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到來,寧河區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風光旖旎,美不勝收。本報記者 劉玉祥 攝
寧靜、浩渺的水面上,倒映著藍天白雲。一片片蘆蕩首尾相連,濃濃的綠色將水鄉裝點得分外清新。微風襲來,身旁的花草飄出沁人心脾的芳香,遠處時而可見翻飛的禽鳥蹤影。
「過去多年來,七裏海溼地還到處是遊人如織、喧聲鼎沸的樣子。由於核心區所有葦田、水面為周邊村集體所有,過去長期由承包大戶生產經營,核心區被人為地分割成若干塊,形成一個個『土圍子』。此外在核心區內外還興建了大量旅遊設施和賓館、飯店、農家院等,常年開展旅遊業務,大量遊人進入核心區。同時多數承包戶從事漁業生產,大量投放餌料,對水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汙染;有些承包戶為了擴大養殖水面,私自毀葦問題也時有發生。所有這些,都對七裏海溼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影響。」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顧問於增會回憶起往日舊景,痛心疾首。
如今,記者走訪七裏海溼地看到,核心區原有的魚池堤埝、旅遊設施全部被拆除,新建的鳥島淺灘「浮」在水中央,49公裡的環海封閉圍欄和視頻監控系統徹底擋住了當地農民和外來遊客的腳步,確保佔地44.85平方公裡的七裏海溼地核心區基本恢復了純自然生態原貌。
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注重生態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相互依存的關係,堅持生態優先,算生態帳、算長遠帳,全力推動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工作再上新水平。寧河區以壯士斷腕的果敢,在短時間內拆除清理七裏海溼地保護區內的公園、棧道、碼頭、賓館、飯店等違規建設230處,共計105.5萬平方米,遷出核心區及周邊墳塋等856座,阻斷了34條原來通往核心區的道路,完成核心區土地流轉6.8萬畝。
「為改善提升『京津綠肺』七裏海溼地生態環境,寧河區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恢復為輔』的原則,實施了生態補水、巡護防護、葦海修復、鳥類保護、溼地生物鏈恢復等工程,並建立了常態長效管護機制。先後堆建及改造鳥島20處,恢復淺灘1.5萬畝;通過自然恢復和人工輔助等方式,修復溼地植被超過1.6萬畝。」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主任陳力說,通過一系列整改工作落實及溼地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七裏海溼地的水環境、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均得到顯著改善,七裏海溼地自然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溼地核心區變得和諧寧靜,也為溼地自然恢復創造了條件。眼下,七裏海成了無人區、鳥樂園,名副其實的「京津綠肺」。
陳力告訴記者,七裏海溼地生態面貌持續向好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大面積蘆葦再現勃勃生機。
過去多年來,由於水源短缺等多方面原因,七裏海數萬畝蘆葦生長逐年退化,產量不足歷史最好水平的三分之一。由於大面積蘆葦生長退化,使得大量候鳥沒有棲息地和隱蔽場所,也造成了七裏海溼地「綠肺」功能的減弱。現在,疏通了水系、引進了水源,蘆葦再現勃勃生機,普遍長高了、長壯了。據測算,每年畝產可增加100—150公斤,有效提升了七裏海溼地的「綠肺」功能。
實施溼地修復工程後,經監測,溼地野生植物達到153種,且覆蓋面積明顯增加。6萬畝溼地植被遏制了逐年退化趨勢。野生植物群落,包括香蒲、荊三稜、稗子草等,過去僅有少量分布,如今已形成眾多的片區集中分布。其他野生植物,如荇菜、紅蓼、地膚、鹽地鹼蓬、馬齒莧、苦苣菜、蛇床、車前、蒲公英、益母草等,均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
「隨著七裏海溼地生態環境的改善與提升,鳥類大量增加。根據綜合考察和監測結果分析,七裏海溼地區域鳥類監測共記錄到19目258種,每年過境候鳥數量達40萬—50萬隻,七裏海溼地逐漸成為鳥的樂園。」於增會興奮地告訴記者,目前,除了普通鳥類,東方白鸛、大鴇、白琵鷺、天鵝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也都成為常客,而且數量大幅度增加。今年,一次性觀測到東方白鸛1300多隻、天鵝600多隻、白琵鷺300多隻;曾在七裏海消失10多年的珍惜鳥類震旦雅雀、中華攀雀、文須雀、北長尾山雀等又重返七裏海。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