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國有著近兩千年的歷史,說起福報,就不得不提到佛家。歷史記載著福報的歷史文獻就有許多。張公禮《龍藏寺碑》:「故知業行有優劣,福報有輕重。」所謂的「業」就是人們所作所為有著莫大關係。那麼,業與福報都有什麼關係呢?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佛教所說的「業」與福報哪些重要關係,想要福報,就要知道「業」與福報的重要關係!
佛光大辭典就有記錄:「業與報並稱。意思為業之報應或業之果報,謂由身、口、意之善惡業因所必招感之苦樂果報。或指業因與果報,又稱為業果。」很多人總是討論因果報應,總覺得這是佛家的信仰中的問題,沒有細心去關照當下,去懺悔當下所作所為。因果與因緣是分不開的,在傳統文化中,很多人注重因緣,或講緣分,但從來不考慮因果,沒有時刻反省和懺悔。
成實論「報業品」有云:「善業得樂報,不善業得苦報,不動業得不苦不樂報。」那麼,在於業報中,就有說:決定個人貧富、壽夭、命運之業,稱為滿業;決定人的共性與共同物質生活條件之業,稱為引業。又如受生為人、畜等果報之總相,稱為總報;如雖同受生為人,然有貴賤、智愚、美醜等差別,則稱為別報。果報之主體,即有情之身心,稱為正報;有情所依之國土、什器等,稱為依報。又國土、山河等為多人所共同受用之果報,系由共業所招感,故稱共報。
且所有的「報」與業都是所相互依存的,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緣和合而成。所以,每個人照成的「業」就是因緣和合而成,種善因,得善果,就如成實論中所說:善得愛報,不善得不愛報,無記則不報。也就是從善積德的人,自然得好的果報。佛教經綸《瑜伽師地論》就有言:「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做好事,自然生福報因緣,做不好的事自然會有果報。所有的果報,都是有因才有果,如果什麼都不做,自然就不會得,就不會有。
所以,佛教文化中,最講究因緣果報,也是世間一切的事物的規律。就像花草樹木有陽光雨水才能成長,缺一不可,所有條件和合而成。如有好的生長空間,樹木就生長的好,如果生長的地方條件等不好,樹木自然生長的就不好,這就是果報的因素。
所以,佛教教導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要一切因善其中,無住於相而行善,果報自然不可思議,福報自然無量巨足。所以,學佛弟子,時間應該關照當下,衣食住行,你的每一念就會影響你的行為,每一種行為自然就是佛教所說「業」的開始,因緣條件的開始,行好善,自然就有好的因緣果報。人們相信緣分,但往往知道因果關係,殊不知,因緣與果報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想要福報,就要懂得降伏其心,從善積德,從現在開始,現在做起。從善積德,培植福報,時間從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