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德國首腦默克爾來說,7月下旬是個艱難的時刻。在以她為首的一批首腦呼籲下,歐盟通過四天四夜的艱苦談判,先就一筆總額3,900億歐元(約合4,500億美元)的復甦基金先行達成了協議,避免了該項目的流產。但默克爾的難題還在繼續,在德國東部的波蘭,該國開始抗議新任德國駐波蘭大使的人選。
波蘭媒體津津樂道於新大使家世兼具納粹和條頓騎士團背景。對此,默克爾已經力排眾議,拒絕另換人選,此舉固然展示了德國的權威,對波蘭這個隨川普政府搖擺的東歐「強國」也算是個打擊,但這背後的細節仍令外界困惑。
新任大使來自希特勒地堡
波蘭當下正在為即將飛赴華沙的新任德國大使的人選而大為頭疼。從2014年以來一直派駐華沙的德國大使尼克爾即將離開。柏林雖有了任命,即派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情報機構負責人、德國前駐捷克大使洛林霍芬男爵出任此職,但波蘭當局至今不肯接受此人,還強調「男爵可以來旅遊,不可以擔任使節」。洛林霍芬男爵在德國、北約和歐洲官僚系統中的履歷無懈可擊,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德國駐俄羅斯使館工作,此後進入德國情報系統,並因此在北約情報系統任職多年。在洛林霍芬男爵負責北約情報工作期間,北約開始了對俄羅斯「黑客」、「假新聞」的激烈行動,他一手建立了與「今日俄羅斯」(RT)、「俄羅斯衛星網」等對抗的「波羅的海國家特別電視頻道」以及北約對俄宣傳中心。作為歐洲價值觀、歐洲一體化的忠實擁護者、男爵也因此成了布拉格當局青睞的外國使節。
但對波蘭方面來說,洛林霍芬男爵的家世仍是個難以接受的現實,其中最大的原因莫過於男爵的父親,貝恩德將軍身為納粹首腦希特勒副官的履歷。貝恩德將軍是一名資歷顯赫的東線德軍老兵,他1933年入伍,1939年因入侵波蘭的戰功而獲得鐵十字勳章。此後,貝恩德又在1943年1月率麾下裝甲部隊參加史達林格勒戰役。從史達林格勒突圍後,他被授予金質十字勳章,並先後成為古德裡安、克雷布斯等歷任納粹德軍總參謀長的副官。到1945年,貝恩德成為希特勒的私人幕僚參謀之一,在其「狼穴」地堡內堅持到最後,又得到希特勒親自批准,帶著其遺囑突圍。
不可否認,貝恩德在二戰結束後並沒有被追究戰爭責任,到1956年,他還重返了西德國防軍,成為重建後的德軍的第一批將官,並在此後創建的北約中擔任一系列要職。但這並不妨礙波蘭媒體已經開始大造聲勢,強調「德國大使來自希特勒的地堡」。由於默克爾方面已經力排眾議,拒絕選派波蘭鍾意的德國外交部前發言人佩施克前往,堅持要求華沙一側要在7月29日歡迎男爵赴任,這背後的執拗就顯示出了德國的不快與不耐煩。
有分析認為,默克爾對波蘭的不滿是早有原因的。波蘭近期在軍事、經濟問題上與美國的接近,以及對德國利益的妨礙都很突出。波蘭現任總理莫拉維茨基和剛剛連任的總統杜達都在堅持波蘭在冷戰後傳統的對衝俄、德,親近美國的策略。這種看似平衡,實則失策的做法一直在引發德國的不快。資料顯示,近年來,波蘭與美國防務合作緊密。2019年6月,川普與杜達在白宮達成一致,由美國向波蘭增派1,000名駐軍,以鞏固兩國關係,對抗「俄羅斯威脅」。美國媒體2020年6月初披露川普打算削減駐德美軍規模後,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表示,希望美軍把部分撤離人員部署到波蘭。
很快,根據白宮的規劃,美國將在2020年9月前從目前3.45萬名駐德國美軍中撤離9500人,其中部分將轉移到波蘭等盟國,部分將撤回美國。川普在6月24日在會見杜達時也再一次強調了美國對波蘭的垂青,並繼續藉機批評德國,稱其「拖欠」北約大量軍費。波蘭這種「新歐盟」國家名義上借敵視俄羅斯,實則緊跟美國,分化以德國為主導的歐盟的做法無疑是默克爾不能容忍的。更糟的是,波蘭還有意「接盤」美國在德國的核武器,並再次把自己置於德、俄的仇視目光下。美國駐波蘭大使曾在社交媒體表示,美國試圖將「北約核能力」轉移到波蘭處。目前,美國大約有20枚B-61核彈部署在德國,德國議會曾在2010年和2020年兩次就遷出這些核彈進行審議和激烈辯論。考慮到五角大樓或已考慮在波蘭部署核武,波蘭為了接收這些核彈甚至計劃在2020年初斥巨資購買35架能夠運載這種核彈的F-35A戰鬥機。至此,波蘭就再一次將自己丟進了美、德、俄三大國之間的漩渦。
再者,波蘭當局還不止一次借「傳統文化」刺激柏林方面,剛剛連任的波蘭總統杜達固然以反西方文化、保守而著稱,但他的這一手段有恢復波蘭的歷史疆域「波蘭-立陶宛聯盟」的用意。就在2020年,杜達還同立陶宛方面多次於坦能堡等地舉行歷史紀念活動,慶祝兩國擊敗條頓騎士團的歷史。由於條頓騎士團是現代德國國家雛形,普魯士王國的基礎,這使得波蘭這種紀念行為多少帶著借古諷今的刺耳意味,對此,默克爾的報復也就是時間問題。於是,隨著柏林意外選定了一位父親是希特勒的副官,祖先是條頓騎士團騎士的大使前往華沙,並發現此舉真的可以激怒波蘭,德國對波蘭的態度就變得明確起來。此舉固然不是增加友誼和相互理解的舉動,但對默克爾來說,她當下對波蘭可能也懶於呈現這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