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禪 | 曹洞宗創始人洞山良價行茶的深意

2021-02-19 和氣祥茶文化

六祖惠能門下青原行思一系,經石頭希遷、藥山惟儼、雲巖曇晟,傳至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師徒二人,遂創立曹洞宗。

洞山良價(807—869年),俗姓俞,越州諸暨縣(今浙江紹興)人。

幼年時,良價在本村的寺院裡出家,兩年後,向院主發問:「明明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意,為什麼《心經》中說『無眼耳鼻舌身意』呢?」小小年紀便有問題意識和質疑的精神,讓院主意識到良價的非同凡響。於是,院主便領他去諸暨五洩山靈默禪師那裡拜師。靈默禪師先於馬祖道一門下剃度受戒,再謁石頭希遷,在希遷啟發下開悟。靈默禪師離開南嶽入天台山,後居五洩山弘法。三年後,良價「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焉。」(《宋高僧傳·唐洪州洞山良價傳》)

良價北上嵩山受戒後,開始了一段行腳僧的經歷。在靈默禪師的指點下,良價來到了南泉普願禪師的駐錫之地,今天安徽銅陵市銅山鎮的南泉寺。南泉普願也是馬祖道一的弟子,是良價的師叔。正是在這裡,南泉普願發現,良價是一塊可堪雕琢的璞玉。

《祖堂集·洞山和尚》:

 南泉因歸宗齋,垂語云:「今日為歸宗設齋,歸宗還來也無?」眾無對。師出來,禮拜云:「請師徵起。」南泉便問,師對曰:「待有伴則來。」南泉䞞跳下來,撫背云:「雖是後生,敢有雕啄之分。」師曰:「莫壓良為賤。」因此名播天下,呼為作家也。後參雲巖,盡領玄旨。

南泉普願為歸宗智常禪師設齋祭時問眾僧:「今天為歸宗禪師設齋祭,歸宗會來嗎?」眾僧聽後,無人能答。這時,良價走出來向普願施禮:「請和尚再問。」南泉普願便再問了一遍,良價回答說:「等他有伴時就會來。」普願聽了,即刻從禪床上下來,撫著良價的背說:「後生可畏,真乃值得雕琢之才!」良價說:「和尚不要把良人當奴婢啊!」因為這一次的出色表現,良價一夜之間天下聞名。

        湖南寧鄉境內溈山腳下的密印寺,是溈仰宗開創者溈山靈祐的道場,洞山良價到大溈山問法,向靈祐禪師請教南陽慧忠國師「無情說法」的問題。

對於良價所問,靈祐推脫了,讓他去找雲巖曇晟去理論。在雲巖曇晟的啟發下, 洞山良價有所領悟。在離別雲巖曇晟之際,良價開悟了。

又問雲巖:「和尚百年後,忽有人問還貌得師真不,如何祗對?」雲巖曰:「但向伊道,即遮個是。」師良久,雲巖曰:「承當遮個事,大須審細。」師猶涉疑,後因過水睹影,大悟前旨,因有一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景德傳燈錄·筠州洞山良價禪師》)

師真,即師父的寫真,也就是畫像。但「師真」一語雙關,亦指代師傳真法。故良價臨行問師真,指向的是雲巖的禪法要義。雲巖所答「遮個是」,「遮個」即「這個」,指的是「我」、自性、本心,即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換言之,此心乃自家寶藏,成佛正在自己。良價沉吟不語,似乎尚未體悟到位。雲巖便要求良價仔細慎重,承當雲巖禪法,不在表象上的師真,甚至也不在雲巖的「這個」,關鍵在於良價自己的「這個」。

良價開悟的契機終於到了:在經過水濱見到自己的影子時,剎那間醍醐灌頂。良價所作之偈,從「我」和「影」的關係,意識到「我」是主,「影」是賓;「我」是本,「影」是末,此偈大意是:正如求「影」不可得「我」,切忌從外覓佛,越是向外求佛,佛離「我」就越疏遠。「我」獨立往來,任運而行,「渠」即影,「影」隨「我」形,隨時隨地可逢可見,正如心生種種法生,「我」與「渠」一主一從,「我」為根本。「渠」正是我的影子,因我而生,隨我而行,我卻不是「影」,不為「影」所決定,「我」與「影」一主一賓。正是在明確了自性如來藏這一根本地位的基礎上,良價意識到循此而往,方可證得如如平等的真如大法。良價在此高揚了成佛的主體性、能動性。「他強調的不是理事不二,不落階級,而是明確強調有主從、偏正、君臣、父子之別,高揚主體,強調自性。」(徐文明:《唐五代曹洞宗研究》)

良價辭別雲巖曇晟後,從湖南來到江西,最終從新豐山轉至洞山,洞山,因此而成為曹洞宗的祖庭。「止大中末間,住於新豐山,大弘禪要。」(《祖堂集·洞山和尚》) 「師至唐大中末,於新豐山接誘學徒,厥後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景德傳燈錄·筠州洞山良價禪師》)

今天,江西省宜豐縣同安鄉洞山村有一座普利禪寺,唐宣宗李忱大中(847—860年)末年,良價來到洞山創建廣福禪寺,北宋更名為「功德禪寺」,宋真宗趙恆書寫匾額,清康熙年間,更名為普利寺。

在洞山,良價接引學人,提出洞山四賓主說、偏正五位、五位功勳、絕三種滲漏等學說,和弟子曹山本寂開創了曹洞宗。

一代宗師洞山良價,和茶也有深刻的淵源。

 欽山與巖頭、雪峰坐次,師行茶來,欽山乃閉目。師云:「什麼處去來?」欽山云:「入定來。」師云:「定本無門,從何而入?」(《瑞州洞山良價禪師語錄》) 

   

欽山文邃、巖頭全奯、雪峰義存三人是好朋友,他們一起打坐時,洞山良價過來倒茶。顯然,洞山良價是想以茶來製造禪機。欽山文邃便閉上眼睛。良價問:「從哪裡來?」欽山文邃說:「剛入定來。」良價說:「禪定沒有門,你從哪裡入?」洞山良價的一杯茶,是想澆滅對坐禪入定的執著念想。定本無門,自無入處,亦無出處,出定入定,只是方便說法,定於禪定,非真入定。

洞山良價不僅以茶現禪機,還親自種茶,打理茶園。《祖堂集·神山和尚》:

     師與洞山鋤茶次,洞山拋卻钁頭,云:「我今日困,一點氣力也無。」師

曰:「若無氣力,爭解與麼道得?」洞山云:「將謂有氣力底是。」

良價和同門師兄神山僧密禪師一起在茶園鋤草時,把鋤頭扔下說:「我今天很困,一點力氣也沒有。」僧密說:「如果沒力氣,怎麼還能這樣說話?」洞山良價說:「你就是所謂有力氣的人。」《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舉:「文殊大士與無著吃茶次,乃拈起玻璃盞問無著:『南方還有這個否?』著云:『無。』文殊曰:『尋常將甚麼吃茶?』著無對。師代展手曰:『有無且置,借取這個看得否?』」

洞山舉說:「文殊大士和無著吃茶時,拿起玻璃茶盞問無著:『南方有這種茶盞嗎?」無著答說:『沒有。』文殊大士問:『那平時用什么喝茶?』無著無以作答。洞山良價就代無著攤開雙手作答:『有與無且放一邊,這樣是否算是回答了呢?」洞山舉出文殊大士對無著的追問,文殊意在拷問無著對佛性的領悟。茶盞在這裡似乎成了佛性的象徵,而無著以「無」作答,自然為文殊所不滿意,故進一步逼問用什么喝茶,意思是那你們通過什麼修行工夫來成佛?無著一時答不上來,洞山良價便展手代答,佛是超越有無對待的,也無法以言語描述,展手動作,意味著這一答案裡蘊含著諸法皆空、無修無證的意思。

《祖堂集·洞山和尚》:

    

有一僧到參,師見異,起來受禮了,問:「從何方而來?」對曰:「從西天來。」師曰:「什麼時離西天?」曰:「齋後離。」師曰:「太遲生。」對曰:「迤邐遊山玩水來。」師曰:「即今作麼生?」其僧進前,叉手而立。師乃祗揖云:「吃茶去!」

        有個僧人來參問良價,良價看到這位僧人不同凡響,便從禪座上起來受禮,問說:「你從哪裡來?」來僧答:「從西天來。」良價問:「什麼時刻離開西天的?」來僧答:「吃齋後離開的。」良價說:「來得太遲了。」來僧說:「我慢慢悠悠遊山玩水一路過來的。」良價問:「現在做什麼?」來僧上前一步,兩手交叉齊胸,俯首行禮,良價回拜後說:「吃茶去!」

看來,洞山良價和這位雲遊僧人相當默契,只需一杯茶,相對無言,即進入難以言表的奇妙禪境。

    

        洞山良價告別塵世時,竟然也有著非同凡響的經歷。良價因弟子對於自己的圓寂過分留戀,而死後復覺,並令辦愚痴齋教化弟子,可見良價至死都不忘開示弟子獲得圓滿。

但弟子似乎並未領會良價的宗旨,為遷延十日,愚痴齋的籌備竟然拖拉七日之久,只能說弟子對良價是何等的不舍。到了第八日,良價終於沐浴端坐,溘然長逝。春秋六十二,僧夏四十一,後唐懿宗敕諡悟本禪師,慧覺之塔。

今天,人們在洞山普利禪寺的後山,可以拜謁慧覺塔,這座古樸的六方靈塔,提醒人們,這裡氤氳著曹洞宗綿延不絕的智慧之光。

 

《茶經》閒讀 48 | 茶神陸羽的愛情

《茶經》閒讀 47 | 凡塵與禪境:陸羽和皎然的故事

茶源探秘 5 | 冰島古茶園

茶經閒讀 46 | 陸羽往事

王陽明與茶

冰島茶:收藏級珍品!

和氣祥普洱茶巡禮 | 和合·昔歸

和氣祥普洱茶巡禮 | 和合·那罕

為何好茶無須多置一辭?

勐庫大葉種,本色何在?

這款茶,神似冰島茶!被發現!

茶與禪 | 他焚燒佛像,因為一杯茶的機緣成為一代宗師!

茶與禪 | 參禪為何飲茶?這則禪林史料透露出奧秘!

吃茶去!進入禪的境界.

和氣為何生財?

有好茶喝,和樂而不為?

茶·禪 | 茶與劍南禪派袈裟傳位的傳奇

茶與禪 | 茶在北方流行的幕後推手:降魔藏禪師

茶與禪 | 智常禪師:打翻茶釜鋤斷蛇

茶與禪 | 茶性與佛性

拉祜族竹筒烤茶

滇茶紀行 1  | 巖上紫茶,雲中珍奇

茶與禪 | 釅茶三兩碗,意在钁頭邊

 茶與禪|南泉普願:一杯茶裡獨超物外

茶與禪 | 趙州和尚:吃茶去!

茶與禪 | 龐居士:一杯茶裡現機鋒

滇茶紀事 | 朝聖普洱茶發祥地勐庫大雪山

茶與禪 | 胡釘鉸:給虛空打個補丁?

茶與禪 | 陳尊宿:茶果示禪機

滇茶紀事 | 神奇的勐庫大雪山1號樹

茶與禪 | 一代名相裴休的禪、茶之緣

和氣祥和潤100克生茶,僅售108元!

識別下圖小程序,即可下單!

相關焦點

  • 追蹤:鳳-凰窩紫芽苞茶大概多少錢
    鳳-凰窩紫芽苞茶大概多少錢  為感謝2017年的甜蜜陪伴,俸字號用500套冰島小鐵來回饋長期以來喜歡和厚愛冰島茶的新老茶友,特推出本次優惠活動。  滇茶紀事 | 朝聖普洱茶發祥地勐庫大雪山  茶與禪 | 胡釘鉸:給虛空打個補丁?  茶與禪 | 陳尊宿:茶果示禪機  滇茶紀事 | 神奇的勐庫大雪山1號樹  茶與禪 | 一代名相裴休的禪、茶之緣  茶與禪 | 曹洞宗創始人洞山良價行茶的深意  老茶頭六問 1 | 老茶頭:我是誰?  老茶頭:如何辨別好壞?
  • 茶禪一味|禪在茶中,茶在禪中
    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15世紀中葉,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學禪,師從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參禪念經常打瞌睡,醫生建議他「吃茶去」,結果立竿見影。佛教認為,茶有三德:一為提神,夜不能寐,有益靜思;二是幫助消化,整日打座,容易積食,茶可以助消化;三是飲茶能夠「不發」,就是指可以抑制性慾,令人平心靜氣。
  • 五家七宗——曹洞宗
    在青原行思門下,形成了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三個宗派。其中,臨濟宗門下又分出黃龍派、楊岐派兩個支派。由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派和楊岐派,合稱為「五家七宗」。曹洞宗創始人良價(807-869)及其弟子本寂(840-901)先後在江西宜豐縣洞山、吉水縣曹山弘揚一家宗風,後世稱為曹洞宗。
  • 禪與茶、佛與茶的千古因緣
    茶,天地潤育之靈物,非精行儉德之人無以嘗其至真之味。   禪茶的境界,如何與人說?   自徑山寺開山祖師法欽禪師於五峰之巔手植茶樹,用以供佛並祛除坐禪之昏寐,徑山茶與禪的因緣已有1200餘年。法欽禪師承襲牛頭法融之禪法,以「本寂心境,不為榮枯貴賤所迷」。
  • 禪茶妙道 | ​禪妙茶意濃
    茶道之法是為心意通暢,以禪妙為心、施以茶藝之術。是為以藝而行道事,以術而共心行。是問禪茶道,以茶為道,還是以禪為道?是道,禪茶一味,是以道而以概之,且以行禪茶之妙。禪者,本心無心形。茶者,本茶無茶性。兩兩本無自性,妙用即心明。是空為,且以行一二之茶事,方為顯真體之性也!
  • 茶禪一味:心靜茶至 禪現其中
    於是,很自然地禪與茶結合到了一起。茶道中人常說「一人品茶,謂之禪茶」,而佛家則更是有著「禪茶一味」之說。「禪」是「禪那」略稱,意為「靜慮」、「修心」。禪宗自南朝宋末達摩在中國創立,至六世分南北兩宗,而南宗慧能的頓悟說較北宗神秀的漸悟說更近禪旨,得以承繼五祖弘忍衣缽,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風流所及,宗派紛紜,於南宋傳入日本。
  • 禪者之意不在茶 心茶即禪茶
    「禪茶」的境界(資料圖)茶乃禪者之必需,在古時,僧人們坐禪時,通常會放一壺茶在身邊,以對治昏沉。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茶才配得上這「禪茶」之名呢?有人說是龍井,有人云是毛尖,有的猜是碧螺春,有的則斷言是鐵觀音……其實,禪者無分別,其所飲之茶,我稱之為清淨無染之「心茶」!真正的禪者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禪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黃檗希運禪師云:「終日吃飯,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禪者只觀自心,不問外境,古德雲「飢來吃飯,困來即眠」,不破一法,而又不為境所縛。
  • 禪、茶、佛
    「禪」是「靜慮」之意,「定」是指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但要「定、慧」必須坐禪。坐禪又要不食不眠。佛教歷來提倡禁慾、禁酒、戒葷吃素,要人們忍受苦難以修來世。如僧人的衣服,明朝就規定為茶褐色,用茶褐色作為中國僧人僧裝的主色調,可見禪茶密切相通的一面。茶和禪有很多形通的地方,禪的意境即是靜慮、修心,以求大徹大悟。茶文化的本質就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瑣碎生活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在清淨的禪悟過程中,茶是必不可少的相伴物。「茶禪一味」,盡在不言中。
  • 禪宗曹洞宗祖庭洞山普利禪寺與眾不同的白色大佛和韓國文化
    來到宜春這個「禪宗勝地」,不僅可以去禪博園看一下,如果您對佛教禪宗思想有進一步了解的話,最好還是能走進宜春三個禪宗祖庭實地進行探訪。今天小編一鹿就將帶您走進曹洞宗的祖庭洞山福利禪寺,看看這裡究竟有什麼與眾不同。
  • 普眾法師:禪是一種參悟,而茶是一種品悟
    正如清代詩云:「天子未嘗陽羨茶,百卉不敢先開花。不如雙徑回清絕,天然味色留煙霞。」徑山禪茶始於唐,盛於宋,流傳至今已有1200餘年。普眾法師就是寺院內的一名茶頭僧,每日禮佛參禪,獻茶待客。在制茶的過程中,心中始終要保持一種正念,該花時間的地方,就要慢慢等。最早的茶園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現在民間,茶性清涼,可以降伏去燥,祛除體內沉濁之氣,亦可消解奔名逐利之心,就在一天一地,一心一味中參悟禪機大道。僧者的冥思苦修如同這澀澀的茶味,只有在參透世間苦厄後,才能修得正果,終得圓滿。
  • 「曹洞正宗」,賈伯斯「蘋果禪」的源頭
    生活中常有朋友問我禪是什麼,相信網絡上的很多朋友一定也不了解。鑑於此,我覺得有必要讓朋友們先了解禪,了解禪的歷史。在這裡,我們不做學術討論,只是將禪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與大家交流。禪是由達摩祖師傳入中國,少林寺是中國禪宗祖庭。
  • 禪與茶的交融 茶與佛的因緣
    同時,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態度,抑欲忌葷,提倡素食,清淡茶湯無疑是最佳飲品;且茶性淨潔,久飲助人寂靜斯文,為佛教平添一層神秘色彩,更與僧人結下不解之緣。據唐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載:「(唐)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禪大興禪教,學禪務不寐,又不餐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相仿效,遂成風俗。」許多僧人嗜好飲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
  • 一茶一禪 天下至清本色
    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在唐、宋時代禪風大盛,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相傳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禪茶一味」之後,禪與茶便形影相隨。幾乎寺必備茶,僧必飲茶。沒有茶禪一體,誰解得此種空闊、坦蕩又渾厚的禪的美麗呢。就像我們今天在緊張、繁忙的空隙裡,用心去泡一碗茶,用心去品一口茶,得到無法言喻的當下寧靜,茶的本性是冷靜的,而禪是思索的、理智的。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藥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興起。
  •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根據史料記載,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之後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茶道和禪宗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發展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沒有茶就沒有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如千利休提出的「茶禪一味」禪宗思想,即追求簡約、樸素,除去一切外物因素,使得茶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修身養性的行為。日本茶道也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通過茶道學習茶道禮儀,陶冶情操,培養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 禪曲 |《茶禪》:喝一壺茶,品味半世滄桑
    探索音樂美學撫琴 | 焚香 | 品茗 |  聽禪
  • 茶 禪「頤」味
    茶 禪「頤」味茶禪一味相傳,當年禪宗初祖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已歷九年仍未破壁,有一天
  • 茶禪一味,品悟人生
    提醒:點上方↑「清苑竹語」即可免費關注茶禪一味,品悟人生作者︱仲秋攝影︱映山紅   模特︱善茹
  • 何謂茶禪?禪茶何味?
    何謂茶禪,禪茶何味?(圖片來源:資料圖)「茶禪一味」、「禪茶一味」的字樣隨處可見,可是何謂茶禪?禪茶何味?禪茶是指通過對茶的體認和感悟進行禪修的一種法門,也是依照禪理佛法來演繹的一種茶道。茶是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禪是以茶淨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可見二者互為表裡,互為因緣,互為體用,互為能所。可以茶喻禪,以茶行禪,以茶悟禪,以茶參禪;也可以禪釋茶,以禪施茶,以禪品茶,以禪釋茶。茶是佛的化身大乘佛法普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 日本茶文化「茶」與「禪」的精神
    至榮西為止,茶與禪宗的關係可以說是以禪為主,以茶為輔。茶為坐禪修行時的飲料、禪案的素材、行道之資、救國之助等等。這些都只能說明茶與禪宗生活的密切關係,仍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法嗣關係。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聖典《南方錄》中說:茶道的技法以臺子技法為中心,其諸事的規則、法度有千上萬種,茶道界的先人們在學習茶道時,主要是熟記、掌握這些規則。並且將此作為學習茶道的目的。
  • 洞山:良價禪師睹影悟道 五位君臣曹洞之宗
    普利禪寺(圖片來源:資料圖)江西洞山普利禪寺是禪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的祖庭,至今有1500多年歷史。曹洞宗由良價禪師住持江西宜豐洞山時所創立。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良價禪師雲遊到洞山,在逢渠橋睹影悟道,創建廣福寺,開堂宣講他的「五位君臣,偏正回互」的禪學思想,一時僧侶趨赴,名聲顯赫。弟子本寂後往江西宜黃曹山弘揚旨義。後人將師徒二人所創宗法稱為「曹洞宗」。公元869年,良價逝於洞山,唐懿宗賜其「悟本禪師」諡號,並敕建「慧覺寶塔」。唐朝末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捐資擴大洞山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