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在先秦的流傳和應用,先典的禮樂制度

2020-12-11 朱慧怡聊一聊

大家好,我是小編朱慧怡,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詩》在先秦的流傳和應用,先典的禮樂制度。

古代凡進行各種典禮,必定要奏樂歌《詩》。《詩》既然是儀式歌,便自然是「禮」的組成部分,應當與相應的禮儀制度相吻合,否則便是違禮。如《左傳》襄公四年載,魯國穆叔到晉國去,回報知武子的朝聘之禮。晉侯宴享他,命樂師用鍾演奏《九夏》中的三《夏》:《肆夏》、《韶夏》和《納夏》,又命樂工唱《大雅》中的三首:《文王》、《大明》、《綿》,穆叔都沒有行禮拜;當唱《小雅》三詩:《鹿鳴》、《四牡》、《皇皇者華》時,穆叔卻三次禮拜表示答謝。韓獻子不解其意,派人去問,穆叔回答說:三《夏》樂章是天子享宴伯、侯的樂曲,這是與我的身份不符的;《文王》三篇,是諸侯相見時所用的樂曲,亦與我的身份不符。《鹿鳴》,是晉君稱頌我國君主的;《四牡》是慰勞使臣的;《皇皇者華》,是君遣使臣的詩。要使臣光輝君命,諳於忠信,以補己之不足。所以我要對歌這三章樂曲表示感謝。

由此可見,在什麼場合演奏什麼樂曲,都是禮制所規定的。僅從宴享之樂來說,一般是:

1.天子用《頌》。《禮記·祭統》:「夫大嘗柿,升歌《清廟》,下而管象,朱幹玉戚以舞《大武》、八份以舞《大夏》,此天子之樂也」。又《禮記·明堂位》:「成王命各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季夏六月以掩禮祀周公於太廟,升歌《清廟》。」又《禮記·文王世子》:「天子視學,登歌《清廟》。」又《尚書·大傳》:「古者帝王升歌《清廟》之樂」。

2.兩君相見用《大雅》。如前所引「《文王》,兩君相見之樂也」。有時也可用《頌》。如《禮記·仲尼燕居》:「兩君相見,升歌《清廟》。」

3.諸侯宴享士大夫用小雅。萄儀禮·燕禮》:「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儀禮·大射》:「乃歌《鹿鳴》三終」。又如上所引魯穆叔三拜之事。

4.大夫、士宴享也用《小雅》。《儀禮·鄉飲酒禮》:「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

那時的樂制,有堂上堂下之分。所謂「歌者在上,飽竹在下」。在堂上升耿完之後,便奏《南咳》、《白華》、《華黍》等笙詩,於是乃間歌《魚麗》、歌《南有嘉魚》,歌《南山有臺》,笙則《由庚》、《崇丘》、《由儀》,這些都在《小雅》之中《包詩笙詩》。最後合樂,便是《周南》三首:《關雎》、《葛覃》、《卷耳》和《召南》三首:《鵲巢》、《採縈》、《採蘋》。(見《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在這裡,所重既在聲樂,也在詩義方面,所以要升歌,這是有等級制度區別的,不能隨便用。自笙以下則不分等級,諸侯、大夫、士都可以通用。

又《周禮·春官》:「凡射;王奏《騶虞》,諸侯奏《狸首》,大夫奏《採蘋》、士奏《採縈》」。所奏詩除《狸首》為逸詩外,餘皆在二《南》。似乎射禮奏詩樂有等級之分,但如《鄉射禮》所言,則又沒有分等級,可見是自王以下至士大夫都通用的。以上是先秦時貴族禮儀使用詩樂的大致情況,其採用的大多是所謂「雅樂」,《周南》、《召南》因為風格接近「雅樂」,所以兼用。 此外,在奏樂時,還有舞蹈與之相配合,在舞隊行列及人數上也是有等級規定的:天子用八情《行、列》,每情八人,共六十四人;諸侯用六情,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俏,三十二人;是用二價,十六人。

到孔子時代,禮崩樂壞,舊的曲禮用樂制度已不為人所遵守。即如魯國,因周王特許而用天子之樂,其禮樂制度保存也最為完備,故吳公子季札要到魯觀樂。至此也逐漸散失,樂官四散《見《論語》》,把持國政的孟孫、叔孫、季孫也就越禮而行了。這使孔子很不滿意。《論語·八份》記載:「三家者以《雍》徹。子日:『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雍》是《周頌》篇名,是天子祭祀宗廟後撤去祭品祭器時所唱的歌,「相維闢公,天子穆穆」是《雍》詩中的兩句,大意是:助祭的是諸侯,主祭的是莊嚴肅穆的天子」。所以孔子指責說:這樣的詩歌怎麼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廟堂上呢?至於對季平子「八愉舞於庭」的鷹越行為,孔子更是發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怒吼之聲。

當時隨著雅樂的消亡,鄭、衛之音等等「新樂」逐漸興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勢頭,所以孔子才不得不提出「正樂」的主張,要讓「雅、頌各得其所」,「放鄭聲」,以維護舊有的貴族禮樂制度。但時代畢竟不同了,新興的地主階級需要的是維護自己階級利益的禮樂制度,而決不是舊的奴隸主貴族的禮樂制度。孔子的主張終究難以行得通了。魏文侯「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他問子夏這是什麼原因,子夏尚能回答說:古樂之發,用以「修身及家,平均天下」,「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新樂之發,「奸聲以濫,溺而不止」。《札記·樂記》至孟子時,齊宣王不好先王之樂而好世俗之樂,孟子只能回答說:「今樂猶古樂」。他只要求齊宣王能「與民同樂」《孟子·梁感王下》,再也不評價古樂今樂的正邪得失了。當然,這是孟子為推行其仁政主張而行的權宜之計,卻也是時勢的發展變化所造成的。

相關焦點

  • 從「事神」到「愛人」—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禮樂文化
    先秦禮樂文化的歷史演進,沿著倫理道德一脈,其核心價值從「事神致福」漸變為「仁者愛人」,生發出與農耕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宗法社會的社會結構相適應的獨特文化形式,日益成為深入人心世道的常理,沉澱為中華民族獨樹一幟的文化傳統。「禮」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巫術儀式和祭祀文化。先民們希望通過巫術儀式和祭祀活動表達自己的虔誠,以期獲得上蒼天神的庇護,免災致福。
  • 先秦文化,一個和漢文化截然不同的貴族文化
    #大秦賦#在先秦時代有很多文化和現在都是不同的要知道整個先秦時期最長的楚國就存在了892年,其中很多大大小小的習俗文化都和後來中原文明不同,在談論秦始皇的功績之前就想來看一下先秦文化的不同之處吧。先秦的通常是指秦一統六國之前,也就是夏商文化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期,在這個時期中國處於奴隸制社會轉向封建期間,同時政治上是貴族政治,和秦漢時期的士族政治也不一樣,這兩者的不同加上西周那會兒的禮樂文化就形成了先秦文化。
  • 禮俗儀式與先秦詩的演變
    先秦儀式催生並促進儀式誦辭演進的內在機理是:儀式誦辭中的「儀式敘述」常是儀式展演中追述宗族、祖先光輝業績和歷史的儀程所籲求的文體,而其中的祝禱之辭則是儀式中歌頌祖先、祈福求佑的儀程的產物;「儀式敘述」是民族史詩、敘事詩的源頭,而祝禱之辭則是抒情詩的一個重要來源。在最初的儀式活動中產生的詩歌是屬於集體的,與儀式一樣屬於俗的範疇。
  • 《詩經》的早期形態與「四詩」
    漢代流傳的魯、齊、韓、毛四家詩學,以及近年陸續發現的阜陽漢簡、上博簡、清華簡、安大簡、海昏侯墓簡等出土資料,都顯示先秦《詩經》與後世所見可能存在較大差異。但這些差異並沒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獻體系,這又說明《詩經》存在一個相對穩定的「骨幹」或者「核心」。
  • 姚蘇傑:《詩經》的早期形態與「四詩」
    作者:姚蘇傑,系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研究員漢代流傳的魯、齊、韓、毛四家詩學,以及近年陸續發現的阜陽漢簡、上博簡、清華簡、安大簡、海昏侯墓簡等出土資料,都顯示先秦《詩經》與後世所見可能存在較大差異。
  • 商周之際的文化變遷:宗法制度是核心,禮樂制度相輔相成
    商周之際的文化變遷主要是發展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餘子分封的繼承制度,為了與此相適應相配套,就需要明確妻與子的嫡庶身份,需要按直系與旁系對祖先進行分別祭祀,需要一種細緻的親屬稱謂體系,需要確定分離出來的宗族與原宗族在權利義務方面的關係,需要確定一套協調宗族統治網各種關係的法則及相應的道德、宗教觀念,如此等等。
  • 先秦禮樂!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26日將登臺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周公制禮作樂,對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曾侯乙編鐘是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它每年都會吸引大批文物愛好者、遊客慕名而至。受疫情影響,湖北省博編鐘樂舞演出曾一度暫停,直至今年8月上旬才恢復。
  • 殷商開啟文字書寫的文學時代 先秦文學應該重新定位
    章學誠提出「六經皆史」,但是像《尚書·堯典》《易傳》等著作同時也是文學文本,所以還有一種「六經皆文」的觀念,錢鍾書先生將其闡釋成了「六經皆詩」。但先秦文學中的這一點經常被我們忽視。總的來說,對先秦文學和先秦文明的崇高地位,我們是大大地低估了。
  • 《清平樂》|宋代宮廷禮樂:重興雅樂,禮樂醇儒,慶祉綿綿
    禮樂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一項禮儀制度,興起於周代,並在後代各王朝的統治階層源遠流長,是古代封建王朝統治者治理天下萬民的重要思想文化工具。面對戰國時期頻繁的混戰紛爭導致禮崩樂壞,聖賢孔子積極倡導傳統禮樂。漢朝及以後,伴隨著儒家思想成為古代官方思想主流,禮樂制度愈加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 劇透雪博會⑨|先秦禮樂!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26日將登臺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周公制禮作樂,對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出土了距今2400餘年前的樂器——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為止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域最廣、氣勢最宏偉的套編鐘。
  • 隋唐「禮樂為虛名」論爭
    從制度層面而言,禮樂是禮樂儀式、制度規範,屬於器數、籩豆、儀制之學;從思想文化層面而言,禮樂則代表了一種政治秩序、社會倫理、美學精神、道德規範,浸潤在家、國、天下、社會生活和政治文明諸多方面。然則,隋唐社會處於中古社會後期,而唐宋之際又是中國學術變動、轉型期,宋儒此論甫一出場,由此衍生的問題爭議紛至而來。
  • 什麼是「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公孫弘出生於菑川國薛縣。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通曉《詩》、《書》而聞名郡國,並與公孫弘同齡的賈誼被徵為博士,一年之中升遷為太中大夫之職。雖然漢文帝喜好刑名學家之言,然而在賈誼一系列的建議下,文帝亦開始慢慢的嘗試任用一些儒學之士。漢文帝時期,開始設置儒學的專經博士,最早設立的是《詩》、《書》二經。
  • 先秦法制演變的三大歷史時期
    可知夏商周時期以五服制度由近及遠實施行政劃分和朝貢制度。在周武王滅商稱天子之後,除卻行分封外,便命周公旦草創《周禮》以建立禮樂制度教化疆域。明確了貴族等級制度以及相應的官僚職責、財產分配、生產規劃,基本的組織制度基本形成。《周禮》在制定組織模式的同時還規定了服飾以及社交禮儀和行為規範,而且以此區分華夷,分明敵我。
  • 介子推「焚死」故事與先秦田獵制度
    二、介子推「焚死」與先秦田獵制度筆者以為:在介子推故事與寒食節文化研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似乎始終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與合理的解釋,即為什麼晉文公要用明火燒山的方式來尋找介子推,或逼迫介子推出山。這种放火燒山以尋人的方式肯定是現代人所難以理解的,難道僅僅是因為晉文公沒有現代人所公認的山林禁火的常識嗎?
  • 韓星:禮之本——禮樂的價值基礎和內在精神
    當今禮樂的復興要把握禮樂的價值和精神,防止流於形式的繁複和奢侈而喪失其精義,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禮樂的效能。 當今禮樂文化復興,不僅僅要注重禮樂理論、制度的歷史研究,更要注重禮樂實踐。但目前在中國禮樂復興實踐中有一種趨向:較多地注重禮樂形式化的復古、崇古、遵古,而忽視了禮樂的價值基礎和內在精神。因此,闡明禮樂的價值基礎和內在精神,是禮樂復興的關鍵。
  • 《詩經》中一首千古流傳的詩,乃千古第一首把女人比作花的詩!
    《詩經》是我國偉大的一部先秦時代的詩集,它的內容歌頌著當時的風土人情,歌詠著當時人們辛勤的勞作,歌頌當時民風的和諧,淳樸,其中一首詩《桃夭》,千百年來已經成為了千古名詩,它優美的內涵,辭藻,以及描繪的情景,給了人們美的享受。
  • 禮樂三秦,禮築家鄉 | 駐足魯坡頭,回眸周公制禮作樂的豐功偉績
    懷著對周公姬旦的崇敬之情,踏上長安靈沼這片土地思考周代禮樂文明的源頭。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對周禮格外推崇。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畢生都以重建周代禮樂制度為己任,這一套完備的禮樂制度的創始人周公,無疑極大地影響了孔子。周公的制禮作樂,主要表現在祭祀典禮及典禮所用樂歌,通過禮樂制度規範社會秩序,奠定周代的制度基礎。
  • 國學文化:先秦諸子如何看待「義和利」的關係?
    唐代劉禹錫繼承發展了天人相分說,提出了"天人交相勝",謂自然造物和人類社會各有其特定的作用和規律,可以相互勝出。而宋代的張載和程頤則認為天就是那廣大的虛空,而虛空就是氣,人是由氣聚合而成的,人的精神和本性是氣中固有的存在,所以,"天人一物",不必再說合與分的問題。
  • 燒烤裡的「禮樂」精神
    你以為你只是擼了頓串,不,那還是一種文化的「味道」——燒烤裡的禮樂精神為什麼燒烤會這麼火爆?燒烤為什麼能成為夜生活的「C位擔當」?詩歌裡的燒烤,是什麼「味道」?歷史上的山東人,又是怎麼擼串的?燒烤文化還能彰顯出千古禮樂歸東魯?大俗即大雅,請看記者的文化解讀。
  • 高亢嘹亮的土司禮樂——嗩吶
    今年2月,《土司禮樂——嗩吶》(廣南縣)被列為我州第五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土司禮樂——嗩吶是流傳在廣南地區民間的一種吹管樂,因儂氏土司把嗩吶作為土司府各種場合必不可少的專用樂器,所以也叫土司禮樂。1994年,我州民族節在廣南舉辦,在開幕式上演奏的土司禮樂——嗩吶轟動一時。2004年4月,那岜村土司禮樂曾被選派參加「雲南國際旅遊節廣南分會場暨廣南縣壯族『三月三』花街節開街儀式」演出,開幕式上,嗩吶高亢的曲調特徵及鮮明的音樂風格驚豔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