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此人守住金門,蔣介石知道後激動流淚

2020-12-12 大虎論史事

1949年就在新的政權誕生後不到一個月,一場後來被看做是劃定臺海格局的戰役爆發了。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擊敗守島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軍成功佔領該地。在粟裕授意下,解放軍葉飛將屬下第32軍船隻分發給第28軍,決定集中船隻進攻大金門。

金門,面積僅有150平方公裡,但它卻是臺灣的門戶,是進入蔣介石口口聲聲所稱的復興基地的第一道大門。 1949年湯恩伯來到金門島後,隨即給蔣介石拍發電報,請求放棄沿海諸島,並將部隊撤回臺灣地區,進行必要的修整和補充。當時人在臺灣的蔣介石急電駐守金門的東南軍政副長官湯恩伯,要他就地督戰,絕不可失守。

國民黨軍第二十二兵團率領所部進駐金門地區,其中兵團部、第二十五軍軍部及第四十五師守大金門,第五軍軍部和第二〇〇師守小金門,第四十師守大嶝島。東南軍政長官陳誠見漳州已失,金門守軍戰力不足,乃派副長官羅卓英銜命親往汕頭,胡璉之第十二兵團接替第二十二兵團防守金門。

二十五日約凌晨,人民解放軍炮兵開始從大、小嶝炮擊金門北岸官澳、西園、觀音亭山、古寧頭等地猛烈射擊,但人民解放軍隔岸炮擊火力有限。上岸後,建制異常混亂,不能作有組織之戰鬥。由於不熟悉潮汐漲退的關係,結果造成了搶灘船隻全部因為退潮所以全陷在沙灘上動彈不得。

26日凌晨,解放軍由二四六團團長孫雲秀率該團的兩個連和第八十五師的兩個連增援。二四六團在湖尾登陸;另兩連在古寧頭登陸。國民黨軍第十八軍軍長高魁元指揮反擊,國民革命軍空軍輪番炸射。人民解放軍採取巷戰,雙方戰況慘烈。十二時國民黨軍攻下林厝。十五時拿下南山。十一時,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羅卓英偕第十二兵團司令官胡璉到達金門戰場,胡璉接手指揮。

人民解放軍彈盡糧絕,突圍到海邊,一千三百餘人困在古寧頭以北斷崖下沙灘。27日清晨國民黨軍猛攻。解放軍雖然頑強抵抗,但是仍然全軍覆沒,不是犧牲就是被俘。上午十時,古寧頭戰役正式結束。又27日凌晨三時尚有人民解放軍第二五九團第三連約三十餘人,乘汽艇一艘到達古寧頭北側海岸,登陸後亦盡為國民黨軍所俘。金門上的戰鬥直到28日才逐漸平息,零星戰鬥持續更長。

戰爭持續了三天兩夜。最終,解放軍因為不習海戰、後援不濟而失敗,國民黨軍隊取得了一次難得的「大捷」。而這個消息也讓蔣介石流下了眼淚。他明白,這其實是一場事關生死的要戰。

在解放軍渡江後,國民黨軍兵敗如山倒。金門戰役規模並不大,只是師級規模,但其深遠的影響,卻遠非普通的一場師級規模戰鬥可比。

正因為解放軍在金門戰役的慘重失利,解放軍積極加強海空力量建設,而不敢像過去無知無畏的單靠陸軍發起登陸作戰。而國民黨軍則幸虧有這場彌足珍貴的勝利,否則難逃失敗之境。陳誠謂之:是共軍渡江以來碰到的第一個大釘子。

相關焦點

  • 1949年此人守住了金門島,蔣介石得知消息後激動落淚
    1949年,就在新的政權誕生後不到一個月,一場後來被看做是劃定臺海格局的戰役爆發了。10月24日,一槍未發就拿下了廈門的解放軍三野炮擊金門,並分批次進行登陸,要對國民黨殘部作最後的殲滅打擊。隆隆的炮聲震動了國民黨高層。
  • 「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在國軍中有個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這句話牽扯到兩個人,一個是「西北王」胡宗南,另一個則是「金門王」胡璉。為什麼說「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呢?因為「西北王」胡宗南總是打敗仗,被稱為「常敗將軍」,而「金門王」胡璉的軍事指揮水平卻明顯高於胡宗南,因此才有此說法。
  • 金門戰役中指揮部隊的李良榮,被蔣介石召回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28軍的三個團在前線總指揮蕭鋒的命令下進攻金門,金門戰役由此爆發。不過,解放軍的三個團登陸金門後卻遭遇頑固抵抗,最終因為後援乏力而戰敗,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後李良榮考入黃埔軍校一期,成為蔣介石的得意門生。從黃埔軍校畢業後,李良榮先後參加了東徵與北伐,他在東徵與北伐中表現可圈可點,逐漸由一名普通的排長晉升為副團長。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李良榮轉戰後方,擔任了侍從室少將參謀。
  • 解放軍炮擊金門的背後,居然是蔣介石的提議,這又是為何呢?
    從蔣介石逃往臺灣的那一刻開始,我國就出現了這樣的分裂局面,曾經一度想要回到大陸的蔣介石,至死都沒有實現這一願望。可是他在臺灣的定居,也導致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那就是臺灣的歸屬問題。1958年8月,我軍突然開始向金門發動炮擊,僅僅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就發射出了4萬多枚的炸彈。曾經這一事件也引起了社會的轟動,但是不為人知的是,這件事情的發生與蔣介石有著很大的關係。曾經就是蔣介石專門託人帶話給周總理,希望對金門進行一次轟炸,所以這一次的炮擊,在一定程度上是國民黨內部要求打的。
  • 假若臺灣守不住,蔣介石將會流亡到哪裡,答案讓人出乎意料
    1949年10月,解放軍在攻打金門時失利。戰後,解放軍充分吸取經驗,繼續攻取東南沿海島嶼; 1950年4月16號,解放軍發起海南戰役,開始大規模渡海進攻,在島上瓊崖縱隊的有力配合下,經過15天的激戰,解放了海南島……蔣介石逃到臺灣後,驚魂未定,因為他知道中共方面不會讓臺灣孤懸海外很久的。那麼他有沒有想過如果臺灣守不住,最後逃往哪個國家呢?
  • 60多年前的那場金門炮擊是蔣介石和毛澤東的最後一次合作
    1949年解放軍馬上要解放全中國,蔣介石退守臺灣,1954年,美國炮製《美臺共同防禦條約》,這為解放軍解放臺灣又增加了阻力。老美的目的是:使臺灣永遠不要與大陸統一,而老蔣的目的是:,他不安於偏安一方,等待時機反攻大陸,統一中國,老蔣還是有民族大義的,在這一點上老美和老蔣有了分歧。
  • 1949年一位歷史地理學家的建議讓蔣介石痛下決心
    1 2月2 9日蔣介石又任命蔣經國為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協助陳誠總攬臺灣黨、政、軍大權。蔣經國留學蘇聯回國後,曾任江西贛南行署專員,推行「贛南新政」,把贛州治理得井井有條,確有「經國治世之才」。後又作為委員長「特派員」,去上海整飭物價和金融秩序。蔣經國的能力、素質受到父親的充分肯定。
  • 炮打金門之後,讓我們看看金門百姓在蔣介石統治下是如何生活的?
    炮打金門之後,金門百姓在蔣介石統治下是怎麼生活的?金門是處於最前沿的島嶼,此前卻幾乎沒有開發,十分貧窮,戰爭危機過去後,蔣介石希望通過新的建設措施使金門島上的經濟和社會現代化,將其打造成模範縣。蔣介石認為將與廈門僅一水之隔的金門建設好,可以和對岸形成鮮明對比,突顯出三民主義的優越性,於1960年4月指示建設金門、馬祖為「三民主義模範縣」。
  • 金門戰役,解放軍推遲作戰計劃,胡璉12兵團卻在此時趕到
    大家好,我是魯哥~前言在中國近代解放戰爭將要結束的時候,發生了一場並不是太出名的戰役,這場戰役在大陸方面稱作金門戰役,或者叫金門登陸戰,但是在國民黨方面則稱作為古寧頭戰役,或者叫做金門保衛戰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在金門戰役之前,解放軍已經在1949年7月進入福建地區,先後發生了福州戰役,廈門戰役等戰鬥。經過這些戰役以後,在大陸的福建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殘兵敗寇都已經被消滅乾淨,這時候以蔣介石等人為首的國民黨的高層統治者已逃往臺灣,打算將臺灣作為最後一塊地區來進行堅守。
  • 美國讓蔣介石放棄金門馬島,毛主席卻親自指示:金門留給蔣!
    蔣介石在臺灣自從蔣介石父子攜國民黨大部敗退臺灣之後,解放臺灣就被視為頭等事件。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毛主席籌劃就在五十年代初將臺灣問題解決。當時這個設想並不低調,甚至還廣為天下知。頗為不巧的是,就在解放軍準備展開解放臺灣戰鬥之時,韓戰在朝鮮方面的主動挑釁下爆發,韓國求援美國,不久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來援,局勢立即倒轉,朝鮮方面兵敗如山倒,因為怕擴大戰爭,蘇聯拒絕直接參戰,戰火又燒到了鴨綠江,中國被迫應戰,蘇聯方面提供裝備有償支持。
  • 1949蔣介石痛哭懊惱: 若聽此人言,淮海戰役不會輸!
    1948年9月下旬,濟南戰役獲勝三天後,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向中共中央軍委提議,希望乘勝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戰役、海州國軍之戰役,稱為淮海戰役,主要目標為殲滅距離徐州較遠的黃百韜第7兵團、李延年第9綏靖區,為奪取徐州做好準備。這一計劃符合中共「殲敵於長江以北」之指導思想,隨即得到批准。這就是中共原來預定進行較小規模之淮海戰役,中共佔據主動決戰權。
  • 1949年國軍敗退,為何非要守臺灣,而不是去守海南島
    總兵力從抗戰初的不到200萬人發展到420萬人,其中有100多萬都是美械裝備,蔣介石對各地方軍閥部隊的控制也大大加強,而八路軍,新四軍加起來才100萬人,武器是小米加步槍,海空軍力量為零,其實一直到1947年中期,解放軍都是處於被動防禦的狀態,也沒有實力和國民黨軍進行決戰。
  • 我軍解放金門卻遭遇失敗,蔣介石流淚道:臺灣安全了
    49年10月27日,金門戰役勝利的消息傳到臺北,蔣介石流了淚。他太需要一次勝利了,他太知道金門戰役的意義了。他說:「這一仗我們全勝了……臺灣安全了。」——《金門戰役檢討》 國防大學 劉亞洲上將金門戰役序曲1949年7月上旬,三野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率部進入福建,發起了福州戰役、漳廈戰役。8月,葉飛被任命為福建軍區司令員,負責後續的解放廈門、金門,清剿殘敵等工作。
  • 最是倉皇辭廟日:蔣介石1949年日記(組圖)
    (李黎攝)  資料圖:遊客參觀臺北「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 中新社發 杜洋 攝  中新網9月23日電最新一期美國《世界周刊》刊發署名作家李黎的文章《最是倉皇辭廟日─—蔣介石1949年日記》,解密蔣介石在1949年前後一些關鍵時刻的所思所記。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1949年,吳國楨逃到臺灣,四年後被蔣介石追殺,最終結局如何?
    1949年1月,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在浙江溪口老家居住一段時間後,蔣介石率領國民黨殘部逃到臺灣。剛到臺灣之際,蔣介石迫切希望得到美國的援助,開始重用與美方關係較好的兩個人:一個是孫立人,另一個便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吳國楨。
  • 郝柏村親歷的金門炮戰
    1949年6月中旬,國民黨軍廈門要塞司令部成立金門要塞總臺,開始在島上構築工事,鋪設通信線路。8月,隨著福建戰事的發展,國民党進一步增強了防禦,調派部隊駐守金門各島嶼。陳誠擔心金門守軍戰力不足,又將潮汕地區的胡璉第十二兵團調來防守金門。一時之間,小小的金門重兵雲集,守衛森嚴。接著,蔣介石又命令湯恩伯將通海口各內河上遊100海裡的大小船隻全部炸毀。
  • 金門戰役受挫後,為何不繼續對其發起強攻?這個原因很高明
    熟悉軍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解放戰爭末期,我軍曾組織過一次進攻金門島的戰役。這次戰役,我軍因情報失誤、缺乏經驗等原因,而遭遇了挫折,戰役最終也以失敗告終。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次失敗並不可怕,只要重整軍備、重振士氣,就可以為下一次作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 金門炮戰:蔣介石獎勵國軍英雄娶老婆
    摘自:華宸 著 《國民黨炮兵紀實》 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 閱讀提示:中央編譯出版社的《國民黨炮兵紀實》一書記述了國民黨王牌勁旅——炮兵部隊徵戰和興衰歷程,以其參加的歷次重大戰役為主線,史詩式解密20世紀中國炮兵部隊的命運變遷,較為詳細地敘述了蔣介石和蔡忠笏
  • 蔣介石這封回電若被截獲,還有所謂《古寧頭大捷》這部電影嗎?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其後,隨著人民解放軍的節節勝利,國民黨集團在大陸的統治土崩瓦解。7月22日,蔣介石乘船來到廈門。第二天,蔣介石召見時任金門縣廈門防衛部主任湯恩伯、福建省主席朱一民,並主持軍事會議,決定守住福州,鞏固臺灣,支持到明年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