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對於被稱為「三八大蓋」的日軍三八式步槍,人們應該是不陌生的。拜很多抗日影視劇所賜,「三八大蓋」+後綴兩片垂布的鋼盔+土黃色的昭和五式軍服在大家的印象裡就是鬼子步兵的標準行頭。
然而,每當軍迷們提起三八式步槍時,往往對其惡評如潮,說什麼它威力比中正式小太多,,經常打不死人;什麼三八槍是為白刃戰設計的,裝上刺刀當長矛用才是正途;連八路軍繳獲三八槍都對其不屑一顧,等等。甚至還有人給它冠以「二戰中最差勁的步槍」的稱號,將其貶低得一無是處。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三八大蓋」真的是不堪一用的垃圾步槍嗎?
上圖_ 手持「三八大蓋」的日軍士兵
三八槍威力小:別被神劇忽悠了
「三八大蓋」最被人詬病的地方,莫過於其飽受非議的槍彈威力。在影視劇中,常常有抗戰軍民說三八槍「只能在身上打個眼」,打不中要害就沒事兒。而為了佐證這一說法,不少劇中甚至還有用棉被潑水來抵擋三八槍子彈的鏡頭。在今天提起抗戰步槍,人們往往也會說三八槍威力不如中正式。
三八式步槍使用的友坂六五(6.5毫米口徑)步槍彈槍口動能為2613焦耳,如果單看這個數據,它確實不如中正式使用的7.92毫米步槍彈和春田M1903式、莫辛納甘M1891/30式步槍使用的7.62毫米步槍彈(這幾種槍彈槍口動能都超過了3000焦耳)。但是,槍口動能低就代表威力低嗎?
我們需要明白,三八槍是日本陸軍於1907年正式採用的制式步兵武器。在那個年代,步兵就是清一色的步槍兵,輕機槍、迫擊炮、擲彈筒等支援武器是統統不存在的。因此,不僅後來由輕機槍承擔400米之內的火力壓制任務要由步槍承擔,400米以上、應由重機槍承擔的火力壓制任務往往也要由步槍承擔(當時的重機槍因很難移動,多在防禦戰中使用)。
正因如此,當時的步槍彈都是追求遠射程、大威力,因而三八槍使用的六五彈確實不太給力。可是,如今嘲諷三八槍的人們,有幾個是站在一戰前的視角上來說話的?這些人幾乎都是拿三八槍與中正式進行對比。
上圖_ 三八式步槍槍身的菊花紋章和三八式字樣
那麼,就中正式誕生的時代,三八槍仍然不給力嗎?
經歷過一戰洗禮後,各國步兵開始大量裝備輕機槍、迫擊炮,衝鋒鎗也逐漸列裝,步槍在步兵中的核心地位受到動搖。而且,結合一戰的經驗教訓,大威力的全裝型步槍彈因其重量大、後坐力大而普遍被步兵嫌棄。在20世紀20-30年代,各軍事強國掀起了一股發展中間型威力槍彈的熱潮。但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要為本國的十幾萬乃至幾十萬步兵全面換裝中間型威力槍彈步槍,那麼將完全改變國家的槍械生產和後勤保障體系,經濟上不可承受,所以全威力槍彈仍大行其道。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二戰爆發了。到了二戰,步兵支援武器的裝備水平空前提高。不僅衝鋒鎗、輕機槍、迫擊炮被大量配置到步兵班、排,超輕型迫擊炮/擲彈筒、火箭筒、無後坐力炮、槍榴彈的出現更是讓步兵單純使用步槍直瞄射擊的機會大大減少。
上圖_ 二戰日本使用的89式擲彈筒
據美軍統計,二戰中步槍的開火頻度,100米內佔30%,100到200米為42%,200到300米為16%,300到400米為9%,400米以上只有3%。
看到了嗎?步槍97%的射擊機會都是在400米內,這種距離上不要說槍口動能超過3000焦耳的全威力槍彈,就是三八槍的2000多焦耳都嚴重過剩。而過剩的動能,意味著子彈重量大、單兵攜彈量低。所以各國又開始重新發起中間型槍彈的研製。
二戰末期出現的德制7.92×33毫米Kurz短彈和蘇制7.62×39毫米M1943式槍彈,其槍口動能僅為1669—1991焦耳,比三八槍小多了,可有誰說使用它們的Stg44突擊步槍和AK47突擊步槍威力小?
上圖_ 三八式步槍拆解圖
那麼在二戰的背景下,三八槍的威力到底如何呢?
抗戰中確實出現過被三八槍子彈貫穿但沒死也沒重傷的情況。忻口戰役中,第21師師長李仙洲被一粒友坂六五彈從前胸打進、後背穿出,但李卻渾然不覺繼續指揮戰鬥。然而,翻遍史書,這種情況就出現了這一例,實在是屬於百分之零點幾的概率被他趕上了。就像蔣百裡將軍曾用手槍對準心臟自殺卻未成功一樣,1000個人這麼做,能有幾個像蔣一樣倖免於難?因此,拿特例來說明三八槍威力太差顯然是不合適的。
就算史書會有漏記,但這最多只能說六五彈出現這種情況的概率可能會比中正式的7.92毫米彈略高,但充其量和花兩塊錢買彩票結果中千萬大獎的機會差不多。
上圖_ 三八式步槍
二戰中日軍使用的友坂六五彈是一種尖頭彈,這種子彈打到體內極易破碎,從而對人體造成巨大傷害。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對掩體和牆的破壞力較小。但在日軍步兵武器的使用準則中,步槍就是用來射擊有生目標的。壓制和摧毀掩體的任務,是由機槍和擲彈筒來完成的。
而步槍手被賦予的使命,就是殺傷300米距離內敵軍有生力量,以保護機槍手和擲彈筒手的安全。據二戰結束後美軍的測試表明,三八槍在300米距離內擊中四肢會有大概率命中骨骼,這時彈頭會瞬間釋放能量打碎骨頭造成嚴重創傷,足以使人失去戰鬥力,乃至喪命。
而國民政府兵工署的實驗則表明,友坂六五彈在對200、250、300和350米固定靶射擊時,如果以打透的松木板厚度作為參考,其殺傷力與中正式的7.92毫米步槍彈不相上下。只有在超過430米後,7.92毫米彈的穿透力才較友坂六五彈有明顯優勢。但戰場上,雙方能有多少機會進行400米以上的步槍互射?
我們知道,很多抗日老兵都說三八槍是「一槍兩眼」。但這與其說是諷刺三八槍威力不足,不如說是他們在槍林彈雨中浴血搏殺後還能生還而感到慶幸。看似笑談的背後,有多少抗戰英雄是死在三八大蓋下啊!
上圖_ 三八大蓋連同刺刀全長167
三八槍太長:一寸長一寸強
三八槍另一個被詬病的地方,在於其長度達到了1280毫米,這在二戰主要型號的步槍中的確是最長的。因此很多人說,這樣長的槍也就是裝上刺刀後白刃戰佔便宜,平時乘車攜行極為不便。這麼說看似是有道理的,因為二戰中隨著步兵摩託化水平日趨提高,在乘坐機械載具時,較長的槍身確實會帶來很多不便。
但放到抗日戰場上,除了駐印軍這種極少數精銳外,中日兩軍能有多少機會進行摩託化行軍?也正因如此,加之三八槍裝刺刀後帶來的肉搏戰中的長度優勢,使得日本並沒有像德、蘇、英等國那樣迫切地對步槍進行槍身縮短化處理。
上圖_ 演練拼刺刀的日軍士兵
其實除了肉搏戰的優勢外,較長的槍身還能帶來不少好處。一個是瞄準基線更長、射擊精度更高。三八槍的瞄準基線為695毫米,是二戰各主要型號步槍中最長的。長瞄準基線帶來的射擊精度優勢,這個不用多說。
另一個是槍管長,火藥燃燒充分,既降低了槍口火焰,又有助於降低後坐力。燃燒充分可以減少火藥裝量,友坂六五彈的裝藥量只有2.14克,是二戰主流步槍彈中裝藥最少的,這大大節約了槍彈成本,而且有利於減重,增加單兵攜彈量。槍口火焰小,這在伏擊和夜戰中是很重要的優勢,既能給敵以出其不意地打擊,又能使敵不易發現自己,提高戰場生存率。較低的後坐力,反過來又有助於提升射擊精度。
很多抗戰老兵回憶,鬼子步兵大多可以輕易擊中百米外移動的敵人,這一方面是鬼子嚴格的訓練所致,一方面跟三八槍這些優良的性能是分不開的。
上圖_ 不帶防塵蓋狀態下的三八式
上圖_ 手持三八大蓋的日軍
綜上所述,三八槍絕對沒有網上的評價那樣糟糕。它雖然未必優於中正式、莫辛納甘、春田等步槍,但確實是符合日本國情軍情、又能滿足日軍在其主要戰場(即東亞地區)上較好地完成被賦予任務(300米內殺傷敵有生力量)的一款制式步槍。
我們不能拋開日軍步兵的作戰環境、作戰對象和作戰任務,僅憑一些紙面數據就說它差勁。況且,在當時主要靠繳獲來武裝自己的人民軍隊中,往往都會給戰鬥力較強的連隊配上清一色的三八槍。這既是出於方便後勤保障的考慮,也是對三八槍性能的肯定。
鬼子如果從槍聲中聽出對手裝備了大量三八槍,那麼他們就會明白,自己遭遇的是這一地帶八路軍的主力。在老電影《戰火中的青春》裡,還有一個這樣的片段:解放軍某部英雄排排長看到新來的副排長沒有趁手的傢伙,就說下回給你找支三八式使使。這說明了什麼?不會是因為三八槍是最差勁的步槍吧?
作者:林森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抗戰機密檔——中日軍隊輕武器史料》 火器堂堂主編著
【2】《民國軍史中的以訛傳訛》 郭東風 著
【3】《抗日戰爭》 王樹增 著
【4】《劍橋戰爭史》 傑弗裡 帕克 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