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蘭久舊居,開門即是海。 佘曉霞 攝
東南網7月11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俞靚 通訊員 佘曉霞)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有著濃厚的海洋文化,它與昔日的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這裡的諸多古民居,打開古厝門,即可見大海;打開古厝門,就能聽到這裡的主人在海上奮鬥的故事。因此,如何守住這些臨海家園、臨海古民居,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4月,北岸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印發了關於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6月,北岸開發區文物主管部門在全市率先行動,完成轄區內36處古民居的建檔掛牌工作,36幢建築從此有了自己獨特的身份。
掛牌邁出了第一步
「塔江世澤長,譙國家聲大」。走進北岸經濟開發區東埔鎮塔林村山尾303號戴蘭久舊居,這對楹聯被貼於大門上。推開這扇大木門,即可見海天一色。
在這幢建於民國的老建築裡,如今的主人戴玉文是其歷史變遷的見證者。
北岸經濟開發區,擁有38個村莊,每個村莊都有類似於戴蘭久舊居的古民居,年代久遠,建築格調尚存舊時風味。只是像戴蘭久舊居這樣,屋簷下有人居住,同時保存完好的建築,已經不多了。
今年6月,北岸經濟開發區文物主管部門完成轄區內36處古民居的建檔掛牌工作。北岸開發區黨工委宣傳部文體股負責人陳順興介紹,根據2008年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的名錄,近些年,相關部門重走一遍田野調查,再次整理文物點。
目前為止,主管部門確立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含附屬文物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點54處。在僅120平方公裡的面積上,這樣密度的文物古蹟遺存可謂豐富。
「掛牌是第一步,它為今後加強完善保護奠定基礎,同時對傳承和弘揚地方特色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意義。」陳順興說。
6月27日,在戴蘭久舊居二樓的起居室裡,因為近期連續降雨,屋內擺了好幾個桶接漏水。站在走廊上,可見屋頂多處瓦片缺失。
對古民居而言,漏水不是件小事。一漏水,屋內易受潮,木質結構的房梁容易腐蝕,房子因此岌岌可危。
「2007年,也是屋頂漏雨問題,我們自己花了10萬元修復。」戴玉文的愛人告訴記者,但眼下,他們的經濟已捉襟見肘了。
去年,政府專項撥款,對二樓的扶梯進行維修。「之前扶梯是木質的,長年風吹日曬,變得脆弱,人來人往的很危險。」陳順興說,接下來,他們將擴大這幢舊居的保護範圍。
近年來,北岸經濟開發區加大資金投入,對轄區內的文保單位重新摸底,前後向上級申請了300多萬元,加強文物的維修維護力度,認真做好安防、消防及電路改造工作,排除轄區文物保護單位重大安全隱患。同時指導建立健全文物保護單位管理機構,成立文物保護單位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加強對轄區文物保護單位的監管督查,開展專項檢查、多部門聯合檢查、全面的監督檢查等,確保文物安全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戴蘭久舊居雕花 佘曉霞 攝
古民居裡的「海洋味」
因為臨海,今天,北岸在港口文化上也擁有濃墨重彩的一筆。歷史上,北岸吉了港作為古時湄洲灣的一個重要貿易港口,在宋代就是一個茶葉和紅糖的貿易港口,當時興化盛產的蔗糖、荔枝、茶葉、瓷器等物品,也從吉了港等港口運往北方和海外,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古碼頭之一。
如今吉了港邊的古碼頭已難覓蹤跡,只剩下80多米長的舊址遺蹟,提醒後人這裡曾經的漁船興旺。
戴玉文的叔叔,就從這個港口出去,到寧滬一帶從擺地攤做起,靠著炒花生,販賣布、糖、龍眼乾而致富,回鄉建造了這幢面積達510平方米的大房子。戴玉文的爺爺戴蘭久,當年也通過賢良港,以一介書生身份下海赴江浙經商,並兩次捐資創建家鄉的小學——塔江小學,收穫遠近美譽。
戴蘭久舊居建於1946年,「是我爺爺帶著40斤黃金建造而成」。戴玉文介紹,房子坐東南朝西北,通面闊18.2米,通進深28.6米,平面呈雙層單進合院式格局,沿中軸線依次為門樓、埕、正厝及埕左右廂房。身處戴蘭久舊居裡,很難不被廊道的簷架、橫枋的前後楣額上那些精雕細琢的工藝所吸引,尤其是圍繞上下廊柱的各類支承構件,採用透雕、浮雕等多種傳統工藝,創作出各種形象化的造型,逼真動人。
民俗專家柯鳳梅告訴記者,北岸經濟開發區臨海,海洋性氣候讓這裡的建築不同於平原,比如早期民居的窗戶都相對開得小。她提到蔣維錟先生在《莆仙老民居》的概述中也談及沿海地區的建築,由於怕大風掀翻屋簷,這個地區的出簷就比較短淺,或乾脆作硬山頂。而且其屋脊起翹也相對較短,坡面斜度亦較小,屋頂還用方整規石壓瓦。
特殊的設計,也為古民居的修復提出了有別於其他的要求。有人住,古民居裡的細節就能得到很好的照顧。有人開門,有人關門,流動的人氣是延長房子壽命的最佳藥方。但現狀是這裡大量的古民居已少有人住,同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人為、自然災害破壞,修復難度大也是一個急需面對的事實。
激發民眾保護意識
與戴蘭久舊居的故事相似,北岸開發區山亭鎮東烏垞村村民黃春林講述了他在黃厝178號東烏垞黃氏民居的故事。一個同樣關於海洋的故事,不同的是,他們集聚家族的力量,自覺擔當起保護「家族故事」的重任。
黃春林的老祖宗是做海上貿易的,走外省,跑運輸船隊。黃氏民居的門前,是正在建設中的東吳港區。跨過經年的門檻,只見埕上有棵百年龍眼樹,枝繁葉茂。陽光照下來,埕上的綠苔有光影斑駁,煞是好看。坐在龍眼樹下,門外的夏日海風徐徐拂面,這座清代的三進合院式建築,儼然把旱熱擋在外頭。
黃家祖祖輩輩都在這裡生活,直到前些年,因為房子年久失修,居住不便,大家陸續搬離了。「我就是在這裡結婚的。一大家子人住一起,興旺富足。」黃春林說這裡留有他溫馨的回憶。
日前,北岸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宣傳部長王義勇在調研文物保護工作中提到,各相關部門要創新文物保護利用方法,努力讓文物「活」起來,創造文物保護的好經驗。同時要處理好文物保護與當地群眾生活的關係,贏得群眾支持,讓當地群眾自覺參與到保護文物工作中,努力營造濃厚的文化遺產保護氛圍。
古民居的保護不僅僅需要政府「主導為主」,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黃氏民居屋頂已煥然一新,白簷紅瓦分明。為了留住家族的記憶,留住鄉愁,從2013年開始,黃氏家族300餘人自發籌集了100多萬元,在區黨工委宣傳部的指導下,著手古民居的修繕工作。「我先從周邊環境整治開始,除草、重安水管、重排水溝,單是清理土,就運了100多車出去。」
黃氏民居已有近兩百年歷史,廊簷雕刻餘韻仍存,是研究清末沿海古民居的「活化石」。「我們嚴格對照舊時留下來的照片重修。」目前已完成牆壁、房頂的修復工程。修是其一,拆也是一件大事。以前人多房子不夠住,就在原有的結構上,圍一堵牆成為一個獨立的房間。現在需要將這些多出來的拆掉,還原最初的構造。陳順興說,保護古民居,民眾的意識是放在第一位的。民間文物保護的兩條腿,意識先邁出去,才更穩當。
「接下來,我們還會投入資金維修八扇門、公媽堂等地方。我們發揮自己的力量,和政府一起保護好祖先的產業。」黃春林還計劃今後在這裡辦一個教育基地,或者民宿,讓更多的人來這裡,留下來,聆聽海洋的故事。
記者手記
傾聽傳統建築語言
在參觀戴蘭久舊居時,戴玉文的愛人說:「發生在這裡的故事,可以寫成一臺戲,還得加演,但可能加演也演不完。」不到百年的房子裡,發生了許許多多的動人故事,亟待聆聽與記錄。
古建築是歷史的載體,保護好這一幢古建築、挖掘其中的文化價值,就保存了一段歷史,保住了城市的文脈。
北岸經濟開發區為36處古民居建檔掛牌,讓來者將目光鎖定在這些建築上,這是重要的一步。接下來,如何對這些古民居進行修繕、如何記錄好古民居的「海洋故事」、如何讓它們在百年過後重綻魅力,是值得提上日程且馬不停蹄地去實踐的。比如可以利用古民居建立「海上絲綢之路」主題博物館,讓古民居中的保護與開發齊頭並進。
當前,在修繕古民居的過程中,很多地方都選擇推倒重來:門有損壞,直接拆了換新的;地稍有不平,舊磚全部挖起作廢鋪上新磚,忘了傾聽傳統建築本來擁有的語言。
眼下,我省已出臺《福建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實施意見》《福建省文物建築認養管理規定》,北岸也應緊跟腳步,落實自己的行動,不論是創新文物建築保護管理機制,還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築的保護和管理,出臺一些地方性的保護規劃,讓規劃先行,才能讓這裡的故事更好地傳播出去,才能使這裡的古民居保護行動真正可持續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