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一項禮儀制度,興起於周代,並在後代各王朝的統治階層源遠流長,是古代封建王朝統治者治理天下萬民的重要思想文化工具。面對戰國時期頻繁的混戰紛爭導致禮崩樂壞,聖賢孔子積極倡導傳統禮樂。漢朝及以後,伴隨著儒家思想成為古代官方思想主流,禮樂制度愈加受到統治者的重視。至宋代,在前唐五代再次禮崩樂壞禮樂制度,得到宋朝統治者的重視,並努力恢復禮樂制度。
宋朝的宮廷禮樂重興雅樂,重視禮儀,是恢復傳統禮樂制度的核心體現。為此宋朝還興辦太常寺為宮廷禮樂機構。熱播古裝電視劇《清平樂》中的北宋仁宗的張貴妃為宮廷舞女出身,她成為仁宗妃嬪之前所屬的便是太常寺下轄禮樂機構中俗禮並存的教坊。崇尚文治的宋王朝致力於恢復和開拓禮制、律準、制樂、制辭,修訂宮廷禮樂制度,實現禮、樂、文的完美融合。
宋宮廷禮樂重興之路
宋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就十分重視傳統禮樂恢復,可以說禮樂的重建與恢復是宋王朝面臨的重要問題。這與宋朝建立之前的社會環境與宋朝統治者的國家治理的思想文化政策有關。
魏晉以來,中國古代的社會局勢動蕩,胡漢文化交融愈加顯著。唐朝的統治者李氏一脈有北方鮮卑的血統,在此影響下,唐代的禮樂文化逐漸受到胡樂的滲透,出現胡漢融合的現象。不僅如此,唐朝社會風氣開放,與西域等各地區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在使得唐朝俗樂大肆發展的同時,亦對傳統禮樂造成極大衝擊,雅樂愈趨微勢。
唐末五代時期,割據混戰頻繁,社會動蕩不安,樂官受寵,宦官幹政等違背禮樂之事時常有之。五代時期的各個割據政權幾乎完全喪失傳統的禮樂制度,甚至出現政權統治者的祭祀儀式與一般民眾有所差別。《新五代史·晉本紀》中曾對此做出描述:"焚衣野祭之類,皆間巷人之事也,用之天子,見禮樂壞甚。"統治者的祖宗祭祀,如此重要的禮儀慶典居然與普通民眾相同,可見禮崩樂壞之嚴重。
宋朝重興禮樂,恢復雅樂還與其崇文抑武的政治理念有關。 北宋建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鑑於唐末五代時期各強勢武官擁兵自重,甚至可以割據一方的歷史教訓,杯酒釋兵權,確立"興文教,抑武事"的治國方略。此理念被後來歷任統治者傳承發揚。
與此同時,宋朝大力發展完善科舉制度,逐漸改變過去困於士族門第的前唐科舉制度,使得大量寒門子弟得以進入士大夫階層。尚文的宋朝政治環境,促進士大夫階層形成以天下為己任和重禮重德的政治責任感,同時受宋代程朱理學的思想影響,士大夫階層越來越重視禮樂。
面對前唐五代造成的禮崩樂壞的局面,歐陽修一度感嘆道"禮樂刑政幾何其不壞矣""中國幾何其不夷狄矣。"可見,在宋朝文人士大夫看來,五代時期各政權的禮樂已經淪落至近乎野蠻的境地,儒家傳統禮樂制度呈現空前沒落的局面。
士大夫階層對唐以來"禮樂崩壞,三綱五常之道絕"的局面深惡痛絕,並且試圖重塑儒家所推崇的傳統禮儀制度,而這也正與宋朝統治者欲通過恢復禮樂制度以穩固其統治和體現皇權威嚴的想法相互契合。於是,宋朝的宮廷禮樂成為恢復傳統禮樂的核心,步入復"雅"的禮樂重興之路,使得宋代宮廷禮樂呈現出全新氣象。
復雅重禮的宋代新樂
宋朝建立之初,宮廷音樂機構的世俗色彩十分濃烈,其在樂工、音樂、歌詞等各方面皆與統治者的禮樂需求完全相違背。於是在宋朝統治者的倡導之下,頻繁的進行宮廷音樂的改動,逐漸完善宮廷禮樂。
據《宋史》記載,"有宋之樂,自建隆訖崇寧,凡六改作。"宋朝的宮廷樂律的改作皆以恢復上古三代之音為目標。
直至宋真宗時期,宋代的宮廷禮樂才基本恢復"雅"之意象。遂出現鼓吹軍樂恰逢時機得以進入宮廷雅樂系統,產生宮廷禮樂之中的慢詞。宋真宗甚至按照賦頌文學的審美規範禮樂文藝創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士大夫階層參與宮廷禮樂的音樂與歌詞的創作。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之下,宋代的宮廷禮樂逐漸完善,成為具有宋朝特色的新變宮廷禮樂,其有四個主要特徵:
其一,宮廷禮樂中頌體慢詞的文本雅化特徵。統治者命令士大夫們參與宮廷禮樂的樂律和文詞寫作,這使得重興宮廷禮樂之路增加了個人主觀因素,士大夫們在參與宮廷禮樂的頌體慢詞寫作過程之中,出於各種朝堂政治博弈,會刻意迎合宋朝皇帝的意向來寫作宮廷禮樂的頌體慢詞,促進宮廷禮樂的詞體的雅化,形成慢詞重鋪敘、結構精工、辭藻典麗的宮廷禮樂的文體特徵。
其二,宮廷禮樂中有民間俗樂因素的融入。隋唐五代以來,民間俗樂日漸興盛,上至宮廷貴族,下至民間百姓,皆不乏喜好俗樂之人,甚至一度成為社會音樂文化主流。至宋朝,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仁宗時已有昇平盛世之象,俗樂在宋朝民間更加興盛,甚至傳入宮廷,融入宋代宮廷禮樂之中。例如由西域傳來的隋唐燕樂並未在民間獨自盤桓,在宮廷與民間的樂文學交融中形成了新的宮廷文藝,由此也成為宮廷禮樂的詞樂構成因素之一。
其三,宮廷禮樂重視禮儀制度的本質特徵。宋朝統治者出於穩固政治統治以及在文人士大夫中彰顯帝王威嚴的目的,極力倡導恢復宮廷禮樂,使得宋代宮廷禮樂完成了從"俗"到"雅"的轉變,深究其本質,仍然是中國古代封建等級社會所崇尚的禮儀制度。宋代宮廷禮樂是在宗廟祭祀、祭拜皇陵、出巡宴饗等重大禮儀慶典之中使用,具有很強的禮儀性質。宋朝掌管宮廷禮樂的官方機構太常寺更有專職官員編撰宮廷禮樂的使用典冊,詳細規定宮廷禮樂的使用細節。
其四,宮廷禮樂豐富的形式內容。宋代宮廷禮樂的豐富形式內容主要是在其演奏形式、樂器和樂工人員等方面。宮廷禮樂的樂工,分法曲部、龜茲部、鼓笛部、方響部、貼部共五部。部之下又有各種樂隊,如琵琶、雙韻子、五弦、箏、箜篌、簫、笛、方響、頭板、拍板、參軍、雜劇、杖鼓、大鼓、羯鼓、排樂等。各項禮儀慶典中的禮樂演奏人數多達幾百人,不同的禮儀慶典的演奏形式亦有不同。如宋代皇家儀仗之中的滷簿鼓吹之樂,只有在行軍之禮或是大朝會時才用"鼓吹十二案"。
宮廷禮樂的機構設置
在趙宋王朝統治者與眾多士大夫的共同努力之下,宋朝的宮廷禮樂逐漸完善,漸有興盛之勢。每逢禮儀重典或節慶佳日,宋朝皇帝皆會舉行盛大的禮樂活動,場面恢弘,禮樂或激昂,或高雅,或肅穆,成為統治階層極其重視的禮儀象徵。為更好地維持宮廷禮樂的良好發展,統治者逐步強化掌管宮廷禮樂的專職機構。
宋代以前,各朝的宮廷禮樂歸屬禮部和太常寺管轄。宋朝初期,宮廷禮樂頻繁變動,太常寺的禮樂管轄職權常被太常禮院和禮儀院幹涉,一度成為閒置機構。到宋代元豐新制之時,太常寺恢復其原有職能,成為掌管宮廷禮樂的專職機構,並且機構設置漸趨完善。專掌禮樂的太常寺下轄郊社署、太樂署、鼓吹署與教坊四個禮樂機構。
四個機構既有禮樂分工,亦相輔相成,共同完善宋代宮廷禮樂。郊社署,亦稱郊社局,掌管宋朝皇家的四郊巡視祭祀以及宗廟社稷的祈禱祭拜,亦負責日常的巡視和除掃清潔。
宮廷禮樂中的的樂舞則由太樂署、鼓吹署、教坊等事項負責。宋代皇家的一切重大禮儀活動,定會在殿庭之內舉行禮樂活動,配以雅樂,亦有君臣筵宴時大設樂舞,皇家的滷簿儀仗中的鼓吹軍樂更是不可缺少。
宋代宮廷禮樂之中,樂曲的曲名、旋律與樂語,皆由太樂署參詳考訂。太樂署掌管宮廷禮樂之中的雅樂。鼓吹署,別稱樂府,掌管軍樂的演奏。鼓吹之樂是從軍樂發展而來,與其他慶典中的雅樂不同,鼓吹之樂更加莊嚴肅穆,擊金徵,鳴鼓角,多用在隆重莊嚴的場合,諸如皇后的滷簿儀仗之中,或是皇家喪葬之禮中,亦或是大朝會的典禮之中。
其中較為特殊的禮樂機構是宮廷教坊。北宋沿唐制在宮廷之中設置教坊,逢遇重大宴饗,或皇家車駕遊幸,多用教坊樂引從,此外賞賜賜大臣以及宗室的筵宴皆會用到教坊樂。不同於此前各代的教坊,宋代的教坊"禮""樂"並存,亦受禮樂雅化的影響頗深。
宋朝教坊所設百戲及樂隊形式豐富,數量眾多,諸如小兒樂隊的隊伍就有兒童感聖樂隊、玉兔渾脫隊、異域朝天隊、兒童解紅隊等十種;女子隊亦有菩薩蠻隊、感化樂隊、拋球樂隊、佳人剪牡丹等十種。百戲有蹴鞠、雜旋、獅子、弄槍、鈴瓶、茶碗、氈齡、碎劍、踏索、上竿、筋鬥等數十種。這些教坊樂舞之隊,形式多樣,人數更有上百之眾。
宋朝宮廷禮樂的繁盛深受統治者、王公貴族以及百官大臣所崇尚,宋代太宗和真宗等皇帝更是不遺餘力以詩歌讚頌宮廷禮樂的盛況,"清潔恭虔煙上帝,郊儀大設康哉世。人心肯悅化來同,禮樂鹹修依古制。"也許這便是宋朝皇帝聆聽禮樂時的真實感觸,從中可見一個王朝統治者的天下胸懷。文人士大夫亦是熱衷於此,著有不少禮樂詩篇,他們眼裡的宮廷禮樂更傾向於"恭展美報,聿修上們。禮樂和節,登降適宜。德焉斯親,神靡不娭。海內承福,式固邦基。"的文人士大夫的仁者情懷。宮廷禮樂的崇尚亦廣泛傳播,特別是在民間影響重大。
宮廷禮樂的傳播
宋代宮廷樂人是宋代宮廷禮樂最為重要的傳播者,分為樂籍樂人、軍籍樂人和不在籍的民間樂人三類。這些樂人自身具有很強的流動性,他們需要按照規定在宮廷、軍營或是地方官署輪流值班,只有很少一部分才能長期留任與宋朝皇庭之中。
宮廷樂人都受過宮廷禮樂機構的專業培訓,其演奏形式和標準上延續著宮廷禮樂的內容和規範。又因為樂人群體具有很強的流動性,便會將宮廷禮樂的一些內容從宮廷傳向民間,進而對民間音樂文化產生直接的作用。使得民間音樂受到宮廷或者地方官府的禮樂程式、儀規以及樂曲、樂調、樂器、樂律的直接影響,甚至很大程度上保持相當的一致性。
在自上而下的宋朝宮廷禮樂傳播系統之中,雅樂、燕樂、鼓吹樂、俗樂等多種宮廷禮樂類型,對民間的嘉禮用樂影響極深。宋代嘉禮內容豐富,從宮廷到地方,從皇家貴胃到士人百姓都可以參與進去。民間的嘉禮主要有三種,一是婚禮,二是鄉飲酒禮,三是宴會禮。宋代統治階層對宮廷禮樂的重視帶動民間百姓紛紛效仿,亦在具有禮儀性質的民間活動場合之中應用禮樂,雖不及宮廷禮樂的盛大,卻也具有一致性,尤其是的雅樂以及樂曲詞調等方面。
結語
宋朝的宮廷禮樂本著恢復上古三代禮樂的初衷,亦有宋朝皇帝出於政治統治和皇權威嚴的目的,更有士大夫階層迎合統治者的刻意修飾用詞,經過頻繁的宮廷禮樂的樂律改動,最終形成重禮復雅的宋朝宮廷禮樂系統,改變隋唐五代以來禮崩樂壞的局面,更對民間音樂以及嘉禮用樂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