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役,解放軍推遲作戰計劃,胡璉12兵團卻在此時趕到

2020-12-06 老魯聊歷史

大家好,我是魯哥~

前言

在中國近代解放戰爭將要結束的時候,發生了一場並不是太出名的戰役,這場戰役在大陸方面稱作金門戰役,或者叫金門登陸戰,但是在國民黨方面則稱作為古寧頭戰役,或者叫做金門保衛戰。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在金門戰役之前,解放軍已經在1949年7月進入福建地區,先後發生了福州戰役,廈門戰役等戰鬥。經過這些戰役以後,在大陸的福建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殘兵敗寇都已經被消滅乾淨,這時候以蔣介石等人為首的國民黨的高層統治者已逃往臺灣,打算將臺灣作為最後一塊地區來進行堅守。

1、金門的失敗

在十月中旬,解放軍首先進行了廈門戰役,由於戰術的出色,解放軍成功登陸了廈門,擊潰了在此駐守的國民黨軍隊。湯恩伯不得不放棄堅守,廈門又向臺灣方向撤退。在此本來將要乘勝追擊的解放軍部隊由於船隻不足的原因,只能將進攻金門的戰役推遲了一周。到了1949年10月24日,最終下達了渡海進攻金門島的戰鬥命令,進攻的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在金門島上激戰了三天之久。殲滅了國民黨軍隊近萬人,但由於寡不敵眾,解放軍進攻的三個團共9000餘人,也大部分都壯烈犧牲在金門島上。這次失敗的島嶼登陸作戰,是解放戰爭中的一次比較大的戰。

2、情報不足

而究其金門戰役失敗的原因,許多人都認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都沒有在解放軍這邊,但是究其根本原因來說,金門戰役戰敗最重要的便是由於還未探明島上的駐軍敵情,便貿然在己方兵力並不足夠,補給也難以維持的情況下便強行登島。在這個戰役中違反了最基礎的軍事知識,中國自從兩千多年前便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軍事思想,但是此次貿然進攻金門島發起的金門戰役卻在戰役發起之前,對金門島上的國民黨軍隊並沒有十分清楚的情報,而在金門島上的敵軍守衛的布防情況也十分不清楚。

3、胡璉到來

當時我軍掌握的情報是在金門島上只有李良榮兵團的兩個軍的兵力,並且都是殘兵敗將,李良榮也沒有多大名氣,並不是什麼名將。然而在戰鬥打響之後,從被我軍俘虜的國民黨士兵的口中得知,他們竟然是胡璉兵團的士兵。這是一個十分不好的消息,說明國民黨名將胡璉已經率領部隊到達金門了。原來,胡璉在向臺灣方面撤退的時候,突然接到蔣介石的命令,要求立刻前往金門與李良榮的部隊換防。正是由於我軍沒有得到這一關鍵性的情報,在戰役發起的時候不知道胡璉已經率領著精銳部隊在金門島上設好了防禦措施,再加上寡不敵眾,導致金門戰役大敗。

結語

雖然胡璉率領的部隊成功守住了金門島,但是也付出了傷亡近萬人的慘重代價。金門戰役是解放戰爭的一次重大損失,但是我軍卻吸取了這次戰役的教訓,為半年後解放海南島提供了重要的經驗。

相關焦點

  • 金門戰役失利的重要教訓,沒弄清楚胡璉兵團,到底有沒有登島
    金門戰役失利,有很多人原因,有人總結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不佔。這當然很有道理。其實,金門戰役失利,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訓,就是敵情不明。兵團司令李良榮雖然畢業於黃埔一期,仕途得意,卻沒有什麼名氣,算不上十分厲害的名將。(蕭鋒少將)所以,我第十兵團才決定發起金門戰役。然而,在戰鬥打響之前,負責金門戰役的第二十八軍副軍長蕭鋒通過偵查發現,金門島上敵人在增兵,援兵陸續到來。
  • 金門戰役解放軍為何慘敗
    金門在國民黨手中,進可封鎖內陸,退可屏障臺灣。金門若在共產黨手中,臺灣海峽的交通線便面臨極大威脅。 金門守軍為李良榮的二十二兵團,該兵團既非嫡系,又是累敗之師,其下二十五軍於淮海戰役第一階段重創於碾莊,軍長黃百韜自殺,五軍則全殲於淮海戰場陳官莊。此時的裝備已不如解放軍,編制也不齊,為著軍餉,號稱一個兵團,實則僅弱旅兩萬。
  • 金門戰役總攻開始前,28軍偵查到敵方增援部隊,為何沒有停止總攻
    金門戰役的失利,是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遭受的一次教訓深刻的損失,參加登島作戰的第10兵團的28、29軍9000多人大部分英勇犧牲。為什麼會遭受這麼重大的損失?很多人會認為,是當時由於對金門水域的氣象信息、水文信息掌握得不夠充足,導致登島作戰的船隻,在海水落潮時擱淺,大部分船隻被國民黨部隊炸毀,在加上當時的作戰登陸船隻嚴重不足,後續的支援部隊無法及時登陸增援,導致了戰役的失利然而我們縱觀分析整個的戰役全局,導致戰役失利的主要原因還是對戰前情報分析有誤、不重視敵人的戰役部署,最終導致了戰役朝著不利於解放軍的方向發展
  • 從臺灣視角看金門戰役(組圖)
    不過金門戰役爆發時,國民黨在金門卻有相當的兵力,原駐守金門由李良榮指揮的第22兵團正擬與胡璉指揮的第12兵團進行換防,因此剛好兩支部隊都在金門,無意間對攻金的解放軍形成兵力上的優勢。第22兵團下轄第5軍及25軍,第5軍駐小金門,下轄第200師及剛由廈門撤來的166師,總人數僅三千餘人,雖名為一個軍,實際的戰鬥力卻不及一個團。
  • 共產黨軍隊最慘的一次敗仗,全軍覆沒,「金門戰役」為何慘敗
    金門原來的守軍只有李良榮的第22兵團,隨著廈門被解放,蔣介石命令固守金門,隨即調派潮汕的胡璉第12兵團,你沒看錯,又是12兵團,又是胡璉,只不過在雙堆集被面滅的12兵團胡璉是副司令,而雙堆集戰役後,胡璉逃跑,後被任命編練司令,扶著收集逃兵和補充新兵,慢慢的,第12兵團又重新擴充出來,隨即派往金門防守,就是這個曾經被打敗逃跑的敵將,在「金門戰役中」,力挫解放軍,
  • 1952年南日島戰役,金門戰役後再敗於胡璉,800多人被俘到臺灣
    對於當時的解放軍來說,陸戰沒有誰是對手,但是卻嚴重缺乏海軍作戰經驗,尤其是缺乏先進的艦艇,甚至連小型的機帆船數量都嚴重不足,再加上渡江戰役結束後,各部隊打得實在是太順了,一些部隊的將領出現了嚴重的輕敵思想,所以在島嶼爭奪戰中難免會出現失利。1949年7月,葉飛率領三野第十兵團進入福建之後,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掃清了福建的國民黨軍。
  • 金門戰役前1小時,28軍曾收到絕密軍情,但卻誤判這是敵人在吹牛
    而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十兵團司令部下令金門戰役必須搶在胡璉抵達之前儘快發起。「28軍上下攻擊決心十分堅決,唯一阻礙總攻發起的,是部隊為登島準備的渡船只有300多艘,連預計總數的一半都不到。船隻的稀缺極大地影響了28軍作戰計劃實施,第一梯隊上島兵力不夠,也沒有船隻保證第二梯隊跟進。
  • 52年南日島戰役,金門戰役後又一次失利,八百多人被俘虜到臺灣
    因此在海戰和島嶼爭奪戰中,解放軍並不佔優勢。1949年10月,當時新中國建立還不到一個月,三野葉飛兵團就在金門遭遇了失利,三個團共9000多官兵損失殆盡,幾乎全軍覆沒。金門戰役失敗後,解放軍受限於海空軍力量不足,在東南沿海的島嶼戰事中,基本上處於守勢。尤其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原先準備攻臺的三野精銳部隊先後被調到了朝鮮前線,就連很多部隊的高射炮,重型火炮都被調到了朝鮮前線。
  • 一戰救國家於危亡,一戰阻國家之統一,「金門王」胡璉功過難評說
    胡璉在大陸是爭議比較大的一位國軍將領,其軍事才能突出,毛主席曾評價其「狡如狐, 猛如虎」,國軍內部也有「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之說。胡璉一生中有兩場讓其揚名的戰役——石牌保衛戰和金門戰役,正是這兩場戰役讓其備受爭議地出現在歷史之中,功過無法評說。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胡璉參加的這兩場戰役。
  • 解放軍全軍覆沒的慘敗——金門戰役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在兵敗如山倒的情況下,我軍出現了重大失誤,在金門島解放軍的登陸部隊被國民黨全殲,3個多團九千多人全軍覆沒。至今,金門島還未回歸。1949年4月南京解放之後,毛澤東等人決定立即研究解放臺灣的問題。
  • 金門戰役除了國軍將領胡璉,李良榮外,還請了一位日軍將領當參謀
    但是卻在這過程中,第三野戰軍在解放金門島時馬失前蹄,吃了一場敗仗,讓第十兵團損失慘重,這也是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吃得最大的一次敗仗。金門戰役的失敗,並不是因為,第十兵團作戰不夠勇敢,主要因為解放金門需要渡海作戰。這樣一來的話,給第十兵團解放金門增加了很大的困難。要知道,陸地作戰與海戰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再說,在這之前第十兵團並沒有渡海作戰經驗。
  • 金門戰役,國民黨敗退臺灣的最後一場仗,三野一個師全軍覆沒
    1949年7月,解放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率領所部進入福建,先後發動了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解放了福建的大部分地區。10月15日,葉飛指揮部隊發動廈門戰役,僅僅用了三天就解放了廈門。隨後,解放軍開始準備發動對金門的進攻。
  • 開國大典剛過23天,金門戰役打響,我軍卻不幸遭遇罕見嚴重失利
    20多天後,1949年10月24日,當全國人民還沉浸在新中國成立的幸福中時,在祖國東南沿海,一場鮮為人知的渡海戰役悄悄打響了,就是解放軍進攻金門島的戰役。但實際上,當時胡璉的第12兵團,「正在海上徘徊」,目的地就是金門島,當時我軍情報部門也及時發現了胡璉兵團的行蹤,只不過後續出現了失誤。當時,我軍截獲了一條胡璉發給蔣介石的電報,內容是胡璉請求第12兵團返回臺灣。
  • 解放戰爭,胡璉第18軍的三個主力團,各自單挑過解放軍幾個縱隊
    解放戰爭中,位居國軍五大主力行列的胡璉第18軍,是解放軍在戰場上最為頭疼的交戰對手,在有「狡兔」之稱的胡璉打造下,第18軍打起仗來極為兇猛,衝鋒作戰時彪悍到令對手窒息,而防禦之時又猶如龜殼一般的堅硬,整體作戰的協同力度極高,造就了第18軍一批彪兵悍將,而其軍主力的第11師是跟隨胡璉一路成長起來的部隊
  • 解放金門戰役慘敗 支援部隊幹的事國人都沉默了
    當時駐守金門的總指揮官湯恩伯,在解放軍攻打金門前夕,湯恩伯接到了蔣介石的電令:「金門不能再失,必須就地督戰,負責盡職,不得請辭易將。」 湯恩伯不敢怠慢,急令守軍趕修工事,同時調胡璉第十二兵團所屬2個師增援金門,使守軍總兵力達3萬多人。此時,國共兩黨軍隊隔海劍拔弩張,一場血戰迫在眉睫。
  • 金門戰役,28軍副軍長肖鋒如果親臨前線指揮,能否挽回戰局?
    1949年10月15日由葉飛率領的第3野戰軍第10兵團對廈門島發起了總攻,湯恩伯指揮的國民黨廈門守軍部隊,面對解放軍的猛烈攻擊,兵敗如山倒,隨後湯恩伯率領李良榮的第22兵團大約2萬人退守金門,至此廈門成功解放面對退守金門的國民黨部隊,解放軍準備乘勢攻打金門,由於當時駐守在金門的守軍幾乎是殘兵敗將,以當時第10兵團的士氣,打下金門不是問題
  • 解放軍積極準備攻臺
    但隨著國民黨從大陸敗退,大本營遷到臺灣,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就開始籌劃渡過臺灣海峽,徹底殲滅國民黨殘餘,解放臺灣進而解放全中國的計劃。  要解放臺灣,首先就得解放東南沿海敵佔島嶼,掃清臺灣外圍,鞏固攻臺陣地。1949年8月17日,由葉飛任司令員、韋國清任政委的華東野戰軍第10兵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佔福州。國民黨在閩軍隊被殲5萬,其餘8萬人退守廈門、平潭、金門等地。
  • 金門戰役解放軍戰俘回到祖國後:部分歸鄉士兵為什麼遭到槍決?
    國民黨釋放900戰俘1949年10月份爆發的金門戰役(臺灣稱古寧頭戰役),是自南昌起義以來共軍首次被成建制的消滅,登島的三個團全軍覆沒,長久以來很多人把「全軍覆沒」理解成全部犧牲,其實不然。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分三批登陸金門,總人數為9086人,並沒有「全部犧牲」。在戰役中,解放軍被俘總數為5175人,陣亡3873人,50多人失蹤。
  • 揭秘犧牲九千將士的金門戰役失利真相
    蔣介石為固守金門,於10月10日後,又陸續將潮汕地區的國民黨精銳胡璉第十二兵團的第十八、十九軍增防金門。至10月24日,金門敵軍的總兵力已增至4萬餘人。10月15日廈門解放後,18日,葉飛決定以第二十八、二十九軍各一部共7個團的兵力,在第二十八軍首長指揮下,擔任攻取大金門的任務,以第三十一軍一部攻取小金門,20日發起攻金戰役。
  • 解放軍哪場戰役極罕見地全軍覆沒
    也未考慮敵情和海情的變化,敵人隨時可能的增援,更未考慮國民黨海、空軍較為強大的作戰能力。況且,在廈門之戰結束時,金門守軍已經得到了胡璉兵團18軍的增援,島上國民黨總兵力已達30000人。國民黨總部不僅命令胡璉兵團18軍增援金門島,而且還不斷派兵增援,這一態勢已為10兵團領導所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