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關於福報,這三件白白浪費福報的事,你做過嗎?

2021-01-16 凡心問禪

福,是吉祥、如意讓人歡喜的詞彙,人人皆知,福報的重要性。在佛教之中,學修之人對於修福、培福算得上是平常事,其就如喝水、吃飯一樣,每日必修之事。記得曾有一位大德曾講;當下學佛之人,因以培福為先,如此在才能學修之路走得越遠。關於福報,這三件白白浪費福報的事,你做過嗎?

一、福報的攀比!

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關於福報,每個人皆有,但因福報大小的不一,從而造成了大眾或學佛之人進行「福報」的攀比。

學修之人皆知,修行不能生攀比之心,有了攀比之心,你就會升起欲望、貪念與傲慢之心。但往往就有這麼一部分學佛之人,反而升起攀比心。攀比什麼呢?攀比的還是福報。

什麼原因造成,會進行福報的攀比呢?其如一個大福報者,能時常聞正法,能時常去往寺院禮佛,聞法。但福報比他小者,因家庭、工作的種種原因,並沒有太多時間去寺院,沒有太多時間修行。那麼就會說,還是我福報大,你看我天天去寺院,天天有機會聞正法,就會瞧不起這位福報小者,往往這種人福報有,但卻並沒有用於正途,反而自己將自己福報白白浪費掉了!

二、隨意浪費,隨意揮霍!

浪費、揮霍,對於學佛之人來講皆是不允許的。在佛教之中,高僧大德亦是提及幾個最簡單的培福之法,如不浪費,不揮霍就在其中。就如你學佛,你知道福報的來之不易,但往往因為對佛法,對因果的不能深信,就把這個知當不知了。

我國自古有德之士莫不推崇「儉以養德」,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的說法。節儉,是善行之中的大德,浪費是邪惡之中的大惡。當然這個節儉並不是說「小氣」的意思,而是講,這個儉需要用到該用的地方,而非不該用的地方你去浪費。

節儉能做什麼?節儉能節制我們的自己的欲望和貪念,我們欲望和貪念的生起不僅對學修影響頗大,甚至會會因為「貪念和欲望」犯下種種惡業。

三、不受戒行,反謗三寶!

對於在家學修之人來說,能受五戒亦是好事。但如果沒受五戒是否就不能算「不受戒行」了呢?殺生、妄語是不是都不算破戒呢?沒受戒,當然不能說破戒,但卻會讓你一樣難逃「因果」之責!

學佛之人都知道,在佛教之中有最基本的「五戒十善」。雖然沒受,但如果真修行者,就算沒受戒,亦已冥冥之中已經按照這「五戒十善」的要求在行事。反觀,而一部分受戒學修之人,因為沒有進步,沒有獲得利益,反而對三寶不敬,還帶頭行毀謗三寶之事!

有福、無福皆自照,你有做過這些浪費福報之事嗎?為什麼能學佛、能聞佛法?因為福報,佛門講,有福報才能聞正法,沒有福報,正法難聞。福報來源,亦是過去世我們所行善因所積攢下來的,並非突然之間就有的,這也是為什麼佛會說「因果通三世」。我們能聞佛法,能學佛,亦是福報顯現的一種。因善行、造惡的原因每個人的福報也是不一樣,有大有小。但如不懂惜福、培福,就算你有無邊之福報,亦會消耗殆盡!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法:這四件事,做得越多,福報就越大
    其實這樣做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福報的多少並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要想獲得福報,佛說,這四件事,做得越多,福報就越大。第一件事:一心誦讀佛經《金剛經》上說「若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 想要福報,就要知道「業」與福報的重要關係!
    佛教在中國有著近兩千年的歷史,說起福報,就不得不提到佛家。歷史記載著福報的歷史文獻就有許多。張公禮《龍藏寺碑》:「故知業行有優劣,福報有輕重。」所謂的「業」就是人們所作所為有著莫大關係。那麼,業與福報都有什麼關係呢?
  • 佛說:做這件事最損福報,切記!
    信佛、學佛的人都知道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自己積攢來的,所謂積善成德,一個人的福報裡藏著他的運氣,會使人在不經意間收穫幸福。吃虧也是福,為什麼?布施是善因,必可得善果。佛教倡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讓我們懂得積累福報、改善命運。然而,有一件事最損福報,你知道是什麼?
  • 佛教:福報來臨之時,往往會出現這三個徵兆!
    佛教講「欲得善果,必種善因。」想要善的果實成熟,其中就必須以善的力量去灌溉。經云:「故知業行有優劣,福報有輕重。」福報不會遲到,總會有來到的一天,不用著急,不用貪求。福報來臨之時,往往會出現這三個徵兆,出現了,福報也就到來了。一、家庭和睦,身心安康。
  • 佛教:學佛之後,做好這四件事,才是培養自己福報的正確方法
    學佛的人追求的福報,並不是世間的財色名利,而是出世間的千秋功業,能夠宇宙在手,造化隨心,三界六道來去自如,所以學佛也是最難的事,沒有大福大報,絕對不會成功,而學佛之後,做好這四件事,才是在真正培養自己的福報。一、供養三寶。
  • 佛教:為什麼堅持放生者,福報深厚,功德無量?
    佛教:為什麼堅持放生者,福報深厚,功德無量?學佛之人,或者說佛教中的善信,堅持會做的事情就是放生。放生,狹義的意思就是指人的性命。而廣義的意思,是指世界上有生命的動物和人。這也是佛教文化中十分提倡的一件事情。佛法認為,世間一切都有因果業力。廣種善因,自然會結善果。而廣種惡果,自然會自嘗惡果,甚至墮入畜生道輪迴。十善之首是放生,而十惡之首就是殺生。想要福報深厚,功德無量,咱們不能觸犯殺業,同時還要堅持放生。佛經有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佛法中認為,放生可以快速且直接地改變我們的命運。
  • 5月12日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日,去做這件事,福報不請自來
    農曆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日,同時這一天也是母親節,如果我們可以在5月12日這一天開始,常做這件事,將會獲得無量的福報,這是佛在佛經中告訴我們的。母親節這天,我們不僅要去感恩我們偉大的母親,更要把父母當成佛菩薩一樣侍奉。
  • 人生路上,做到這四點,你的福報就來了
    這是很正常的心理。但福報對於人,也有選擇性。有的人一生福報滿滿,有的人一生福分淺薄,這都是人因為各自的因果所造成的。世上人,世上事,都有其因果報應。人的福報,大都是自己「掙」來的。要想福報多多,人也要多行善事。在世間的許多事中,做到下面這四點,人也就會得到福報的青睞。
  • 佛教「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做到這四點,福報滿滿!
    其實福氣並不是你有多少錢,有多少房產,或者擔任多麼高的官,真正的福氣是一個人內在的幸福與自在,與多少錢沒有關係。在佛教看來,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也是有定數的,如果一味的消耗自己的福報,等到福報殆盡,所謂的苦果就來了。
  • 佛教:人的福報,確有定數
    這一輩子來到這個世間,都是帶著過去的福祿、福報過來的,都是有定數的。如果你一直都在透支你的福報,早晚有一天會用盡的時候,福報用盡體現在你身上的就是諸事不順。每一個有生命的眾生,一生能吃能用的一切,都源於前世福報,福報盡則命終。因此,要積福惜福。一個人有多少福報,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
  • 佛教:一個家庭,出現這4大「跡象」,往往福報將至!
    行善積德的家庭,即使當下窘迫拮据,未來也福報不可限量。一個人的福報藏在他自身的德行裡,家庭也是如此。「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謂「風水」其實就是因果。「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不是外在的風水決定家庭的福禍,而是人自身的德行改變著家庭的風水。德行好的家庭,就是住在貧瘠之地,也是風水寶地。德行有虧的家庭,就是住在上等寶地,好風水也會轉壞。
  • 佛教:這些佛號,念得越多,功德和福報就越大!
    如果你福報太少,可以通過念佛來積累福報,只要經常念這些佛號,你念得越多,功德和福報就越大。《華嚴經》上說:「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教認為,世間萬事萬物,福報和災禍,都是唯心所現的。
  • 佛教:佛說,在日常生活中,這10種行為折損我們的福報,不要再做
    佛教:佛說,在日常生活中,這10種行為折損我們的福報,不要再做!三、頂撞辱罵父母、師長以及長輩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孝順父母就是百善之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一個頂撞辱罵父母的人,也是第一等折損福報敗祿的事情。就算你天天燒香拜佛,也求不來。父母之恩比天大,我們一輩子都還不完。就算你做不到天天陪伴,孝順、孝敬,但也一定要牢記。
  • 佛教:布施如何才能獲得福報?最簡單有效的五個方法!
    他人能年紀輕輕就有很大成就,除卻個人自身的努力之外,其實也與我們的「福報」有很大關係,這也是因果關係的一種體現。在諸經藏之中亦是告知大眾「因果自受」,他人當下能取得很大成就,皆是因過去世的種種「善因」,方能在當下世收穫種種「善果」。這個善果,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福報」。對於布施,不由多說。大家都有去做過,但效果如何「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 出家需要很大的福報,是真的嗎
    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說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大饑荒時出家為僧的事在歷史上那些戰亂和災疫時期佛寺的確承擔過一些救濟功能接納一些孤苦無依之人出家但這也是特殊時期的慈悲方便在社會秩序正常的年代裡例如在唐朝佛教繁榮的時期裡並不是誰想出家都能行的出家,是需要很大福報的
  • 佛教:受些苦,是積福報,是好事!
    古人講,要培養老來福報,年輕不要享受福報,把老年得福報都拿來享受。現在的父母認為給孩子留下更多的財富,給孩子財富就是一件好事,俗不知孩子吃些苦也許是一些福報,如今年輕不吃苦,老來就會受苦,什麼都容易得到就會失去感恩心,就會不恭敬父母,頂撞家人。
  • 有福報的人身上會發光,這是真的嗎?三種方法讓你擁有福報!
    民間相信,有福報的人身上會發光,這種說法聽起來脫離實際,但是這句話是很有寓意的,命中有福報的人,在別人的眼中閃閃發光,這種說法是否準確呢?如何才能看出這個人擁有福報呢?有福報的人身上會發光的說法是真的嗎?
  • 佛教:福報大的人,身上都有這5大特質,看看你佔幾個?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斷惡修善才是改變命運、培植福報之良策。福報大的人,身上都有這5大特質,看看你佔幾個?一、懂得隨順因緣,不貪佛教常講「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人這一生能享多少福報是有定數的,我們不可能同時擁有春花和秋月、碩果和繁華,一切終究皆是緣法,是你的東西,別人搶不走;不是你的,你強留也終不可得。
  • 佛教:布施的質與量,會影響到功德和福報的大小嗎?
    佛教:布施的質與量,會影響到功德和福報的大小嗎?布施,是佛教中的經典術語。布施是一種行為,是指將自己的金錢、實物分享給別人,尤其是那些有需要的人。那麼,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來看一個經典的故事吧!有這樣一對夫妻,他們很窮,四處乞討,唯一的財產就是一條保暖的毯子。一天,在乞討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釋迦牟尼佛託缽行化,所以,夫妻倆就商量好,準備把他們唯一的一條毯子拿去供養佛陀。可是,他們的毯子又髒又破,他們擔心真的供養出去,會招至佛陀責怪。
  • 福報是自己修來的,而不是自己求來的
    有人問上師:當今社會很多人燒香磕頭,祈求菩薩佛祖保佑升官發財,這樣做到底有意義嗎?上師答:去寺廟上香,拜佛,不能說沒有意義,因為這也是虔誠心的一種表現。但是凡夫俗子求的都是物質層面的東西,而不是心靈上的。求,本身就是一種苦,佛講人生八大苦,求不得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