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神」到「愛人」—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禮樂文化

2020-12-15 金臺資訊

中華民族的禮文化、樂文化效法自然而來,相輔相成。先秦禮樂文化的歷史演進,沿著倫理道德一脈,其核心價值從「事神致福」漸變為「仁者愛人」,生發出與農耕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宗法社會的社會結構相適應的獨特文化形式,日益成為深入人心世道的常理,沉澱為中華民族獨樹一幟的文化傳統。

「禮」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巫術儀式和祭祀文化。先民們希望通過巫術儀式和祭祀活動表達自己的虔誠,以期獲得上蒼天神的庇護,免災致福。在紅山文化遺址中,發掘出大型的祭壇、神廟和石冢,那時人們已經開始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禮,源於天地之道,禮的正當性和合法性體現在對天地之序的遵循上。人是由天道化生的,順承天道來治理人情,這是禮文化基本的發生邏輯。禮把因血緣宗親關係形成的長幼、遠近、尊卑等級與社會關係比對、聯繫起來,從而形成社會差序格局的文化符號系統。禮既是社會治理體系,更是行為規範體系,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祭祀天地、軍旅徵戰、婚喪禮儀、到衣食住行和待人接物,全部都深深地烙上了禮的烙印,成為人們不可須臾而離之的東西。

「樂」的發生邏輯源於效法天地自然的和諧之道。因為「仁近於樂」,樂就不單純是藝術的形式,而具有了德育功能。《禮記·樂記》把音樂分為聲、音、樂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聲」,自然界的一切聲響均在此列。第二個層次是「音」,「聲成文,為之音」(《禮記·樂記》),「音」的層面體現出的是人為的程序,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第三個層次是「樂」,「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禮記·樂記》)。在儒家看來,真正可以稱得上「樂」的,必須是風雅中正的德音。樂文化,通過與禮文化形成功能相異卻取向相合的張力結構,而通達禮文化之精神內核,並與其相得益彰。

禮樂文化這套文化符號系統,是早慧的中華民族以特有的道德理性和人文主義為人類文明開發出的一條通向理想世界的文化之路。春秋時期,孔子「釋仁入禮」,使得禮樂文化從文化符號系統轉型為以文化符號為載體的儒家價值系統,完成了中華文化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身與心的關係維度上事實與價值的雙重範導,標舉著以倫理道德為底色和價值支撐的「德輝動於內,禮發諸外乎」的人文主義之光。

禮樂文化興於三代。「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從《周禮》《儀禮》《禮記》的相互印證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周時期以五禮為核心的禮儀制度已經非常完備,衣、食、住、行、婚喪、朝聘、祭祀、徵伐等方方面面都納入了禮樂制度,無論是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士還是普通百姓,均需依禮行事,以求上下相安、萬民和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公對禮樂文化的整合使禮樂獲得了統一的形制,這對於禮樂文化的流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真正把夏尊「天命」、商信「鬼神」的文化傳統帶入了「明德慎罰」的「禮樂文明」。

夏商周三代已成的禮樂,在春秋時期地位盡失。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失序,在當時的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文化焦慮。在這種文化焦慮的背景下,在禮樂廢弛的現實面前,孔子沒有從禮文化外在的行為規範層面進行損益,而是著力於「人心」,試圖從精神文化的革故鼎新中賦予禮樂文化賡續發展的新的生命力,開啟了對中華文化富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創造性文化實踐。

孔子釋仁入禮,提出了內仁外禮的倫理模式。「仁」是儒學最核心的價值理念,既不是先驗的,也不是外在於生命、生活的絕對道德律令,而是現實的、具體的、主體性人的生命意向活動本身。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因為有「仁」這個儒家的最高價值成為禮樂文化的價值支撐,使得以儀式禮儀為重的禮樂風貌向世俗倫理發生了轉型。一方面,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禮的基礎上,刪詩書、修禮樂,重新解釋和挖掘禮樂文化的精神意蘊,最終升華了禮樂在天人關係、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蘊含的普遍原則,把禮樂思想中蘊含的以人為本的價值立場、為政以德的價值追求、仁義理智信的價值規範昭明於世。另一方面,為人們「循禮」尋找內在動因,從而奠定了一整套基於個體生命可感知的而不是外在於人的生命體驗的價值依據。

禮樂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其重點始終不離人們現實的、感性的生活圖景,朝聘、鄉射、冠、笄、婚、喪乃至揖讓進退、灑掃庭院都有禮可循,正如朱熹所言「耳聞目見,無非是禮」。正是這種把文化活動融於日常生活中、把個體生存旨趣融入整體性的價值訴求中的文化實踐形態,成就了禮樂文化亦即禮樂生活的規整有序的生活畫卷,並且從日用不覺的生活實踐的空間維度的延展到賡續不輟的時間維度,成就了獨屬於中國人的禮樂風景。

禮樂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具標識性的文化形態。對先秦禮樂的現代性反思,不僅是為了凝注禮樂文化的古典餘韻,守住一份文化鄉愁,更應寄希望於禮樂文化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時代文化使命中開出新篇。

(作者:李焱,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詩》:在先秦的流傳和應用,先典的禮樂制度
    大家好,我是小編朱慧怡,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詩》在先秦的流傳和應用,先典的禮樂制度。古代凡進行各種典禮,必定要奏樂歌《詩》。《詩》既然是儀式歌,便自然是「禮」的組成部分,應當與相應的禮儀制度相吻合,否則便是違禮。
  • 先秦文化,一個和漢文化截然不同的貴族文化
    要知道整個先秦時期最長的楚國就存在了892年,其中很多大大小小的習俗文化都和後來中原文明不同,在談論秦始皇的功績之前就想來看一下先秦文化的不同之處吧。先秦的通常是指秦一統六國之前,也就是夏商文化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期,在這個時期中國處於奴隸制社會轉向封建期間,同時政治上是貴族政治,和秦漢時期的士族政治也不一樣,這兩者的不同加上西周那會兒的禮樂文化就形成了先秦文化。
  • 先秦禮樂!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26日將登臺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周公制禮作樂,對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曾侯乙編鐘是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它每年都會吸引大批文物愛好者、遊客慕名而至。受疫情影響,湖北省博編鐘樂舞演出曾一度暫停,直至今年8月上旬才恢復。
  • 劇透雪博會⑨|先秦禮樂!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26日將登臺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周公制禮作樂,對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出土了距今2400餘年前的樂器——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為止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域最廣、氣勢最宏偉的套編鐘。
  • 《清平樂》|宋代宮廷禮樂:重興雅樂,禮樂醇儒,慶祉綿綿
    宋宮廷禮樂重興之路宋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就十分重視傳統禮樂恢復,可以說禮樂的重建與恢復是宋王朝面臨的重要問題。這與宋朝建立之前的社會環境與宋朝統治者的國家治理的思想文化政策有關。魏晉以來,中國古代的社會局勢動蕩,胡漢文化交融愈加顯著。
  • 國學文化:先秦諸子如何看待「義和利」的關係?
    到了西漢,董仲舒認為天和人是同類,所以,可以互相感應,即認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人間出了問題,上天會示警,人間和平安寧,上天就會降祥。  先秦諸子如何看待"義和利"的關係  所謂"義",是指一定的行為道德;所謂"利",是指個人利益。討論行為道德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係問題,就是"義利之辯"。  在先秦,孔子提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認為義利是矛盾的,解決義利的方法是重義輕利。
  • 漢朝形成新的音樂文化體系,音樂文化日益漸變
    漢帝國經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因之對舊時代歷史文化和禮樂制度加以貫通和總結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以代首樂又化研究,從以上記載可見:武帝時「新雅樂」的創製,最初是出於「郊祀之禮」的需要。總之,從漢初命叔孫通製作禮樂,及高祖本人自創之《大風歌》,到武帝時期創製的《郊祀歌》,盛世時期宮廷樂府通過大面積地採集民間詩謠,和對先秦音樂文化理念精神的包容吸收,最終創製出既合統治者倫理觀念,又具鮮明時代氣息和較完美藝術品格的新雅樂體系,漢代的雅樂觀得到確立。
  • 佾舞禮樂的承傳彰顯的是民族文化的自信
    佾舞禮樂,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禮樂形式,見證了中華文明3000多年歷史進程,因歷史原因,曾斷層達半個多世紀,其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2019年一檔「一禮知天下」公益課程的推出,讓佾舞禮樂走向了歷史的臺前。
  • 禮俗儀式與先秦詩的演變
    儀式是上古時期生產生活各領域的中介環節,也是社會秩序的表徵性符號和各種文化事象的聯結點。各類儀式所喚起的一方面是範圍頗廣的情緒與動機,另一方面是形而上方面的觀念。它們構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意識。儀式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是使生產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開展;儀式承載著集體意識如生命觀、死亡觀、倫理觀、禁忌觀等民族文化的深層心理內涵。儀式性敘事活動使儀式具有突出的詩學特徵:儀式主體心理與審美心理的契合、儀式主體技藝展示與詩歌創作的重合。
  • 先秦馬車並非「國產」,而是異域傳入的「洋玩意兒」
    以是否能駕馭馬車作為年齡標尺,可見駕車對於先秦貴族的重要性。而馬車被用於戰爭,更是先秦軍事活動的鮮明特徵。戰車的數量對應著諸侯各邦的實力強弱,所謂千乘之國、百乘之邦。不過,這些具有濃鬱華夏色彩的先秦馬車,可能並非中土原產,而是從異域傳入的「洋玩意兒」。在經歷了先秦時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精神的塑造後,被轉化為華夏禮樂世界中的重要器物。
  • 廣州黃埔又現先秦文化遺蹟
    考古調查採取「拉網式」調查法,對所有可能埋藏古代遺存的區域進行徒步踏查,採集地表文化遺物,並儘可能地利用斷崖剖面觀察文化堆積、掌握更為準確的信息。在實地踏查中,在地塊內發現大量菱紋、夔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繩紋等紋飾的陶片,地塊內未發現不可移動文物。
  • 廣東江門禮樂欲打造600畝汽車文化廣場
    近日,市場上一直風傳禮樂街道辦和環市街道辦均有計劃新建一個車城。記者獨家獲悉,禮樂街道辦籌建車城的工作有了新進展,由江門市規劃勘察設計院負責規劃設計的禮樂汽車文化廣場導向圖初稿已經完成。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禮樂汽車文化廣場佔地約600畝,規劃近60家4S店並實行園區管理。
  • 中華禮樂文化傳承學術前沿論壇在清華舉行
    中華禮樂文化傳承學術前沿論壇在清華舉行清華新聞網12月12日電(通訊員 趙媛媛 姚剛)12月8日上午,「中華禮樂文化傳承學術前沿論壇」在清華大學近春園召開。論壇由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和北京中華文化促進會聯合主辦,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承辦。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9墨翟的故裡情結
    商丘博物館行走在商丘博物館內,瀏覽著先秦諸子時代的雕塑及壁畫,筆者眼前仿佛浮現起我國歷史上思想最為活躍、學術上最為輝煌璀璨、從而奠定華夏傳統文化基本框架而後影響中國文明兩千多年發展的百家爭鳴畫面,那是一個彰顯東方智慧的異彩紛呈的時代。
  • 先秦時期飲食文化,食不厭精
    陶器的產生和陶烹的運用,是人類飲食史發展的一次質的進步,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意義深遠。列鼎而食制陶業在新石器時期發展了數千年,其製作工藝日趨完善,並為金屬鑄造業的產生創造了條件。青銅器產生到了夏商時期,青銅器出現了。周朝時期青銅文化發展到鼎盛。
  • 燒烤裡的「禮樂」精神
    你以為你只是擼了頓串,不,那還是一種文化的「味道」——燒烤裡的禮樂精神為什麼燒烤會這麼火爆?燒烤為什麼能成為夜生活的「C位擔當」?詩歌裡的燒烤,是什麼「味道」?歷史上的山東人,又是怎麼擼串的?燒烤文化還能彰顯出千古禮樂歸東魯?大俗即大雅,請看記者的文化解讀。
  • 評論: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評論: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2014-06-12 09:13:18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 隋唐「禮樂為虛名」論爭
    從制度層面而言,禮樂是禮樂儀式、制度規範,屬於器數、籩豆、儀制之學;從思想文化層面而言,禮樂則代表了一種政治秩序、社會倫理、美學精神、道德規範,浸潤在家、國、天下、社會生活和政治文明諸多方面。然則,隋唐社會處於中古社會後期,而唐宋之際又是中國學術變動、轉型期,宋儒此論甫一出場,由此衍生的問題爭議紛至而來。
  • 熟練運用這些成語,你就能將玉石文化不經意地融入到生活中
    國人使用玉石的歷史已經長達七千多年,玉石文化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今天,我們仍然經常使用和玉石有關的成語,這些成語有豐富的含義。玉石象徵著人的高尚人格、君子氣節、優秀品德以及生活的理想。而瓦片則代指世俗觀念、市儈之氣,古人常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表示自己願意為理想獻身的遠大志向。懷 璧 其 罪匹夫無罪,懷璧乓罪。
  • 殷商開啟文字書寫的文學時代 先秦文學應該重新定位
    今天我們討論先秦文學的歷史高度問題,也是一個涉及文化自信的問題。先秦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也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以五經與諸子為代表的先秦思想文化的經典地位,直到二十世紀初,一直都是被舉世公認的,但是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包括最近編寫的很多文學史,對先秦文學的評價,一般僅僅把它當作中國文學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