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水而建,與水交映,夾岸繁花,風光旖旎。鋪設紅色瀝青的三層的立體碧道為觀賞「增江畫廊」的美景提供了更多角度,精心打造的荔湖溼地成為親子休閒的最佳去處......在增城,剛剛竣工並對外開放的增江6.5公裡省級碧道試點成了過去端午小長假廣州市民休閒放鬆的新晉「打卡點」。
「增江畫廊」打造增城省級碧道巨型山水畫卷
據了解,增江是東江的一級支流,是增城區最重要的河流。其中,從初溪蘭河壩至湖心島約40公裡河段為「增江畫廊」 國家水利風景區,沿線山水風光獨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要素齊全,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歷史底蘊深厚,猶如一幅巨型山水畫卷,是展現增城魅力的特色名片。
2019年,廣東省提出高標準推進廣東「萬裡碧道」建設,在南粵大地打造「河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生態廊道。在此背景下,增城在 「增江畫廊」良好基礎條件上,以水為脈,碧道為軸,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推動水治理與景觀、休閒、遊憩、歷史人文等相結合,啟動增江碧道建設,致力打造江河安瀾的雨洪通道、詩情畫意的休閒文化廊道、水陸聯動發展的濱水發展帶。
其中,增江雁塔大橋南至初溪攔河壩長約6.5公裡河段由於灘地眾多、水域形態豐富,且沿岸景點眾多,更是被納入了省級碧道試點工程之一。
「把增江省級碧道試點工程建設成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好去處、展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好樣板、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好窗口,成為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名片,是我們的目標和宗旨。」增城區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自2019年9月至今年6月,隨著最後一個景觀節點的建成並對外開放,長約6.5公裡的增江省級碧道試點正式全面竣工。
「巨型鳥巢」 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圖景
從增江河西岸的櫻花園南行,不久便來到最新開放的碧道景觀節點——聖皇洲廣場。聖皇洲廣場臨水而建,與素有增城「小鳥天堂」的聖皇洲隔水相望。
記者了解到,聖皇洲位於雁塔山下、增江河中,在水中央,是一個四面環水的綠洲。島上植物主要以竹林為主,鷺鳥在竹林築巢,島上被觀察到的鳥類包括有白鷺、夜鷺、黑鳶、褐翅鴉鵑、領鵂鶹、斑頭鵂鶹、池鷺、八哥、絲光椋鳥等100多種。其中,黑鳶、褐翅鴉鵑、領鵂鶹、斑頭鵂鶹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在增江碧道規劃建設的初期,聖皇洲前期曾有加固施工計劃,但當施工人員到達聖皇洲上施工時,發現聖皇洲上鳥兒便驚擾而散,不肯回巢。出於鳥兒棲息考慮,我們馬上停止了加固施工,人員也及時撤出了聖皇洲島,還「家園」於鳥兒。後來發現鳥兒逐漸回巢,數量還比以前增多了。」增城區水務局水務所所長劉磊介紹。
站在親水平臺上,水面翩飛起舞的白鷺盡收眼底,耳畔啾啾的鷺鳴清晰可聞。市民在碧道上休閒漫步,一水之隔的聖皇洲上鳥兒盡情盤旋飛舞,碧道與聖皇洲,人類與鳥兒,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若在傍晚時分來到此處,人們還能與一場「千鳥歸巢」的自然奇觀驚喜邂逅。在漸漸暗沉的暮色中,成群結隊的鷺鳥從遠方的天際聚攏而來。抬頭望去,滿天飛鳥盤旋,遮天蔽日,鷺鳴此起彼伏,遍傳江心,整個聖皇洲便成了一座天然的巨型「鳥巢」。
「三層立體碧道」提供多層次遊憩觀景空間
沿聖皇洲繼續前行,便來到了立體碧道的所在處。從空中俯瞰,一側是波光粼粼的增江畫廊,一側則是建於網格護坡上的三層立體碧道,「鷺鳴江心舞 碧波映彩虹」,美麗景色令人嘆為觀止。據增城區水務管理所負責人劉磊介紹,該段立體碧道佔地約1.1萬平方米,與政務中心、櫻花園、聖皇洲廣場、觀海長廊串聯形成帶狀濱水景觀空間。邊坡共設置三層景觀道,為行人提供多層次的遊憩空間,既可以全面觀看上遊城區天際線、「雙塔鎖江」等景點,又可以多角度感受聖皇州「千鳥歸巢」的奇觀。其中,一層的親水道為騎行道,是貫通聖皇洲廣場和觀海長廊的主要道路;二層為位於半山腰的慢行步道,是邊坡主要的觀賞慢行道;三層為登山道,主要結合路面通行道,串聯山體公園各個景點。
而除了具有休憩觀光功能之外,該段立體碧道的建設更是對增江沿岸的水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撐。「立體碧道的設計建設主要結合邊坡的加固和復綠,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河道護腳採用了格賓石籠軟性護腳,同時採用『生態草坡入水+水生植物』與疏林草地的綠化配置方式,既提高了生態效益,又營造了自然蜿蜒的岸線景觀。」劉磊說。
「三大景觀節點」兼顧生態安全等五大功能
立體碧道是增江省級碧道試點工程的景觀節點之一。記者了解到,增江省級碧道試點工程位於增江「一江兩岸」水利綜合整治工程下遊段。試點工程以水為主線,兼顧生態、安全、文化、景觀、經濟等功能,進行護岸和景觀提升建設,貫通濱河慢行系統,建設水上遊線,打造水清、河暢、岸綠、通行、安全的濱水空間。除了立體碧道,工程重點打造的另外兩個景觀節點——政務中心濱水廣場、荔湖溼地此前已先後開放。
其中,政務中心濱水廣場是利用廣州亞運皮划艇賽場觀景平臺改造而成。廣場將原有的單一空間劃分為流線型的自行車騎行道和慢行步道。自行車道兩側設置了草花植帶,慢行步道則鋪裝了鋼琴鍵盤狀的黑白相間磚石,充滿趣味與活力。
位於荔湖街羅崗村段的荔湖溼地則重點對堤內430多畝魚塘和140多畝灘池進行生態改造,提升綠化面積142.08畝,種植水生植物面積42.76畝,與增江連通形成生態溼地。在此基礎上,該景觀節點進一步完善了休閒配套設施,新建及改造慢行系統約4.7公裡,新增及翻修廊架7座,翻修涼亭7個,改造景區廁所2個,對2個地面停車場進行升級並設置近200個車位;合理設置親水棧道,提升遊玩安全性;設立鳥類保護區、營造無人島等動物繁衍場所,提高生物多樣性。
立足打造生態之城 今年增城將繼續建設29公裡碧道
增江省級試點碧道的建成開放是增城區近年來鐵腕治水、打造生態之城的生動實踐。按照《廣州市碧道建設實施方案》的規劃要求,至2025年前增城將建成碧道總長248.7公裡。目前,增城區級碧道規劃初步成果已經完成編制。
按照初步規劃,增城區碧道建設將緊緊抓住「三面環山、一面臨江、眾水繞城、生態優美」的特徵,突出保護與開發並重、陸域與水域並舉,突顯歷史底蘊深厚、紅色基因傳承、嶺南水鄉田園特色,助力增城打造成廣州樞紐型網絡城市骨幹節點、先進位造業增長極和宜業宜居宜遊優質生活圈,建設現代化中等規模生態之城。
碧道總體結構布局為「一橫兩縱多節點」,結合沿線功能布局,主要分為都市型、城鎮型、鄉村型、自然生態型四個類型。其中,「一橫」為東江北幹流大河風光碧道,「兩縱」分別為增江活力山水畫廊碧道及西福河生態文化碧道。「多節點」指打造派潭鎮、小樓鎮、正果鎮、仙村鎮、石灘鎮、朱村街+中新鎮組團、荔湖+荔城+增城街組團、新塘鎮+永寧+寧西街組團等8個節點,實現「碧水漫道,理想增城」的規劃目標。
具體到2020年,除了6.5公裡省級碧道試點建設,今年增城將投入2.1億元,重點推進增江碧道光輝大橋至雁塔大橋段、西福河碧道燕崗橋至神崗橋段以及仙村河碧道、荔湖碧道、石馬龍水庫碧道等29公裡碧道建設。截至目前,年度碧道建設任務總體進度已達60%。
其中,石馬龍水庫碧道已基本完工,西福河碧道燕崗橋至神崗橋段和仙村河碧道已分別完成形象工程的98%和80%。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張曉宜、李大林 通訊員 增宣、朱卓東、姚玉函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蘇韻樺、張曉宜、李大林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蘇韻樺、張曉宜、李大林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胡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