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鑑·拍一拍宋朝: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2020-12-24 看鑑

#拍一拍宋朝#

在2019年的 《經典詠流傳》第二期中,黃綺珊用獨特的嗓音唱了蘇軾的《定風波》,當唱到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那種遇到風雨,仍保有豁達坦蕩的心態,令人驚嘆!

比起李白的仙風傲骨浪漫不羈,蘇東坡的曠達疏朗、雲淡風輕更易引起內心共鳴,因為這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當我們都認為我們的人生要歸零的時候,蘇東坡說,不,沒有歸零,我的人生我做主。

蘇東坡,在我們這個文化裡頭扮演一個最大的勇氣,就是只要我自己不認輸,沒人能說我輸,我的自信就是我的。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自然界中的風雨與晴天,你若淡然處之,也便不覺狼狽,亦不覺歡喜;人生中的風雨與晴天,你若淡然處之,也便不覺艱難愁苦,亦不覺興奮愉悅了。

一切都是人生的必修課,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生際遇,一切都是命運的最佳饋贈。

黃綺珊說,「人生總有順逆、榮辱福禍」,有這樣的格局,才能把蘇軾的這首詞唱得如此生動,不敢說黃綺珊懂蘇東坡,但這首詞她是讀懂了!

那一刻,也讓我們驚嘆,原來宋詞是可以唱出來的,並且可以用最流行的方式演繹出來!

其實,宋詞的產生本就與音樂息息相關。

01

詞韻與音樂

相比於唐詩的一板一眼,宋詞顯得有些參差不齊,但依舊不乏格調和韻律。

我們知道,唐玄宗很喜歡音樂,還特意設立了新的內教坊和梨園,除了外來的民族音樂和民間的裡巷歌曲,有些唐詩也是可以配樂唱出來的,被稱為 「聲詩」或者 「歌詩」

這種根據曲調節拍填詞的曲辭就被稱之為「曲子詞、」「歌詞」,有時候也簡稱為「詞」。

而這,也就是宋詞的來源。

所以,宋詞最開始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唱的,更準確地說,宋詞是音樂文學。

曾經看到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蘇軾在翰林院的時候,有位同僚非常善於唱歌,蘇軾問他:「我寫的詞和柳永寫的詞,怎麼比?」

同僚回答:「柳永寫的詞正好讓一位十七八歲的妙齡女郎,拿著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而您蘇學士的詞,需要一位關西大漢彈著銅琵琶,拿著鐵板唱『大江東去』。」

東坡聽罷,笑彎了腰。

可見,音樂在宋詞中的地位,雖然我們常將漢賦、唐詩、宋詞等並列,但對於宋詞而言,音樂才是更重要的,可以說沒有音樂就不會有如今的宋詞。

雖然在現在看來,無論是唐詩還是宋詞抑或其他,都屬於文學範疇,皆為陽春白雪。

但在宋代,相比於「詩以言志」和「文以載道」,詞著實屬於「下裡巴人」, 是一種非正式的情緒宣洩。

就像閒暇時的飲酒,肆意隨性,借著酒勁口無遮攔,即便有什麼也是不作數的。

02

近雅而不遠俗

在我們讀到的絕大多數宋詞中,涉及到的場景更多的都是民間瓦舍、歌樓、 酒肆、 街頭巷尾,彼時傳唱之人亦是遊走在這些地方。

因而在宋詞中也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叫做「男子而作閨音」,就像被世人公認「剛簡」的北宋宰相晏殊也會寫下「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這樣的詞句。

說起來,宋詞倒是有點像如今人傳唱的流行歌曲,怪不得可以讓黃綺珊完美唱出來。

宋詞算不得是多麼高雅的藝術,但卻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說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文藝形式。

畢竟多傳唱於民間,所以宋詞的內容相比詩文,更加口語化,通俗易懂,更能被百姓們接受。

比如「願奶奶蘭心蕙性,枕前言下,表餘深意,為盟誓,今生斷不負鴛被」( 柳永《玉女搖仙佩》),詞人想說的一眼就能看懂,不必費心思揣測。

南宋詞人張炎在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時,始終覺得說不太清,似有種「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味,最後他給出了結論—— 「正取近雅而又不遠俗」,意識就是宋詞表現出的審美趣味既要典雅,又要通俗。

說到這裡,如果你讀過的宋詞足夠多,就時常會有一種錯覺:

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竟然也會寫「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裡」;

思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歐陽修竟也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羞怯;

常寫「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的柳永竟也關心「煮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

03

與佳人平分秋色

國家不幸是詩家幸,那些滿腔家國情懷卻鬱郁不得志的詞人們,逐漸把詞從娛樂小調、花間宮怨中解放出來,開始敘事說理、憂思傷懷,或「憤」或「惋」,或「恨」或「憾」,夾雜了更多的離亂之苦和飄零之悲,早已不見盛唐之時的徜徉恣肆。

這首推 李煜,正是他亡國之君的身份,才華橫溢的他一改前半生的紙醉金迷,改為對人生和現實的思考。

長期以往,豐富了宋詞的創作素材,逐漸地,依舊是思考社會現實,宋詞中多了壯懷激烈的豪放派!

此間詞人,以辛棄疾為尤。「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不可謂無胸襟,卻令人氣結。

範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將視野從市井延伸到了塞外孤城,讓詩詞中的主角不僅有溫婉佳人,也有戍邊徵夫和白髮將軍。

伴隨著「白髮將軍」而來的,還有歐陽修筆下「揮毫萬字」的「文章太守」、「四紀才名天下重」的元老勳臣,蘇舜欽筆下「壯年憔悴」「恥疏閒」的大丈夫……

這些男子形象的出現,動搖了五代以來詞世界由紅粉佳人一統天下的格局,此後也逐漸開始在詞的世界中與佳人們平分秋色。

晏疏、範仲淹等人位極人臣,人生相對順利適意,他們的詞反映的多是「承平」時代的享樂意識和樂極生悲後對人生的反思。

隨後的 蘇軾、秦觀等人身處政治「變革」時代,當時政局多變,新舊相爭,或受到殘酷打擊,或遭貶謫放逐,他們的詞中多是命運的坎坷和失意的仕途和人生。

到了 李清照、嶽飛這個時代,國家正由和平轉向戰亂,這個時期詞人們的創作有著明顯的兩極劃分,前段吟風弄月,後段悲戚家國。

再到更加亮眼的辛棄疾所在的那幾十年,人們經歷了靖康之恥,雖然有短暫的「中興」,卻也是曇花一現。

詞人們期望著橫戈躍馬、登壇作將,收復中原、一統山河,奈何希望成泡影,理想最終依舊破滅。

因為在他們的字裡行間,滿是英雄們的壯懷理想,以及是非成敗轉頭空後的壓抑苦悶。

對於宋人的這種心態,現代學者 郭預衡先生的一段話倒是頗為貼切,他說: 「宋代人對世態及人生看得較透,思想活躍,見識深刻。他們思想上的最大特點是不迷信古人,不囿於古人的成見,敢於大膽地發展自家的觀點,有強烈的反傳統傾向和大膽的疑古精神。」

比之於人,宋人仿佛已進入中年,顯得更為成熟。的確,比之以前任何時候,宋代人更像過來人,更加務實和通達了。

從「蕩子」柳永、範仲淹,到蘇軾、黃庭堅等,到李清照、嶽飛,再到辛棄疾、陸遊和姜夔等等,他們的詩詞都呈現了他們那個時代,家國天下的一個縮影。

從紫陌紅塵,到士林清流,兼清濁標格而有之。小至個性個體之風韻,大至一代時尚也歷史遺風,此般「風流」,便是宋詞。

相關焦點

  •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它是在蘇軾在沙湖道中遇雨所寫的,這也是蘇軾在黃州貶後的第三個春天,遇到風雨,蘇軾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傘,被雨淋溼。在雨過天晴之後,蘇軾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同時也表達了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
  • 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竹杖芒鞋」是啥
    尤其是能夠代表他曠達生活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更是流傳甚廣。這一句宋詞出自他一首題目叫《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宋詞作品。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此情此景,卻讓蘇軾來了幾分浪漫性質,非常浪漫地吟詠出了經典的「一蓑煙雨任平生」。但是在「一蓑煙雨任平生」宋詞之前,還有一句著名的「竹杖芒鞋輕勝馬」,應該如何理解?其實在蘇軾的詩詞當中,尤其是在黃州所寫的詩詞當中,竹杖芒鞋是經常出現的意象。
  • 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他的風波到底定了沒
    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出自蘇軾的《 定風波 》,是點睛之筆。《定風波》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是蘇軾的一生遭遇、心志、人格的寫照。創作於「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沒有俸祿,仕途低谷。此時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經歷了人生起起伏伏的磨難。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盡了人生命運沉浮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就是著名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其中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非常出名,流傳千載卻歷久彌新。那麼,如何理解這句詞呢?
  • 蘇軾最經典的宋詞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七個字究竟啥意思
    「詩酒趁年華」、「天涯何處無芳草」、「一蓑煙雨任平生」。在這些詩句當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這句宋詞出自蘇軾被貶黃州之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我最好的人生態度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是蘇東坡與朋友春日出遊,醉酒歸途中恰逢驟雨,即景而作。最前面部分是小序,介紹寫作此詞的直接原因:三月三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只能冒雨前行。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一會兒天放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 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背後,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你知道嗎?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詞前有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 蘇軾詮釋生活應有詩與遠方 一蓑煙雨任平生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時路上風雨瀟瀟,歸去時,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蘇軾被流放到黃州時,在生活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窘迫,但是他並沒有畏懼和退縮,一蓑煙雨任平生,迎著風,迎著雨,笑傲人生!
  • 一蓑煙雨任平生——記蘇軾
    他記得日暮晚鐘裡聽過的琴,跨過溪澗,竹杖芒鞋,煙雨平生。未見圓月宮闕時,已在流水雜沓與浩蕩松風中聽見京都的聲音。沽酒的老人,酒甕之沿飄過如羽的虹霓。「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鬥酒自芳,放跡紅塵,行觴玩月,那些塵世裡表演的悲歡,容納著嚮往。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於是對話也一定變得異乎尋常。
  • 蘇軾的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看透了人生的沉浮!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灑脫境界。你們知道蘇軾的放蕩不羈,豪邁灑脫,背後不為人知的經歷嗎?曾經的他,輝煌歲月。蘇軾出生於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號東坡居士,故人們都稱為蘇東坡。相傳他用奇特的做法烹飪出來的肉,人們不知道叫什麼肉,故而叫東坡肉。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說的,出自於他的詞作《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也就是說: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始終保持從容、鎮定,用樂觀的心態對待人生。
  • 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詮釋得最好!人生挫折不怕,就怕沉淪!
    02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嘗不是蘇軾一生的真實寫照?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顧慮,以此胸中都無一事。」為什麼他在黃州過得很困苦呢?他說書信中說,在黃州薪水供給已經沒有了,只能靠偶爾給得朝廷施恩過日子。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上篇)
    現在,讓我們來了解東坡,了解那遠離喧譁的恬淡,進而感知「閒花落地聽無聲」,「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與豁然。【詩句集錦】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2.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3.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4.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5.寄蜉蝣於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 2019高考作文課本人物素材第五輯: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
    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妨行嘯且徐行」的行者麼?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麼?蘇軾,一個被宋神宗稱讚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汙水,遭受貶謫後,忘卻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後,銘記著世間之美麗。
  • 十首描寫煙雨的古詩詞,一袖素衣醉狂舞,一蓑煙雨任平生
    攜一絲秋風秋雨,掬一捧秋意秋涼,到江南看一蓑煙雨。八月初的季節,雖然天氣依然燥熱,可是夜晚卻逐漸地開始變涼,山水朦朧,月光柔美,還有記憶中讓人迷戀的江南的油紙傘,以及使人難忘的潮溼的青石板。「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難怪白居易動容地說,「能不憶江南?」
  • 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莫聽穿林打葉聲》蘇軾/文瀾珊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我的理解和翻譯題記:三月七日,在去往沙湖的路上遇到了大雨,掀去雨具,同行的人都很狼狽。下個雨,有什麼怕的呢,雨中漫步,吟唱詩詞,這是多麼瀟灑又浪漫的事情?何必躲避?雨打竹林,沙沙作響,其實,蠻好聽。就這樣在雨中走著,這一生又有何難?風吹雨打奈我何?
  • 韶關丹霞山:一蓑煙雨任平生
    山裡的花都開好了。觀音山下,三三兩兩踏青的人群,且扶殘醉歸去。朱二叔,曾經是廣州陶陶居的特級廚師,後來跑去北京做粵菜國宴,最後跑回家開農家樂。炒得一手好粉,讓匆匆經過的過客們,吃得刻骨銘心。山裡的生活,自然也會貧困艱苦。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在黃州遇雨,寫下《定風波》,這樣面對人生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本來遇到的是一件讓人很尷尬的事情,外出的時候遇到了大雨,並且還沒有帶著雨具,一行人都被雨淋的很狼狽,唯獨蘇軾沒有這樣覺得。這首詞道出了人生的真諦。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晴空萬裡,瀟瀟煙雨,人生兩種不同的風景,您更喜歡哪一種呢?有的人可能喜歡陽光普照、天高氣爽的明媚,也有的人可能喜歡珠簾卷雨、綠肥紅瘦的清新。不過對於北宋一位大文豪來說,這可不是一道難以取捨的選擇題。晴和雨,在他心中沒有分別,都是一道自然的風景。這種豁達的領悟是怎麼來的呢?
  • 執筆沉吟,過往沉浮,紅塵逍遙,一蓑煙雨任平生
    紅塵逍遙,一蓑煙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