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大厝形似四合院,四面均為兩層結構,布局精巧
東南網5月4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晉/文 馬俊傑/圖)湄洲灣北岸東埔鎮塔林村位於沿海地區,多遊子走南闖北是這個村落的一大特徵。遊子事業有成衣錦還鄉後,都要起大厝光宗耀祖,戴蘭久大厝便是其中一個典型。大厝臨海而建,雕飾複雜而精美,四面合圍,布局頗似北方的四合院。建造者原為書生,下海經商致富後先修建小學反哺故裡,之後才蓋大厝。目前,大厝已列入全國三普文物點,文化部門正規劃對其進行保護。
入選莆田近現代優秀建築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塔林村戴蘭久大厝。屋內裝修借鑑了涵江地區華僑、富商的同類豪宅,無論是廳堂門格,還是廊柱架構,皆採用透雕、圓雕、浮雕等多種傳統工藝。但相對其它類型的大厝,這座房子內部的雕飾更為複雜精美,十分少見。
大厝佔地約510平方米,距今已有67年。大厝為兩層建築,東面五間廂正厝,南北對向為三間廂護厝,四面通過閈道和迴廊相通。更獨特的是,大門兩側圍牆和樓上,都建成倒敞口的廳房,增加使用面積,加上其為了提升利用空間的雙層設計,是當時海邊的獨一家。大厝內主屋廊柱頗粗,記者粗略測量,周長達1.1米,樓層的擱柵也都鋸割成頭尾粗細一樣的方形。據莆田市文管辦考證記載,這些木料大材都是當年僱用惠安峰尾大帆船從閩東福安產區運來的。
據悉,2013年8月,大厝入選莆田市近現代優秀建築目錄。
正房二樓屋簷下,天女散花的木雕構件雕工精細
先出資建校後才蓋大厝
如今仍有十幾位戴氏後人居住在大厝內,73歲的戴玉文是這座大厝的見證者。戴玉文告訴記者,祖父戴蘭久是個文化人,後來下海經商,靠賣小食品起步。之後,生意越做越大,開始在上海、寧波一帶售賣家鄉特產桂圓乾等物。
最讓戴家人自豪的,是祖輩留下的熱心公益的美名。戴玉文說,大厝還未修建時,全家人都蝸居在狹小的舊房子內,可祖父還是堅持先在村裡修建塔江小學,讓孩子們免費讀書。後來學校被颱風吹毀,戴蘭久又出資重建。很多村裡的老人都曾在塔江小學讀過書,它是現在塔林小學的前身。學校建成後,1947年,戴蘭久和兒子們才開始著手大厝的修建工程。
屋頂漏水嚴重部門規劃保護
戴玉文說,原本還要在大厝前填下30畝左右的海域作為花園魚塘,可由於各種原因作罷,連屋內的雕件都來不及油彩粘金,留下的全是素雕,十分可惜。儘管如此,戴家當年所建的這座房子,不論是選址、建築布局,還是工程質量和裝修風格,在塔林村乃至整個沿海地區都具有開創性的樣本作用。如今置身屋內,我們仍能感受到塔林人走天下的成功和歷史脈絡。
記者採訪了解到,屋頂漏水是大厝目前面臨的嚴重問題。為此,戴氏後人分次花了近十萬對其進行維修。戴玉文表示,屋頂全面修復是個大工程,希望文化部門能夠介入。
據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文管辦工作人員介紹,大厝已經被列為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文物點,為文物保護對象。接下來,文管部門將對包括大厝在內的六十幾個文物點進行規劃性保護,如有嚴重損壞將採取搶救性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