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板胡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王親民——堅守初心和匠心 三代...

2020-12-17 西安日報

板胡是明末清初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基礎上產生的一種伴奏樂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音色高亢明亮,板胡成為秦腔、豫劇、晉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主要領弦樂器,流行於各省區,尤其以陝西、甘肅、山西等省最為盛行。

一把上好的板胡是用椰殼做琴筒(共鳴箱),小葉紫檀做琴杆,桐木做木板……看似結構簡單,製作起來卻有上百道工序。為了配合不同戲曲音色,板胡又細分出了秦腔板胡等十餘個種類。

伴隨著秦腔的壯大,秦腔板胡製作在西安得到了快速發展,秦腔板胡手工製作技藝更是被列入市級「非遺」項目。與不少「非遺」項目一樣,如今這個老手藝受到了機械化的衝擊。如何在時代衝擊下站穩腳跟?秦腔板胡製作者王親民說:「手工製作者要守得住清貧,堅守初心和匠心。」

王親民展示他製作的秦腔板胡

三代傳承

板胡製作世家的百年滄桑

王親民今年65歲,2017年被認定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腔板胡手工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從祖父王芝春,再到父親王彥芳,製作板胡的技術已經在王親民家傳了三代。

近日,記者走進東一路的丹尼爾中山門小區王親民的家裡,聽他講述板胡世家三代人的滄桑故事。一進門,記者便被四周牆上或擺或掛的板胡、二胡等傳統樂器所吸引。王親民說,這些都是他一件件親手製作出來的。「5歲起,我便跟隨著父親學習板胡製作,從木工活入手,12歲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把板胡,一直做到了現在。」王親民感慨地說。

王親民的祖父王芝春有一手製作板胡的好手藝,清末時以「西京全儀合」為號製作出售,開了當時「西京」唯一一家樂器行。王親民說,清末到民國期間是戲曲興盛的時代,好手藝的樂器匠人備受尊重。日子長了,「西京全儀合」也就成了頗有名氣的「老字號」。

于右任愛好聽戲,經人介紹認識了王芝春,一來二去,二人就有了深厚交情。1936年,于右任和王芝春共同商量為店改了名,並親自為新店名題匾「永盛齋樂器行」。惋惜的是,在「文革」期間王彥芳忍痛燒了牌匾。

子承父業,王彥芳也是西安市有名的板胡製作者。1956年公私聯營,王彥芳和幾個樂器匠人在東大街合辦了西安民族樂器合作社。當時陝西省軍區五一劇團、易俗社、戲曲研究院的專業琴師都來找王彥芳制琴、修琴。口碑越來越好,顧客也就越來越多,王彥芳忙不過來時王親民就給父親打下手,成了王家板胡製作的第三代傳人。

從那時起,王親民手中的木頭就再沒放下。高中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西安木材加工廠工作,空餘時間跟著父親做板胡等樂器。在木材廠,他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對木材的種類、好壞一看便知,製作板胡挑選木料時也變得更加「挑剔」。

匠心獨運

板胡製作需要心手眼相合

1998年,王親民的工作遇到瓶頸,在父親徒弟的勸告下他離開了木材廠,成了一名職業板胡製作者。

回到家裡,王親民把他的工作室就設在自家陽臺上,客廳和廚房柜子裡擺放著很多板胡、二胡等樂器成品。妻子住在兒子家照看孫子,王親民就把自己的床也留出一半放樂器。從客廳通往陽臺的工作室過道裡擺滿了木材和椰殼等各種原料,留出的過道,只能一人側身通過。

「琴杆的用料決定了板胡的質量和使用年限。」王親民說,一把好板胡,做工很重要,選材用料也不可馬虎。為在保持樂器原有純正音色的基礎上做到質量上乘,他將每一把板胡都當作一件工藝品進行製作。王親民說,做琴杆用酸枝和小葉紫檀最好,這些木材需要經過自然乾燥、變形,放置多年。他家中有不少父親留下的老料,一些放置了10多年,有的甚至存放了近60年。

王親民說,板胡的靈魂在於音色,而製作工藝直接決定了最終效果,故工序較為複雜,要求較高。一般來講,板胡的主要製作工藝除了選料,還有琴筒製作、琴頸製作、整體裝配、修飾美化等部分,每一部分都分為若干步驟。其中,琴筒中的椰殼是板胡發音的「喉嚨」,每一個不同厚度的椰殼發出的聲音都不同。要讓天然的椰殼達到發音明亮,需經過多次鋸、刮毛、打磨等多道工序,光是「鋸」這一道工序,就要精細到「頭髮絲」般的厚度。

「整個製作過程需要手、耳、眼的高度配合,板胡的製作也體現了心手相合的中國傳統工藝理念。」王親民說。

王親民在家裡的陽臺上製作秦腔板胡

傳承傳播

尋找老手藝的生存新渠道

每做好一把琴,王親民都很有成就感。可是費心做的「工藝品」能有多少利潤?「一把琴只能掙一兩千塊錢,一年最多能賣三四把。」王親民直言,手工製作成本太高,選料都是小葉紫檀等上好木料,再經過上百道工序製作,價位也就高了一些。

王親民的板胡根據材料價格從近千元到2萬元不等,但機器生產的板胡兩三百元就買得到。對一些練琴的票友來說,他們更青睞「物美價廉」機器製作的板胡,只有專業琴師才願意買手工製作的板胡。手工製作板胡質量上乘,除了配件類消耗品,主體琴杆可以用到上百年。「來找我買琴的也就越來越少了,基本都是維修配件。」王親民笑著說。

問到板胡手工製作發展的前景時,王親民自信地告訴記者,一把好的板胡,是有自己的味道的,有獨特的生命力,必須堅持真材實料和精雕細琢。在王親民看來,每一塊木頭都有不同的生理結構,需要人工去琢磨,才能做出質量最好、發音最好的板胡。但機器製作是流水線的,也許一批產品裡才能遇到一個剛好對準最佳受力面的好板胡。

「講究匠人匠心的板胡手工製作技藝,要根據不同原料的曲直特性來確定下料尺寸和製作工藝,所以基本無法用機械代替製作。」王親民說,從祖輩流傳下來的板胡手工製作技藝,對秦腔曲種的發展流傳有不可替代的文化藝術價值,這就需要手工製作者守住清貧,傳承好這抹文化藝術的絢麗。

匠人匠心製作的秦腔板胡,業內非常認可但難以迎合市場。老手藝受到機械化衝擊,賣不上價的現實問題讓板胡製作傳承人越來越少。王親民渴望家傳的手藝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同,七年前他開始免費收徒。「在這之前,我不收徒,是因為我自己都沒有學精,只有成為真正的匠人,才能將手藝傳承好。」王親民說,目前除了他的兒子,他還收了4個徒弟,每個人都有各自工作,只能周末空閒時給他幫幫忙、學學藝,把這項手工技藝當成了業餘愛好。

「板胡製作、木材知識、如何選料等,我有一肚子的東西可以講,可以展示。」 王親民最近正在琢磨「非遺」技藝的傳播,在市非遺協會組織學習以及兒子的幫助下,有了自己的微信和短視頻,「新東西很難學,但是我想把真材實料的製作過程傳播出去,也希望能就此打開一條老手藝的生存新渠道。」

來源: 文/記者 馬相 圖/記者 翟小雪

編輯:芥末花生

相關焦點

  • 千錘百鍊銅鑼「匠心」 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梁平銅樂鍛造技藝是一門傳統的民間手藝,也是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至今日,能夠做出銅鑼樂器的鍛造藝人屈指可數。今(31)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市梁平區了解到,在重慶市梁平區袁驛鎮柳河村六組,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一直堅守和傳承著這項技藝,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也讓更多人對這項傳統技藝有了深刻的認識。
  • 延平區評選茶洋窯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日前,由延平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組織開展的茶洋窯製作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評選活動在南平市博物館舉行,28名茶洋窯工匠報名參評。茶洋窯製作技藝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遺址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南京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2007年,南京板鴨、鹽水鴨製作技藝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也成為南京市級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不僅鹽水鴨製作技藝帶起了旅遊,在他們手中,「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僅是單個或幾位手藝人的匠心,它變成了可以賦能大眾生活,並帶來經濟效益的「魔力棒」。非遺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 南京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2007年,南京板鴨、鹽水鴨製作技藝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也成為南京市級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不僅鹽水鴨製作技藝帶起了旅遊,在他們手中,「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僅是單個或幾位手藝人的匠心,它變成了可以賦能大眾生活,並帶來經濟效益的「魔力棒」。非遺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 非遺美食水菱角如何「瀨」出老廣味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教學
    12月6日,一場西關水菱角非遺美食體驗活動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粵菜文化印象館舉行,「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十多名信息時報小記者聆聽西關故事、了解非遺美食文化、並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
  • 廈門八十歲王船製作技藝傳承人攜徒弟「直播帶課」
    「送王船」,則是他們對王爺崇拜的表達方式,蘊涵著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追求和諧的理念。 10月19日,臺海網融媒體欄目《非遺課來了》,走進鍾宅民族小學送王船特色教室,繼續直播帶「課」,造王船技藝廈門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鍾慶豐與徒弟陳文旌帶領同學們,上了一節別開生面的船模課,像拼積木一樣組裝出古王船船模。
  • 守護匠心·傳承技藝訪國家級非遺王氏宮廷指針療法傳承人御醫王博
    2018年10月13日,受北京非遺發展保護機構委託,今日頭條號、網易新聞非客直播、一點資訊、騰訊號、愛奇藝視頻、搜狐視頻、非遺文化產業公眾平臺等媒體來到山東濟寧市,探尋傳統醫藥的傳承與保護,拜訪王氏宮廷指針療法第七代御醫傳承人、金龍灣傳習學院院長王博。
  • 傳承人線上展示獨家技藝 匠心美味吸引各地網友 「展賣+直播」帶火津味非遺
    「薊州的八大碗在傳統八大碗的製作技法之上更注重就地取材,利用薊州區豐富的特產食材製作出具有薊州地方特色的八大碗」「劉氏湯圓製作技藝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了,我們利用傳統工藝製作,堅持真材實料,同時還不斷嘗試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新味道」「祥禾餑餑鋪這次帶來的是最經典的點心禮盒,囊括了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幾款點心」……昨天,市文旅局主辦的2020中國旅遊產業博覽會天津旅遊商品專場直播非遺直播間內氣氛火熱,30
  •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林暖欽指導學生製作茶山泥公仔80名學生來到市文化館非遺展廳,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掌握這一民間文化的「活化石」。學生親手為泥公仔填彩,體驗泥公仔製作技藝。   據悉,「非遺」傳承人林暖欽已經70多歲高齡,從8歲開始便跟隨父親製作泥公仔,至今已近60年。談起泥公仔製作,他更是眉飛色舞。在指導學生進行填彩時,一筆一划格外仔細。他表示,希望通過向學生授課,讓孩子們能了解東莞的傳統文化,同時讓更多人關注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喜歡上東莞這座城市。
  • 非遺文化傳承人經金山走進紅專南路社區展示竹扎製品技藝
    12月23日,雁塔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竹扎技藝項目西安市傳承人經金山老先生來到小寨路街道紅專南路社區,為居民和社區幹部展示中國傳統民間竹扎技藝。經老先生身旁不遠的會議桌上,造型各異、製作精巧的各式人物、建築等竹扎製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 恩施玉露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勝偉「加冕」國家級
    恩施玉露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勝偉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湖北日報訊(記者李彥睿)5月8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恩施玉露」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勝偉入選。50多年實踐總結,他對恩施玉露製作技藝進行統一規範和標準化梳理,先後培養茶學專業學生1200多名,其中掌握恩施玉露傳統製作技藝者400多人,培訓茶葉企業恩施玉露製作技術工人200多人,為恩施玉露製作技藝的保護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三水非遺項目增至32個 非遺傳承人VR帶貨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粵曲星腔、龍舟製作技藝、俠家拳……三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多少?日前,三水新增3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6位市級非遺傳承人。截至目前,三水共有非遺項目32個,非遺傳承人22人,非遺項目傳承基地6個,非遺項目傳習所1個。
  • ...訪「瑞蚨祥中式服裝手工製作技藝」北京市非遺傳承人鄒秋明
    遇桂有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瑞蚨祥樓群建於1923年,建築面積3520平方米,高度約11米,鋼結構和磚木結構相結合,其建築風格以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為主,是中國早期中西合璧的商業建築。  早在百年前,「中華老字號」瑞蚨祥就憑藉著精緻的做工、細膩的手藝、獨特的秘籍,成為蜚聲中外的服飾名店。
  • 張保海 定興桑葉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河北·保定 張保海 定興桑葉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桑和牌(定興桑葉茶)是保定農桑園農業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生產,是公司自主品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承人線上展示獨家技藝 匠心美味吸引各地網友
    ,利用薊州區豐富的特產食材製作出具有薊州地方特色的八大碗」「劉氏湯圓製作技藝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了,我們利用傳統工藝製作,堅持真材實料,同時還不斷嘗試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新味道」「祥禾餑餑鋪這次帶來的是最經典的點心禮盒,囊括了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幾款點心」……昨天,市文旅局主辦的2020中國旅遊產業博覽會天津旅遊商品專場直播非遺直播間內氣氛火熱,30餘個非遺項目輪番登場,眾多非遺傳承人親自下場展示獨家技藝。
  • 非遺傳承人在進博會現場展示香囊製作技藝
    「非遺」傳承人陳杏芝在進博會現場帶來了香囊製作技藝的展示。陳杏芝製作的香囊。(李菁 攝)澎湃新聞記者從「非遺」展臺獲悉,香囊又名香袋、花囊,它是古代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中國傳統的香囊多用綢布製成,香囊內裝有雄黃、薰草、艾葉等香料。
  • 「感受民族匠人不變的初心」——兩岸媒體人走進雲南非遺傳承地
    「感受民族匠人不變的初心」——兩岸媒體人走進雲南非遺傳承地新華社昆明11月19日電(記者孟佳)「解開製作完成的扎染布,看到圖騰慢慢展開,這種感覺太奇妙了。」在雲南省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璞真染坊」,臺灣自媒體視頻博主遊乃蓓向記者展示著自己親手製作的蝴蝶頭巾扎染作品。近日,2020年兩岸新媒體人「感受七彩雲南·探秘南國星都」一行在雲南大理體驗非遺技藝的魅力。據了解,喜洲周城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至今仍保留著白族傳統習俗,又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
  • 匠心絕活——走近武漢非遺傳承人
    他們希望,相關部門能讓木偶戲進校園,讓更多的孩子和家長了解木偶戲,喜歡木偶戲。武漢非遺專家熊朝鐧點評:武漢杖頭木偶是我國木偶戲的重要分支,曾出訪多個國家,以精湛的技藝傳播中華文化。同時,它已融入武漢的民風民俗,巧妙借鑑京劇、漢劇、楚劇等藝術形式,木偶服飾借用漢繡技法,獨具一格。
  • 【戲曲人】秦腔板胡:米春勝
    米春勝米春勝,國家一級琴師,就職於西安秦腔劇院,具有深厚的傳統戲曲演奏功底,給秦腔的眾多名家伴奏。先後主奏過幾十部本戲,如《雙明珠》《鍘美案》《揚排鳳》《白蛇傳》《金沙灘》《周仁回府》《生死牌》《玉嬋淚》《揚門女將》《遊西湖》《鄭瑛嬌》《八件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