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百鍊銅鑼「匠心」 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藝術

梁平銅樂鍛造技藝是一門傳統的民間手藝,也是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至今日,能夠做出銅鑼樂器的鍛造藝人屈指可數。今(31)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市梁平區了解到,在重慶市梁平區袁驛鎮柳河村六組,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一直堅守和傳承著這項技藝,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也讓更多人對這項傳統技藝有了深刻的認識。

許國祥(左)在敲打銅鑼。通訊員 張常偉 攝

堅守:一定不能讓這門技藝失傳

1958年,許國祥出生在袁驛鎮柳河村,家中排行老二,是家族制鑼的第四代傳承人,其家族傳承的鍛造技藝傳到他這裡已有近150年歷史了。

許國祥的祖籍原在忠縣,因為生活所迫,爺爺帶著一家人來到梁平。在梁平安家後,一大家人憑藉鍛造技藝維持生活。小時候,許國祥家生活條件艱苦,他總和哥哥一起給鍛造銅鑼的父親打幫手。16歲初中畢業後,許國祥便隨他們一起學習祖傳技藝,經過三年多的歷練,他便熟練掌握了銅樂鍛造技藝的各個流程。

1987年,由於生計所迫,許國祥選擇了到外地跑運輸。祖傳的這項鍛造技藝便由許國祥的哥哥一人接手下來。

2010年,常年制鑼的哥哥因病去世,許多手工銅鑼的民間藝人、樂隊沒了購買渠道,便想法設法找到了許國祥。

許國祥將製作完成的銅鑼掛牆上。通訊員張常偉攝

「跑運輸的確比鍛造銅鑼掙錢快得多。」許國祥說,「但轉念一想,錢沒了可以再掙,可祖輩傳下來的手藝丟了就永遠找不回來,一定不能讓這門技藝在我這裡失傳。」許國祥下定決心,打點好一切後便把大貨車交給了兒子,自己回到老家,重新開啟了許氏手工銅樂鍛造坊。

許國祥重回鍛造行業後,四川廣安、嶽池和重慶墊江、涪陵等周邊10多個區縣的老顧客聞訊,陸續前來訂製銅鑼,這讓許國祥更是信心倍增,決定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匠心:千錘百鍊鍛造最好的銅鑼

許國祥的銅樂鍛造坊,是一個約30平方米的小作坊。由於常年燒煤,牆壁被燻得很黑。小作坊裡的製作工具都很古樸,全是祖輩傳下來的火爐、火鉗、金櫈、車床、模具等。

據許國祥講,鍛造銅鑼由手工完成,所有工序都在這個小作坊完成,主要有大鑼、小鑼、包鑼、馬鑼、鈸等。而製作銅鑼的原料必須是響銅,要通過回收壞掉的銅鑼來獲得,以此製作的新銅鑼,才經得起敲打,並發出美妙的樂音。

「銅鑼是一個看似簡單、製作起來卻是非常複雜的樂器,用千錘百鍊來形容一點不為過。」許國祥介紹說,鍛造銅鑼背後所付出的汗水和艱辛是常人想像不到的。從壞鑼到新鑼的工藝流程繁雜,首先要用碎銅等材料按照嚴格的配比放到熔爐裡融化出來,銅餅經過反覆地捶打,漸漸呈現出銅鑼的形狀後再放進火爐裡,然後進行煅燒、修邊、定型。最後經過排音、試音和手工拋光等多道工序,一整套流程下來,一個全新的銅鑼一般要一上午才能鑄造完成。

慢工出細活。銅鑼鍛造每個環節必須嚴謹,其中化銅、把握「火候」最為關鍵。如果化銅溫度不夠,或有灰塵進入的話,銅鑼便經不起打磨,直接壞掉。一旦沒掌握好溫度,銅鑼的純度、韌性、質量等都會受極大影響。「必須專打牛肉色,燒黑了或紅了都不行。只有這樣鍛造出來的鑼才是最好的。」許國祥說。

鍛造銅鑼的另一個重頭戲是銅鑼排音,這一工序必須舉錘嫻熟,輕重有數,特別是最後「一錘定音」極為關鍵和精妙,決定著銅鑼音質的好壞。

心傳:只要有人學,我就會認真教

多年來,大足區龍水五金市場的商戶李卓每年都會在許國祥這裡買上三四百個包鑼。久而久之,他和許國祥也是老朋友了,記不清每年要來梁平多少次買鑼。

「市場上的銅鑼大多用機器鍛造,雖然便宜但音質不好且不耐用。」李卓說,許國祥手藝精湛,製作的銅鑼聲音清響純正,蘊含鄉韻,很多銅鑼「發燒友」喜歡找他購買。

許國祥製作的銅鑼。通訊員 張常偉 攝

2014年,梁平銅樂鍛造技藝被列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許國祥也成為了該項技藝中極具代表性的傳承人。流傳至今的銅樂鍛造技藝,同時也讓清脆明亮、悅耳動聽的梁平癩子鑼鼓得以良好傳承。

如今,許國祥的銅鑼名氣越來越大,常年有來自四川、湖北等地的30多名顧客前來購買,銷售市場也越來越廣。

「銅鑼雖小,但非常耗時、產量低,每天最多制兩面,每年也只能制出500多面。」許國祥說,所以許多年輕人都不願學習這門技藝,而且這個工作環境差、收入低,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去了。同時,銅樂鍛造是純手工製作,要花上個三五年才能熟練掌握,所以技藝的傳承之路很是棘手。許國祥的父親曾收了幾個徒弟學習,可父親去世後,這幾個徒弟由於經驗不足,沒能鍛造出像樣的銅鑼,最後都放棄了這門技藝。

「如今能熟練掌握銅樂鍛造技藝的只有我自己,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學,我就會認真教。」許國祥說,他的兒子和侄子從小也幫著他制鑼,經驗豐富,他倆也願意學習這門手藝,因此許國祥想方設法將手藝傳授給他們,讓這門手藝一直傳承下去。

「我準備註冊商標,和兒子一起利用電商加大銷售。」許國祥有他的想法和思路,包括在保有傳統樣式製作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新樣式的開發和創新,將梁平銅樂鍛造技藝的生產延伸到旅遊產品、藝術品和紀念品的開發上來,創作出更加精湛的產品。信息來源:華龍網

相關焦點

  • 敲出銅鑼最強音——訪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年復一年,許國祥千錘百鍊敲出銅鑼最強音。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新華網重慶3月31日電(葛琦 張常偉)「噹噹當」……一陣陣敲打聲從許國祥的鍛造作坊中傳來,一面嶄新的銅鑼即將完成。今年62歲的許國祥是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重慶市級非遺傳承人,火爐、火鉗、金櫈、車床、模具……祖輩傳下來的工具是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由於常年燒煤,鍛造作坊的牆壁被燻得黢黑,許國祥卻樂在其中。一聲聲敲打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讓清脆明亮、悅耳動聽的梁平癩子鑼鼓得以良好傳承。
  • 銅樂鍛造千錘百鍊敲出銅鑼「好聲音」
    許國祥將製作完成的銅鑼掛在牆上。    銅樂鍛造這一傳統的鍛造手藝,伴隨著民間音樂的發展,幾經興衰。時至今日,能夠做出「合格產品」的民間銅鑼鍛造藝人已經屈指可數。袁驛鎮柳河村的許國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手藝精湛的他不僅得到了廣大用戶的認可,更是憑藉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成為了銅樂鍛造唯一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近日,記者來到袁驛鎮,走進許國祥的鍛造作坊內。已經58歲的他正坐在火爐旁,認真地敲打著一面即將完成的銅鑼。伴著叮叮噹噹的敲打聲,許國祥向記者講述了他用純手工工藝,讓傳統的民間樂器——銅鑼發出「好聲音」的故事。
  • 福建泉州「十音銅鑼」製作技藝傳承人堅守四百年傳統手藝
    經過「千錘百鍊」,變薄的銅片被壓製成型,再由工人師傅進行捶打、拋光,最後「一錘定音」。現年41歲的黃金城是「泉州銅鑼」鍛制技藝的第十四代傳承人,從事制鑼行業已經25年。  【同期】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第十四代傳承人 黃金城  以前小時候經常跟我父親在廠裡看他在做,看他那麼辛苦,長大了就去跟他分擔。
  • 學生體驗金箔鍛造傳統技藝
    重達12斤的錘子,1680次連續的敲打,1克黃金變為薄如蟬翼的金箔最少需要7天……昨日,2018年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系列活動在石門實驗中學正式啟動,邀請金箔鍛造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吳深龍、吳煒全現場為學生講授金箔鍛造知識
  • 劉洋調研壇下鄉銅鑼傳統製作技藝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訊(文夕)7月22日下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洋到壇下鄉調研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壇下鄉銅鑼傳統製作技藝。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廣體局、壇下鄉等相關人員參加調研。劉洋一行認真聽取了省級傳承人羅冬元關於壇下鄉銅鑼傳統製作技藝發展歷史、技藝特點、傳承保護措施、國家級項目申報準備等相關介紹,並就銅鑼傳統製作技藝今後的傳承發展進行了探討交流,提出了富有指導性、建設性和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隨後,劉洋一行還現場參觀了壇下銅鑼製作鍛打、淬火、冷作、拋光、定音等生產工序,並與生產工人進行了溝通和交流。
  • 紅旗「文化醒旅」 為匠心而醒人文之旅
    如果你曾驚嘆於川劇變臉的神秘,折服於竹編技藝的精巧,驚豔於崑曲的婉轉華美,嘆服於東巴文化的獨特豐富……那麼,不難想像在它們的背後,一定有一群人在為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便謂之「守住方寸,咫尺匠心」。  從「百戲之祖」崑曲,到莫幹劍製作,從紹興黃酒品鑑到寧波竹編技藝,從重慶梁平真絲綢織作到大理東巴文化,從苗繡技藝到醬酒文化,從廣東醒獅到客家瓷畫,從長沙花鼓戲到南湖高龍,從長春二人轉到錦州皮影戲,從天津楊柳青年畫到泥人張彩塑
  • 馬貴兵:用縷縷銀絲鍛造民族精品的非遺傳人
    人物核心提示:馬貴兵,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人,自幼跟隨父親學習苗族銀飾製作技藝,17歲就能獨立打制銀飾,成為家族第三代銀飾製作傳承人。20多年來,他始終用一顆匠心傳承著傳統手藝,用一雙巧手鍛造銀飾精品。先後被授予「廣西工藝美術大師」「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銀飾鍛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等榮譽稱號。
  • 梁平新增10項區級非遺項目,看看有你熟悉的嗎?
    目前年產量在200-300噸左右,主要銷往重慶各區縣,以及廣東、福建、上海等地。 3、梁平謝鴨子傳統製作技藝 梁平謝鴨子保留了傳統特色滷製技藝,是梁平的一張飲食名片。精選上等原材料和二十多味天然香辛料,精心滷製而成,包括滷鴨子、滷烤鴨、鴨掌、鴨翅、鴨頭、鴨脖、豬耳朵、滷牛肉等產品。
  • 洛江「十音銅鑼」製作後繼乏人 亟待傳承
    十音銅鑼,一種南音演奏的器樂,經歷了四百多年的歷史後,如今卻後繼乏人,陷入亟待搶救的境地。十音銅鑼是由10個酷似帽型的銅鑼組成的器樂,是明朝時期洛江羅溪人黃瑞臺研究發明的,據說當時在全國可稱得上是絕無僅有。
  • 中餐烹飪技藝非遺傳承人展示非遺菜品
    本報訊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2019中餐烹飪技藝非遺項目傳承人研修班結業典禮和作品展示會在江蘇省揚州大學舉行。傳承人一邊展示自家的非遺美食,一邊觀摩學員們的傳統技藝,呈現了一場精美絕倫的非遺美食盛宴。
  • 非遺傳承人講述保安族腰刀千錘百鍊的故事
    家住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的馬尕主麻,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的傳承人,41歲的他已經從事保安腰刀製作超過20年。新華社發 黃宇翎攝保安族是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腰刀作為保安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發明創造的一項手工藝品,其鍛制技藝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安腰刀花色品種多樣,雖以什樣錦、波日季等單刀為主,但也有像鴛鴦刀、子母刀等類型的雙刀。」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除了大蔥和龍山小米有名外,冷鍛手工鐵鍋也是聞名於世。
  • 龍泉寶劍非遺傳承人周正武作品全國巡展在滬揭幕
    龍泉寶劍非遺傳承人周正武作品全國巡展在滬揭幕 2017年05月22日 16:38 來源:新華網 作者:張荃 字號 內容摘要:龍泉寶劍非遺傳承人周正武作品全國巡展在滬揭幕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孫廷保書寫打鐵「秘籍」
    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除了大蔥和龍山小米有名外,冷鍛手工鐵鍋也是聞名於世。
  • 非遺美食水菱角如何「瀨」出老廣味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教學
    12月6日,一場西關水菱角非遺美食體驗活動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粵菜文化印象館舉行,「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十多名信息時報小記者聆聽西關故事、了解非遺美食文化、並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
  • 秦腔板胡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王親民——堅守初心和匠心 三代...
    伴隨著秦腔的壯大,秦腔板胡製作在西安得到了快速發展,秦腔板胡手工製作技藝更是被列入市級「非遺」項目。與不少「非遺」項目一樣,如今這個老手藝受到了機械化的衝擊。如何在時代衝擊下站穩腳跟?秦腔板胡製作者王親民說:「手工製作者要守得住清貧,堅守初心和匠心。」
  • 非遺傳承人短視頻平臺挖掘商業價值
    信息時報訊(記者 盧雲龍)6月12日,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抖音發布數據報告稱:一年來,平臺已有5位傳承人年收入超百萬元,40多位非遺創作者贏得百萬粉絲。上述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5月31日,抖音相關視頻涵蓋了96%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共涉及1318項。共計超過4800萬個非遺視頻被播放了2000億次,獲得點讚數近65億。
  • 傳承人線上展示獨家技藝 匠心美味吸引各地網友 「展賣+直播」帶火津味非遺
    餘個非遺項目輪番登場,眾多非遺傳承人親自下場展示獨家技藝。6個小時的直播吸引了數萬網友線上「圍觀」,讓傳統非遺著實「火」了一把。  此次非遺直播活動涉及的非遺品類包括美食、服飾、技藝等,如至美齋的醬牛肉、天津老味的煎餅餜子、桂發祥的麻花,老美華的布鞋、曾氏華服的盤扣,以及高派押花葫蘆技藝、祁氏桿秤製作技藝等。
  • 「非遺項目」王寶和蟹宴的匠心技藝
    近日,上海王寶和大酒店有限公司順利通過上海市文化旅遊局認定,被評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蟹宴烹飪技藝)保護單位」。傳承創新 「非遺技藝」玉汝於成酒,「王寶和」昔日之起源,置於酒窖孕育而純香濃鬱,標記出品牌的歷史厚度;蟹,「王寶和」今日之本源,潛於碧波滋養而榮華肥碩,標定了品牌的市場高度。
  • 非遺技藝傳承人繆一川:續寫「點石成金」夢
    我的夢想是帶著中國非遺「彩石鑲嵌」走向世界。「十一」假期,溫州博山美術館,遊客絡繹不絕。館內,一件在水泥板上鑲嵌彩石的作品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紅色的花瓣閃耀出寶石的光澤,與粗獷的水泥材質形成鮮明對比。讓非遺元素碰撞現代題材,實現這樣跨界融合的人是非遺彩石鑲嵌年輕的傳承人繆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