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論武當山與太行山、秦嶺、峨眉山的關係
目錄
引言
一、武當山與真武大帝之淵源
(一)淨樂國
(二)淨樂國的原型古麋國
二、麋國源流
(一)夏朝後裔姒姓微國
(二)姒姓微國與子姓微國源流不同
三、糜國遷徙歷史
(一)夏朝後裔微國故地
(二)遭遇商朝打擊西遷太行山
(三)西遷過黃河抵渭河中遊南
(四)越秦嶺過漢水抵錫穴
(五)再度南遷過長江抵洞庭湖
(六)西遷庸再遷蜀地
(七)分支南遷雲南境內
四、真武大帝家族及其影響
(一)顛沛流離的夏王后裔
(二)武當因真武而名
(三)永樂帝以真武之名靖難
五、結語
參考文獻
引言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佑聖真君、玄武大帝。迨宋太祖建宋,以其避諱先祖趙玄朗而改玄為真,後世稱真武大帝。系道教北方之守護神,湖北武當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場,信眾影響巨大,名播全球華人。
真武大帝之信仰由來已久,先秦有載,然其身份撲朔迷離,近代甚有學者認為杜撰虛擬,或曰四象玄武神格化,其說紛紛,其論雜陳。今以考據諸典籍,詳述真武大帝及武當山與華夏大地脈絡史,以饗讀者。
一、武當山與真武大帝之淵源
眾所周知,真武大帝的道場是武當山,然其具體是何淵源,以道教典籍記載為之展開分析。
(一)淨樂國
傳說在天之涯海之角,有個國家名叫淨樂國,淨樂國國王勤政愛民,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社會風氣良好。王后名曰善勝,賢淑善良,知書達理,深受百姓的愛戴。
在道教描述中,淨樂國是久遠仙界的國度。《道門科範大全》:「年紀開皇,國稱淨樂。陽精效瑞,覺孕秀之非常;素魄載圓,表誕彌之過歷。降靈紫殿,毓德青宮。豁達不羈,肆神靈於天縱;清真自樂,視富貴以雲浮。行滿武當,身飛璇極,遵玉皇之妙教,鎮朔易之遐方。」真武大帝就誕生在這樣的國度。
真武大帝其父淨樂國王,其母妙祥天主,也稱善勝王后。真武七歲時,去太和山(武當山)修行,歷經四十二年,功成衝舉,位鎮北方,為玄天上帝。
(二)淨樂國的原型古麋國
淨樂國,是後世道教理論家們託古而杜撰出來的國度。但淨樂國並非完全無根,其原型便是春秋時的麇(jūn)國、麇鹿國,也稱麋(mí)國。
淨、麇諧音,依照麇國為原型,締造了淨樂國。元代劉道明《武當總真集·序》:「武當山先名太和,中古之時,天地定位,應翼軫角亢分野,玄帝升真之後,故曰非玄武不足以當之,故名焉。考之圖經,即上古麇地。謂人民樸野,安靜樂善,雖曰麇鹿,猶可安居。」
武當山並非後來才有的名,實際上在先秦已有此名,秦代已設武當縣。《太平寰宇記》:「取武當山以為縣名。」武當縣屬於秦朝南陽郡。
麇國故地就在武當山旁邊的鄖陽一帶,古稱均州。均州得名來來源於麇國。麇國之所以叫麇國,是因為當地有一種動物麇鹿,也就是麝,著名的一味中藥麝香就是來自麇,和麋鹿相似但無角。
麇國是個小國,大概疆域西北望秦國,南接楚國。位於陝西省東南部,漢水中上遊,北與湖北鄖西遙遙相望,東包括鄖陽、竹山,西至旬陽五條嶺。
二、麋國源流
麇國也稱麋國,說起稱麋國的原因,與它多次遷徙有關,且在麋國之前就已經成眉(古音mí)國,更早稱微,系姒姓夏朝後裔封國。
(一)夏朝後裔姒姓微國
微國,最早建立在今山東微山湖之濱,梁山之麓,微山湖地名的由來。大抵是夏朝宗室的分支封國,離夏都並不遙遠,起到拱衛夏都的職責。
商湯克夏,微國並不服氣,所以遭到了商朝的重點「關照」。商朝上甲微時期,針對微國戰爭,微國本就羸弱,無法與強大的商朝抗衡,被打敗後放棄祖地,向西逃到了太行山之麓,潞城一帶。重建之後依舊稱微國,此時與商朝結下世仇。
(二)姒姓微國與子姓微國源流不同
在商朝晚期,在微國的故地,分封了子姓微國,也就是商朝三仁的微子啟。微子啟,他是殷商末代帝王商紂王的庶兄,還有個身份是周朝宋國的開國之君。其實這並不正確,微子啟起初的封國就叫微國,是在姒姓微國的故地上重建的子姓微國,所以二者源流不同。
微子啟初封之時,只是子爵,所以稱為微子啟。是商王帝乙將微國故地封給了自己的庶長子啟,建立子姓微國。
那微子啟又是如何稱為周朝宋國的開國之君的呢?
微子啟受封之時,商朝面臨大動蕩,帝辛又徵伐,西邊的周國勢力越來越大,歸附的諸侯也日漸增多。當商朝風雨飄渺之際,微子啟拋棄了商朝,主動選擇與周武王站在一個陣營。
《呂氏春秋·誠廉》:「(武王)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啟於共頭之下,而與之盟曰:『世為長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諸。』」周武王派遣召公與微國在共頭山結成政治軍事聯盟,盟約承諾讓微國世世代代當諸侯之長,奉守殷商祭祀,允許你供享桑林禮樂,把孟諸(今河南商丘東北一帶)作為你的私人封地。這段記載說明武王伐商之前曾與微子啟籤訂過盟書和口頭承諾,前提自然是微國倒戈反商幫助武王伐紂。
而《荀子》則記載了微子啟是在戰場上倒戈相向,被周武王封在宋。「武王怒,師牧野,紂卒易向,啟乃下,武王善之,封於宋」。
儒家把微子啟稱讚為棄暗投明,商朝三仁之一。但毛主席的看法不一樣,毛主席認為微子啟是內應、漢奸。與孔子的看法大不一樣,當然微子啟是孔子的直系祖先,大抵也不會對其批判吧。
武王定天下後,把帝辛的兒子武庚依舊封在朝歌,成為周朝的諸侯國商國。武庚反周后,向北重建過邶國。邶國受到了周朝派遣的三監監視,但周武王駕崩後,武庚聯合三監反周,最終被周公旦平叛。平叛後成王重封,劃出殷商舊地的一部分建立宋國,由微子啟的侄子稽任國君,同時將微國併入宋地。《史記·宋微子世家》:「微子開(啟)卒,立其弟衍,是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
所以宋國的開國國君當從宋公稽開始,之前的是微國,並不是宋國。而且宋國爵位也升級為公爵。
此所謂子姓微國與姒姓微國源流不同。
三、麋國遷徙歷史
微國在被商朝打壓被迫遷徙後,從此與商朝結怨,後續又不斷遭遇商朝打壓,使得微國走上一條不斷遷徙之路,遷徙範圍波及半個中國,可謂影響深遠。
(一)夏朝後裔微國故地
姒姓微國故地大抵在今山東微山湖、梁山之旁,面積不算大,屬於小國。後來的子姓微國在其基礎上重建,後建宋國,微國納入其中,由宋國的範圍可以,原姒姓微國並不大。
(二)遭遇商朝打擊西遷太行山
姒姓微國遭遇商朝上甲微戰爭後,失敗而被迫離開祖地,向西遷徙到了太行山之麓,潞城一帶。但商朝並沒有打算放過微國,依舊打壓。
《太平寰宇記》:「潞城縣下有微子城,在縣東北二十裡。」微國屬於流浪逃亡到了此地,姑且得到了安身之地,此地境內還有赤狄潞國、蚩尤後裔黎國,生存環境並不好,中原來的微國與赤狄相處艱難,商朝還沒打算放過微國。由於仇怨甚大,微國與商朝之間還是戰爭不斷。到了商朝二十六代商王廩辛時,對微國打擊最為沉重,派小臣垟伐微,戰爭中俘獲了微國國王,並殺了祭祀。微國在太行山也待不下去了,不得不再次向西遷徙。
(三)西遷過黃河抵渭河中遊南
微國殘餘向西渡過黃河,在今陝西眉縣一帶立國,因此微國也被稱為眉國。並逐漸以眉為氏,稱眉微。
由於眉地就在秦嶺北麓,太白山下,與周國不遠,於是投靠周國。周國伐商的時候,有共同的敵人,微國對商 恨之入骨,於是毫不猶豫的選擇加入伐紂大軍。
《尚書·牧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這一篇動員令是周武王號召天下諸侯起兵反商,其中就有微國,稱之為牧野八師。彼時周國與微國是同仇敵愾,關係親密。微國能做伐商八師之一,證明實力尚存。
微國雖然幫助周國滅了商朝,周朝也正是冊封微國,繼續封在眉地,周王畿附近。由於微國是異姓之國,又立周王畿太近,逐漸的,周王室不放心,不能容忍微國,於是西周時期多次討伐微國,微國皆委曲求全。
據《乖伯簋》銘文載:「王命益公徵眉敖,益公告至,二月眉敖至見,(獻帛)。」周王令益公討伐眉(微)國,益公發布討伐檄文,二月,眉國國君眉敖請降,獻上布帛珍寶。有此可見微國此時以眉為氏。
儘管微國為了想安穩的生存在周王畿附近,向周朝百般討好,但結局仍不容樂觀,最後微國不得不再次選擇遷徙,這次他們選擇了南遷。
(四)越秦嶺過漢水抵錫穴
《乖伯簋》是西周中期以後的銅器,也就是這個時候微國開始南遷。微國南遷的路比之前遷徙的路更難了,因為要翻過茫茫秦嶺,順著漢水東南下,又翻越神農架北部,抵達錫穴這個地方,終於選擇在這安定下來。由於當地有一種動物麇,於是開始以麇國自稱,替代了微國稱號。
麇國穩定下來,已經是春秋時期,在這裡雖然強敵不那麼多,但南邊有個大國楚國,是個不小的威脅。
錫穴之地本是庸國的地盤,微國選擇投靠庸國,做庸國的附屬國兼聯盟。庸國給予微國地盤,頗為仗義,因為庸國祖先和微國祖先曾一統參與伐商,有同袍之義。
彼時庸國地盤還算大,大抵要對付南方的楚國,所以收留微國也是為了結盟成為對抗楚國的團隊。
也就是西周末時,麇國的某一代國王生下一兒子,兒子七歲入境內的太和山修行,歷經四十二年,修道成功升真,人稱玄武君,太和山也因非玄武不足以當之,故名武當山。這位麇國太子,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真武大帝。
(五)再度南遷過長江抵洞庭湖
春秋初,楚國與庸國經常發生戰爭,而麇國是庸國的同盟,又感念收留之情,每每與庸國並肩抗楚,楚國對麇國欲除之而後快。
楚國自楚武王后,國力大增,庸國成為楚國蠶食的對象,庸國疆域不斷縮水。到了春秋中期,庸國已無暇自保,麇國不得不聽從楚國調遣。但麇國並非真心歸附楚國,所以每每反覆,楚國對麇國恨之入骨。
《左傳·文公十年》:「厥貉之會,麇子逃歸。」也就是西元前617年,楚王糾集了幾個國家在厥貉會盟,打算攻打宋國。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麇國國君悄悄跑了,並不想參與楚國伐宋之事。「陳侯,鄭伯,會楚子於息,冬,遂及蔡侯,次於厥貉,將以伐宋」
麇國國君會盟跑了,導致第二年楚國攻打麇國以洩憤。《左傳·文公十一年》:「十一年,春,楚子伐麇,成大心敗麇師於防渚,潘崇復伐麇,至於鍚穴。」
麇國雖然遭到了楚國的重創,但並沒有亡國。五年後,楚國遭遇饑荒,庸國趁機反抗楚國,此時麇國也參與伐楚。《左傳·文公十六年》:「楚大飢,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於大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
不幸的是,楚國糾集了秦國、巴國和群蠻幫忙,直接讓庸國滅亡了。麇國不載史籍,估計也是滅亡了。所以麇國亡於西元前611年。
麇國滅亡後,楚國將麇國之人發配遷徙到千裡之外的湖南岳陽,洞庭湖之濱。今嶽陽東三十裡裡有麋城遺址。由於麇(jūn)國又稱麋(mí)國,當地古音麋與梅同音,故當地梅子市、梅溪便是麋同音轉化。
更往南的湖南衡陽有麇城路,似乎麇國其他分支留下的地名。
(六)西遷庸再遷蜀地
另一部分麇國遺民不願降楚,翻越神農架、大巴山逃到蜀地,恢復眉國舊稱自稱眉人、麋人,活動在在眉山市、峨眉山,留下了地名。四川音眉讀作(mí),眉(mí)毛、怪眉(mí)日眼等四川音至今依舊如此。
所以麇國(麋國、眉國、微國)最終在四川峨眉留下了烙印。
峨眉山最早的有記載的武學祖師,戰國時人司徒玄空,人稱白猿祖師。
《峨眉山志》記載,戰國時期的司徒玄空,姓白,名士口,字衣三,仿山中靈猴的姿態創峨眉通臂拳。
因其愛穿白衣,弟子尊稱其為白猿祖師。
(七)分支南遷雲南境內
還有一部分眉人繼續南下,到了雲南,在今大姚縣的麇人仍稱微。微人從山東出發,數次遷徙,歷經夏商周,走出了悲壯的流亡之路。最終留下了與微眉相關的地名。
四、真武大帝家族及其影響
(一)顛沛流離的夏王后裔
真武大帝的家族,系夏王后裔,歷經數次遷徙,顛沛流離,其毅力非常,堅韌不拔。數次亡國又數次復國,最終生存了下來。比起先秦被滅掉的諸多部族,微國後裔能生存下來,與其頑強的毅力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很難想像,中國腹地那麼多名山大川,竟然都因為一個家族的遷徙史而關聯在一起。其中眉山、武當山更是與眉人命名有直接關係。
(二)武當因真武而名
武當山,原名太和山,玄武大帝(真武大帝)修道升真後,非玄武不能當之而名曰武當山。秦代以武當山而設立武當縣。歷代朝覲真武大帝,使得武當山名氣很大。而明朝的永樂皇帝大修武當山,更使得武當山成為皇家道場。
(三)永樂帝以真武之名靖難
永樂帝以靖難之名發起的起兵,對外宣稱尊崇真武大帝的意思,受真武大帝的庇護,故而稱帝後大修武當山,來彰顯靖難稱帝合法性。北修皇宮、南修武當,同時進行。使得武當山的道場規格和等級成為歷代之最。建成竣工,永樂帝更是親手撰寫「天元淨樂宮」匾額,送達武當山。
永樂帝讓人給真武大帝繪像時,誰也沒見過真武大帝,繪出的真武像均遭到不滿。終於一個畫師揣摩出永樂帝的用意,按照永樂帝的樣子繪出標準真武像,永樂帝非常滿意,於是按照繪像塑造了真武銅像。故民間有「真武神,永樂像」的說法。
武當山道教宮觀建築群是明代皇宮建築的活標本。是研究明代建築的直接文物。北京故宮由於多次失火,清朝重修,規格和細節都有所調整,並不是明代建築的樣子。比如黃色琉璃瓦原本是青色琉璃瓦,在建築配色上才更加美觀。而武當山建築提供了明代皇宮建築的標本。
五、結語
真武大帝的信眾基礎很大,然其不明真武大帝淵源者甚,淨樂仙國源於麇國的古說法,各方面都能得到證實,所謂淨樂治麇。然誰能想到,麇國的背後有著一部悲壯的族群遷徙史,貫穿了半個中國的名山大川,歷經磨難,最終在華夏大地紮根繁衍生存,又何嘗不是一場修道呢?
完成這些壯舉的,是真武大帝的家族,夏禹王的直系後裔,與其祖先夏禹王一樣,涉足九州大地,為天下萬民治水,為族人開拓生存環境,同樣的偉大且壯美。
參考文獻
《史記》
《太平寰宇記》
《水經注》
《呂氏春秋》
《左傳》
《尚書》
《大嶽太和山志》
《武當總真集》
《正統道藏》
共和國七十一年冬月廿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