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在宋代,官員可以通過朝廷的支持進行旅行,史稱「公務旅行」,說好聽一點是旅行,實則指的是官員進行公差,宋代以前也有此種官員調配,但直到宋朝的大文豪歐陽修第一次將赴任途中的所見所聞所做記錄下來寫成一篇遊記,後世將這類文體稱作「日記體」。
因為宋朝官員外調旅途相對輕鬆不用擔心路途上的交通、住宿以及安全問題,所以湧現了許多此類文章。大宋規定:「任何至南方赴任的官員,都可從京師乘船前往,且沿途所經州縣也都能為官員配備船隻。」並且朝廷規定的到任期限比較寬鬆,沿途官員們可以領略名山大川,見親訪友,因此公務旅行也是宋代官員交友酬答、增加閱歷的重要機會。
一.歐陽修開創了日記體先河且影響甚廣
宋朝官員的公務旅行主要有三種,其一是赴任或離職;其二是朝廷公差;其三是出使國外,《於役志》是宋代官員調任所寫日誌的首部,記錄了歐陽修宋景祐三年,因參與政爭被貶謫,從開封到地方上任的遊記,《於役志》以日記的方式敘事,這種敘事方式開創了歷史先河,影響了後世許多文人作品,不僅是因為這種文體新鮮,更是因為歐陽修文宗的地位。
《於役志》是日記體之開端,後世因為官職的調動需要跋山涉水前往任職地方的官員,都紛紛效仿歐陽修的《於役志》,致使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赴任官職的遊記,例如:陸遊的《入蜀記》,鄭剛中的《西徵道裡記》,樓鑰的《北行日錄》等等。
他們這些文章的排列構架都與歐陽修的《於役志》相同,這些遊記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為現在的歷史學家,提供了了解當時人們生活狀況的一手資料,王十朋在《西徵》中寫道:「歲雲莫矣卻歸來,捉筆書為《於役志》。」,說明《於役志》已經成為了當時,公務旅行遊記的代名詞,足以見得《於役志》在文學史中的影響之深,地位之重。
二.公務旅行耗時久且有專船接送
1.文豪歐陽修的赴任之旅長達五月
宋仁宗景祐三年,歐陽修因參與政治鬥爭,由館閣校勘被貶為夷陵縣令,從開封到夷陵一行旅途兩千六百裡,從開封府到夷陵,官員們一般都選擇走相對快捷的水路,從開封府西南方向出發走陸路經過潁州府到達唐州,然後換走水路順著漢水支流乘船到達襄州和郢州地界,再換走陸路最後直達夷陵,在歐陽修之前有一個名叫尹洙的官員被貶郢州走的也是這條路。
歐陽修在去夷陵的途中一路上結交好友,遍訪親朋,走到鄂州的時候歐陽修會見了兄長,剛準備啟程又聽聞有人在襄州見到了師魯即前面說到的被貶郢州的尹洙,於是歐陽修又想前去郢州拜會老友尹洙,可他又怕耽誤行程,於是乎他就問當地百姓說如何從此地去往郢州同時還能兼顧去夷陵上任的行程。
百姓告訴歐陽修,大可放心的從此地前往郢州,因為夷陵與郢州之間有一路使其來往兩地的路人數日直達,此時歐陽修一聽欣喜不已即刻便動身前往郢州,根據史料記載,郢州與夷陵兩地之間確實存在一條捷徑。
宋朝嘉祐四年,因母親去世回蜀守喪十月期滿的蘇軾與父親兄弟兩人從蜀地返京,三人選擇從水路出川,直達荊門,途經宜城、襄、鄧、唐、許、尉氏抵達京城,三人從襄州以北的路徑大致與尹洙當年所走路徑相同。
2.歐陽修赴任夷陵乘坐的航船令人羨慕
自歐陽修接到皇帝旨意知道自己由管閣校勘貶為夷陵令後,《於役志》只記載歐陽修於五月二十四日啟程離開京都,九月十七日抵達公安渡,而據史料歐陽修應該是當年十月二十六日到的夷陵縣,此次赴任之行全程共計五個月零兩天。
夷陵之行,耗時之久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朝廷又催得急叫他即刻啟程,所以難以購買馬匹和車轎,因而捨近求遠選擇走路程更長的水路。
在當時歐陽修給好友尹洙的書信中有他自己的緣由闡述,信中說:「我一開始計劃的是走陸路到夷陵赴任,無奈天大暑,又無馬,故而選擇水路。讓我開心的是,老人和小孩都一路平安,身體無恙,我母親以前都不曾飲酒,夷陵一行,一天竟能飲數杯。」
而歐陽修此行攜帶的家眷應該不止母親和他的幼子,應該還有路上照顧老人和小孩的家丁隨行,若走陸路必定是長途跋涉,當時有正值酷暑,全家上下有老有幼且無馬匹,當然不能陸行,走水路雖然路程稍遠,但是一路有舟船代步,相對便捷。
歐陽修此行,用得最多的交通工具也就是船隻了,但在《於役志》中歐陽修並未對乘坐的船隻大小進行描述,他只在書中說道:「至宿州,舟失水道,敗拖。」由此看來,他所乘之船有舵,是中等船,並且還寫到:「見安道於舟中」「與元均小飲倉北門舟中」「具酒為壽於舟中」。
由此可見,歐陽修此行所乘之船,不但能滿足基本的載人駝物,還可以會見賓客、擺酒祝壽,有時天色太晚他還讓一些客人留宿船中啊,這些種種跡象表明,他所乘坐的這艘船一定不小。但是等他到了真州的時候,歐陽修又在文中提道:「移入客舟」,客舟也就是商船,看來到了真州。
當地的官府沒有給歐陽修提供官船,所以他只能選擇坐商船出汴河,這真州府衙也不是針對他一個人,而是北宋前期,汴船多止步在真州地界,官府漕運:「汴船不入江,江船不入汴。」往後,歐陽修乘客舟一路行至嶽州,在此地因為有夷陵縣府吏來接,所以歐陽修又從客舟轉入官船,宋朝行船,大多遵循順風就鼓帆,逆行無風或者是逆風有或者是有暗礁,就收攏船帆。
範成大在赴任廣西途中,船在江西境內得順風,他寫道:「風駛盡帆力,舟如飛。」,詩仙李白也曾寫到:「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由此見得,風雖變化無常,但只要行船人善於行船掌舵,日行千裡也是不在話下。
三.「旅客們」一路交際親友,觀賞名勝
1.走親訪友,擺宴作樂
歐陽修夷陵一行,歷時五月,時間雖然很久,但是他此行收穫也不少,基於他此行旅途中並未遇見災惡,所以他此行也是遍訪群友,讓原本枯燥的趕路行程成為了一段難忘的人生經歷,《於役志》中記錄的大多都是歐陽修訪問的新朋舊友,王慎中也說:「《於役志》,酒肉帳簿也。」。
歐陽修在沿途的大多州縣都有駐足,多則如在荊州徘徊長達一月,少則停留數日,其間在楚州停留的時候十七天與自己當年一同中第的進士時任楚州判官的田況日日形影不離,擺宴飲酒,遊覽當地,在荊州的一個月更是幾乎天天宴請親朋,或是下棋賞月或是觀雨賞荷,據《於役志》所述,歐陽修前後共結交的朋友有姓名者多達五十四人。
其中有曾今同在京做官的同僚,因為歐陽修在當時的名氣比較大,歐陽修此行雖是被貶謫,但他的文章廣負盛名,所以即使如此願意與其交往的人有很多,在歐陽修啟程之前,同僚好友都紛紛宴請為他踐行,其中在路途上,他也廣交知己,比如泗州的春卿、洪澤的李春裕,也有會見自己家的親人比如在鄂州拜訪了哥哥,赴任途中拜會親友,結交知己,也不是歐陽修一人,而是當時的風俗。
2沿途遊覽名勝,祭祀祈禱
《於役志》記載歐陽修一路上除了面見親友,還遊覽名山勝水,祭祀神明,如:「五月乙巳次陳留,登萸廟。」,意思是五月乙巳在陳留駐足停留,前往萸廟祈求平安;又如:「六月庚戌,知州陳亞小飲魏公亭,看荷花。」意為六月更戌和知州陳亞在魏公亭一邊飲酒一邊觀賞荷花,而他在楚州和荊州駐足時日最久,也一定是遍訪群山,遊覽勝地。
自古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都有山水情節,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文人才子們遊覽名山所持的態度也與常人不同,普通人單純為了遊玩,而文人們大都是寄情山水,抒發自己心中仕途不順的抑氣,因而名山勝水一直得到來來往往的文人騷客的青睞。
結語:
宋代官員的公務旅行路途輕鬆且充滿情趣,其間縱情山水,不曾有半點被貶謫的抑鬱之情;《於役志》是我國歷史上首篇正式官員旅行日記體遊志,它對於當時在文人界的影響甚大,這類遊記為後人留下了了解當時社會風俗的重要資料。
參考文獻:《於役志》、《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