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科普 | 都是玉露,恩施玉露與日本玉露有什麼區別?

2020-12-13 澎湃新聞

恩施玉露與日本玉露(煎茶)都是蒸汽殺青,日本玉露方法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日本玉露加工機械、工藝流程是按照恩施傳統手工生產玉露的工藝演變而成的,是對中國傳入制茶法的繼承和發展,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一 · 歷史淵源

恩施玉露是中國蒸青針形綠茶,也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保存下來的蒸青針形綠茶。恩施玉露的蒸青工藝盛於唐代,外形製作創製於清代,成名於民國。恩施是巴人的發源地,神農與巴人在清江流域產生交集,茶在這片地方得到利用。在三國或更早的漢代,恩施所處的「荊巴間」有了「採葉作餅」的茶葉加工;唐代的「施州方茶」成為江陵、襄陽一帶的暢銷茶葉商品。

據考證,恩施玉露於清朝乾隆年間,恩施芭蕉黃連溪有一藍姓茶商,壘灶研製。其焙茶爐灶,與當今之玉露茶焙爐極為相似,所制茶葉稱為『玉綠』。1939年,中國茶葉公司恩施實驗茶廠慶陽壩公廠廠長楊潤之在恩施玉綠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完善其茶湯色、葉底綠亮,鮮香味爽,外形色澤油潤翠綠,毫白如玉,故改名為恩施玉露。

1900年前後,因茶葉發家的芭蕉吳永興商號創始人吳光華的女婿藍盛松開始為吳家加工「玉綠」,吳永興商號與日本有大宗生漆、桐油貿易,貿易雙方相互往來,「玉綠」也到了日本。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湖北省府西遷至恩施;1939年,中國茶葉公司在恩施設立實驗茶廠;1942年,湖北平價物品供應處在恩施多地設立制茶所,1938年-1942年為恩施州茶葉生產出口盛期。

1937年,日本茶商清水俊二曾帶日本「玉露」製作工具到恩施,可惜因戰爭沒有任何結果,其子清水康夫亦多次到恩施尋訪,在1995年第二次考察恩施後題詞:「恩施玉露,溫故知新」,飽含著對恩施玉露尋根問祖之意。日本茶葉專家松下智到恩施考察回國後,注《中國名茶の旅》一書,載明;「恩施玉露有極好的香氣,並且其濃鬱的味道比起日本的玉露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 · 茶園的栽培管理與採摘

恩施玉露選用自然環境下生長的露天茶園,在茶樹停止生長後修剪封園並施用越冬基肥,春季茶芽萌動達到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的採摘標準後即可採摘。恩施玉露對採制的要求很嚴格,手工採摘,鮮葉嫩度、鮮度、勻度和淨度好,完整。

日本玉露的鮮葉原料來自覆蓋後的茶園,茶園在發芽前20天,搭起稻草、蘆簾等遮陽物,阻擋陽光,將新稍進行採摘。

三 · 加工工藝

恩施玉露和日本玉露都是經蒸汽殺青而製成,加工工藝如下:

恩施玉露:鮮葉攤放 蒸青 扇幹水汽 剷頭毛火 揉捻 鏟二毛火 整形上光 焙乾揀剔

日本玉露:鮮葉攤放 蒸青 抖烘 迴轉揉 中揉 精揉 焙乾揀選

具體區別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蒸青時間不同

在恩施玉露傳統製作工藝中,蒸青時間一般控制在40-50秒左右,當鮮葉失去光澤,葉質柔軟,青氣消失,茶香顯露即可。

日本玉露茶製作蒸青鮮葉投放量比恩施玉露要少得多,而蒸汽量增多,蒸青時間縮短,約15-20秒。

-2-抖烘與炒頭毛火

恩施玉露在鮮葉經過蒸汽殺青後,要扇涼,降低葉溫和蒸發表面水分,在蒸青鮮葉扇涼之後,恩施玉露茶的加工工序叫炒毛頭火,將2-3kg扇幹水汽的蒸青葉,投放在溫度140℃焙爐盤面上,雙手迅速捧起茶葉高拋抖散,蒸發水分,時間需要12-15分鐘,以茶坯葉色暗綠,葉片主脈發黃,嫩莖滿布著細密的褶皺,即「雞皮皺紋」,手捏茶坯,茶葉不相互粘連成團,含水量在58%左右。炒毛頭火葉下爐之後,迅速薄攤,散熱冷卻,時間30-40分鐘。

日本玉露茶製作有一個抖烘的工序,在烘茶器的烘罩上用手不斷抓起蒸葉,舉高到30-45釐米處,左右來回的把茶葉抖下,只是抖烘工序溫度比較低,35℃左右,而時間則比較長,需要30-40分鐘,至茶葉減重率為32%左右。

-3-兩者揉捻程度和時間不同

恩施玉露揉捻方式是迴轉揉和對揉。迴轉揉:兩手握住適量茶葉,在焙爐盤上,如滾球一樣從左向右或從右向左始終朝一個方向周而復始地滾團揉。對揉:2人或4人甚至6人對站在焙爐兩邊,雙手推揉茶團。相對站立操作,應協調動作,如推石磨一樣,你往我返配合推揉,使茶團成一圓柱狀,在爐盤上滾轉。迴轉揉和對揉交替操作,適當夾以鏟炒和拋抖,解散團塊,揉捻後成條率達85%以上。焙爐盤面溫度95-100℃,揉捻時間需要30-40分鐘左右,揉捻程度為茶葉形成條索,含水量50%左右,細胞損傷率在45-50%為宜。

日本玉露茶的揉捻次數多,揉捻時間長,時間在120-150分鐘左右。迴轉揉、中揉中的滾揉和精揉中的擺揉其作業方式均非揉即搓、非搓即擦;多次而又往復的揉、搓、擦式的機械作用,勢必加重其揉捻程度,提高了細胞破碎率。

-4-鏟二毛火是恩施玉露獨有工序

鏟二毛火,是恩施玉露的獨有工序。是繼續蒸發水分,揉細、卷緊條索,初步整理形狀。在100-110℃的焙盤上投放約3-5kg揉捻葉,兩人對站焙爐兩邊,兩手手心相對,如捧球一樣,兩人動作協調一致,左右來回揉茶,使茶坯成團隨手如滾球般翻動。動作由慢至快,並隨時將散落在爐盤邊的零星茶葉收攏,使其受熱受力均勻,鏟炒8-10分鐘,當茶條呈墨綠色、嫩梗呈黃綠色,手握茶條互不粘連,不成團,條索尚為緊結,含水30-35%,柔軟而稍有刺手感為適度,下葉攤放30分鐘左右。

日本玉露茶製作過程中,沒有炒二毛火工序,這一蒸發水分的過程,主要是在迴轉揉的過程中實現,迴轉揉的溫度一般在90℃左右,時間在40-50分鐘;日本玉露採取的是中高溫緩慢減少水分來達到乾燥茶葉的目的,恩施玉露採用的是高溫短時間迅速蒸發水分來達到乾燥茶葉的效果。

-5-兩者整形上光的手法不同

恩施玉露的整形上光稱為搓條,是恩施玉露勻整、緊圓、挺直、翠綠、光滑、油潤外形的關鍵工序,由單人手工完成。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懸手搓條。取鏟二毛火葉0.8-1.0kg,放在爐溫70-80℃的焙爐盤上,兩手掌心相對,懸空捧起茶葉,右手朝前,左手向後,不斷地順著一個方向搓轉茶葉。搓動幅度不可過大,直到茶條呈細條長圓形,色澤油綠。茶條含水量為25%-30%時,轉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為依託搓茶。採用「摟」、「搓」、「端」、「扎」四種手法搓制上光,直至適度。在整形上光過程中,搓茶用力原則:輕一重一輕。第一階段懸手搓用力應輕,當轉入第二階段依託搓後,前期茶坯約八成幹,茶條互不粘連時,要用力搓條,使茶條緊細挺直。到茶條達九成幹時,應減輕搓力,藉以焙乾,固定外形,謹防搓斷茶條和茶葉色澤變灰(俗稱跑光)。整形上光過程約70-80分鐘,茶葉含水量以7%-8%為適度,手捻茶葉能成末,梗能折斷,就可下爐。

日本玉露的做形是在整個揉捻過程中完成的,揉捻的溫度隨著揉捻的程度不斷變化,一開始要保持在90℃左右,後來逐漸下降到50℃,但隨著茶葉揉捻乾燥程度的變化,溫度又會略有升高,保持在60-70℃之間。完成後,葉子的乾燥程度將達到9成左右,外表呈現出油綠色,條索扁直。

四 · 幹茶色澤

恩施玉露:條索緊細勻整,緊圓光滑,勻齊挺直,形如松針,白毫顯露,色澤蒼翠潤綠,幹茶清香或慄香。

日本玉露:條索扁直,綠幽光亮,色澤翠綠或墨綠,大多玉露細碎,葉片完整度不高,幹茶海苔香。

恩施玉露 日本玉露

五 · 衝泡與品飲

恩施玉露:衝泡溫度80-85℃,葉底完整,嫩勻明亮,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爽甘醇,香氣清香、花香,香氣清高持久。

日本玉露:衝泡溫度較低,在55℃左右,葉底細碎,潤綠明亮;湯色綠幽,滋味鮮純,香味似海苔。

恩施農科院茶葉研究所 崔清梅

參考文獻

[1] 楊勝偉.恩施玉露[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2] 漫談日本茶[J].西北園藝(綜合),2017(07):46.

[3] 黃立人.日本玉露茶的製法[J],茶業通報,1983:43-45.

[4] 陳剛.日本煎茶工藝技術特點的分析[J],茶業通訊,1999(1):21-24.

[5] 林安丹.日本煎茶的製作及啟示[J],福建茶業,2004(3):15.

往期精彩:

茶科普 | 一年之際在於春,茶園病蟲在預防!

茶科普 | 西湖龍井的品質特色

茶科普 | 一斤碧螺春真的有五萬個芽頭麼?

茶科技 | 幾種茶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

原標題:《茶科普 | 都是玉露,恩施玉露與日本玉露有什麼區別?》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恩施玉露與日本玉露有什麼不同,從文化就已經開始產生差異
    茶道文化的蛻變過程中,茶的加工依然保留了唐宋年間流傳下來的蒸青工藝。這種工藝隨茶傳入日本後,一直沿用至今天,在中國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便是這「恩施玉露」了。與「恩施玉露」同名所用的便是這日本「玉露」,像是兩個遠方親戚一樣,隔著彼岸,今天我就來說說這兩種茶葉有什麼不同。
  • 恩施玉露和其它綠茶有什麼區別?
    假如,同時將一杯恩施玉露和一杯其它綠茶放到你的面前,你能喝出它們二者的區別嗎?如果能,那這個區別就是恩施玉露和其它綠茶的區別——開個玩笑,諸位看官們不要介意。應該這麼說,恩施玉露與市面上絕大部分綠茶最大的區別在於兩者制茶工藝的不同。
  • 恩施玉露
    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湖南農業大學教授施兆鵬為恩施玉露題字:「恩施玉露、茶中極品」;日本茶師清水康夫到恩施考察茶葉生產時題字:「恩施玉露、溫古知新」。  歷史發展  恩施玉露 是中國傳統名茶。自唐時即有「施南方茶」的記載。明代黃一正《事物紺珠》載:「茶類今茶名……崇陽茶、蒲圻茶、圻茶、荊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
  • 日本的玉露是什麼茶?
    大家都知道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歷史,這是許多國家都認為的不爭的事實。隨著茶文化的推廣傳播,越來越多國家的人們愛上喝茶,也成為了許多國家中較為傳統的大眾化的飲料,日本就是這樣的,開始於我國唐朝。
  • 恩施玉露茶
    首屆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論壇18日在北京舉辦,經品牌價值評估課題組評估,恩施玉露品牌價值為1.87億元,恩施富硒茶品牌價值為0.12億元。近年來,在發展茶葉產業上,恩施市堅持「整合品牌成大器」的理念,把恩施玉露作為該市「三張名片」之一全力打造,今年成效開始顯現。3月28日在武漢成功舉辦「湖北第一歷史名茶」恩施玉露授牌儀式暨新聞發布會,6月28日恩施玉露地理標誌產品證明商標註冊公告發布。據專家介紹,這次品牌價值評估,將推進以恩施玉露為主的恩施富硒茶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重要作用。
  • 蒸青綠茶,恩施玉露
    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眾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樹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制成品,烏潤肥壯,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讓奉召入京,謁見禮部侍郎方苞,並把這種茶葉送給方苞,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送內廷,皇上飲後大加讚譽,垂問堯陽茶史,因此綠潤如露,味香形美,賜名「玉露」。
  • 恩施玉露是什麼茶?其功效作用又有哪些?
    恩施玉露屬於綠茶,產於湖北恩施市南部的芭蕉鄉及東郊五峰山,曾稱「玉綠」,因其香鮮爽口,外形條索緊圓光滑,色澤蒼翠綠潤,毫白如玉,故改名「玉露」。  恩施玉露的產地 :恩施玉露產於湖北恩施市南部的芭蕉鄉及東郊五峰山。
  • 恩施玉露茶好喝嗎,恩施玉露茶怎麼樣測評
    這就是傳說中的現國內唯一保留古法制茶工藝的"恩施玉露"吧。硒,一種有益健康的稀有元素就得天獨厚的富含其中。先迫不急待地曬出兩杯清澈明亮的玉露茶湯,茶色如珀、鮮亮如玉,這就是恩施玉露茶綻放出的汁露與芬芳。試用過程與體驗衝泡前先取了一透明杯子,為的是更好的觀其形色。
  • 湖北恩施特產 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產於湖北上西南部的恩施州芭蕉侗族鄉,是富硒綠茶,是中國傳統名茶,是湖北第一歷史名茶,以前曾叫「玉綠」,後改為玉露。在1945年,恩施玉露外銷日本,從此「恩施玉露」就從地方特色茶開始揚名於世。恩施玉露在2007年3月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恩施的芭蕉侗族鄉也被譽為「湖北省無性系良種茶葉第一鄉」。恩施玉露是中國罕有的傳統蒸青綠茶,主要是採用蒸汽殺青的工藝製作而成,工藝複雜要求嚴格,一般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日本在唐代時傳回國的就是蒸青制茶法。
  • 恩施玉露茶中國唯一倖存的蒸青綠茶
    「玉露」之名恩施玉露,發源於現恩施市芭蕉鄉一帶,相傳於清康熙年間,恩施芭蕉黃連溪有一蘭姓茶商,壘灶研製,所制茶葉,外形緊圓、堅挺、色綠、毫白如玉,故稱「玉綠」。到晚清至民國初期,為茶葉發展興盛時期,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管茶官楊潤之,改鍋炒殺青為蒸青,其茶不但茶之湯色、葉底綠亮、鮮香味爽,而且使外形色澤油潤翠綠,毫白如玉,格外量露,故改名為《玉露》。1945年外銷日本,從此「恩施玉露」名揚於世。  恩施玉露 產地
  • 品牌打造,讓恩施玉露馳名中外
    恩施玉露面世以來,就成為世人的寵兒。1686年,創製不久的恩施「玉綠」被徵為官衙禮品,並作土貢進貢到朝廷。1862年前後,「玉綠」由吳永興商號銷往漢口,成為都市的消費新寵。1938年開始,恩施玉露銷往重慶等地,成為陪都達官貴人的高級飲品。後銷往襄樊、光化、豫西等地。1945年,恩施玉露銷往日本。新中國成立後,更是一時風光無兩,成為湖北的名優茶。
  • 名茶介紹——恩施玉露
    就如同崇山峻岭包圍著的土苗風情一樣,恩施玉露也一直「猶抱琵琶半遮面」:無論是傳說中康熙年間的發源,還是歷經滄海桑田的風霜洗禮,到現今恩施市著力打造的「三張名片」之一,都充滿著神秘的傳奇色彩,只有探根究底,細細品讀,方能體會她的味道。
  • 綠茶界的輝騰——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用冷水也可以泡,夏天的時候你想喝茶了就可以用一瓶礦泉水,一點恩施茶就可以泡茶喝,我來演示一下。」4月26日,在直播間裡,恩施市副市長楊凱軍開始了他的帶貨之旅。恩施,地處湖北省西南部,有著"世界硒都"的美譽,是湖北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區。如果說輝騰是汽車界中低調中不失尊貴的典範,那麼恩施玉露就是綠茶界的輝騰,獨一無二的存在。恩施玉露是我國保留下來的一種蒸青綠茶。其製作工藝及工具很是古老,與陸羽《茶經》所載相似。像日本的制茶法,依然是沿用蒸青。
  • 富硒茶—恩施玉露的衝泡方法和技巧
    恩施玉露茶產於世界硒都--湖北恩施。恩施的全稱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在巴蜀與漢江之間,北面有長江三峽為屏,南面與張家界相呼應。恩施玉露茶,發源於現恩施市芭蕉鄉一帶;相傳在清康熙年間,恩施芭蕉黃連溪有一蘭姓茶商,壘灶研製,所製做的茶葉,外形緊圓,堅挺,色綠,毫白如玉,被稱之為「玉綠」。「玉綠」顧名思義:是一款綠茶。
  • 恩施玉露:越來越響亮的城市名片
    時間,賦予恩施玉露厚重5月21日,恩施市芭蕉鄉黃連溪村的群山被雲霧環繞,山上滿眼蒼翠,這裡到處有長勢良好的茶園及加工茶葉的工廠。恩施玉露創始者藍氏家族曾有好幾代人都在這裡生活。綠是這種茶的顯著特點,這種茶接近鮮葉的自然綠,是鮮活的綠,玉露工藝的雛形就這樣誕生了。後來,藍氏族人為了提升茶葉的品質,數次搬遷新居。現芭蕉鄉黃連溪村仍有藍家的遺蹟,高坎大屋猶存,當年的盛景仍可窺見一斑。1938年,中國茶葉公司建成恩施實驗茶廠,湖南長沙人楊潤之出任廠長,正式將玉露的工藝固定了下來。
  • 恩施玉露——中國唯一倖存的蒸青綠茶
    到晚清至民國初期,為茶葉發展興盛時期,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管茶官楊潤之,改鍋炒殺青為蒸青,其茶不但茶之湯色、葉底綠亮、鮮香味爽,而且使外形色澤油潤翠綠,毫白如玉,格外量露,故改名為《玉露》。1945年外銷日本,從此「恩施玉露」名揚於世。  恩施玉露 產地
  • 關於恩施玉露的一點簡單介紹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都是少有的蒸青綠茶——恩施玉露,理應在茶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產地:恩施玉露產於湖北恩施市南部的芭蕉鄉及東郊五峰山。由來:據傳清朝康熙年間,恩施芭蕉黃連溪有一位姓藍的茶商,他自壘茶灶,親自焙茶,因制出來的茶葉外形緊圓挺直,色綠如玉,故名恩施玉綠。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在玉綠的基礎上,研製出的綠茶香鮮味爽,毫白如玉,因其白毫格外顯露,故改名為恩施玉露。
  • 玉露、煎茶、抹茶、到底是什麼茶?
    貴茶歐標抹茶茶園在日本基本只產綠茶,日本綠茶分為煎茶、玉露、抹茶等類型,這些茶又被稱為「不發酵茶」,即茶葉採摘後不經發酵,直接殺青、揉捻、乾燥、烘乾。但因栽種方式、蒸製時間、揉捻次數等不同,造就了各種風味完全不同的茶品。煎茶是日本人的口糧茶,產量佔八成煎茶始於中國,《茶經》的問世,標誌著中國茶道的誕生,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國煎茶道的傳統,如煎茶道和茶具都有一套完整的體系,這也是我們最常聽說的日本茶道之一。煎茶的茶葉是露天種植,區別於玉露、抹茶的遮蔭覆蓋。
  • 茶名中的故事——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初聞其名,便感覺這是款有故事的茶,果不其然。恩施玉露,是我國傳統名茶,發源於現恩施市芭蕉鄉一帶,自唐朝起便有「施南方茶」的記載,明代黃一正《事物紺珠》載:「茶類今茶名……崇陽茶、蒲圻茶、圻茶、荊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
  • 湖北恩施培育玉露茶產業助脫貧
    原標題:綠色資源 村民共享 本報武漢6月19日電 (範昊天、汪盛松)「這陣子,我的微信朋友圈被鄉親們發的恩施玉露茶刷屏了,今年玉露鮮葉價格又要『創新高』了。」6月18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屯堡鄉花枝山恩施玉露茶葉基地,土家姑娘湯宗萍一邊採摘茶葉一邊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