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獨特的「飲福大宴」,看看宋代皇帝怎樣請大臣們喝酒

2020-12-17 野談歷史

飲福宴是宋代皇帝祭祀禮畢之後,宴請文武官員的盛大宴飲活動,寓意君臣共同接受神靈的庇佑。飲福大宴是宋代新建立的官方宴飲活動,為趙宋王朝所獨有。飲福大宴的舉行,一方面顯示了古人對天與神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也是統治階層增強凝聚力的有效途徑。

一、「飲福」一詞由來

「飲福」一詞由來已久,最早見於漢代焦延壽的《易林》:「安坐玉堂,聽樂行殤。飲福萬歲,日受無疆。」南北朝的著名詩人庾信也曾記載:「國命在禮,君命在天。陳誠惟肅,飲福惟虔。」《中國禮儀大辭典》對此解釋道:「飲福,祭祀禮儀。古代,人們把祭祀天地人鬼的酒餚稱為福酒,於祭後食之,以象徵天地祖先賜福於人。凡朝廷大祀,飲福唯皇帝所用,並有一定禮儀。」

單純字義上的「飲福」,是古代君主舉行祭祀典禮中,進行「飲福受胙」的禮儀程序。歷代祭祀禮儀中進行「飲福」禮儀的先後順序所有不同:「自漢以來,皇帝多於一獻畢飲福。唐開元禮定,太尉未升堂時皇帝飲福。至宋元豐三年(1080 年),改從亞、終獻訖,行禮,皇帝飲福。元朝又易為漢禮,在一獻畢飲福。明清兩代仍從宋制。」

飲福存在於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始終,是古代祭祀活動中飲用福酒的禮儀規定,以求接受上天的福祉、祖先的庇佑。

二、飲福大宴的確立與發展

宋王朝在傳統的祭祀飲福禮節之外獨創了飲福大宴活動,從而衝破「飲福」祭祀特徵的局限,使其不單單是祭祀完畢飲食供神的酒肉以求神賜福的禮儀活動,而是發展為國家祭祀禮畢後君主下詔與臣僚共同慶賀的宴飲制度。

趙宋王朝建立於「兵強馬壯者當為之」的割據政權林立的歷史時代,儒家傳統禮儀文化被強大的軍事力量所震懾,禮樂制度不似漢唐時代嚴謹完備,反而日趨崩壞。面對此番不利於集權統治的政治格局,宋朝建立之初即著手恢復傳統禮樂文化,進而確立自身統治的正統性和合法性,以有效控制社會秩序和輿論導向。

飲福大宴的產生順應禮樂復甦的歷史潮流,以飛快之勢為統治者所認可和推崇,成為與春秋、聖節大宴並行的國家大宴。乾德元年(963 年)十一月,「以南郊禮畢,大宴於廣德殿。自後凡大禮畢,皆設宴如此例,曰『飲福宴』。蓋自此其始也。」

飲福宴作為官方宴飲制度的重要內容由此誕生,在宋代重大祭祀典禮如南郊、明堂以及籍田等禮畢後擇時舉辦。因宋仁宗天聖以後,「大宴率於集英殿」,故飲福宴之後大都在集英殿舉行。囿於史書的記載,無法對宋代飲福宴的次數做系統統計。史書的缺載也使得無法得知飲福宴在宋代歷朝具體的發展狀況,但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 年)一條史料則提供了借鑑,十二月下詔「今後南郊禮畢,飲福宴並罷。」

可見飲福大宴在此之前應是在郊祀、明堂及籍田禮畢後舉行的。宋哲宗的暫時罷宴,並未影響飲福宴的發展軌跡,宋徽宗時修訂的官方禮儀書籍《政和五禮新儀》卷二百《嘉禮·集英殿飲福大宴》即是記載飲福大宴宴飲儀制,可惜在流傳過程中闕失,導致無法詳細窺探其宴飲禮儀,但也表明此時期飲福大宴仍是作為國家大宴被統治上層予以高度重視,並為此制度了專門的禮儀制度以規範宴會君臣言行。

飲福大宴制度在北宋逐漸發展,至宋徽宗朝時漸趨完備,後經靖康之變,國破家亡、民不聊生,苟延殘喘而建的南王王朝偏安一隅,上至國家典制、下至基層機構,均處於草創階段。

尤其是國家禮樂制度,「自南巡後,庶事草創,上祀天維揚,始命即京師祭器、法服、滷簿之屬。已酉南渡,悉為金人所焚。紹興元年氏作蒼璧、黃琮。十年,明堂始備大樂,飲福用金爵。十二年,將逆太母於臨平,始制常行儀衛。十三年,始復朔日視朝之禮,又行孟饗,備五輅,及建金雞肆赦,祠祭始用牲。十四年,復教坊,建宗學,作渾天儀。十五年,初藉千畝,及行大朝會禮,作新祭器。十六年,始備八寶、鑄景鍾,建御書院、太廟祏室,又賜講畢御筵。十七年,始命太常行園陵,御史監視,及賜新進士聞喜宴。十八年,始繪配饗功臣像於景靈宮庭之兩壁。十九年,始復蜡祭,及諸陵薦新。二十七年,始復太廟功臣七祭,及諸大祀。蓋自息兵,將二十年,而禮樂始備焉。」

歷經二十餘年的恢復與重建,南宋禮樂典制才初具規模、漸成形制,飲福宴也隨之再次回歸宋人視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 年)以後,「惟正旦、生辰、郊祀及金使見辭各有宴,然大宴視東京時亦簡矣。」

換言之,國家大宴制度在南宋是延續不變、遵行不悖的,只是其規模無法於實力雄厚的北宋王朝相提並論。可見,飲福大宴伴隨宋王朝的興盛變遷而曲折發展,最終隨著南宋滅亡而退出歷史舞臺,消失於茫茫歷史潮流中。

三、飲福大宴的特點

宋代飲福大宴是國家祭祀典禮在宴飲制度上的一種延續和伸展,宴會中君臣所飲之酒是祀典中進獻天神地阯的福酒,宋代皇帝選擇祭祀大禮後賜宴,即是將祭祀所祈的福祉遍及臣僚,以求福澤共享、共同接受神靈的庇佑。作為國宴中宗教色彩濃鬱、政治目的強烈的宴飲活動,能夠在宋王朝歷史上不斷綿延發展,與春秋、聖節二宴並存共處、大放光彩,自有其獨特之處。

首先,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宋代飲福大宴是祭祀典禮完畢之後,擇日籌辦的君臣共預官方大型宴飲活動,是傳統祭祀文化在宴飲制度上的延伸和擴展。皇帝下詔賜宴群臣,將祭祀所呈福酒用於飲福宴會上,統治階層以集體姿態接受上天的福祉、神靈的庇佑,有效加速傳統祭祀文化向國家政治和文化的滲透,為飲福大宴更添一份宗教色彩。這也是傳統儒家「君權神授」、「天人感應」以及「天人合一」等理念所產生的政治功效。

其次,具有強烈的恩澤意識。宋代飲福宴的產生,是國家祭祀典禮日益完善、祭祀文化逐漸繁盛的產物。儒家敬天思想的不斷發展,使統治階層對上天神靈的敬畏日益增加,為有效地維護皇權的神聖性和權威性,飲福大宴作為展示君主權威、惠賜神靈福澤的舞臺為統治者所建立。

宴會中飲用福酒的禮儀程式,處處彰顯皇帝將福澤賜予群臣、與之共享的皇家恩澤。而宋代皇帝改變傳統的君貴臣卑的森嚴等級,靈活運用政治權術,將自身擁有的神靈福祉分與百官,在客觀上達到了有效維護君臣關係、加強統治階層的凝聚力的政治作用。

相關焦點

  • 宋代「飲福大宴」:在複雜的朝堂關係下,皇帝怎樣請大臣吃飯?
    ,經歷了禮崩樂壞之後,宋代的統治者們重新拾起儒家傳統文化創造出了宋朝獨特的國宴——飲福大宴。飲福大宴對於宋朝而言,不僅是向上天祈福、祭祀祖先的國宴,更是統治者與大臣之間拉近關係的橋梁。在飲福大宴中可以看到宋朝制度的部分體現。飲福大宴的存在價值宋代按照流傳下的慣例,在祭祀大典結束後都會舉辦宴請百官的飲福大宴,這是一場重大的宴會。
  • 「春秋大宴」:由繁盛走向衰敗的宋代大型官方宴飲活動
    國家大宴,是宋代官方宴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宋制,嘗以春秋之季仲及聖節、郊祀、籍田禮畢,巡幸還京,凡國有大慶皆大宴。」國朝大宴即由春秋大宴、聖節大宴和飲福大宴三個宴會組成。國家大宴是宋朝規模恢宏、陳設華美、禮儀繁雜、人員眾多的政治色彩明顯的大型宴飲活動,君主和中高層官員同時預宴,外國使臣也隨之同預,為朝野內外所矚目。
  • 那些生病的宋代皇帝
    (王曾瑜《絲毫編》623頁)然而,《病夫治國》大陸初版三十年後,一位有醫學背景的史學博士,在導師啟發她閱讀該書之後,豁然憬悟:「病夫治國現象,在醫療條件相當發達的現代尚且如此,更何況醫療水平相對不高的宋代。」(第1頁)於是,發願在宋史領域完成對疾病史與政治史的交叉研究,便有了這部《宋代皇帝的疾病、醫療與政治》(下稱《皇帝病》)。
  • 宋代獨特的文化風氣,男子頭上戴花,女子圍觀竟看得如痴如狂
    可以看出,官員們也有簪花的習慣。簪花等級的演變簪花的出現,最早大概和重陽節男女頭插茱萸、菊花來闢邪的習俗有關。唐代時,最早簪花的是皇帝,他們戴的一般是昂貴的真花,如富麗嬌貴的花中之王牡丹,那時候牡丹還是上流社會玩的,價格不菲。
  • 《清平樂》中叫宋代皇帝為官家,那其它朝代如何稱呼本朝皇帝呢
    其中有一個細節格外有趣,就是對於皇帝的稱呼,是用的「官家」而非「皇上」「陛下」這類詞彙。「官家」作為宋代頗具特色的詞語自然也是大家所比較好奇的,為何宋代稱皇帝為「官家」,而不是其它的詞語呢? 我們不妨來盤點一下歷代的皇帝的稱呼都是如何得來的?
  • 淺談:宋代宮廷藏書續考
    宋代宮廷藏書(皇室藏書),即專門為皇帝與皇室成員建造藏書機構和處所,是宋代官方藏書的重要方面。宋代的皇室藏書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分布于禁中的專門藏書處所與皇帝個人讀書宴息的殿閣;二是繼位的君主為收藏已故的前一朝皇帝的御製御書及所撰詩文、書畫手跡而專門建造的、具有現代意義上的檔案館性質的殿閣。在北宋建造的殿閣中,同時藏有數量可觀的其他各類圖書。
  • 宋代人們一年四季都吃什麼美食
    宮中生活精打細算,就連宋仁宗皇后曹氏,想要做一道皇帝愛吃的糟制淮白魚,還得親自向大臣夫人討要食材。 端午節在宋代已經有了多元的文化意蘊,不再只是躲避災禍的惡月。宋人在端午祈求袪災, 紀念屈原,共飲菖蒲酒,同食粽子。 宋代粽子以糯米為餡,種類繁多,有筒粽、團粽、九子粽等,不過那時還沒有甜黨和鹹黨之爭,宋人食粽,大都喜歡蘸糖而食。 宋代夏天的另一個美食,是以夏初竹筍製成的「傍林鮮」。
  • 宋代鑄錢有「例外」
    早在十六國時期中國就有了年號錢,不過在宋代之前,年號錢並不佔主要地位,如唐代雖然有多種年號錢,但使用最廣泛的,卻還是從開國一直用到亡國的「開元通寶」,而明代以後一個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年號錢自然也就「品種稀少」。
  • 古代宮廷的宴飲
    古代宮廷不定期舉辦宴飲活動,並且排場很大,大多是君主對大臣舉辦的活動,還要有歌舞娛樂活動,以此增進友誼,強化臣屬的忠心。君主並不是很隨意地開宴,而是要對有功之臣開宴,提供娛樂活動,強調君主的社會地位和價值,同時也強化了大臣的忠心。鴻門宴算是一次大宴會,項羽是主人,劉邦是賓客。項羽要開宴款待劉邦,同時也要派人行刺劉邦。不料,張良計策高妙,項伯幫了忙,樊噲護住劉邦,劉邦腿腳快,算是逃了活命。本來要拉攏並賞賜劉邦的宴會弄得劍拔弩張,不歡而散。同樣不懷好意的宴會是單刀會,江東魯肅擺下宴會,要關羽赴會,目的是要索還荊州。
  • 宋代五大名窯是怎樣排序的
    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宋代是一個名窯迭出,引人遐想,令人神往的時代。宋代五大名窯在我們今日現實生活中幾近傳奇,它們風姿各異,各具特質,宛若高手過招,相比後來景德鎮一枝獨秀似乎更加精彩。儘管給五大名窯排序有些無聊,或可藉機理理宋代名窯之間的關係。元人引宋人葉寘(zhì)《坦齋筆衡》中提到「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
  • 殘蠟燭舊桃符,寧辭末後飲屠蘇:國漫《元日》裡的宋代別樣新春
    夜幕降臨,外面燃放起了鞭炮,孩童們也拿著爆竹煙花在盡情玩耍,真的就是如王安石詩句中所寫的那樣,近千年前的宋人除夕景象在這幾個簡單的場景中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宋朝統治者對於歲時節令的重視遠超過去的朝代,在統治者的推崇之下,宋代除夕民俗活動便比過去朝代更加隆重。
  • 宋代文人的「旅行者」 形象
    原標題:塑造身份 建構歷史 宋代文人的「旅行者」 形象「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今人理解宋代歷史的一把鑰匙,士人研究也是宋史學界熱衷討論的話題,學者們試圖從各方面了解宋代士人的生存實態。送別儀式主要包括宴飲、文學唱和等,與會者在宴會上暢飲縱談、互贈詩詞,甚至結集刊印。而在迎送官員上花費大量時間,可能使地方官員疏於政務,採買物資幹擾了地方市場,破壞了官場風氣。第三部分包括七、八兩章,主要論述了士大夫旅途中的遊覽觀光活動。宋代士大夫注重追求名勝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傳統,作者形容為「文化朝聖之旅」。同時,宋人更加重視旅行的道德修養功能。
  • 宋代酒樓菜譜實錄
    宋代的首都東京號稱十一世紀的世界第一都城,據史書記載,居住的人口超過了一百萬,是世界上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城市。其最大的飯店樊樓也是聲名赫赫,出過江南名妓李師師,是當時最繁華、最氣派、最頂級的娛樂場所。對於經歷了北宋繁華的士大夫來說,最不能釋懷的舊事之一,大約就是當年經常出入宴飲、遊樂憩息的市樓酒肆了。樊樓原為出售、經營白礬的地方,後改為酒樓,所以,有些書上依舊稱作「礬樓」。北宋末,樊樓再經修建,更名為「豐樂樓」。新樓上下三層,一共並排五座,樓與樓間,飛橋欄檻,明暗相通。樓內設各類包廂,一律珠簾繡額,天黑以後,燈燭晃耀,熠熠生輝。
  • 宋代的皇帝為何可以叫「官家」?這是一種蔑稱嗎?
    比如,裡面的皇帝被稱之為「官家」,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皇上」或者「陛下」等稱謂。 有人就懷疑,是不是編劇弄錯了?其實不是。在宋代,皇帝確實也可被稱呼為「官家」。
  • 宋代官窖的出土,承上啟下佐證了茅臺鎮釀酒歷史的源遠流長
    為取悅漢武帝,唐蒙特意繞道南部,取得枸醬酒獻給漢武帝,武帝飲後,覺得甘美異常,贊其「甘美之」,從此欽定其為歲歲入朝的貢酒。這異常甘美的枸醬酒便是今天茅臺鎮醬香酒的雛形,枸醬酒的佳話也因此流傳千載。南宋時不比北宋,北宋時不比盛唐、盛漢,即使是皇帝,也難以像漢武唐宗一樣徵選天下美物進宮享用。南宋時國土面積相對較少,四周強國林立,為了增加國庫收入,延續北宋時的「榷酒制度」,即官府控制酒的釀造及流通,後來實施「撲買制度」,即官府把酒務、坊場通過競標的形式交給商人,但是依舊保留了部分官窖專為皇帝及王公大臣們釀製御酒。
  • 茶的演變與發展,看看最鼎盛時期的宋代,宋人是如何飲茶的
    茶的演變與發展,到了宋代的是最鼎盛時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提出來的。可見,茶已經上升到了和吃飯喝水的日常所需是一個層面了,謂之生活必須品。宋代大街小巷到處遍布著茶肆、茶坊。宋人也是以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鬥茶為樂,茶文化好一派繁榮雅尚。中國的飲茶法共有兩大類四小類,兩大類是煮茶法和泡茶法。
  • 紀昌蘭:「戒奢從簡」 宋代飲食風氣與節儉觀念的提倡
    作者:紀昌蘭,系信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代宴飲研究」〔20FZSB029〕階段性成果【讀史札記】宋代是一個商業經濟空前繁盛宋代,人們對豐盛飲食的追求,不僅體現在鮮香誘人的味覺體驗,還包括精巧美觀的視覺享受,尤為突出者即當時所謂的「看菜」。宋人飲食聚會之際,席面上往往陳設一些裝飾物,或是食品,或是器用,北宋時宮廷舉行盛大宴會,所列裝飾物亦有看食、看菜。御宴席面上,每分列環餅、油餅、棗塔為「看盤」,次列果子。
  • 建盞只適合宋代點茶?
    點擊上方「91建窯建盞」,與建盞sir一起鑑盞聊人生宋代袁文在他的《甕牖閒評》中發過這樣一個有意思的議論:白居易茶詩有「渴飲一盞綠昌明」
  • 《清平樂》|宋代宮廷禮樂:重興雅樂,禮樂醇儒,慶祉綿綿
    統治者命令士大夫們參與宮廷禮樂的樂律和文詞寫作,這使得重興宮廷禮樂之路增加了個人主觀因素,士大夫們在參與宮廷禮樂的頌體慢詞寫作過程之中,出於各種朝堂政治博弈,會刻意迎合宋朝皇帝的意向來寫作宮廷禮樂的頌體慢詞,促進宮廷禮樂的詞體的雅化,形成慢詞重鋪敘、結構精工、辭藻典麗的宮廷禮樂的文體特徵。
  • 想致富,就去宋代開酒樓吧,宋代酒樓十分繁盛!
    據《勝飲編》中的記載,宋朝的酒經是中國歷代王朝最多的一個朝代。比如《東坡酒經》、《新豐酒經》、《北山酒經》三卷、《續北山酒經》、《酒譜》、《桂海酒志》等等。酒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飲料,主要分為黃酒、果酒、配製酒和白酒四種。黃酒生產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是其名稱大致始見於宋代和西夏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