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福報,就要知道「業」與福報的重要關係!

2020-12-20 大茶經

佛教在中國有著近兩千年的歷史,說起福報,就不得不提到佛家。歷史記載著福報的歷史文獻就有許多。張公禮《龍藏寺碑》:「故知業行有優劣,福報有輕重。」所謂的「業」就是人們所作所為有著莫大關係。那麼,業與福報都有什麼關係呢?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佛教所說的「業」與福報哪些重要關係,想要福報,就要知道「業」與福報的重要關係!

佛光大辭典就有記錄:「業與報並稱。意思為業之報應或業之果報,謂由身、口、意之善惡業因所必招感之苦樂果報。或指業因與果報,又稱為業果。」很多人總是討論因果報應,總覺得這是佛家的信仰中的問題,沒有細心去關照當下,去懺悔當下所作所為。因果與因緣是分不開的,在傳統文化中,很多人注重因緣,或講緣分,但從來不考慮因果,沒有時刻反省和懺悔。

成實論「報業品」有云:「善業得樂報,不善業得苦報,不動業得不苦不樂報。」那麼,在於業報中,就有說:決定個人貧富、壽夭、命運之業,稱為滿業;決定人的共性與共同物質生活條件之業,稱為引業。又如受生為人、畜等果報之總相,稱為總報;如雖同受生為人,然有貴賤、智愚、美醜等差別,則稱為別報。果報之主體,即有情之身心,稱為正報;有情所依之國土、什器等,稱為依報。又國土、山河等為多人所共同受用之果報,系由共業所招感,故稱共報。

且所有的「報」與業都是所相互依存的,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緣和合而成。所以,每個人照成的「業」就是因緣和合而成,種善因,得善果,就如成實論中所說:善得愛報,不善得不愛報,無記則不報。也就是從善積德的人,自然得好的果報。佛教經綸《瑜伽師地論》就有言:「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做好事,自然生福報因緣,做不好的事自然會有果報。所有的果報,都是有因才有果,如果什麼都不做,自然就不會得,就不會有。

所以,佛教文化中,最講究因緣果報,也是世間一切的事物的規律。就像花草樹木有陽光雨水才能成長,缺一不可,所有條件和合而成。如有好的生長空間,樹木就生長的好,如果生長的地方條件等不好,樹木自然生長的就不好,這就是果報的因素。

所以,佛教教導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要一切因善其中,無住於相而行善,果報自然不可思議,福報自然無量巨足。所以,學佛弟子,時間應該關照當下,衣食住行,你的每一念就會影響你的行為,每一種行為自然就是佛教所說「業」的開始,因緣條件的開始,行好善,自然就有好的因緣果報。人們相信緣分,但往往知道因果關係,殊不知,因緣與果報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想要福報,就要懂得降伏其心,從善積德,從現在開始,現在做起。從善積德,培植福報,時間從不晚。

相關焦點

  • 拜佛菩薩時牢記兩個字,會讓你福報功德無量,關係到你的一生
    拜佛菩薩時牢記兩個字,會讓你福報功德無量,關係到你的一生。福報對於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福報支撐著我們的命運。人們普遍希望得到的就是五福臨門,五福即「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拜佛菩薩時牢記兩個字,會讓你福報功德無量,關係到你的一生。兩個字就是因果,佛教主張因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並沒有單獨、固定、恆常的存在。所以在究竟上,是不可得的。就是一切法都是空,但唯有因果不空。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如影隨形。因果通三世,前世多生前今生和來世。
  • 相貌是福報,福報大的人,一看那個相就好!
    相貌是福報,福報大的人,一看那個相就好,福相。佛說「相隨心轉」,這個話是真的。 學佛講修行,從哪裡修?起心動念,從這裡修。佛說「相隨心轉」,就是命隨心轉,什麼原因?吉兇禍福都在你的念頭。
  • 99歲老僧開示:想要求福報,就要多布施,這樣布施福報才最大!
    老僧看到朋友十分虔誠,於是講了下面一些話,這些話就是老傑談《金剛經》第4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想要求福報,就要多布施,這樣布施福報才最大!老僧說,你已經年過四十,但是一直窮困潦倒,至今一事無成,根本的原因是你在平時生活中沒有修福報。
  • 佛教:為什麼堅持放生者,福報深厚,功德無量?
    佛教:為什麼堅持放生者,福報深厚,功德無量?學佛之人,或者說佛教中的善信,堅持會做的事情就是放生。放生,狹義的意思就是指人的性命。而廣義的意思,是指世界上有生命的動物和人。佛法認為,世間一切都有因果業力。廣種善因,自然會結善果。而廣種惡果,自然會自嘗惡果,甚至墮入畜生道輪迴。十善之首是放生,而十惡之首就是殺生。想要福報深厚,功德無量,咱們不能觸犯殺業,同時還要堅持放生。佛經有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佛法中認為,放生可以快速且直接地改變我們的命運。
  • 增加自己的福報,光靠拜佛是沒有用的
    有善因才能得善果,只有種下福的種子才能得到福報的果,修行不離世間覺,不能脫離生活,我們日常的起居都包含著禪意的存在。學佛是為了改變自己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華,通過佛法的燻修,讓自己的認識重新得到提煉,知道世界的無常。
  • 福報快用完的徵兆,要注意了!
    福報就好比是在六道中的貨幣,福報越多,我們就越富有;福報越多,我們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快樂、自在。沒有福報,我們就失去了支撐、樂趣,沒有福報,我們賺再多的錢也花不到。福報用盡,災禍必來。當你的福報用盡了,這些倒黴的事情會找上你!
  • 佛教:布施如何才能獲得福報?最簡單有效的五個方法!
    他人能年紀輕輕就有很大成就,除卻個人自身的努力之外,其實也與我們的「福報」有很大關係,這也是因果關係的一種體現。在諸經藏之中亦是告知大眾「因果自受」,他人當下能取得很大成就,皆是因過去世的種種「善因」,方能在當下世收穫種種「善果」。這個善果,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福報」。對於布施,不由多說。大家都有去做過,但效果如何「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 金剛經 福德與福報的區別
    我們大家要注意,這個地方所講的是福德而不是福報,福報與福德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樣。福德是福慧雙修的結果,我們前面講六度,六度法門即是福慧雙修,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報,禪定、般若是修智慧,精進通前通後,前面的布施要精進、持戒要精進、忍辱要精進,後面的禪定要精進,般若也要精進,所以這個六度法門它就是福慧雙修。
  • 南懷瑾的告誡:福報是有定數的,千萬別一次就透支
    福報是一個人的福德報應,常有人疑惑,誰誰的福報真好,子孫滿堂,愛情事業都是順順利利,為什麼別人什麼都美滿?而自己卻充滿了坎坷?是不是老天爺偏心,把世間所有的福報都給了其他人?其實,福報不是誰給予的,而是自己修來的。
  • 佛教:這則故事告訴你,布施給什麼人功德大,能快速得大福報!
    佛教:這則故事告訴你,布施給什麼人功德特別大,能快速得大福報!深信因果的人,今生能夠幸福,來世也能成就。信佛之人,學佛之人都知道,我們今生的命運,一切都是因果業力報應。因果報應通三世,不會因為肉體的滅亡而消失。所以,想要今生或者是來世生活幸福,福報深厚。那麼,一定要學會積累福報。那麼,福報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是不是天天燒香拜佛就可以求來福報呢?答案是否定的。佛經有云,我們世間人的福報都是前世修來的。譬如說有人出身貴族,有人出身豪門,可是也有人出身貧窮。有人可以成為赫赫有名的企業家,擁有巨大的財富。
  • 佛教:關於福報,這三件白白浪費福報的事,你做過嗎?
    福,是吉祥、如意讓人歡喜的詞彙,人人皆知,福報的重要性。在佛教之中,學修之人對於修福、培福算得上是平常事,其就如喝水、吃飯一樣,每日必修之事。記得曾有一位大德曾講;當下學佛之人,因以培福為先,如此在才能學修之路走得越遠。關於福報,這三件白白浪費福報的事,你做過嗎?
  • 人生路上,做到這四點,你的福報就來了
    有的人一生福報滿滿,有的人一生福分淺薄,這都是人因為各自的因果所造成的。世上人,世上事,都有其因果報應。人的福報,大都是自己「掙」來的。要想福報多多,人也要多行善事。在世間的許多事中,做到下面這四點,人也就會得到福報的青睞。
  • 一切都是福報,如何積累福報呢?
    一切都是福報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福報的化現。福報大的人,諸事如意,財源廣進,工作順利,家庭和樂,身體健康,面相莊嚴,子孫昌盛。福報小的人,學習工作不順利,婚姻戀愛挫折重重,常遇小人,貧困潦倒,疾病纏身,事事不順,做什麼虧什麼,長相也越來越醜……
  • 「相貌」裡面藏著「因果」,也是福報的表現
    善惡到頭終有報,因果從來不用忙,因果業力不但會影響一個人的運勢,我們的相貌也會被因果業力所影響。為什麼說慈眉善目,慈悲的人,就會顯現善的相,這就是相由心生的道理,所以說一個人的相貌,也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的福報。
  • 佛教:受些苦,是積福報,是好事!
    古人講,要培養老來福報,年輕不要享受福報,把老年得福報都拿來享受。現在的父母認為給孩子留下更多的財富,給孩子財富就是一件好事,俗不知孩子吃些苦也許是一些福報,如今年輕不吃苦,老來就會受苦,什麼都容易得到就會失去感恩心,就會不恭敬父母,頂撞家人。
  • 佛教:一個家庭,出現這4大「跡象」,往往福報將至!
    影響一個家庭興衰的最重要的風水不在外在,而在於人自身的德行。行善積德的家庭,即使當下窘迫拮据,未來也福報不可限量。一個人的福報藏在他自身的德行裡,家庭也是如此。「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謂「風水」其實就是因果。「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不是外在的風水決定家庭的福禍,而是人自身的德行改變著家庭的風水。德行好的家庭,就是住在貧瘠之地,也是風水寶地。
  • 《了凡四訓》:福報大小和捐錢多少關係不大,重要的是要有這些
    很顯然,袁了凡先生在此處要說明的是:行善積德,會有多少福報,其實和你捐錢的多少、數量的關係不是最大的。那福報究竟與什麼聯繫最大呢?這些福報,可能是讓你緊繃的精神放鬆了,讓你不再失眠焦慮了,讓你感覺找到了一點人生的價值,或者其他意想不到的收穫,等等,精神心態好了,實則工作、做事、身體都會好起來,正所謂心放不下、神仙難醫。所以這則故事裡面,住持認為貴妃心不再真誠了,福報必然不會大,因為驕橫久了,對貴妃的命運定然不好,故此住持只是叫徒弟為她誦經懺悔。
  • 出家需要很大的福報,是真的嗎
    佛寺的確承擔過一些救濟功能接納一些孤苦無依之人出家但這也是特殊時期的慈悲方便在社會秩序正常的年代裡例如在唐朝佛教繁榮的時期裡並不是誰想出家都能行的出家,是需要很大福報的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想要出家求道,他的父親淨飯王也是想盡各種方法阻攔,親情最難捨,作為父母希望孩子按世俗標準工作、成家、生子,作為父母放下不對子女承歡膝下的執著,這些也是人之常情。在現代普遍少子化甚至獨生子女的社會中,如果能有緣投生在佛化家庭,如果能夠擁有開明的父母,能夠同意子女出家,那真的是幾世修來的因緣和福報。
  • 前世因,今生果,沒福報的人,有2種毛病,此時懺悔,為時不晚
    俗話講:「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每個人一生的吉兇禍福,都是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壞事,可能會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招來壞的結果。這也暗示人們,無論在怎樣的境遇中,都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心態。
  • 佔察前世福報深厚,奈何邪淫業力生障礙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講到: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欲天報。所謂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色天報。所謂修行有漏十善。與定相應。復有四業。能令眾生得無色天報。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云: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阿修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