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終於有了一個短暫的平靜,但在國內,隨著蔣介石撕毀和平協定,解放戰爭爆發,中國再次陷入戰火之中。經歷了4年的苦戰,最終這場戰役以蔣介石退守臺灣畫上了句號。蔣介石也未曾想到,這一時的退守竟是再也沒有讓他回歸大陸。
對於自己敗退的結局,蔣介石應當早有預料。在去往菲律賓慰問時,就曾經說起自己可能要離開中國大陸。當時的菲律賓總統還表示過自己的支持,稱菲律賓的大門定會為國民政府打開,可見蔣介石也曾想到將來可能會出現需要菲律賓的情況,將此作為自己的退路之一。
當時的「第一夫人」宋美齡也沒有坐以待斃,只身前往美國向當時的總統杜魯門求助。但是,就之前在美國大選時,蔣介石支持對象卻並非杜魯門而是他最直接的對手,而現在,杜魯門上位,國民政府留在美國的財產被收公。杜魯門自然不會幫助曾經幫助過自己對手的蔣介石,更何況當時國民政府的敗局已經十分明顯,更不能去做吃力不討好的事。縱使宋美齡使出渾身解數,也沒能打動杜魯門使其出手。
在美國求助失利之後,宋美齡擔心戰爭失敗後蔣介石退無可退,就挑選了中立國瑞士作為最後的退路。瑞士氣候宜人,社會和平不論是作為暫時的避難還是永久的居住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蔣介石卻沒有這樣的打算。在宋美齡打算讓蔣介石去瑞士的消息傳開之後,一時之間人心惶惶,擔心蔣介石會拋下大局,自己跑路,於是蔣介石當即公開否定了這件事,還表示就算最後真的需要被迫退守臺灣,也有足夠的準備,大可不必準備別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