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體式練習拉伸柔韌,一通強拉硬拽,結果身體該緊的地方還是緊!
想要減重,噼裡啪啦一通折騰,結果身體越來越結實!
想要靜心,強行閉眼,結果內心越來越焦慮,「假積極」給你製造更多的痛苦。
······
其實瑜伽的練習很多地方都需要多方面學習和考慮,而不是片面地執著於一個方向,否則會導致更多身體和內心的緊張問題。
今天我們討論:你在瑜伽練習中,鑽進了哪些牛角尖兒?
一、拉柔韌時齜牙咧嘴,死拉硬拽,恨不得趕緊下去。
牛角尖兒:以達到效果為目的,達不到時,倍兒沮喪。
請注意:身體的相對性,練習的持續性。
瑜伽體式中有不少姿勢是在拉伸柔韌,但是換個角度看,其實是在通過拉伸柔韌的姿勢改善身體過於僵硬的肌肉。
身體之所以那麼僵硬,是因為我們人類要站立行走,不能分開腿走路吧!肯定需要雙腿肌肉力量強勁有力地控制身體的平衡。所以你短期內做開胯開肩開背的姿勢肯定要受些苦頭,要有一段過程。
可是為什麼還要拉伸呢?
因為我們站立行走和工作時,會有習慣但不健康的姿勢啊!含胸駝背、骨盆傾斜、雙腿變型······也就意味著身體之間的肌肉組織失去了平衡,有的地方過緊,有的地方過虛,你不得通過一些針對性的姿勢去拉伸過緊的肌肉,以及強化虛弱的肌肉啊!
比如腿內側沒力量,你能站穩嗎?走路不得飄起來啊!但是身體的變化是相對性的。如果雙腿內側內收肌群相對於腿外側外展肌群過緊,會造成骨盆前傾、X腿型等系列問題。那你不得拉伸腿內側,強化腿外側嗎?
所以我們要理解,雙腿內側拉伸的姿勢,是在平衡身體內側相對於腿外側肌肉過緊的問題,如此重現建立身體肌肉力量的平衡,讓骨盆端正穩定。
另外呢,通過柔韌的拉伸練習,身體過緊的地方會逐漸打開。你的身體有多麼頑固僵硬,就越需要更長久的練習去逐漸改善。所以瑜伽練習有個持續性,哪有一蹴而就的效果啊!所以別妄自評斷,覺得自己身體某些位置緊張,很多姿勢做不了,就是不適合瑜伽練習,或非要強拉硬拽趕緊達到效果,這是對瑜伽錯誤的認知和練習。
如何正確地拉伸柔韌呢?
1、循序漸進,讓身體處在穩定、伸展、安全的範圍內,一步步拉伸,每天練習一點兒,持續一段時間,身體必然有變化。
2、每次都在自己的身體極限中有覺察地呼吸。呼吸是變動和延續的,跟隨呼吸,吸氣伸展脊柱,呼氣放鬆身體,一個呼吸一個呼吸地練習,調整身體的姿勢。
3、需要嚴謹地對待身體的姿勢,讓身體正位、
保持關節之間的穩定性,必要時藉助輔助工具跟隨身體的條件,做適合自己的練習。
二、不喜歡強度大的體式,太累;不喜歡拉伸柔韌的體式,太疼。你咋說都有理。
牛角尖兒:懶很容易成為一種慣性,一旦養成很難打破,會找出很多藉口原諒自己的懶!
請注意:別抬槓,那不好玩兒,瑜伽是兼容性和動靜結合的。
很多所謂的「嘴上瑜伽練習者」太容易為自己的不想動找藉口了。怕累,怕出汗,怕辛苦,不想在身體練習上下功夫。
你讓他練習流瑜伽吧,他說:太累了,我不適合,也不喜歡。
臀肌、腹肌力量弱,你讓他強化核心力量吧,他說:堅持不住,老師說不能強迫身體。
你讓他練習陰瑜伽吧,他又說:疼,受不了,老師說瑜伽練習得遵從身體。
你哪裡是遵從身體啊,純粹是放縱身體。說白了,這就純屬:湊著熱鬧找事兒幹,閒著沒事兒嘮嘴嗑,扎進人堆兒刷存在,哼哼唧唧假勤快。哎,就這張嘴兒好使!
瑜伽的練習在於動與靜的融合,必須有身體的實際行動和覺知的推進。身體動起來,是不拘形式的,哪怕你是在跑步,在遊泳,但是你對身體的節奏和感覺一直有所看到和覺察到的,這就是內心的安靜。哪怕你在靜坐著和躺著,但是一直在感受身體的感覺,就是身體的動。別用死板的看法約束瑜伽,瑜伽是一種很廣泛的含義,如果在家裡做著家務,你都能和身體的動作結合,這也是瑜伽的訓練方法。
壞了,寫到這兒,那些嘴上瑜伽者又要說了:那我不練習體式了,我就在家幹活兒吧,何必受那些身體的罪?
瑜伽和運動的區別在於:瑜伽是對運動本身的覺察和專注;而運動不一定會有覺知持續或觀察。
無論你是在運動、靜坐、呼吸,都看到和觀察到身體裡的感覺和內心的感受。別以為瑜伽是擺樣子看,瑜伽練習中,身體如果是靜止的,但不是懈怠的;身體是行動的,但不是盲目的。
出汗會累;躺臥會閒;家務會忙;思考會靜······這些都是生命中自然的形態,而這些事情的執行者,應該對每一種狀態都包容和自覺觀察的,如果你不再為自己的「不作為、不行動」找藉口,那麼你才真正從「嘴上」練到「身體」上。別動不動就說,我不喜歡練習體式,就喜歡修心靜坐,你若在坐著的時候,讓思緒胡亂飄散,心在四處遊歷,只是在浪費時間,不知為什麼而練,在練習什麼,那就是在浪費時間,沒有身體的自覺性,就是在抬槓。
三、很多人練習瑜伽,是想獲得內心安靜。
鑽牛角尖兒的做法:為了得到安靜,一味地驅逐躁動。
請注意: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安靜,也沒有絕對的躁動。一味的躲避,只會讓更多不安緊跟而來。
練習冥想,你以為是讓你坐那兒一動不動,連走神兒都不行嗎?
我的天,那得多累啊,啥也不想,怎麼可能?別較真兒了,你不是雕塑,不是石像,能坐在那兒啥也不想!
你越是執著於啥也不想,說明內心中潛伏的動靜越大,壓抑的焦慮越猛烈。因為你一旦被某種想法觸動了隱藏和壓抑的東西,你會感覺不舒服,感覺越強,你越不敢面對,就更想壓抑。
比如情感上或工作上遭遇了挫折,你不願意去想那些鬧心事兒,因為一想就頭疼、失眠、胸悶、肩頸酸痛······索性找個地方讓自己好好地安靜安靜,當時當下感覺不錯,內心放鬆了很多,身體的感覺也好一點了。
於是就更不想遇到認為不好的事兒,因為每次遇到都會心煩意亂,都會焦慮不安。你覺得是因為這件事兒的發生讓你焦慮不安了?實際是你一直想躲,卻一直沒想也不知該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才會越發焦慮不安了。
於是就把冥想練習當做可以讓自己安靜的方式了,這可是對冥想很大的誤解!
是你執意於得到安靜的效果,才刻意去做冥想,暫時心安了。可是回到現實中,你還會鑽進牛角兒裡!
那麼冥想究竟是在練習什麼呢?
是在你一團忙亂,不知如何應付時,學會對自己觀照,讓自己回到身體的中心,安頓自我。當身體放鬆,內心平靜下來,你才能想到更好的方法,而不至於靠自己習慣性的反應去應付當時的場面。
比如你和妻子吵架了,被領導批評了。習慣性的應激反應可能會頓時失控發脾氣,或頓時沮喪懷疑自己。這可不是好辦法!我們很容易跟隨這樣的慣性,讓事情越來越糟糕。如果你意識到自己很憤怒時,身體不舒服時,找個地方靜坐冥想一會兒,給自己五分鐘時間,讓意識回顧到身體,回到呼吸上,內心逐漸放鬆下來,你或許會找到更好的方法去面對剛才的場面。
如果你每天都留給自己一段冥想的時間,讓自己散亂的意識回來,讓自己不跟隨慣性亂跑,看到自己內心的衝突和恐懼的內容,你會通過不安獲得安靜,通過焦慮獲得優雅。不急於評判,不急於防禦,不急於做出反應,隨時都能收回意識,讓放鬆冷靜成為新的習慣,自己的情緒得到有效管理,自己的事情能夠找到更多方法去處理,不會一著急,就像沒頭蒼蠅一樣亂轉。
而冥想的練習是需要知識的學習的,如果沒得到知識的引導,沒有正確地學習通過內心衝突看到自己,那麼你的冥想練習會拘泥於形式,被困於形式卻不知為何而做。
瑜伽的學習要通過身體的訓練、知識的累積獲得內在的豐富,較真兒抬槓地練習,表面形式的應付不可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