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皇帝為何可以叫「官家」?這是一種蔑稱嗎?

2020-12-24 騰訊網

有段時間,古裝劇《知否》、《清平樂》的收視率居高不下。巧合的是,這兩部作品的背景都是發生於北宋時期。

看過此劇的人,可能也會注意到一些細節。比如,裡面的皇帝被稱之為「官家」,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皇上」或者「陛下」等稱謂。

有人就懷疑,是不是編劇弄錯了?其實不是。在宋代,皇帝確實也可被稱呼為「官家」。

宋朝,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經濟最為繁榮,文化底蘊頗為豐厚的朝代。

自宋太宗趙光義登基為帝之後,將每兩年的殿試改為一年一次,且宋朝的國策基本上就是「士大夫共治天下」。

縱觀兩宋一朝,皇權很多時候還不如宰相或者其他大臣的話語權高。

宋神宗在位期間,一位官員因工作失誤,按照律法被判處死刑。宰相蔡確認為定刑過重,屢屢上諫宋神宗,希望能免除這位官員的死刑。

《宋史》:「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

可想而知,宋朝皇帝連手下官員犯了錯,都不能將其隨意處以刑罰,君王的權力也不過如此。

說到這裡,可能有不少同學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是不是兩宋一朝的皇帝說話不管用,所以用「官家」取代這些稱謂,而「官家」就是對宋朝皇帝們的蔑稱?

當然並非這樣,首先,「官家」這個稱呼並非宋代獨有。

《漢紀》:「「官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

《三國志》:「且又「官家」不能久為人養老也」。

《喜罷郡》:「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

從以上三段記載便可以明確得知,早在漢代,便有「官家」這樣的稱謂。

大家想想,君王集權高度集中的漢朝以及唐朝,官僚集團還敢用「官家」作為皇帝的蔑稱嗎?這是不現實的。

與之同理,「官家」這個詞代表的是朝廷、官府、公家,只不過在後來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從南北朝時起,官家就有了皇帝的意思。所謂「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這兩位皇帝,也曾詢問過臣子,為何要稱呼自己「官家」?

大臣們給出的回答,也是各有不同之處。

《湘山野錄》記載:「上(真宗)乘醉問之:何故謂天子為「官家」?遽對曰:臣嘗記蔣濟《萬機論》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上甚喜,從容數杯。上又曰:正所謂君臣千載遇也。李亟曰:臣惟有忠孝一生心。縱冥搜,不及於此。」《國老談苑》:徐鉉為散騎常侍,太宗謂曰:「官家」之稱,其義安在?鉉曰: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蓋皇帝之謂也。

以上記載顯示,在宋太宗趙光義時期,便有管家的稱呼。

而細細追究,其實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有了「官家」這個稱呼的由來。

《漢書·蓋寬饒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堯舜時期,天子便是大地上最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天子去世前,需要將權力轉交給其他賢能之人,這便是「官以傳賢」的意思。

夏、商、周封建集權時期,「官以傳賢」習俗被打破,而是變成了「家以傳子」,從「公天下」變成「家天下」,皇權只限於帝王的直系後裔間流傳。

那麼,從堯舜再到夏商周君王專權傳襲制度不同,便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經三五之德,故曰「官家」。

「官家」已經成為封建時期,帝王或者皇親貴胄之間的特殊稱呼。

這就好比秦始皇登基稱帝之前,華夏大地上並沒有皇帝這兩個字。秦始皇則是從「三皇五帝」當中取出「皇帝」二字,用其作為對君王的專屬稱呼。

「官家」也是從「官以傳賢」加「家以傳子」中取出的兩個字,用作特殊稱呼。

《禮記·禮運篇》中也有類似記載: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不獨親其親,子其子;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大家也可以這麼認為,皇權慢慢變成傳給直系親屬,天下專權尚如此,何況國家呢?

還有一點,秦國滅亡之後,漢朝統一華夏大地,晉朝劉裕北伐滅亡後秦之後,大臣將皇帝稱呼為「公家」,「公家」與「「官家」」的意思就非常接近了。

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鹹陽宮殿數千間,是公家屋宅,舍此欲何之?

可見,宋朝之前的「官家」並不是簡簡單單用來稱呼皇帝,而是對整個朝廷(政府)的統稱。

按記載來看,皇權從夏、商、周開始,逐漸變成了皇帝家族專屬稱謂。到了西漢以及東漢這兩朝,皇權達到鼎盛,但隨之沒落。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地政權不勝枚舉。因此,皇權由盛轉衰。

加上各種思想家提出的「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姓之私」的理念。到了漢代之後,皇帝則有了「公家」或「官家」等不同稱呼。

上古時期,根本沒有對君王專屬稱謂,三皇五帝也好,王權至上也罷,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才有了皇帝這個君王的專屬稱謂。

所以說,皇權的強弱與「官家」由來有必然聯繫。

到了宋朝,皇權又再次被削弱,更是沒有任何神聖性。宋朝普通百姓受教育程度提高,各種新潮思想快速崛起。

重視文化的宋朝,底層士人能更多的接觸和學習關於君王專權由來的史書。

此外,宋朝寒門學子晉升仕途被徹底打開,底層士人成為社會中堅力量。

久而久之,導致皇帝這一層次統治者們,在普通民眾心中並沒有那麼神聖而不可仰望,皇權觀念也有了世俗化的傾向。

「官家」的稱謂在宋朝,便得以傳播開來。

總的來說,對於君王的稱呼,是隨著各個朝代皇權的強盛而發生不同轉變。

比如秦始皇嬴政想作為千古一帝,他便取用三皇五帝當中的皇帝當作專屬稱謂。

東漢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皇權再次沒落,這就讓「公天下」的政治理念,變得更加理想化。

「官家」一詞,代表的是宋朝政治環境寬鬆,市民文化得到空前發展的縮影。「官家」也取代皇帝,成為大眾心中容易理解的詞彙,和對君王及政府的統稱了。

參考資料:《宋史》《湘山野錄》《國老談苑》《漢書·蓋寬饒傳》《漢紀》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清平樂》中叫宋代皇帝為官家,那其它朝代如何稱呼本朝皇帝呢
    其中有一個細節格外有趣,就是對於皇帝的稱呼,是用的「官家」而非「皇上」「陛下」這類詞彙。「官家」作為宋代頗具特色的詞語自然也是大家所比較好奇的,為何宋代稱皇帝為「官家」,而不是其它的詞語呢? 我們不妨來盤點一下歷代的皇帝的稱呼都是如何得來的?
  • 古代醫官一直都叫太醫嗎?給皇帝看病的又是什麼呢?
    看過古裝劇的小夥伴可能會發現,好像所有的朝代對民間的醫生都稱「大夫」,對皇帝身邊的叫「太醫」。那麼很多小夥伴就會奇怪,難道古代所有朝代都對醫官稱作太醫嗎?太醫和御醫又有什麼區別呢? 小編以前也有這個疑惑,直到後來···
  •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宋代的恩蔭制度,使得官員子弟可以直接恩蔭進入官場,或者不需要經過層層遴選競爭直接參加科舉,因而比一般家庭起點要高得多。那麼,恩蔭制度是怎麼來的?其他朝代為何不像宋代那樣盛極一時呢?我們就來談談恩蔭制的來歷以及各朝代的變遷。
  • 在古代,為什麼只有宋朝將皇帝稱「官家」?
    這句話似乎闡述著中國權力傳承制度的變更,也暗示著某種古人的理想。到了宋朝時期,宋代的開國皇帝,把《湘山野錄》中的三皇五帝行為也像秦始皇一樣進行了組合,結果得出了「官家」的稱呼。在現在人看來,這個官家的稱呼似乎很low,聽起來好像是管家一樣,一看就低人一等,與秦始皇的三皇五帝和成皇帝比較起來差距太大。
  • 水滸中,「相撲」可以拳打腳踢,宋代相撲真是這樣嗎?
    相撲難道不是摔跤嗎?為什麼武松可以用拳頭和腳?宋代的相撲真的是這樣嗎?借著水滸裡,武松和燕青的相撲故事,聊一聊宋代的相撲。相撲的起源及發展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相撲,不過當時不叫「相撲」,而是叫「角牴」「角力」「相搏」等。
  • 福建人在宋代被黑得多慘?地域歧視讓福建官宦遺臭萬年(下)
    ,除開北方平原上所盛行的官話外,南方的丘陵山地地區,過了一個村就是一個方言,這對於需要跨區域交流的士人、商人來說實在是不便,雖然說文字是統一的,可以筆談,但是筆談效率太低,適合商人洽談,但是並不適用於在京城為官、需要與皇帝當面交談的南方人。
  • 為什麼有關宋朝的電視劇,大臣都稱皇帝為「官家」?
    「官家」一詞,實際上在唐朝就開始被用作指代皇帝,只不過這個時候,官家還可以指公家,指朝廷。看「官家」一詞,最早出自西漢文獻《西漢會要》:「官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這句話裡面的「官家」並不是皇帝的特殊稱謂,而是多數古人對當時官府,即公家的代稱。從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石虎稱當時的後趙皇帝石勒為「官家」開始,南北朝時期一直到隋唐,「官家」一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 那些生病的宋代皇帝
    《皇帝病》認為,宋代皇族多屬A型性格,其自責嚴苛、脾氣急躁的個性最易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急躁性格也往往誘發血壓升高,大大增加心腦血管病的發病機率(90、93頁)。在論及宋代君主精神性疾病時,《皇帝病》指出,自雍熙北伐失敗,兩宋諸帝先後恐遼、恐夏、恐金、恐蒙元,可謂一脈相承,既形成了心理定勢,也影響到性格遺傳,這與宋代皇帝的精神病主打恐懼症是互為因果的。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不過唯獨有一個朝代發生了意外,這就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如今的我們嘴裡面常說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實際上,是以君主統治時期所在年份的稱呼,為何只有清朝特別,要以年號相稱呢?其實大家只要了解稱號變化的原因,就能夠詳細知道了。
  • 宋代書法:經典的一種尺度
    自東漢至初唐,支配書法史的強大藝術傳統,在幾百年間逐漸確立,中國傳統社會的精英文人由此正式進入該系統,並以此自辯——「每一個士大夫都可以根據共同的標準(這也是他自己學書時需遵循的)來判斷一件書法作品,哪怕兩人地隔數千裡、時隔數百年。書法卻成了加強統治階級聯繫的有力手段。」德國漢學家雷德侯因此稱書法是一種「精英藝術」。
  • 為何說亞洲這個詞是當初在西方是蔑稱?原來蹊蹺在這裡,真氣人
    很多人並不知道,亞洲這個詞開始居然是西方人對東方的蔑稱。你敢相信嗎?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就在著作中公開這樣說:如果將世界的文明比作人的生長發育,那麼,中國和印度文明就如同矇昧無知的孩童,埃及和敘利亞文明則僅僅處於少年階段,而古希臘文明是年輕氣盛的青年時代,羅馬文明則達到了成人的水平,而日耳曼人的文明才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峰。
  • 宋代官帽的兩個「大翅膀」,真是為了防止「交頭接耳」嗎?
    如果檢索宋代官帽,可以看到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回答都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 「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實際真是如此嗎?關於幞頭,宋代的官方文獻以及文人筆記裡本就有很多論述,可以稱得上汗牛充棟。但在所有的宋代文獻中,沒有一處提及展角幞頭是由本朝宋太祖為官員而發明。
  • 你們家哪天過小年?23還是24,為何會有不同呢?
    為何同一個節日會不在同一天過呢?你們家哪天過小年呢?整體來看,我國北方地區大都是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地區一般是二十四過小年。這種差異是在清朝中後期形成的,在清朝中期之前,祭灶日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
  • 皇帝御書哪家強?淳化元寶了解一下
    自古以來,很多皇帝在錢幣上留下了自己的墨寶,每每提及榆樹錢,往往繞不開宋太宗的淳化元寶,宋太宗為何要在錢幣上留下飄逸的書法呢?只是單純的秀一下書法嗎?這個問題就由文瀚樂拍來細緻說說。宋太宗在書法上的造詣是很深的,據《宋史》記載,這位皇帝「性好學,敬業,多藝能」,尤其對書法情有獨鍾,曾叫人整理刊刻《淳化閣帖》。他還經常書寫紈扇賜予眾將,曾經為宰相趙普寫過神道碑。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說他的字是「真造八法,草入三昧,行書無對,飛白入神」,可見他的書法還是很有功力的。
  • 宋代獨特的「飲福大宴」,看看宋代皇帝怎樣請大臣們喝酒
    飲福宴是宋代皇帝祭祀禮畢之後,宴請文武官員的盛大宴飲活動,寓意君臣共同接受神靈的庇佑。飲福大宴是宋代新建立的官方宴飲活動,為趙宋王朝所獨有。飲福大宴的舉行,一方面顯示了古人對天與神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也是統治階層增強凝聚力的有效途徑。
  • 懸而未決,為何還能名列宋代五大名窯
    一更將從哥窯的歷史背景與弟窯的異同以及哥窯瓷器的藝術特徵等出發,來聊聊哥窯窯址不清,為何還能位列宋代五大名窯?說宋代龍泉有兩兄弟,哥哥章生一的窯口就叫哥窯,胎質精細堅硬,瓷器大多厚重,所產生的瓷器大多有裂紋,即開片。這段記載不僅表明了哥窯是民間私窯,還說了產地是在龍泉。由於是民間私窯,哥窯瓷器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流傳,但其收藏價值較高,因此發展到明清時期,仿品層出不窮。
  • 《清平樂》:仁宗夜闖城門被攔,宋代皇帝連自家「門」都出不去?
    宋代皇帝為何連自家「門」都出不去?那麼宋代的城門管理法令是怎麼樣的呢?內城法令嚴苛,一絲不苟古代的城市一般分為內外城,外城多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內城之內,是皇城、宮城,多是中央衙署、達官貴族,以及帝後居住的地方。越是接近皇帝,法制越是嚴格。除了地域上的差異,還有時間上的差異。
  • 異議上訴、翻異別勘,促進司法公正,宋代覆審制度為何能發展完備
    宋朝是我國封建史上法律發展的頂峰,《宋刑統》等宋代法律十分接近於現代律法,是十分成熟的法律制度。在宋代,最值得稱讚法律制度便是其嚴密的覆審制度。覆審制度自奴隸時代已成慣例,在宋代趨於完善,已經十分成熟,其深厚的法律內涵值得我們去探究。讓我們先宋代震驚全國、審判時間長達數十年的登州阿雲案來看宋代完善的覆審制度,這起案件向我們傳達出宋代覆審什麼樣的司法特色呢?
  • 古代最被低估的官職,聽起來像是芝麻大的小官,卻讓一品官員羨慕
    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除了皇帝外,一品官員在官場上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和統治力。 不過,如此眾多的古代官職裡,還有一些非常特殊的官。因為名字聽起來像是芝麻大點的小官,它們往往被現代人低估,其實,放在當時,他們雖然是小官,但權力一點都不低,甚至讓一品官員都要羨慕。到底是些什麼小官能有如此威懾力,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 宋代時,為何地方官二把手不怕一把手?
    宋代,州縣長官由過去的刺史、縣令改稱「知州」、「知縣」,從名稱上就已經失去了地方全權總管的意義。與此同時,副職權位更比唐代大為提升,形成了「不相統臨,權均勢敵」的局面。宋仁宗時,王質以進士及第出任蘇州通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