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胡是明末清初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基礎上產生的一種伴奏樂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音色高亢明亮,板胡成為秦腔、豫劇、晉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主要領弦樂器,流行於各省區,尤其以陝西、甘肅、山西等省最為盛行。
一把上好的板胡是用椰殼做琴筒(共鳴箱),小葉紫檀做琴杆,桐木做木板……看似結構簡單,製作起來卻有上百道工序。為了配合不同戲曲音色,板胡又細分出了秦腔板胡等十餘個種類。
伴隨著秦腔的壯大,秦腔板胡製作在西安得到了快速發展,秦腔板胡手工製作技藝更是被列入市級「非遺」項目。與不少「非遺」項目一樣,如今這個老手藝受到了機械化的衝擊。如何在時代衝擊下站穩腳跟?秦腔板胡製作者王親民說:「手工製作者要守得住清貧,堅守初心和匠心。」
王親民展示他製作的秦腔板胡
三代傳承
板胡製作世家的百年滄桑
王親民今年65歲,2017年被認定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腔板胡手工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從祖父王芝春,再到父親王彥芳,製作板胡的技術已經在王親民家傳了三代。
近日,記者走進東一路的丹尼爾中山門小區王親民的家裡,聽他講述板胡世家三代人的滄桑故事。一進門,記者便被四周牆上或擺或掛的板胡、二胡等傳統樂器所吸引。王親民說,這些都是他一件件親手製作出來的。「5歲起,我便跟隨著父親學習板胡製作,從木工活入手,12歲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把板胡,一直做到了現在。」王親民感慨地說。
王親民的祖父王芝春有一手製作板胡的好手藝,清末時以「西京全儀合」為號製作出售,開了當時「西京」唯一一家樂器行。王親民說,清末到民國期間是戲曲興盛的時代,好手藝的樂器匠人備受尊重。日子長了,「西京全儀合」也就成了頗有名氣的「老字號」。
于右任愛好聽戲,經人介紹認識了王芝春,一來二去,二人就有了深厚交情。1936年,于右任和王芝春共同商量為店改了名,並親自為新店名題匾「永盛齋樂器行」。惋惜的是,在「文革」期間王彥芳忍痛燒了牌匾。
子承父業,王彥芳也是西安市有名的板胡製作者。1956年公私聯營,王彥芳和幾個樂器匠人在東大街合辦了西安民族樂器合作社。當時陝西省軍區五一劇團、易俗社、戲曲研究院的專業琴師都來找王彥芳制琴、修琴。口碑越來越好,顧客也就越來越多,王彥芳忙不過來時王親民就給父親打下手,成了王家板胡製作的第三代傳人。
從那時起,王親民手中的木頭就再沒放下。高中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西安木材加工廠工作,空餘時間跟著父親做板胡等樂器。在木材廠,他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對木材的種類、好壞一看便知,製作板胡挑選木料時也變得更加「挑剔」。
匠心獨運
板胡製作需要心手眼相合
1998年,王親民的工作遇到瓶頸,在父親徒弟的勸告下他離開了木材廠,成了一名職業板胡製作者。
回到家裡,王親民把他的工作室就設在自家陽臺上,客廳和廚房柜子裡擺放著很多板胡、二胡等樂器成品。妻子住在兒子家照看孫子,王親民就把自己的床也留出一半放樂器。從客廳通往陽臺的工作室過道裡擺滿了木材和椰殼等各種原料,留出的過道,只能一人側身通過。
「琴杆的用料決定了板胡的質量和使用年限。」王親民說,一把好板胡,做工很重要,選材用料也不可馬虎。為在保持樂器原有純正音色的基礎上做到質量上乘,他將每一把板胡都當作一件工藝品進行製作。王親民說,做琴杆用酸枝和小葉紫檀最好,這些木材需要經過自然乾燥、變形,放置多年。他家中有不少父親留下的老料,一些放置了10多年,有的甚至存放了近60年。
王親民說,板胡的靈魂在於音色,而製作工藝直接決定了最終效果,故工序較為複雜,要求較高。一般來講,板胡的主要製作工藝除了選料,還有琴筒製作、琴頸製作、整體裝配、修飾美化等部分,每一部分都分為若干步驟。其中,琴筒中的椰殼是板胡發音的「喉嚨」,每一個不同厚度的椰殼發出的聲音都不同。要讓天然的椰殼達到發音明亮,需經過多次鋸、刮毛、打磨等多道工序,光是「鋸」這一道工序,就要精細到「頭髮絲」般的厚度。
「整個製作過程需要手、耳、眼的高度配合,板胡的製作也體現了心手相合的中國傳統工藝理念。」王親民說。
王親民在家裡的陽臺上製作秦腔板胡
傳承傳播
尋找老手藝的生存新渠道
每做好一把琴,王親民都很有成就感。可是費心做的「工藝品」能有多少利潤?「一把琴只能掙一兩千塊錢,一年最多能賣三四把。」王親民直言,手工製作成本太高,選料都是小葉紫檀等上好木料,再經過上百道工序製作,價位也就高了一些。
王親民的板胡根據材料價格從近千元到2萬元不等,但機器生產的板胡兩三百元就買得到。對一些練琴的票友來說,他們更青睞「物美價廉」機器製作的板胡,只有專業琴師才願意買手工製作的板胡。手工製作板胡質量上乘,除了配件類消耗品,主體琴杆可以用到上百年。「來找我買琴的也就越來越少了,基本都是維修配件。」王親民笑著說。
問到板胡手工製作發展的前景時,王親民自信地告訴記者,一把好的板胡,是有自己的味道的,有獨特的生命力,必須堅持真材實料和精雕細琢。在王親民看來,每一塊木頭都有不同的生理結構,需要人工去琢磨,才能做出質量最好、發音最好的板胡。但機器製作是流水線的,也許一批產品裡才能遇到一個剛好對準最佳受力面的好板胡。
「講究匠人匠心的板胡手工製作技藝,要根據不同原料的曲直特性來確定下料尺寸和製作工藝,所以基本無法用機械代替製作。」王親民說,從祖輩流傳下來的板胡手工製作技藝,對秦腔曲種的發展流傳有不可替代的文化藝術價值,這就需要手工製作者守住清貧,傳承好這抹文化藝術的絢麗。
匠人匠心製作的秦腔板胡,業內非常認可但難以迎合市場。老手藝受到機械化衝擊,賣不上價的現實問題讓板胡製作傳承人越來越少。王親民渴望家傳的手藝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同,七年前他開始免費收徒。「在這之前,我不收徒,是因為我自己都沒有學精,只有成為真正的匠人,才能將手藝傳承好。」王親民說,目前除了他的兒子,他還收了4個徒弟,每個人都有各自工作,只能周末空閒時給他幫幫忙、學學藝,把這項手工技藝當成了業餘愛好。
「板胡製作、木材知識、如何選料等,我有一肚子的東西可以講,可以展示。」 王親民最近正在琢磨「非遺」技藝的傳播,在市非遺協會組織學習以及兒子的幫助下,有了自己的微信和短視頻,「新東西很難學,但是我想把真材實料的製作過程傳播出去,也希望能就此打開一條老手藝的生存新渠道。」
來源: 文/記者 馬相 圖/記者 翟小雪
編輯:芥末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