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面世以來,就成為世人的寵兒。1686年,創製不久的恩施「玉綠」被徵為官衙禮品,並作土貢進貢到朝廷。1862年前後,「玉綠」由吳永興商號銷往漢口,成為都市的消費新寵。1938年開始,恩施玉露銷往重慶等地,成為陪都達官貴人的高級飲品。後銷往襄樊、光化、豫西等地。1945年,恩施玉露銷往日本。新中國成立後,更是一時風光無兩,成為湖北的名優茶。但在1984年,隨著茶葉市場放開,有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擾亂市場,導致恩施玉露身價大減。
近年來,人們重新認識到恩施玉露的品牌價值,經過多年的努力,恩施玉露成了東湖茶敘的國飲,恩施玉露的品牌價值由2009年的1.87億元提高到了現在的18.07億元。
製作恩施玉露茶。
立早硒茶公司的茶葉基地。
玉露復興:重新爭奪市場的老品牌
經歷過輝煌後,由於一系列原因,玉露從市場銷聲匿跡。但在玉露最低潮時,一些人認識到了玉露的價值,嘗試恢復其品牌,但效果並不理想。
1998年,廣東客商丁洪山在恩施考察恩施玉露後,於當年7月在恩施成立湖北恩施玉露茶葉有限公司,從事恩施玉露的加工銷售。但因該公司未能有效啟動市場,只一年時間就倒閉了。這一結果令人唏噓,對恩施玉露品牌的恢復影響巨大,此後5年時間再沒有人投資玉露。
2005年,江蘇常州人張文旗和一群年輕人來恩施旅遊,看了芭蕉的茶園、深入了解恩施茶葉產業的歷史和產業優勢後,毅然放棄了當時紅火的房地產行業,決定投資茶葉產業,打造恩施玉露品牌。當年12月31日,他組建了恩施市潤邦國際富硒茶業有限公司,傾力打造恩施玉露。從此,恩施玉露走向了復興之路。
「那個時候,武漢的茶葉市場賣的都是川茶,我們這個雖然是老品牌,但根本進不去。」張文旗說,這樣一個有著輝煌歷史的老品牌的茶葉,對於當時的市場來說卻是一個新面孔。
雖然復興市場很難,但自潤邦茶業公司自成立之日起,他們就把恩施玉露恢復和品牌打造作為企業發展的第一要務。公司2006年開始專業化生產恩施玉露,並進行傳統技藝與機械化製作試驗,公司參與了《恩施玉露生產湖北省地方標準》起草和恩施玉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評審工作。2007年4月,由公司主持的「恩施玉露新工藝、新技術研究」項目獲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鑑定,加工技術已達國內先進水平。2008年,公司主持實施「恩施玉露茶機械化與連續化加工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建成中國第一條蒸青針形綠茶連續化生產線。後來,該公司在全國各地進行一系列的推廣宣傳,玉露被人們重新認識。
潤邦成為恩施玉露復興的一個縮影,不斷有人加入到品牌復興大軍中來。
商標之爭:7年官司「搶回」13億品牌價值
2007年,恩施市將恩施玉露作為名片開始打造,名氣也開始提升。然而,這樣的品牌讓人動起了心思。當年從註冊商標開始,湖南長沙的一家公司從中作梗。一次官司,兩次官司……恩施玉露商標註冊可謂歷盡艱辛。
地理標誌商標是標示某商品來源於某地區,並且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徵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誌,申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是目前國際上保護特色產品的一種通行做法。2008年5月,剛成立的恩施玉露茶產業協會正式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提出「恩施玉露ENSHIYULU及圖」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申請。
2009年3月27日,「恩施玉露ENSHIYULU及圖」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公告發出。但在恩施玉露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在初審公告期滿前5天的2009年6月22日,湖南省嶽陽市北港茶廠以「恩施玉露ENSHIYULU及圖」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與引證商標「玉露」近似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提出異議。協會收到商標代理機構轉來的《商標異議答辯通知書》,這時才知道湖南岳陽市北港茶廠註冊有「玉露」商標。
後來,雙方不服從調解,直接對簿公堂。2012年9月14日,法院開庭審理,一審判決,恩施玉露茶產業協會贏了官司。但是隨後對方走上了無休止的上訴之路。
時任恩施市農業局分管茶葉副局長、恩施玉露茶產業協會管理人員之一的蘇學章,是整個案件的親歷者和參與者,他對此感受頗深。
「我們剛開始沒有什麼經驗,但後來隨著事情的深入,我們全面掌握了對方的情況,完全能夠從容應對。」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蘇學章感慨萬千,在他看來,當時恩施玉露茶產業協會在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都還有一個擔憂,就是作為被告的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是否會認真對待,因為這場官司的輸贏對他們來說無關緊要,而對恩施市則關係恩施玉露的生死存亡。
後來經過多次開庭審理,2016年7月10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對方公司的上訴,強制維持原判。恩施玉露的商標之爭落下帷幕,而此時距離第一次爭議開始,已經悄然過去了7年。
2011年,浙江大學CARD農業品牌研究中心和《中國茶葉》雜誌共同組成的課題組,對恩施玉露價值進行評估後表明,恩施玉露品牌價值達到4.06億元。2012年,其品牌價值達到5億元;2013年,達到6.81億元;2016年,更是達到13.28億元。商標官司的最終勝利,讓玉露品牌牢牢地握在了恩施人民手中。
保障品質:讓玉露品牌永葆活力
2006年,茶葉產業已成恩施市第一大農業支柱產業,茶葉基地面積近14.91萬畝,產量4397噸。恩施市確定把恩施玉露作為城市名片打造,使其成為恩施市的產業亮點。但是,怎樣才能夠讓這個品牌持續健康發展?
「想要這個品牌永葆活力,光靠量的發展肯定不夠,我們還是要回到品質的發展上來。以品質來讓品牌的競爭力更強。」恩施立早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章開普說。
立早硒茶公司於2009年成立,他們在屯堡鄉擁有500畝的茶園基地。他們的基地與別人的有所不同,他們基地的茶樹當年是用茶籽種出來的,後來由於疏於管理,茶樹就野蠻生長。但是,經過試驗發現,這樣的茶樹加工過後,茶葉品質反倒更好。
在立早公司成立之初,章開普就請來多位恩施玉露技藝的傳承人,這些傳人堅持用傳統工藝進行製作,始終將茶葉的品質放在首位。經過幾年的發展,公司的產值達到了5000萬元。接下來,章開普計劃進一步減少對基地茶園的人為幹擾,讓茶葉自然生長,從源頭保證茶葉的品質。
恩施玉露茶產業協會為將這個品牌保護好,也將保證茶葉品質放在首要位置。現任協會的會長張文旗介紹,協會將聘請業內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負責審定行業標準、茶葉質量,對生產企業進行審核;另外協會將聘請律師,對於市場上那些對玉露侵權、濫用品牌的企業和個人進行維權。將來還會聯和執法部門,對市場準入進一步規範,要讓保證茶葉品質的意識注入茶葉生產的各個環節,讓這個品牌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