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勝偉
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
湖北日報訊(記者李彥睿)5月8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恩施玉露」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勝偉入選。
圖為
「恩施玉露」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勝偉
楊勝偉積極致力於恩施玉露製作技藝的教學推廣,在歷代傳承的制茶技藝基礎上,經過50多年實踐總結,他對恩施玉露製作技藝進行統一規範和標準化梳理,先後培養茶學專業學生1200多名,其中掌握恩施玉露傳統製作技藝者400多人,培訓茶葉企業恩施玉露製作技術工人200多人,為恩施玉露製作技藝的保護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連結>>
楊勝偉與恩施玉露茶的不解之緣
恩施玉露:恩施市的三張名片之一,「恩施玉露」已香飄神州,名揚四海,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恩施玉露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勝偉雖年逾八旬,但精力充沛,仍在恩施玉露製作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產業發展的路上一路前行。
研習茶藝「首開先河」
1959年,在恩施農校畢業並留校任教的楊勝偉前往浙江農業大學茶學系深造,學成以後,他放棄優越工作條件,回到恩施做了一名茶學專業的中專教師,開啟了與茶的不舍情緣。
在教學中,楊勝偉深入研習各種茶樹的種植、茶葉採摘和茶葉加工技藝,尤其對恩施玉露情有獨鍾。
楊勝偉發現,恩施玉露的加工工藝沒有任何系統的文字資料可參閱。於是他決心寫一本恩施玉露的專著,突破恩施玉露技藝傳承和產業發展的瓶頸。
下定決心,楊勝偉更加注重教學理論和實踐活動結合,並翻閱大量的資料和書籍,走訪眾多茶農和老茶人,經過10多年摸索、研究和總結,1972年,《恩施玉露生產技術》面世。
楊勝偉於2014年寫成《恩施玉露》專著,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的「工藝溫度域」概念和「偶數法則」,確立了恩施玉露傳統製作技藝的理論體系,規範了操作技術規程,為技藝的傳承奠定了基礎。
推介品牌「鞠躬盡瘁」
重鑄恩施茶的輝煌,楊勝偉傾盡所有功夫。參與恩施玉露地方標準的制訂和修訂;參加國家舉行的「恩施玉露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專家論證會;參與央視關於恩施玉露傳統製作技藝的拍攝宣傳;奔赴多地參與茶會和茶展,加大恩施玉露的宣傳。
退而不休,退休近20年,楊勝偉從未忘記責任,身體力行,經過一代代茶人的努力,恩施玉露走俏海內外。
2017年,恩施市茶葉面積達到34.5萬畝,位居全省第一,幹茶產量2.2萬噸,實現農業產值17億元,綜合產值突破40億元,「恩施玉露」品牌價值達15.27億元。
傳承技藝「桃李滿天下」
品牌價值的提升,恩施玉露在市場站穩腳步,如何傳承技藝,成了楊勝偉的「心頭結」。技藝不斷代,楊勝偉扛起了恩施玉露傳統製作技藝傳承的「大旗」。
在茶企親身示範恩施玉露茶的製作過程;在茶園講授鮮葉的採摘技術;在學校為學生進行茶藝演示;在旅遊景點現場製作恩施玉露茶。傳承路上不僅讓技藝留下,更是「桃李滿天下」,五十多年來,培養茶葉專業學生1080名,其中掌握恩施玉露傳統製作技藝者392人,培訓茶葉企業恩施玉露製作技術工人196人。
為更好讓玉露茶的傳統製作技藝得到傳承,恩施市多措施讓技藝「留下」,2014年,恩施市公開選拔「恩施玉露」茶傳統製作技藝第三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9月國家級「非遺」項目「恩施玉露製作技藝」傳承基地及恩施玉露博物館在芭蕉鄉「迎客」。2016年,在新型職業農民茶葉生產經營培訓中,將玉露茶製作納入培訓內容。恩施市也組織多次活動,讓「恩施玉露」技藝傳承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保住歷史留下的「財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彥睿 通訊員伍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