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走臺灣,蔣介石帶走的8千麻袋破紙是啥?為何被稱為無價國寶

2020-12-19 騰訊網

1949年,蔣政府徹底失敗,不得已帶著人馬逃去了臺灣。但是,當時蔣介石雖然一心想要反攻大陸,但也留了不少小心眼,比如我國值錢的東西都被他打包帶走了。在他帶走的若干寶貝當中,有一樣東西比較特別,那就是被當時人們視為「廢紙」的明清檔案。

那些被視為破紙的是什麼東西?後來才被人們意識到它的寶貴

據資料顯示,蔣介石當時早有準備,所以特別在離開之前讓傅斯年對明清內閣大庫檔案進行了整理打包。傅斯年是史學研究學者,他當然非常清楚這批檔案的重要價值。但奈何這是一大批檔案資料,想要都帶走是不現實的。於是,他只能挑最精品的部分,共計31萬件,總計裝了100箱,由水路直接送去了臺灣。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這些檔案為什麼會如此珍貴呢?這並不難理解,它一方面是大量文字信息,記載著明清歷史的很多重要資料,還有一方面是它自身的文物價值,僅此一份的。

這些檔案是一個朝代,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真實記錄,自身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其中,明朝的內閣大庫檔案是明朝兩百多年的實錄,包括了史實、詔書、表章、起居注,以及內閣日常辦公文件等一應記載。而清朝部分則是除了以上各方面的檔案記載之外,又包含了明末清初戰爭的過程以及兩朝交替之初的史實。

當然,明朝部分的檔案並不齊全,因為清朝入關,戰火連累,有些檔案被燒掉了。而清朝檔案也不齊全,特別是光緒之後的文檔,被損毀很多。因為到了清末後期,北洋政府經費不足。他們將這些檔案視為「廢紙」,直接用很少的價格賣給了書商。這些檔案共計被裝了八千麻袋,賣出之後並未被好好保護,以至多年的風吹雨打又損失很多。

後來,專門研究國家歷史的學者羅振玉發現了它們,於是從書商那裡花了12000塊銀元買回來。可是,羅振玉在1924年迫於生計,只得將這批資料又按16000銀元的價格賣給了李盛鐸。這件事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知曉,便再加2000銀元,直接將檔案買回,送進了國家檔案庫。

這一周折歷時20年,因為各種損失讓內閣大庫檔案損毀近三萬斤。當時傅斯年正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他與蔡元培為內閣大庫文檔的保護人,也是當時蔣政府設立的最高學術研究機構。所以在蔣介石要撤離時馬上就通知了傅斯年,他則利用自己熟悉的便利,將精品部分全部帶去了臺灣。

如今,這些內閣大庫檔案就被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館內,而臺北作為我國的一個小城市,卻因為這些檔案的原始資料成為我國重要的文化中心。若想要再將這批重要的文獻資料接回「家」,恐怕不是那麼容易促成的事了。

除去國家檔案,老蔣幾乎拿光了國家至寶

既然說到了如此珍貴的國家檔案,那就不得不提一提當年蔣介石從大陸帶走了多少重要的「國寶」。這首先要講的就是「人才」。這是一筆看不見的財富,蔣介石卻心中明白,想要反攻大陸,想要建設國家,人才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所以,當時蔣介石計劃了臺灣之行之後,就馬上對隨行人員進行了篩選,那些黨政官職員、中高級軍官、中央及省民意代表,還有國營企業主管、技術人員。這些人帶著家屬,全部第一時間受到特別優待上了發往臺灣的船隻。

而繼這些人才之外,蔣介石又對當時醫療、科研、金融、新聞、教育、企業家等專業領域的人才進行籌劃,一起都帶著離開了大陸。據統計,1948年底臺灣的外省人只有15萬多,而至1949年底一下就變成了50萬。後來,又有十多萬人從香港、越南、緬甸轉到臺灣的外省人。加之當時蔣介石帶走的60萬軍隊,總計人數約一百三十萬左右。

除了人才,那可能就是真金白銀了。當時為了去臺灣,蔣介石搜颳了國內各銀行,分批分次將五百多萬黃金運去了臺灣。據說當時這些運過去的黃金全部放在臺灣一個叫文園的地方,人們將其稱為「黃金山洞」。而這些黃金幾乎是大陸所有黃金的八成。等到我軍接管中國資產時,幾十個部門累計才找到了3000多塊銀元。

另外,蔣介石臨走還對北京故宮文物進行「打劫」,共計有5000多箱文物,60多萬件被運到了臺灣省。當然,這個數量對我國的文物只是一小部分,但卻都是精品。比如人們所熟識的翠玉白菜、西周毛公鼎、東坡肉形石、富春山居圖等。那都是獨一無二的國寶,如今它們就被放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館內。

而這些也不過是我們所能數出來的東西,事實上,60多萬件的藝術珍品件件都是國家至寶,它與北京故宮博物館的寶貝們一樣被視為國家重寶。但是,它們如今只能遠在重洋之外的臺北,過著有「家」不能回的日子。

而臺北這個小城市,卻因為這些瑰寶文物揚名於外,甚至其名聲與北京故宮博物宮相比肩。特別是富春山居圖這樣的文物,它的一半在浙江博物館,另一半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如此兩地相望,令人嘆息感慨不已。

雖然蔣介石不惜人力、物力帶走了國家的大量寶貝,但反攻之夢依舊夢落它鄉。可惜的是這些離「家」的寶貝們,它們什麼時候可以回來,那才是牽動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大事。但願祖國早日統一,但願那些久居外鄉的國寶早點回家!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藏有大量國寶,為何當年蔣介石不把文物全部搬走?
    臺北故宮博物館珍藏有大量中國國寶文物,據統計,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來宋至清歷朝皇帝推祟藝術、廣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餘萬件。說起來,臺北故宮能有如此規模,還得提一提蔣介石。當年,眼看著兵敗如山倒,蔣介石預感大事不妙,準備溜到臺灣了,而要「戰略轉移」,自然不能落掉國寶們了。在走之前,蔣介石請了一個人負責把國寶們帶走。這人叫杭立武。
  • 蔣介石敗走臺灣時,曾下死命令必須帶走三個人,這三個人是誰呢?
    到了1949年的時候,國民政府已經幾乎潰敗,最後蔣介石迫於無奈敗退臺灣。臨走之前,他下了死命令,要求身邊的人必須帶走三個人,這三個人分別是誰,為何會被蔣介石另眼相看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個人。第一個人名叫孔德成,他是孔子的後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衍聖公。儒家思想在中國境內傳承了幾千年,在民間有著極強的影響力。
  • 蔣介石曾在日記中寫道:我敗走臺灣,這3人才是罪魁禍首
    不成想,結拜兄弟李宗仁這時卻聯合其他人藉此機會,逼得蔣介石於1月21日下野了。 蔣介石因此將史達林、馬歇爾以及李宗仁三人視為導致其敗走臺灣的罪魁禍首。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蔣介石敗走臺灣跟史達林、馬歇爾以及李宗仁到底有什麼關係?這三人中蔣介石至死不渝恨著的人又是誰?
  • 1949年蔣介石帶走了三位「國之重器」,他們都是誰?
    1949年,蔣介石當局敗退臺灣,國民黨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已經徹底失敗。 當時蔣介石從內地帶走了大量的奇珍異寶,無數的國寶一箱箱地被搬上了前往臺灣的軍艦,如巧奪天工的翡翠白菜、顏真卿的《祭侄文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 中國最值錢的寶貝,被蔣介石帶到臺灣了,不是黃金也不是故宮文物
    蔣介石在匆忙之中,正在做兩件大事,那就是把中國最頂級的專家學者接到臺灣,另外還要把故宮文物和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中搬運到臺灣。由於故宮文物和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太多了,蔣介石不得不命人挑選精品之中的精品帶走,而負責文物揀選事宜的學者就是傅斯年,傅斯年是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他當然知道哪些文物是精品,後來也證明,他帶走的文物確確實實是精品之中的精品。
  • 蔣介石沒能運回臺灣的文物:為驚嘆世界的十大國寶,禁止出境展覽
    1949年蔣介石撤到臺灣,帶走了許多的國寶文物,因為走得比較急,所以也遺漏了一些,圖中的這個文物就是當時蔣介石遺漏下的頂級國寶,現為中國驚嘆世界的十大國寶之一,1923年出自河南新鄭的一個墓中,稱之「春秋蓮鶴方壺」。
  • 1949年老蔣敗退臺灣,臨走下死命令必須要帶走三個人,他們是誰?
    ——餘秋雨 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徹底粉碎國民黨的所有部署,在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火聲中,蔣介石帶領蔣經國從成都的府邸乘坐飛機逃亡臺灣,在臨行前,蔣介石專門下達了一個死命令,一定要將三個人帶走,他們是誰?為何受到蔣介石如此重視?
  • 蔣介石撤退臺灣,不僅帶走了金銀珠寶,還帶走了這三位高人
    抗戰勝利後,大家都沉浸在戰爭勝利的喜悅中,因此對於戰爭深惡痛絕,但是蔣介石卻執意在此時發動內戰,導致民心盡失,而且加上戰略失誤節節敗退,三大戰役全部失敗,蔣介石不得不退守臺灣,但是在走之前他不僅帶走了全國百分之八十的黃金和財富,無數價值連城的文物,還帶走了三位高人,他們個個大有來頭。
  • 蔣介石從大陸帶走了大批文物藝術品
    國民黨軍隊大舉敗退臺灣之前,根據蔣介石密令,以中央銀行為首,把儲備黃金、白銀等財寶全部秘密運往臺灣。國民黨還將故宮文物分三批由南京遷往臺灣,國民黨從大陸運往臺灣的文物總計五千四百九十六箱,並且這些文物都是自古以來最貴重、最有特色的精品,更加觸目驚心。最讓人痛心疾首的是帶走了大批的人才,人才是一個社會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這三人堪比國之重寶,蔣介石去臺灣時強行帶走,稱:不帶走不行
    在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就已經為自己考慮以後要走的路了。在他的精心思考和手下人的建議下,他終於下決定要去臺灣,他之所以要去臺灣,主要是張其昀提議的。臺灣海峽海闊浪高,只有它才能暫時阻止沒有海、空軍優勢的共產黨軍隊的乘勝追擊。
  • 蔣介石去臺灣時,他說:這三個人是國之重寶,必須帶走,不走不行
    從1948年下半年開始,蔣介石的勢力就開始慢慢衰退,在接連敗仗之後,蔣介石計劃逃離大陸前往臺灣。大家都知道,在蔣介石撤往臺灣時,從大陸轉移了大批古文物和大量資金。蔣介石將央行為首的黃金白銀全部分批運往了臺灣。
  • 內戰結束後蔣介石為何會選擇退居臺灣?
    1949年4月23日,在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後,心急如焚的蔣介石立即在浙江定海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會上,蔣介石引述了一句所謂孫中山先生的「遺訓」:「外戰不出(四)川,內戰不出(臺)灣。」可謂用心良苦。這次會議結束後,蔣介石正式拍板:撤守臺灣,建立「反攻大陸,復興黨國」之基地。
  • 蔣介石潰敗之前在大陸瘋狂抓壯丁,最終帶走100萬人
    1949年的蔣介石自己知道快要氣數已盡,想方設法的掠奪了國寶金銀,連哄帶騙地搶走了一部分人才,蔣介石最後的心願就是儘可能多地把部隊帶走。這時候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的蔣介石,手中還剩下哪些家當呢?用一個詞語形容是再合適不過, 那就是殘兵敗將,這些殘兵敗將一共大約有60萬人,這其中絕大部分的都是守在地方的部隊,根本就沒什麼戰鬥力,要不怎麼能稱為殘兵敗將呢?在這60萬人當中大約有5萬人是迅速收攏的正在潰敗的野戰部隊,這些人的戰鬥力要比地方部隊強很多,同時在撤退的時候,沿途抓了幾十萬的壯丁,最終湊了將近100萬人。
  • 撤退到臺灣時,蔣介石搶運大量文物到臺灣,那些文物現在在哪?
    之後我們也都知道,蔣介石自然是撕毀了談判協議,發動了內戰,但是幾年內戰下來,國民黨還是敗北,最後撤退到臺灣地區。在撤退之前,蔣介石知道自己在大陸地區已經大勢已去,所以就開始準備有序撤退到臺灣,從蔣介石把早先把張學良轉移到臺灣就可以看出,他早已經開始謀劃後路,所以,蔣介石不僅把自己的部隊、親信、還有家人都陸續帶到臺灣,甚至還把中國在大陸的很多文物都帶到了臺灣,幾乎沒有給新中國留下任何珍貴的東西。
  • 蔣介石帶走的那些道統如今怎麼樣了?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從那以後,蔣介石再也沒有離開臺灣日本半步。從當時的民國總統,打敗日本侵略,名聲達到極致,到情勢急轉直下,困守孤島,前後只有五年的時間,人生的大起大落,莫過於此。蔣介石晚年的蔣介石心中是怎麼想的,或許在他現在公布的筆記本中可以窺得一二。很多人在八十年代說蔣介石帶到臺灣的最重要的就是那批黃金,而到了九十年代,大陸民眾可能對黃金無感了,目光又投向了那批故宮文物。
  • 蔣介石是如何撤退到臺灣的?為何說他不死,自己不必逃到臺灣?
    1949年前後,從大陸用各種方式前往臺灣的人達到二百萬,其中軍人約有六十萬。在國民黨的傳統宣傳裡,這是「蔣公率領二百萬軍民同胞跨海東遷的壯舉」。考慮臺灣島內原有人口才六百萬,二百萬人這數字太驚人了,這數字裡包括的,還有胡適這樣的大學者。
  • 1949年,杜月笙寧可去香港,也不敢跟蔣介石去臺灣,這是為何?
    上海灘大佬杜月笙,寧可去香港,也不跟蔣介石去臺灣,這是為何?解放戰爭爆發後,短短三年時間,蔣介石就不得不敗退到臺灣,在蔣介石前往臺灣時,不僅帶走了大量的儲備黃金,還帶走了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甚至在1949年4月時,蔣介石親自單獨召見杜月笙,希望杜月笙和他一起前往臺灣,杜月笙寧可去了香港,也沒去臺灣,今天筆者就來講述講述原因。
  • 蔣介石出逃臺灣時,曾秘密帶走2人,他們的作用比任何財寶都重要
    文/行走天涯蔣介石出逃臺灣時,曾秘密帶走2人,他們的作用比任何財寶都重要蔣介石了敗給了中共共產黨之後,選擇了出逃臺灣。但蔣介石的離開並沒有灰溜溜,反而帶走了近七百萬兩黃金白銀。這對於國民黨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和財富相比較起來,鮮少有人知道蔣介石帶走了兩個重要人物,他們的價值才真正是用金錢難以衡量的。這兩個人則分別是孔子的第77代子孫孔德成,以及道教祖師爺的第63代傳人張恩薄。蔣介石之所以會帶走這兩個人的原因可想而知了!
  • 故宮文物是如何運往臺灣的?蔣介石為什麼要這樣做?目的是什麼?
    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倆也參加了這次活動。在欣賞文物的過程中,蔣介石在司母戊大方鼎前駐留了好久。展出活動結束後,按照原定計劃這些文物將陸續遷回北平。1948年12月1日,蔣介石的一則手令下發,要求負責人杭立武,從文物當中挑選精品,派軍艦押送,運往臺灣。
  • 3千箱故宮珍寶被偷運臺灣,竟放在一個小村莊,15年無人問津
    如此珍貴的一幅畫,怎麼就有一半去了臺灣呢?這得從蔣介石瘋狂的「運寶」說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歷時十五年之久的抗日戰爭以中華民族的勝利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