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三八大蓋」,真的是二戰中最差勁的步槍嗎

2021-01-17 騰訊網

相信對於被稱為「三八大蓋」的日軍三八式步槍,人們應該是不陌生的。拜很多抗日影視劇所賜,「三八大蓋」+後綴兩片垂布的鋼盔+土黃色的昭和五式軍服在大家的印象裡就是鬼子步兵的標準行頭。

然而,每當軍迷們提起三八式步槍時,往往對其惡評如潮,說什麼它威力比中正式小太多,,經常打不死人;什麼三八槍是為白刃戰設計的,裝上刺刀當長矛用才是正途;連八路軍繳獲三八槍都對其不屑一顧,等等。甚至還有人給它冠以「二戰中最差勁的步槍」的稱號,將其貶低得一無是處。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三八大蓋」真的是不堪一用的垃圾步槍嗎?

上圖_ 手持「三八大蓋」的日軍士兵

三八槍威力小:別被神劇忽悠了

「三八大蓋」最被人詬病的地方,莫過於其飽受非議的槍彈威力。在影視劇中,常常有抗戰軍民說三八槍「只能在身上打個眼」,打不中要害就沒事兒。而為了佐證這一說法,不少劇中甚至還有用棉被潑水來抵擋三八槍子彈的鏡頭。在今天提起抗戰步槍,人們往往也會說三八槍威力不如中正式。

三八式步槍使用的友坂六五(6.5毫米口徑)步槍彈槍口動能為2613焦耳,如果單看這個數據,它確實不如中正式使用的7.92毫米步槍彈和春田M1903式、莫辛納甘M1891/30式步槍使用的7.62毫米步槍彈(這幾種槍彈槍口動能都超過了3000焦耳)。但是,槍口動能低就代表威力低嗎?

我們需要明白,三八槍是日本陸軍於1907年正式採用的制式步兵武器。在那個年代,步兵就是清一色的步槍兵,輕機槍、迫擊炮、擲彈筒等支援武器是統統不存在的。因此,不僅後來由輕機槍承擔400米之內的火力壓制任務要由步槍承擔,400米以上、應由重機槍承擔的火力壓制任務往往也要由步槍承擔(當時的重機槍因很難移動,多在防禦戰中使用)。

正因如此,當時的步槍彈都是追求遠射程、大威力,因而三八槍使用的六五彈確實不太給力。可是,如今嘲諷三八槍的人們,有幾個是站在一戰前的視角上來說話的?這些人幾乎都是拿三八槍與中正式進行對比。

上圖_ 三八式步槍槍身的菊花紋章和三八式字樣

那麼,就中正式誕生的時代,三八槍仍然不給力嗎?

經歷過一戰洗禮後,各國步兵開始大量裝備輕機槍、迫擊炮,衝鋒鎗也逐漸列裝,步槍在步兵中的核心地位受到動搖。而且,結合一戰的經驗教訓,大威力的全裝型步槍彈因其重量大、後坐力大而普遍被步兵嫌棄。在20世紀20-30年代,各軍事強國掀起了一股發展中間型威力槍彈的熱潮。但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要為本國的十幾萬乃至幾十萬步兵全面換裝中間型威力槍彈步槍,那麼將完全改變國家的槍械生產和後勤保障體系,經濟上不可承受,所以全威力槍彈仍大行其道。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二戰爆發了。到了二戰,步兵支援武器的裝備水平空前提高。不僅衝鋒鎗、輕機槍、迫擊炮被大量配置到步兵班、排,超輕型迫擊炮/擲彈筒、火箭筒、無後坐力炮、槍榴彈的出現更是讓步兵單純使用步槍直瞄射擊的機會大大減少。

上圖_ 二戰日本使用的89式擲彈筒

據美軍統計,二戰中步槍的開火頻度,100米內佔30%,100到200米為42%,200到300米為16%,300到400米為9%,400米以上只有3%。

看到了嗎?步槍97%的射擊機會都是在400米內,這種距離上不要說槍口動能超過3000焦耳的全威力槍彈,就是三八槍的2000多焦耳都嚴重過剩。而過剩的動能,意味著子彈重量大、單兵攜彈量低。所以各國又開始重新發起中間型槍彈的研製。

二戰末期出現的德制7.92×33毫米Kurz短彈和蘇制7.62×39毫米M1943式槍彈,其槍口動能僅為1669—1991焦耳,比三八槍小多了,可有誰說使用它們的Stg44突擊步槍和AK47突擊步槍威力小?

上圖_ 三八式步槍拆解圖

那麼在二戰的背景下,三八槍的威力到底如何呢?

抗戰中確實出現過被三八槍子彈貫穿但沒死也沒重傷的情況。忻口戰役中,第21師師長李仙洲被一粒友坂六五彈從前胸打進、後背穿出,但李卻渾然不覺繼續指揮戰鬥。然而,翻遍史書,這種情況就出現了這一例,實在是屬於百分之零點幾的概率被他趕上了。就像蔣百裡將軍曾用手槍對準心臟自殺卻未成功一樣,1000個人這麼做,能有幾個像蔣一樣倖免於難?因此,拿特例來說明三八槍威力太差顯然是不合適的。

就算史書會有漏記,但這最多只能說六五彈出現這種情況的概率可能會比中正式的7.92毫米彈略高,但充其量和花兩塊錢買彩票結果中千萬大獎的機會差不多。

上圖_ 三八式步槍

二戰中日軍使用的友坂六五彈是一種尖頭彈,這種子彈打到體內極易破碎,從而對人體造成巨大傷害。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對掩體和牆的破壞力較小。但在日軍步兵武器的使用準則中,步槍就是用來射擊有生目標的。壓制和摧毀掩體的任務,是由機槍和擲彈筒來完成的。

而步槍手被賦予的使命,就是殺傷300米距離內敵軍有生力量,以保護機槍手和擲彈筒手的安全。據二戰結束後美軍的測試表明,三八槍在300米距離內擊中四肢會有大概率命中骨骼,這時彈頭會瞬間釋放能量打碎骨頭造成嚴重創傷,足以使人失去戰鬥力,乃至喪命。

而國民政府兵工署的實驗則表明,友坂六五彈在對200、250、300和350米固定靶射擊時,如果以打透的松木板厚度作為參考,其殺傷力與中正式的7.92毫米步槍彈不相上下。只有在超過430米後,7.92毫米彈的穿透力才較友坂六五彈有明顯優勢。但戰場上,雙方能有多少機會進行400米以上的步槍互射?

我們知道,很多抗日老兵都說三八槍是「一槍兩眼」。但這與其說是諷刺三八槍威力不足,不如說是他們在槍林彈雨中浴血搏殺後還能生還而感到慶幸。看似笑談的背後,有多少抗戰英雄是死在三八大蓋下啊!

上圖_ 三八大蓋連同刺刀全長167

三八槍太長:一寸長一寸強

三八槍另一個被詬病的地方,在於其長度達到了1280毫米,這在二戰主要型號的步槍中的確是最長的。因此很多人說,這樣長的槍也就是裝上刺刀後白刃戰佔便宜,平時乘車攜行極為不便。這麼說看似是有道理的,因為二戰中隨著步兵摩託化水平日趨提高,在乘坐機械載具時,較長的槍身確實會帶來很多不便。

但放到抗日戰場上,除了駐印軍這種極少數精銳外,中日兩軍能有多少機會進行摩託化行軍?也正因如此,加之三八槍裝刺刀後帶來的肉搏戰中的長度優勢,使得日本並沒有像德、蘇、英等國那樣迫切地對步槍進行槍身縮短化處理。

上圖_ 演練拼刺刀的日軍士兵

其實除了肉搏戰的優勢外,較長的槍身還能帶來不少好處。一個是瞄準基線更長、射擊精度更高。三八槍的瞄準基線為695毫米,是二戰各主要型號步槍中最長的。長瞄準基線帶來的射擊精度優勢,這個不用多說。

另一個是槍管長,火藥燃燒充分,既降低了槍口火焰,又有助於降低後坐力。燃燒充分可以減少火藥裝量,友坂六五彈的裝藥量只有2.14克,是二戰主流步槍彈中裝藥最少的,這大大節約了槍彈成本,而且有利於減重,增加單兵攜彈量。槍口火焰小,這在伏擊和夜戰中是很重要的優勢,既能給敵以出其不意地打擊,又能使敵不易發現自己,提高戰場生存率。較低的後坐力,反過來又有助於提升射擊精度。

很多抗戰老兵回憶,鬼子步兵大多可以輕易擊中百米外移動的敵人,這一方面是鬼子嚴格的訓練所致,一方面跟三八槍這些優良的性能是分不開的。

上圖_ 不帶防塵蓋狀態下的三八式

上圖_ 手持三八大蓋的日軍

綜上所述,三八槍絕對沒有網上的評價那樣糟糕。它雖然未必優於中正式、莫辛納甘、春田等步槍,但確實是符合日本國情軍情、又能滿足日軍在其主要戰場(即東亞地區)上較好地完成被賦予任務(300米內殺傷敵有生力量)的一款制式步槍。

我們不能拋開日軍步兵的作戰環境、作戰對象和作戰任務,僅憑一些紙面數據就說它差勁。況且,在當時主要靠繳獲來武裝自己的人民軍隊中,往往都會給戰鬥力較強的連隊配上清一色的三八槍。這既是出於方便後勤保障的考慮,也是對三八槍性能的肯定。

鬼子如果從槍聲中聽出對手裝備了大量三八槍,那麼他們就會明白,自己遭遇的是這一地帶八路軍的主力。在老電影《戰火中的青春》裡,還有一個這樣的片段:解放軍某部英雄排排長看到新來的副排長沒有趁手的傢伙,就說下回給你找支三八式使使。這說明了什麼?不會是因為三八槍是最差勁的步槍吧?

作者:林森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抗戰機密檔——中日軍隊輕武器史料》 火器堂堂主編著

【2】《民國軍史中的以訛傳訛》 郭東風 著

【3】《抗日戰爭》 王樹增 著

【4】《劍橋戰爭史》 傑弗裡 帕克 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日本侵華使用的「三八大蓋」是亞洲最強步槍?真的那麼厲害嗎?
    說起二戰時期赫赫有名的「三八式步槍」,大家都不會陌生,該槍械頻繁出現在各大抗戰題材類影視劇中,是日本的主力槍械。據記載,三八式步槍是日軍二戰中裝備量最大的制式武器,在日本侵華時期被日軍廣泛使用,一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時才退出歷史的舞臺。
  • 二戰時期的三八大蓋步槍有多猛
    看過抗日神劇的觀眾都知道三八大蓋的概念,據說這把槍仿製於德國毛瑟步槍,設計師是日本一名槍械大師,而目的就是為了取代甲午戰爭時候日本陸軍用的那種落後的步槍。因為這把步槍在二戰戰場上,是中國日本之間的基本作戰武器,所以在我國的知名度相對要高一些。
  • 抗戰時日軍步兵不僅有三八大蓋,還有新銳的九九式步槍
    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侵略者單兵作戰武器主要還是久經考驗的三八式步槍,也就是我們口中的三八大蓋。可以這樣說,如果說MP40衝鋒鎗是德軍的重要標誌之一的話,那三八大蓋簡直就是二戰日軍唯一的標誌。事實上在很多人的腦海中根本想像不出二戰日本步兵還有除三八大改以外的其他單兵武器,事實上二戰時期日軍還有一款大規模裝備的制式步槍,這就是九九式步槍。日本侵略者在侵華戰爭時期使用的三八式步槍的確是一款優秀的單兵武器,射擊零度高、射程遠、無煙無火焰等。但是到上世紀30年代它已經落後了。
  • 三八大蓋步槍,其實威力遠遠超出你的想像
    二戰期間,三八大蓋作為日軍的主戰輕武器,這款槍從1905年生產定型,一直使用到了二戰結束,日軍整整用了40年。一些人,看了二戰中美軍的加蘭德、德軍的衝鋒鎗,認為三八大蓋的威力太差,主要的體現就是射速太慢、殺傷力太小。
  • 抗日時我軍士兵繳獲三八大蓋能高興半天,三八大蓋是否真的很厲害?
    這也導致戰爭初期時我軍一旦繳獲一隻三八大蓋就高興許久,也有許多戰士因搶奪日軍物資而喪生。那麼,三八大蓋的威力如何,又真的有這麼好嗎? 三八大蓋真正名稱為「三八式步槍」,是日軍入侵中國時陸軍所用的主要槍枝,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沉痛的傷害,因其槍身上的「三八式」字樣而俗稱三八大蓋。
  • 三八步槍為啥叫「三八大蓋」?原因竟和我國東北有關
    抗日戰爭是20世紀中期我國抵抗日軍侵略的一場全面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二戰亞洲戰場的主戰場之一。抗日戰爭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當時日軍侵佔我國東北地區,並建立了滿洲國,之後陸續向華北、上海等地發起進攻,挑起事端,直到1937年發生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 志願軍手中「三八大蓋」打出巔峰!被詬病的步槍,也要看誰在用
    如果說起二戰時期的日式輕武器,相信在很多網友的口碑中都是比較詬病的,在日軍使用的主力輕武器中,隨便一數,南部十四,「歪把子」,百式衝鋒鎗等都評價很差,甚至說連日軍都不願意用,但當時日軍士兵也沒得選擇。被詬病不斷三八式步槍,已經落後於時代同樣,被國人俗稱為「三八大蓋」的日軍三八式步槍,和其他日式輕武器一樣,也被認為存在著許多缺陷:某影視劇裡一位老兵在給新兵講三八式步槍的知識,說這款步槍威力並不大,人如果被中彈後也就鑽個小孔,休養一下很快就好了,而中正式如果打入人體會鑽個血洞。
  • 日本侵略者的幫兇 詳解三八大蓋步槍
    曾幾何時,多少中國爺們以得到一支「三八大蓋」為夢想,唱著「我扛起了三八槍,我子彈推上膛……我撂倒一個,俘虜一個,繳獲他幾支美國槍」的時代主打歌。 「三八大蓋子」 這種當年中國大陸最常見的步槍。給中國人民帶來過殺戮和災難。
  • 三八大蓋的蓋其實是一個如此精妙的設計,日軍使用40年背後的無奈
    ——曾鞏 在一些關於二戰的戰爭片中,我們經常看到日軍拿著一桿很長的步槍在幹壞事。這種很長的步槍就是三八式步槍,日軍的最標誌性的武器,我們的戰士通常叫它「三八大蓋兒」。當年,無數的抗日戰士死在這樣的槍下,但因為我們同樣繳獲了大量三八大蓋兒,無數的日軍也死在了這樣的槍下,那麼這到底是怎樣的一支槍呢?
  • 「三八大蓋」步槍在抗日戰爭時期有多厲害?
    文|一枚粽子因為抗日戰爭,「三八大蓋」步槍也逐漸被中國人所熟悉。它作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沾滿了中國軍民的鮮血。同時,英勇的中國軍民通過繳獲日軍的「三八大蓋」,也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如今許多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中,都少不了「三八大蓋」的身影。那麼,「三八大蓋」在抗日戰爭時期有著怎樣的傳奇歷史呢?「三八大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陸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該槍定型生產是在1905年,也就是日本的明治三十八年,因此被命名為「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槍」,俗稱三八式步槍。
  • 侵華日軍的槍炮:一戰的三八大蓋二戰時仍在用(圖)
    然而,在70多年前,如果把這部熱劇播給國人看,可能會引致更大的反響,原因在於真實的日軍難纏得很。  這裡,就幫您回憶當年侵華日軍的陸軍單兵槍枝彈藥的真實狀況,讓您時刻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帶來的深重災難。  一戰的三八大蓋,來二戰得瑟  時間重回1930年的日本熊本縣。
  • 「三八大蓋」的大蓋是咋來的,詳解三八式步槍
    抗日劇中,最有名聲的武器就是「三八大蓋」了,給人印象最深的特點就是「長」。他實在是太長了,長度達到了1275㎜,同時期的M1加蘭德步槍也只有1.1m,這和日軍矮小的體型形成鮮明對比,也被戲稱為「能發射子彈的長矛」。
  • 抗戰時期國軍中正式步槍與日軍三八式步槍的性能對比
    中正式步槍是仿自德國1924年標準的毛瑟98步槍,使用標準7.92毫米毛瑟彈,性能十分優秀。國民黨兵工廠1932年以後生產的中正式鋼材、做工、裝配都十分精緻,與德國毛瑟廠的槍相比,一點都不遜色。國民黨第一軍,前身是稅警總團,是國民黨最早全盤德式的軍隊,用毛瑟、中正式、FN公司產的毛瑟,創造了不可超越的步槍作戰神話。
  • 從有坂到仿製加蘭德,日軍二戰時期全步槍一覽
    因此三十八年式步槍被中國人叫做三八大蓋。三十八年式步槍長1276mm,重達3.73千克。加裝刺刀後更是可達1663毫米。6.5有坂彈殺傷力還是很強的,從網文中流傳出來的被三八大蓋近距離一槍兩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 小鬼子個子矮,為何非要扛杆二戰最長的步槍?
    ▲日本鬼子的行軍照但是,一群小矮子手中的「三八大蓋」卻是二戰最長的步槍。「三八大蓋」是二戰中日本陸軍的制式步槍,日本正式名稱是「明治三八式銃」,因其槍機上有一個獨特的防塵蓋,所以被中國軍民稱為「三八大蓋」。
  •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軍隊的三八大蓋到底有多厲害?
    從很多的抗日影視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人如果繳獲了日軍的三八大蓋,會非常高興,那麼鬼子的三八大蓋到底有多厲害呢?
  • 三八大蓋到底有多好?抗戰時,我軍繳獲一把都要激動半天
    曾有人說如果沒有這兩次工業革命,人類的武器不會這麼先進,一戰二戰也許就不會爆發。而二戰又是人類迄今為止最慘烈的大戰,無數的新型武器在這場戰爭中現世。日本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尾巴」,所以當時日本國內的軍工也是相當的發達,這才有了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資本。在侵華戰爭中,日本最常用的武器就是三八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今天咱們就來看看三八大蓋到底有多好?
  • 「三八大蓋」抗戰時才來中國?日本人來之前中國就已經有60萬支
    紅軍長徵時就用過日本「三八大蓋」? 在如今的一些與長徵相關的影視作品中,如果你看到有紅軍戰士在使用抗戰時期八路軍裝備過的「三八大蓋」,你會認為這是一部神劇嗎?
  • 三八大蓋有什麼優勢?抗日戰爭時,我軍繳獲一把都要激動半天
    而三八大蓋則是日軍最鍾愛的一種武器,那麼三八大蓋在二戰時到底有多好?有什麼優勢嗎?抗戰時,我軍繳獲一把都能開心激動半天。 日軍在二戰期間侵略了不少國家,但是無論他們去到什麼戰場,他們手裡都拿著那杆三八大蓋,基本上就沒怎麼變過,而且靠著這種步槍也贏下了很多場戰爭。
  • 影視劇中,說三八式步槍的威力很小,現實中是這樣的嗎?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三八大蓋」就是日本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栓動步槍,這種步槍為了適應中國北方多沙塵的氣候增加了防塵蓋而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