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生性秉直,為人公正,處理公務更是秉公執法,深得百姓的追崇。在宋太宗統治時期,他通過科舉考試成為了進士,從而進入朝堂為官,也因為他的性格特徵因此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在三十二歲那年就成為了樞密副使,不久之後又升任為參知政事。等到宋真宗繼位之後,寇凖再次得到重用,甚至還與另一參知政事共同出任同平章事一職,成為了百官的典範。
公元1004年,契丹軍隊大舉南下,進攻宋朝,包圍了澶州等地區。消息傳回,朝野震驚,但寇凖卻極力反對南遷,想要勸說皇帝御駕親徵,從而穩定軍心,這也導致雙方籤訂了影響深遠的澶淵之盟。如此有魄力的寇凖,雖然由於性格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但與此同時也得罪了朝堂中的一大批官員,因此最終受到排擠,無奈之下辭去相位前往地方任職。但無論所處何處,他始終堅持為國效力。範仲淹曾言:寇萊公澶淵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動如山,天下謂之大忠。
太平興國五年,當時十九歲的寇準通過了科舉考試,成為了進士。在當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宋太宗往往會親自對進士進行提問,而對那些年紀輕的人就不會考慮。就有人教寇凖謊報年齡,但寇凖卻堅持不肯,好在後來也被錄取了,擔任大理評事一職。在這期間他處理了兩件較為嚴重的貪汙受賄案,雖然寇凖極力想要懲處他們,奈何憑藉著在朝堂中的地位兩個案件中的官員竟然先後逃脫,寇凖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淳化二年,宋朝發生了一次大旱災,導致莊稼作物無法生長,宋太宗曾經召集身邊的臣子來詢問政治的得失。大家都認為是年頭不好,只有寇凖說發生大旱肯定是由於刑法中有不公平的地方。宋太宗很驚訝,便詢問寇凖不公平的地方在哪裡。寇準趁此機會表明了自己的不滿,從而使那些違法的人受到了應有的懲處。宋太宗也經過這件事覺得寇凖此人可用,便任命他為諫議大夫,開始正式參與北宋朝廷的軍國要事。
在宋太宗駕崩之後,太子趙恆繼承了王位,歷史上將他稱為宋真宗。這個時期的寇凖擔任尚書工部侍郎,實際上宋真宗很是欣賞寇凖的才華,想讓他擔任宰相,只是考慮到他性格過於剛正,恐怕難以獨自擔任,因而作罷。恰好遇到遼朝軍對宋朝發起猛烈進攻,並於高陽關之戰中大敗宋軍,還俘虜了宋朝多位將領。四年之後,遼朝軍隊再次捲土重來,再次俘虜宋朝將領,這兩次戰爭的結果極大地震驚了北宋朝廷,但由於實力相差因此始終沒有採取反擊行動。
等到景德元年遼朝入侵的消息再次傳來,宋朝才決定採取相應措施。正是在這一年寇凖在旁人的推薦下成為了參知政事,他反對議和,主張帶兵出擊,收復失地。但是由於宋真宗畏懼遼軍的強大,想要議和,直接導致議和派囂張不已。他們甚至還攻擊寇凖,多次污衊他。無奈之下,寇凖只好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在議和派的堅持下,最終與遼朝籤訂了澶淵之盟。
這寇凖確實是一個合格的宰相,在他擔任宰相的時候,他提拔人才從來不看門第之分,專門喜歡用那些出身貧苦而有真正才華的人。宋朝的御史臺是專門批評朝政得失的機構,每次官員有缺失,他就讓當時生性秉直具有批評精神的人前去擔任。這樣一來,他就成為了朝中奸人的心腹大患,甚至在他們的攻擊之下,寇凖還被免去了宰相之職,前往地方擔任知州。公元1019年,朝堂局勢再次發生了變化,朝中大臣主動邀請寇凖回京擔任宰相,因為此時奸人實在不能夠勝任宰相,只不過是想要利用寇凖的權勢來為自己服務罷了。在朋友的勸阻下,寇凖主動放棄任職,繼續留在地方。
宋太宗趙光義可謂是極其欣賞自己手下這位肱骨之臣,曾言:朕的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眾所周知,唐朝時候的魏徵對於唐太宗的重要性,而宋太宗竟然將寇凖與之相比,足以看出寇準對宋朝所做出的功用之大。與魏徵有異曲同工之處,他也生性正直,敢於向皇帝直言勸誡,從不顧慮個人得失,實在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之材。
參考資料
《宋史·列傳第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