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平:拿了大陸黃金,臺灣欠大陸「救命錢」

2020-12-19 觀察者網

奄奄一息的國民黨終於頂不住清算黨產的壓力,公布了幾十年來的「總帳」。對於大陸網民來說,國民黨還有多少油水可「榨」只能算個娛樂新聞,畢竟看落水狗淹死並沒有什麼意思。但是,這個「總帳」表明,國民黨政權逃往臺灣的時候帶走了227萬兩黃金。對歷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是當年濫發金圓券,用廢紙騙走的大陸各省財富。國民黨黨產問題因此在大陸也成了熱門話題。

那麼,國民黨到底帶走了多少財富呢?227萬兩這個數字是否有所隱瞞?

到底搶了多少?

從各方面記錄來看,227萬兩這個數字不能說非常準確,但也不能說離譜。美國加州大學有位老教授叫吳興鏞,他的父親是吳嵩慶,自北伐戰爭時期就追隨國民黨做後勤主管,後來擔任國民黨軍聯勤總部副總司令,曾專門主持過向臺灣撤退金銀的工作。吳嵩慶去世後,全部私人筆記和資料交給了吳興鏞教授,吳興鏞因此開始研究國民黨黃金問題。從吳教授的超然地位和他父親的履歷來看,這個考據應該是相當可信的。

吳教授認為,大陸運臺黃金主要分四批:

第一批1948年末起運,從上海經廈門運往臺灣,合計258萬兩。另有銀元400萬。

第二批1949年1-2月起運,從上海到廈門鼓浪嶼,99萬兩。另有3000萬銀元。

第三批1949年3月起運,從上海空運到臺北,60萬兩。

第四批1949年5-6月,從上海運到臺灣19.8萬兩。另有銀元120萬。

四批合計436.8萬兩。此外從美國運回國庫儲蓄20萬兩,合計450萬兩有餘。

不過,國民黨方面負責推行金圓券工作的俞鴻鈞統計,最後拿到手的黃金並沒有這麼多。完全丟掉大陸之後清點國庫,只有277萬兩,這倒是接近於227萬兩的說法。

為何會有如此之大的差額呢?從史料來看,主要原因是國民黨在解放戰爭末期又花掉了一些金銀。1949年初的時候,國民黨還不承認在大陸的全面失敗,至少不認為臺灣是唯一的退路。當時雖然三大戰役已經結束,長江防線岌岌可危,但蔣系在西南還有百萬之眾和蜀道天險,廣東還有富庶的省份和出海口,桂系和閻錫山各自有十幾萬直系軍隊和經營已久的基地。在蔣介石、白崇禧等人看來,只要美蘇儘早爆發衝突,中原鹿死誰手還未為可知。

所以,雖然黃金運到了臺灣,也只是為國庫找了一個安全的存放地點。一旦大陸有反撲的機會,該花錢還是要花錢的。許多留在大陸的軍閥因此得到了臺灣空投的黃金,比如說西北馬家守蘭州,就得到5萬兩黃金的財政支持;陶峙嶽當時尚控制新疆,也拿到了10萬兩。這些黃金一部分被馬家軍閥等人拿到國外享受,一部分為解放軍所繳獲,一部分失散於戰場。幾個月至少消耗了幾十萬兩。

到了1949年末,重慶失陷,成都被圍,桂系主力被打殘,江南完全易手,蔣介石終於認清了大陸戰事已不可挽回的事實,決心全面向臺灣收縮。此時清點,國庫存金約為290萬兩左右。失掉大陸蔣介石已成驚弓之鳥,曾派人到菲律賓、韓國等地建立基地,為進一步流亡做準備,又消耗了一些硬通貨,這和俞鴻鈞277萬兩的數據比較契合。

國民黨官員檢查臺灣金庫

此外,不能忽視同期運走的外匯、銀元和其他貴金屬。比如說第二批90多萬兩黃金起運的同時,軍艦上還有3000萬枚銀元及7000萬美元現金。國民黨在山東撤退的時候,也捲走了十幾家銀行上千萬美元現金。按照吳興鏞的研究,認為實際運臺的其他硬通貨價值350萬兩。即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硬通貨總共折合成黃金約為700萬兩左右,其中一半左右是黃金。

700萬兩黃金折合多少錢呢?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兩黃金是多重。當時實行的是舊市制,一斤16兩,即一兩31.25克。而國際金價單位是盎司,即31.1克。在黃金總量誤差可能達到十幾萬兩的情況下,我們不妨近似認定一兩就是一盎司。國民黨此時手中的全部細軟大概就是700萬盎司的樣子。1944年,美國壓倒英國的金融霸權,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了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價。700萬盎司約等於2.5億美元。這就是國民黨從大陸最終帶走的硬通貨數量。

不止是金銀

國民黨臨行帶走的不止是金銀美鈔,還有海量的物資。在淮海戰役之後的幾個月裡,僅上海開往臺灣的貨輪就多達1500艘,幾百萬兩黃金只佔用了數百噸的運量。其餘的船上,貨倉裡滿是貴重物資和機器。根據軍統經理處少將處長郭旭回憶,上海戰役前,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的命令非常明確:

1.中央銀行所存黃金、白銀和銀元,掃數運往臺灣。

2.機器設備、車輛、紙張及暖氣設備等物資,都運往臺灣。

3.棉紗、布疋,大部分運往臺灣,一部分運往香港,由上海市政府派人到香港管理。

4.所有招商局及民生公司的輪船,除留一部分軍用外,其餘都交由物資局調用。

5.帆船及大小木船3000多艘,其中約有1500艘不能駛往臺灣,暫留作軍用外,能駛往臺灣的都交物資局調用

……上海資本家的物資,由上海警備司令部會同上海市民政局調查,監視工作則由稽查處負責辦理。

當然,由於效率低和地下黨破壞,工業物資沒有全部運走。但還是有相當數量的物資運往臺灣,細數臺灣軍工產業,大多數都有從大陸搶運的物資做起家資本。比如說臺軍現在全部子彈都靠205聯勤廠製造,這個廠前身就是李鴻章主辦的南京金陵兵工廠;2014年出現重大事故的204聯勤廠,前身是武漢的化工廠,到臺灣後負責製造化學毒氣。當時中國唯一能造航空發動機的貴州航發廠,後來搬到了臺中。臺灣的高雄飛機製造廠雖然被美軍轟炸破壞,但又遷入了大陸的三四家飛機廠,成為臺灣航空工業的起點。

輕工業也一樣,解放前夕,榮氏家族的申新系統紡織廠大多數可移動資產都去了臺灣。50年代初,臺灣製造業前100名,有24家源於上海資本或上海企業家。蔣緯國的嶽父石鳳翔本來是西安實業家,1948年把美國進口的物資直接運往臺灣,改在臺灣經營。1950年前後,由於臺灣房屋不足,由大陸運來的布匹、棉紗一度無處存放,腐爛甚多。青島撤退時,啤酒廠的一部分設備運到臺灣成了臺啤的起家資產。郎鹹平的父親郎豐津隨26軍撤退的時候,身下就是一箱不知何處搞到的啤酒。

物資都去了臺灣。輪船當然也不會給共產黨留下,1949年全國造船能力只有每年6000-10000噸,全部剩餘機動船噸位不到20萬噸,大多殘破到不能出海。但國民黨撤退時,僅招商局一家就帶走26萬噸優質船隻(香港招商局起義帶回2萬多噸)。全國總計24艘油輪,到共產黨接手的時候,只剩下四艘1000噸左右的舊船,且已自沉江中,尚待打撈。這些被捲走的船隻也成了國民黨政權「復興」的本錢。

2.5億美元的浮財,一兩千船的物資機器,幾十萬噸的海輪,國民黨帶走的物資貌似不多,但考慮到國民黨退臺之後控制的人口,這筆錢相當不少。1945年臺灣有600萬人,國民黨撤退裹挾了200萬人入臺,合計800萬人。當時大陸人口5.5億有餘,手裡有多少硬通貨呢?區區1600萬美元。再加上十幾萬兩的黃金儲備,大陸硬通貨合計也只有一兩千萬美元,不到國民黨政權的十分之一。

1949年毛澤東親自去了一趟莫斯科,赫魯雪夫來了一趟中國,總共給了中國5億美元貸款。整個50年代,大陸方面能動用的國際硬通貨不超過10億美元(要還的)。考慮到臺灣人口約為大陸的70分之一,可以說國民黨當時的發展資本要比大陸雄厚的多。即便只計算絕對數量,大陸外匯和黃金儲備合計超過2.5億美元也要到十幾年後的1963年;海輪總量超過被臺灣帶走的噸位要到1961年。即大陸要用十幾年的發展才能補齊被國民黨掏空的家底。在國民黨捲走的招商局輪船中,有一艘海遼號率先起義,開赴解放區,這艘3400噸的海輪立刻被新中國視為珍寶,以至於被印到了人民幣上,一直用到我記事的時候。可見國民黨捲走這批工業「種子」在那個年代何等重要。

 「經濟奇蹟」的本錢

但這依然不是臺灣方面主要的優勢所在。作為1895年即割讓的殖民地,臺灣對於日本這個弱勢帝國主義來說已經不是簡單的傾銷市場和原料基地,而是「內地的延長」(1919年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提出的觀點)。為了把臺灣同化為日本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和財團對臺灣進行了多輪投資,已經把臺灣改造成一個準工業化社會。

1931年,臺灣發電量和整個大陸相當,著名的日月潭景區就是一個大型發電站。到了1949年,因為接收了東北的日佔區,整個大陸的發電能力是170萬千瓦,僅相當於臺灣的4-5倍。日本投降時,臺灣總鐵路裡程已經超過5000公裡(包括私營窄軌),約為大陸的四分之一。臺灣800萬人口,已有一半是工商業人口。即便不考慮臺灣因四面臨海而帶來的交通便利,國民黨控制區的人均工業化水平也超出大陸十幾倍,在1949年就達到了大陸80年代水平。

當然,臺灣的工業和交通業原本依附於日本本土。在臺灣的日本人多達幾十萬,除了負責鎮壓的軍人和官員外,還包括許多技工和工程師。戰後這些人撤出,導致臺灣產業運轉不靈。但很快,國民黨撤臺,除了帶來幾十萬軍隊,還帶來了上百萬教育水平遠超中國平均值的人口。中央研究院四分之一的院士去了臺灣,和日佔時期形成的中小學教育結合,把臺灣打造為中國教育水平最高的省份,正好承接臺灣遠高於內地水平的工業。

等到臺灣本地徵兵制度建立以後,幾十萬老兵從一線部隊中裁撤出來。他們雖然缺乏教育,但遠離家鄉,缺乏組織,被禁止結婚,只需一紙「授田證」做報酬,就可以送到基建工地上做奴隸式的勞動。現在打通臺灣東西海岸聯繫的中橫公路(太魯閣公路),就是用這些老兵的血汗換來的。

還有,臺灣在1949年之後接受了天量(相對人口而言)的美國援助。1950-1957年,僅直接經濟援助就高達6.83億美元,換算到大陸人口相當於近500億美元,足可以為大陸援建十幾個「一五計劃」。即便不考慮總計幾十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臺灣的美援數量也堪稱驚人。60年代前期,臺灣每年接受美國直接經濟援助就高達一兩億美元,和帶往臺灣的全部黃金價值相當,大多數以貸款貼息和獎勵方式提供給製造業,迅速刺激了臺灣經濟的成長。

日本留下的工廠、大陸移居的技術人口、動輒數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再加上美國單方面開放市場,這都是臺灣經濟一度遠勝於大陸的核心原因。但在1949年這個逃亡年代,幾項有利條件都是遠水不解近渴:首先,日本投資的工業在二戰末期被美國多次轟炸,需要修復才能發揮作用;其次,大陸移居的人口還處於無政府主義狀態,需要時間來組織成可用的人力,暫時也沒法變成經濟盈餘。至於美國援助……美國已經給了100個師的美械,都在大陸送給了解放軍。退臺的國民黨軍號稱官比兵多,兵比槍多,槍比子彈多,時刻都可能因為少量解放軍偷渡部隊而做鳥獸散。在距離臺北幾十裡路的汐止區還有臺共武裝基地的時候,美國不會再給一觸即潰的國民黨政權提供支持。國民黨政權必須自己熬過撤退初期混亂的日子,才有資格寄生於這個全中國經濟基礎最好的省份。

 經濟壓艙石

這個時候,從大陸搜刮的金銀外匯、輪船物資就發揮了它的用處——安定人心,進口糧食,幣制改革,收買骨幹,乃至為土改提供支持。在49年-50年的混亂日子裡,這筆黃金外匯比幾十艘海軍艦艇更能幫助國民黨在臺灣站住腳。(最強的巡洋艦重慶號已經投奔解放軍)按照吳興鏞先生及其家人的回憶:「1949年後半年裡,嫡系國民黨軍隊的薪餉就是發銀圓與黃金。」

直到韓戰爆發,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美援才重新開始出現,在財政斷糧的絕望中拯救了國民黨政權。1952年起,美國上億美元的援助加入國民黨政府財政,最艱難的時期過去了。可以說,從大陸搜颳走的金銀物資是國民黨政權「熬過」這兩年混亂期的決定性因素。也是臺灣經濟起飛的催化劑和墊腳石。時至今日,部分黃金依然在臺灣「國庫」中發揮準備金作用。2008年5月,國民黨的盧秀燕等四名「立委」在「央行」副總裁楊金龍的陪同下,前往文園「國庫」參觀,他們發現有108萬兩從大陸來的黃金,自1950年6月入庫後再未動用。一直充當臺灣貨幣的準備金。

總的來說,國民黨撤退時從大陸掠走了價值數億美元的財富,脅迫了上百萬受教育人口,對大陸經濟來說是慘痛損失,對臺灣來說則是強大的經濟刺激。數百萬兩黃金一方面充當了國民黨撤臺初期的救命錢,另一方面也是臺灣重建工業化社會的第一筆流動資金,更是臺灣這個小島應對國際市場風浪的「壓艙石」。幾億美元的資產雖然還談不上天文數字,但它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後來的百億、千億美元。只是國民黨餘孽和部分臺灣人把大陸黃金看做了天經地義的「祖傳」資本,忘了它和臺灣的日本工業基礎、故宮文物一樣,本來是全中國人民的財富。這筆帳早晚要和臺灣當局、和國民黨反動派算個清楚。

臺北宏盛帝寶豪宅,僅168戶,連勝文等藍營權貴和富商的居住地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揭秘蔣介石到底從大陸帶了多少黃金白銀到臺灣?
    1948年底至1949年上半年,由於軍事上的失敗,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已成定局,開始籌劃後路。除了搶專家、搶人才外,有計劃地將黃金白銀運往臺灣。1949年5月17日,上海警備司令湯恩伯遵蔣介石命親自派人又從中央銀行劫走了黃金19.8萬餘兩、銀元120萬元。除了這幾次大規模的搶運外,還有一部分黃金是直接運往臺灣。國民政府前財務署預算科長李光烈說,他印象中至少有三次以軍機押送黃金到臺灣,最多一次曾運13萬兩,分別放在13個木桶裡。
  • 臺媒:大陸會拿臺灣的錢補貼自己?可笑的謬誤
    臺灣《自由時報》刊出一位學者文章,指臺灣如果跟中國大陸統一,大陸會拿臺灣的錢,填補債臺高築的大陸地方政府財政,是大陸人享受「統一紅利」,不是臺灣人。對此,臺灣《旺報》16日社評指出,姑且不論統一真正得利者是誰,光是拿臺灣錢補大陸財政黑洞,即可知其昧於事實,這其實正反映了綠營對大陸認知的荒謬。臺灣經濟或財政狀況真比大陸好嗎?
  • 沒有大陸黃金航線 臺灣廉航驚傳收攤危機
    同年底,另一家臺灣本土廉航——臺灣威航也開航了,兩家航空公司比票價、比空姐、比飛機餐,幹勁十足。然而好景不長,昨日,威航扛不住虧損,驚傳收攤危機。臺灣虎航也面臨生死掙扎。內外交困,臺灣廉航玩得很辛苦!因為臺灣本土廉航有個致命傷——它以國際航線為主,沒有島內市場,而國際廉航像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主要以國內航線為主,而大陸的春秋航空,雖然也有經營兩岸航線,但大陸市場仍是其大宗。常年往返兩岸的臺灣慶豐公關公司總經理周義豐就是春秋航空的忠實擁躉。
  • 臺聯抨擊:不要拿臺灣人民血汗錢補助大陸觀光業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中評社12月8日報導,蔡英文上臺後,大陸遊客來臺人數大減。臺灣「行政院」為了搶救觀光業,針對島內旅遊進行補助。臺灣團結聯盟(簡稱「臺聯」)8日上午召開記者會抨擊,有旅行社業者鑽法律漏洞安排二天台灣二天廈門的旅行套餐,拿臺灣人民的血汗錢,去補助大陸旅遊業。
  • 臺灣飛行員駕機投誠大陸,大陸飛行員駕機叛逃臺灣,如今還有嗎?
    1949年至1959年,新中國成立前十年,大陸飛行員沒有叛逃到臺灣的,國民黨空軍飛行員駕機來投的數不勝數,就不列舉了。今天只說說60至90年代的情況。這幾十年裡,雙方飛行員你來我往,都有跑到對方陣營裡的。
  • 臺灣居民拿大陸護照出入境早已見怪不怪,臺當局:將剝奪臺灣戶籍
    海外網11月7日電 儘管臺陸委會早先曾揚言「臺灣人民不得領用中國大陸護照,如違反規定將喪失臺灣地區人民身份及相關權益。」但是臺灣旅遊業者表示,拿大陸護照出入境,這在臺灣早已是見怪不怪。「沒想到竟被重罰,令人意外。」
  • 世界黃金儲備排名:大陸躍居第6名 臺灣退居第14
    華夏經緯網7月2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據世界黃金協會(WGC)公布上半年的全球央行及機構黃金儲備存量及排名,中國臺灣地區423.6噸,排名從去年底的第13名退至第14名,主要是土耳其今年以來持續買回黃金,存量又超越臺灣地區,重返第
  • ​大陸宣布禁臺灣肉製品,對岸反應醜態百出
    自臺灣網紅炒作「把萊豬做成肉鬆賣去大陸」後,大陸宣布嚴禁臺灣地區生產的肉類產品輸入。
  • 在大陸很火的微信,為什麼在全球的很失敗,連中國臺灣也拿不下
    微信如今在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了第一大移動網際網路平臺。月活躍用戶8多,我們早上起來刷一下朋友圈,晚上睡的時候點擊開幾個微信公眾號,閱讀幾個我們關注的公眾號,出去超市買東西我們可以用微信支付,還可以和同事、同學、朋友在微信群裡聊天等等,用微信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是在大陸以外的全球其他地區,微信的用戶量很小,連中國臺灣也拿不下,甚至一河之隔的中國香港也幾乎很少用它。
  • 沒籤證又想跨境遊 臺旅遊業:臺灣人拿大陸護照出入境早已見怪不怪
    儘管臺陸委會早先曾揚言「臺灣人民不得領用中國大陸護照,如違反規定將喪失臺灣地區人民身份及相關權益。」但是臺灣旅遊業者表示,拿大陸護照出入境,這在臺灣早已是見怪不怪。「沒想到竟被重罰,令人意外。」來自臺北的幾位青年學生手持電子臺胞證海外網11月7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旅遊業表示,不少臺灣旅遊團從大陸邊境轉往他國旅遊,因為沒辦目的國籤證,又想跨境遊,於是就拿大陸一次性出入境的臨時護照進出
  • 大陸飛行員駕機逃到臺灣,獲得4000兩黃金,後來怎麼樣了?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叛徒的故事,他是大陸培養的飛行員,卻在上個世紀70年代從大陸叛逃到臺灣。他辜負了祖國對他的培養,辜負了祖國對他的期望。為了討好臺灣,此人到達臺灣後竟然恬不知恥地說:「大陸的日子太苦了」,這位叛徒是誰呢?
  • 臺南黃金海岸線堆滿垃圾 這次大陸遊客背不了黑鍋了
    臺南黃金海岸線堆滿垃圾 這次大陸遊客背不了黑鍋了時間:2020-10-05 16:3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南黃金海岸線堆滿垃圾 這次大陸遊客背不了黑鍋了 【環球網綜合報導 記者趙友平】中秋過後,臺南黃金海岸線淪為垃圾海岸。
  • 臺灣飛行員徐廷澤,駕機回歸大陸獲得2500兩黃金,後來結局如何?
    徐廷澤是新中國成立後首位駕駛飛機從臺灣回歸大陸的飛行員,在兩岸關係不好的那段時間,徐廷澤有了自己駕駛飛機回國的念頭,他的這一舉動震驚中外,讓兩岸都開始重視飛行員叛逃的嚴重性。當然,正是徐廷澤的勇敢和無畏,才讓更多思念大陸的飛行員有了回歸大陸的想法。
  • 一包臺灣鳳梨酥的大陸之旅
    先解釋兩個名詞鳳梨酥,據傳最早起源於三國時期,「鳳梨」閩南話發音「旺來」,象徵子孫旺旺來的意思,因此,鳳梨是臺灣人拜拜(祭祀)常用的貢品,到了當代,臺灣的婚禮習俗幾乎必備鳳梨酥。這一天下午,首架臺灣中華航空CI201從臺北松山機場飛抵上海虹橋機場,標誌著兩岸官方直郵式跨境購正式拉開帷幕,像鳳梨酥這樣令大陸同胞垂涎三尺的美味,終於通過這條免關稅的綠色隧道來到上海。這件事情的重要意義,您可能還不知道。過去你要想在大陸吃到臺灣的鳳梨酥,只有兩個途徑:伴手禮和代購,代購的質量自然層次不齊,而且速度還慢。
  • 臺灣原形畢露,曝光,這次沒有大陸人背鍋了
    臺灣原形畢露,曝光,這次沒有大陸人背鍋了臺南黃金海岸線淪為「垃圾海岸」。
  • 大陸16名飛行員叛逃臺灣揭秘
    支付逾4.7萬兩黃金在兩岸高度對峙的政治環境下,臺灣當局在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末的40年間,總共支出47500兩黃金(價值逾10億元新臺幣),獎賞叛逃「投臺」的大陸空軍飛行人員。他在臺北木柵、天母等處置有4套房屋,部份出租,生活穩定,領到時值4600萬元的黃金算是保住了老本。1986年10月24日,駕殲-6(米格-19)戰鬥機,從山東煙臺起飛,降落韓國清州,其後抵達臺灣的鄭菜田,拿了5000兩黃金,當年市值約7500萬元新臺幣。鄭氏退伍後投資無方,接連幾次的商場失利,不但賠光手中黃金,生活也變得十分潦倒。
  • 臺灣出版商淘金大陸市場
    據介紹,本次的臺灣主題館位於海外出版商展區,共有10個展位,包括公共服務區、主題展示區、多元出版聯合展區、數位出版平臺展區、版權與採購洽談區。「近幾年臺灣與大陸出版界的合作不斷深化,除了單純的版權買賣,還合作成立文化公司或者工作室,在選題策劃的時候,就一起參與、一起製作、同步上市。」王承惠表示,除了向大陸輸出版權,BIBF也是臺灣出版商引進大陸版權作品的重要平臺。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與大陸開戰,臺灣沒有勝算
    問題是,一旦爆發戰爭,即使大老闆不忍看到「不沉的航空母艦」沉沒,出手與大陸過招,夾在中間的臺灣將是一幅什麼圖景?恐怕將隨著安全和經濟體系的全面崩盤而陷入新一輪的「悲情」。    長期以來,臺灣在與大陸的對抗中依然保持了經濟增長和政治進步,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很多人由此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臺灣在各個方面都優於大陸,甚至在軍事上也比大陸強。阿扁讓行家笑話的「境外決戰」口號就源於這種盲目的「臺灣優越論」。
  • 臺青在大陸:在臺灣了解的,完全不是真實的大陸
    今年是臺灣青年、山東德州博旺五金工具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續川「登陸」第十年。十年中,他在大陸立業成家,也因為在大陸創業,與「臺一代」的父親有了更多對話與近距離觀察,多了一份理解和讀懂。「建議臺灣年輕人遇到能來大陸走走看看的機會,不要放過。當你來大陸看過之後,就會發現,在臺灣了解的,完全不是真實的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