的春節習俗
    所以,從古至今,中國春節都以紅色為主調,而共敬「中國紅」也就成為今天兩岸中國人對傳統中國年的共同記憶。  ■春聯裡的中國傳統  和大陸一樣,隨著春節臨近,臺灣各縣市下轄的市、鄉、鎮集市也出現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刻。尤其在各地集市賣春聯的地方,更是人山人海。
  • 春節手抄報資料:臺灣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 中秋「習俗」吃烤肉,同根同源,臺灣中秋和大陸卻略有不同
    中秋,全世界中華兒女共同的節日,團圓的節日,雖然這個中秋,大陸和海峽對岸的臺灣仍未能「團圓」,但這一抹」鄉愁「似乎不久就要被」團圓的喜悅「替代了。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顯性外在體現,節日文化包括一個民族的人文風情、飲食文化、宗教信仰和精神氣節等多個方面。我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過中秋節的習慣也都略有不同,相比於大陸,臺灣的中秋節也有一些不一樣的「玩」法。
  • [兩岸春節]臺灣春節裡的大陸元素
    去年9月1日,大陸啟動臺灣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工作。這是大陸為了讓臺灣同胞共享大陸發展機遇、落實「同等待遇」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積極回應廣大臺胞訴求、為臺胞排憂解難、切實解決多年困擾臺胞實際困難和問題的具體措施。  目前,處於兩岸交流合作前沿的福建著力深化閩臺融合發展,積極為臺灣同胞特別是臺灣青年來閩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同等待遇。
  • 臺灣人怎麼過春節?(我在大陸看臺灣)
    &nbsp&nbsp&nbsp&nbsp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nbsp&nbsp&nbsp&nbsp很多大陸朋友會問我:臺灣人也過春節嗎?
  • 今天十一,臺灣慶祝嗎?看看大陸和臺灣節日的不同處
    大陸  大陸每年有11天法定節假日:  1.元旦,放假1天(每年1月1日) 2.春節,放假3天(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3.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 4.勞動節,放假1天(5月1日) 5.端午節,放假1天(農曆端午當日) 6.中秋節,放假1天(農曆中秋當日) 7.國慶節,放假3天(10月1日、2日、
  • 調查:臺灣淡定、大陸熱情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農曆春節新年是華人圈每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除了除舊布新外,更有包紅包、吃年夜飯等流傳千百年的春節習俗,這些有趣的文化,對於兩岸的網友是否有所差異?根據臺灣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的問卷調查發現,兩岸網友同樣愛以「手機簡訊」向親友拜年,與習慣在家吃年夜飯,但不同的是大陸網友的熱情度大大勝過臺灣網友。
  • 臺灣春節習俗介紹
    臺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一般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  尾牙。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
  • 春節,臺灣人怎麼過?
    漢代以後,以立春為中心的祭祀活動,逐漸過渡到以正月初一為中心的複合新年節慶,並融入歲末祀神、祭祖和除疫等儀式,而形成了一系列包括祭祖、驅鬼闢邪的活動,和除疫、延壽、祛鬼的飲食習俗。明代以後,春節從元月初一到十五(即元宵節)才算結束。傳統上臺灣人過春節也就如此。
  • 各地飲茶習俗—北京,臺灣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視的節日,春節的基本含義是一年之始萬象更新,不同的地方在春節時的喝茶習俗也有所不同。茶是中國人的傳統國飲,在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敬茶,成了我們這個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的傳統禮節。隨著飲茶習俗的歷史演變,日常的茶風茶禮漸漸變得越來越具有藝術性,對於茶,人們就有了許多約定俗成的講究。對於茶器大家也是頗多的要求。北京按照北京的老傳統,過農曆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八這天要喝臘八粥,泡臘八蒜。
  • 寶島臺灣有沒有春晚?臺灣過年的習俗什麼樣?
    臺海網(微博)1月31日訊 寶島臺灣有沒有春晚?臺灣過年的習俗有哪些?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客座講師、珊霖企業管理總經理賴國光撰文《臺灣過年的文化習俗》對此進行了解說。【小年夜的習俗】臺灣的過年習俗大部分融合了本省人的習俗與外省人大江南北的風俗,所以應該是一個小型的融爐,融合了民國之前中華各民族的大雜燴文化!在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小年夜,小年夜在臺灣的習俗是要拜天公的,天公也就是道教所說的玉皇大帝。
  • 50年代臺灣民眾過年習俗
    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其實一進農曆十二月即臘月,臺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  臘月十六這天是「尾牙」。
  • 臺灣過年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除了五牲外,還要配合五行小菜來祭拜,但是因為臺灣各族群對五行蔬果的看法都有所不同,有些是用蔬果中有帶五行的字來看五行,而有些族群則是用顏色,所以小在這裡也和大家分享:  五行祭祀之金:  當然臺灣有些大陸北方的族群會在年夜飯時吃餃子(餃子代表元寶),而且這個餃子是很大的餃子,因為在民國之前的北方會習慣在餃子餡裡面放錢,所以當初國軍中的某些北方族裔還保留了這個傳統,而在年夜飯吃到有錢的餃子就代表吃到錢,也就代表會發的意思。
  • 臺灣春節飲食習俗
    臺灣民間的春節,起源於祖國大陸,尤其是講閩南話的臺灣人,過年方式與閩南地區更為相近。 臺灣人過年活動從農曆12月16日的「尾牙」開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別是生意人,為祈求新年發財,輒以牲體、金紙祭祀,並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賞員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時,將要解聘的員工,僱主以雞頭相向,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
  • 正月習俗大全,在中國臺灣潮汕閩南春節這麼過更有味~嗨翻春節
    炎黃子孫都把春節當成,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來過。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十三關老爺生 十四月光 十五是元宵暝看了之後有沒有內心一種形象間潔地描繪出南部沿海地區過年的習俗對年的盼望和人們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 你知道臺灣的廁所浴室和大陸有什麼不同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的廁所和浴室,和大陸的有相同,也有不同。  我第一個想到的不同,是臺灣的浴室絕對沒有「浴霸」。我當年第一次看到浴霸,都驚呆了,因為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在浴室放那麼亮那麼熱的燈,是要看書嗎?後來才知道,如果沒有浴霸,冬天洗澡會很痛苦的。  還有,臺灣的熱水器也完全和大陸的「圓桶懸吊式」的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