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菜系中,能讓外人為之一震的不是什麼山珍海味,而是一份香氣襲人的煲仔飯!
有一次,我去六祖故裡廣東省新興縣考察市場,當地一位老闆請客,開車接我們去一間有名的山莊。吃了各種特色大菜都不記得了,二十年就記得那一鍋用當地「清朝貢米」煮的煲仔飯。粒粒甘香,歷歷在目!
煲仔飯,這個名字很有意思,外地人不好理解。顧名思義,可能會鬧出網絡笑話。
網上就傳言說煲仔飯是煲小孩吃,因為「仔」在粵語中讀音和字義都同「崽」,即兒子、小孩的意思,如男仔、女仔。但事實上在與非人物搭配的時候,卻只是小的意思,如煲仔(小煲)、碗仔(小碗)、鍋仔(小鍋)。香港有個灣仔碼頭,即小水灣碼頭;澳門有個氹仔大橋,即小水坑大橋。這樣一說大家就明白了。
普通話習慣講電飯鍋,而廣東話就叫電飯煲。由於最先在廣東佛山製造,學名就使用了廣東話,然後全國普及,統稱「電飯煲」。
煲,普通話正確的讀法是「包」,而不是「保」。有人總說「電飯保」,聽起來怎麼那麼彆扭!你不要以為他只是念錯了,難道他始終沒聽過正確的發音嗎?完全不是,他是懶——懶得學,甚至懶得改,就這麼著吧。要不,怎麼說「萬惡懶為首」呢?!
煲在粵語中指鍋,尤其是指砂鍋(粵語稱作「瓦煲」、「砂煲」)。煲仔飯,字面意思就是小煲煮的飯,而且是專指砂鍋飯。粵菜酒樓用大砂鍋煮供幾個人同時吃的量,分大煲、中煲,也一律都叫煲仔飯。「煲仔飯」和「牛仔骨」、「雞仔餅」一樣在粵菜名點中都是專有名詞,北方的朋友千萬不能照字面理解!
煲仔飯是源於廣州、佛山和五邑地區的特色美食。傳統種類主要有腊味煲仔飯、香菇滑雞飯、豉汁排骨飯、臺山黃鱔飯等。
正宗的煲仔飯要用絲苗香米,取其細密晶瑩、口感鬆軟又易吸收湯汁。一般而言,生米先浸泡一段時間,再洗米上鍋,煮六七成熟時揭開蓋子,加入生食材,沿煲邊淋入香油,微火燜至飯收水,起鍋巴。最後加入香蔥,鋪上青菜,淋上醬汁再燜兩三分鐘。整個過程要注意的是根據食材的特性控制好火候。
做好煲仔飯的秘訣就是三個字:米、水、火。
有人非要說煲仔飯的秘訣在於一碟調味汁,這是昏話。因為一般食客對選材和加工過程不熟,而只關心結果:口感和香味,所以店家就用醬汁來畫龍點睛,甚至用獨門秘制來迎合顧客、討好顧客。還要當著客人的面,把預先調好的醬汁澆在熱氣騰騰的飯菜上,冷熱交鋒嗞嗞作響,討個彩頭。其實,現在顧客講究低鹽低糖健康飲食,高檔酒樓已不再往白米飯上淋醬油了。
煲仔飯用米十分講究,一般選用油粘米、絲苗米和泰香米(肯定不能用粳米、東北大米),因為這種米油潤晶瑩、米身修長、柔韌適中,香味濃鬱。煮煲仔飯選米是首要環節,廣東一般會採用晚稻的瘦身米「貓牙米」,由於瘦身米吸水性好,還可以吸收餡料的香味,讓煮出來的煲仔飯散發出獨特的飯香。
水是第二個環節。首先,米要用水浸泡;其次,上鍋加水要比平常煮飯略少,由於米的品種和產地差異,吸水量不同,須分別把握;再次,米裡面要先添加一小勺油潤味,煮熟後還要在鍋的邊沿淋一點油,這樣可以更好地讓鍋底起鍋巴。
火候是考驗煲仔飯功夫的關鍵環節。由於用柴火、煤氣和電熱方式不同,火候的掌握真需要認真摸索。要把這麼多不同材料先後分幾次放在同一鍋裡,煮熟而不生不焦,達到最大限度地保存營養成分和原汁原味,就要識別各種用料的質地,嚴格掌握火候,做到恰到好處。
做法——廣式臘腸煲仔飯
主料:廣式臘腸、大米
輔料:雞蛋、小油菜、涼開水、色拉油香油、生抽、蠔油、白糖、姜蔥。
1. 取一砂鍋,洗淨瀝乾,在鍋底薄薄地刷一層油。
2. 把大米浸泡一個小時,洗淨放入鍋中,倒入水,米和水的比例為1:1.5。 (這個比例很重要,關係到飯的生熟程度。水多了飯太爛不好吃,水少了飯夾生則根本沒法吃。當然,不同種的米和不同的鍋受水程度也都不同,具體要靠自己經驗摸索。)
3. 浸泡好的大米,加入半湯匙色拉油拌勻。
4. 將米下鍋移至火上,大火煮開後立即轉小火,蓋上蓋子燜煮。將米飯煮至七八成熟。
5. 把臘腸用開水清洗,瀝乾切片,再切點薑絲和蔥花。
6. 待鍋中水份快幹時,可以看到飯表面有一個個的洞。這個時候趕快在米飯表面鋪上臘腸和薑絲,再,打兩個雞蛋進去。蓋上蓋子再小火煮五分鐘後關火,不要開蓋,繼續燜15分鐘。不要再打開蓋來看哦, 這是煲仔飯最關鍵的時候,燜焗的時間不夠飯就生了,而且很難再挽回。
7. 把小油菜洗淨,鍋中水燒開,放點鹽,滴幾滴油,放入小油菜燙熟。撈出過涼開水,這樣可保持不變色。
8. 調味汁:1湯匙蠔油、1湯匙涼開水、2湯匙生抽、0.5湯匙白糖、0.5湯匙香油,攪拌均勻。
9. 燜好的米飯擺入小油菜,灑上蔥花,澆上調味汁,略燜兩分鐘即可食用。
看起來還是有點複雜,再介紹一種更簡便易用的方法:直接用電飯煲煮煲仔飯!
基本模式是一樣的,唯一的不同是在飯煮熟後,揭開蓋子在鍋邊四周淋一點香油,再燜燒至跳掣,過一段時間再按下開關,再燜燒一遍,目的是燒乾水分,並讓鍋底結鍋巴,增加米飯的嚼勁和焦香。
煲仔飯的材料也完全不必拘泥於廣式傳統習慣,可以根據各地口味盡情發揮,添油加醋,悉聽尊便,哪怕煎雞蛋爆辣椒烙麵條,誰也管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