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樂鍛造千錘百鍊敲出銅鑼「好聲音」

2020-12-12 華龍網

    千百年來,在柚鄉大地,每逢節日盛會、開業慶典、生日禮儀、婚喪嫁娶等,人們總愛敲鑼打鼓來渲染氣氛。此外,人們還根據生產勞動、生活的需要,即興在院壩、田間地頭進行演奏娛樂,前人更是有「蜀人朝山,鑼鼓喧天」之說。

許國祥將製作完成的銅鑼掛在牆上。

    銅樂鍛造這一傳統的鍛造手藝,伴隨著民間音樂的發展,幾經興衰。時至今日,能夠做出「合格產品」的民間銅鑼鍛造藝人已經屈指可數。袁驛鎮柳河村的許國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手藝精湛的他不僅得到了廣大用戶的認可,更是憑藉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成為了銅樂鍛造唯一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近日,記者來到袁驛鎮,走進許國祥的鍛造作坊內。已經58歲的他正坐在火爐旁,認真地敲打著一面即將完成的銅鑼。伴著叮叮噹噹的敲打聲,許國祥向記者講述了他用純手工工藝,讓傳統的民間樂器——銅鑼發出「好聲音」的故事。

買家向秀生正在試音。

    鍛造工藝 傳承百年

    「小時候聽老一輩人說,我的祖爺爺就已經開始做銅鑼了。」許國祥介紹。他的祖籍原在忠縣,因為生活所迫,爺爺帶著一家人逃難至梁平。逃難過程中便是憑藉鍛造手藝維持生活。在梁平安家落戶後,這個手藝也一直是養活一家老小的重要經濟來源。以前,銅首飾、樂器都在做,在文革時期,受到了打壓,慢慢的一些首飾製作工藝都丟下了,到今天只能做些樂器。

    1958年出生的許國祥,是家族的第四代傳人,鍛造手藝傳到他這裡已經有將近150年了。小時候,因為生活條件艱苦,很小的時候就給父親打幫手,16歲便跟隨父親和哥哥一起學習祖傳技藝,或許是在火塘邊和敲打聲中長大的原因,他對樂器製作的方法、要領等方面都有著特殊的感覺,加上他勤奮好學,經過三年多的歷練,他從父親那裡學得了一手好功夫,成為家中子承父業的鍛造師傅。

    「銅鑼,這種看似簡單的打擊樂器,製作起來卻是非常的複雜,千錘百鍛用在它的身上一點不為過。」許國祥介紹說,製造手工銅鑼的工藝流程繁雜,主要包括銅餅鍛造、銅鑼排音、試音和手工拋光。最關鍵的技術是把握「火候」,銅餅燒的溫度高了或太低,都會影響銅鑼的質量。「溫度太高容易碎、溫度太低鑼不響。」而判斷溫度高低是通過觀察銅餅的顏色來實現,主要靠經驗。

    鍛造銅鑼的重頭戲就是銅鑼排音了,這一工序必須舉錘嫻熟,輕重有數,特別是最後一錘極為關鍵,決定著銅鑼音質的好壞,所謂「一錘定音」說的就是其技術的精妙之處。

放棄生意 重操舊業

在火爐邊摸爬滾打了十幾年,許國祥在這期間娶妻生子,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的壓力也隨之而來。

29歲那年,許國祥離開了家鄉,也離開了他熟悉的銅鑼加工行業,遠赴福建學習駕駛技術,從事汽車貨運。20多年來,許國祥一家人一直在福建跑運輸,生意紅火。「跑運輸和加工銅鑼比較,掙錢快得多。」許國祥掙回來的錢讓家人在梁平縣城買了商品房和私家小汽車。

「那20多年,曾經叮叮噹噹的聲音也不時會在耳邊響起。」許國祥說,生活條件逐漸好了起來,但是空閒下來的時候,還是會去想起當年製造手工銅鑼的場景,每年回家探親,總會忍不住敲兩下。

直到父親和哥哥相繼去世後,許多民間樂隊需要手工銅鑼,找不到地方買,電話打到了許國祥的手機上,請他回家鄉加工銅鑼。

「那時候我確實也很糾結。」許國祥笑著說,從經濟效益考慮,他的確捨不得多年打拼下來的生意。然而,鄉親們多次請求,還是讓許國祥動了心。2012年,他把大貨車交給了兒子,自己從福建回到了老家。

在許家院子,那盤熄滅了多年的紅爐,被許國祥重新點燃。祖傳百年的手藝,他再次傳承。

「錢花了可以再掙,但祖傳的手藝丟了就永遠找不回來。」許國祥想通了。

許氏手工銅鑼鍛造重新開張,四川廣安、嶽池和重慶墊江、涪陵等周邊10多個區縣的老顧客,陸續回到許家訂製銅鑼。因為是純手工操作,加工速度非常慢,一天只能加工一個銅鑼,如果晚上加班,最多也就2個,因此,不少顧客住在許家等候,來以前,還得電話預約,否則等的時間更長,還有可能跑空路。

重操舊業以來,還收到過香港和澳門的訂單,都是電話訂貨,快遞寄送。

「老許,我來拿鑼了哦。」記者採訪時,恰逢萬州的民間藝人向秀生來取貨,他記不清是第幾次來這取貨了,已經和許國祥是老朋友了。

「現在市場上的鑼都是機器鍛造的,雖然便宜但是音質不行,而且還不經用。」向秀生說,之所以會大老遠的來買鑼,完全是衝著許國祥精湛的手藝來的。說著他依次敲擊著前一天剛做好的幾面鑼,音質清脆悅耳,在付了貨款後,向秀生滿意地離去。

傳統技藝 衣缽難承

「鍛造手藝傳男不傳女。」許國祥說,這其實是一句玩笑話,因為大家都知道銅鑼能發出美妙的樂音,但是,銅鑼製造者背後付出的汗水和艱辛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一個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的作坊裡,頂著嗆人的煙塵,拿著錘子敲敲打打,一呆就是一天,從生理條件上來說,女孩不適合從事這個工作。

作為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許國祥對自己的手藝從不保留,他更希望將這項技藝發揚光大。「但是很多年輕人不願學習這些手藝,都選擇外出打工去了。」許國祥說,手工製作又苦又累,關鍵是製作時間長、產量低,經濟收入不高,現在的傳承之路走的很艱難。

不過好在許國祥的兒子和侄子從小都受到了家庭的影響,對鍛造工藝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只是利用業餘時間來學習。「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學,我就會認真的教,一定不能把這門手藝在我這裡失傳了。」

儘管有諸多困難,樂觀的許國祥始終看好原創手工。聊到今後的打算,許國祥有他的想法和思路。包括在保有傳統樣式製作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新樣式的開發和創新,將銅樂鍛造的生產延伸到旅遊產品、藝術品和紀念品的開發上來,創作出更加精湛的響器產品。

「下一步,我準備註冊個屬於我的商標,在我生產的手工銅鑼打上獨有的烙印,讓更多的人了解手工銅鑼製造工藝。」許國祥說。(記者 姚鵬)

相關焦點

  • 敲出銅鑼最強音——訪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年復一年,許國祥千錘百鍊敲出銅鑼最強音。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新華網重慶3月31日電(葛琦 張常偉)「噹噹當」……一陣陣敲打聲從許國祥的鍛造作坊中傳來,一面嶄新的銅鑼即將完成。今年62歲的許國祥是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重慶市級非遺傳承人,火爐、火鉗、金櫈、車床、模具……祖輩傳下來的工具是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由於常年燒煤,鍛造作坊的牆壁被燻得黢黑,許國祥卻樂在其中。一聲聲敲打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讓清脆明亮、悅耳動聽的梁平癩子鑼鼓得以良好傳承。
  • 千錘百鍊銅鑼「匠心」 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梁平銅樂鍛造技藝是一門傳統的民間手藝,也是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至今日,能夠做出銅鑼樂器的鍛造藝人屈指可數。今(31)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市梁平區了解到,在重慶市梁平區袁驛鎮柳河村六組,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一直堅守和傳承著這項技藝,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也讓更多人對這項傳統技藝有了深刻的認識。
  • 懷來:小銅鑼敲出河北製造「好聲音」
    7月18日,懷來縣鑼廠工人師傅在燒制銅鑼。通訊員孫慧軍攝影報導7月18日,懷來縣鑼廠工人師傅在拋光銅鑼。懷來縣鑼廠在延續傳統制鑼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生產的戲劇鑼、鑔,民間鐃、交響樂軍鑔等400多個品種型號的銅響樂器產品遠銷歐洲、東南亞等40餘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達1500多萬元,為當地群眾提供了100多個就業崗位。 通訊員孫慧軍攝影報導7月18日,懷來縣鑼廠技術人員測試銅鑼音質。
  • 洛江「十音銅鑼」製作後繼乏人 亟待傳承
    十音銅鑼,一種南音演奏的器樂,經歷了四百多年的歷史後,如今卻後繼乏人,陷入亟待搶救的境地。十音銅鑼是由10個酷似帽型的銅鑼組成的器樂,是明朝時期洛江羅溪人黃瑞臺研究發明的,據說當時在全國可稱得上是絕無僅有。
  • 黃陂六指銅鑼的非遺傳承,製作過程中最少要錘打上萬次?
    銅鑼,作為民間廣為流行的打擊樂器,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源於西漢,廣泛流傳於民間和戲曲舞臺上,是進入西洋管弦樂隊的第一件中國樂器。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道有著悠久的制鑼歷史,製作工藝精湛,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辣椒大王」種創意,一聲銅鑼敲響特色屋場
    深挖本地文化,走出鄉村旅遊發展新路     「南鄉出煤炭、西鄉出小旦、東鄉出蠻絆、北鄉出布擔,要看花鼓戲《打銅鑼》原型,請到這裡來……」上午11點,第二站鎮頭鎮「銅鑼之鄉」甘棠村,15位觀察團成員細聽該村黨總支書記潘洲介紹,環顧四周,銅鑼文化牆、蔡久和林十娘雕塑,讓各位「看官」目不暇接。
  • 泉州洛江:「十音銅鑼」製作技藝傳承400多年
    用來化銅的熔爐溫度高達1100℃左右,化好的銅水仿佛熾熱的巖漿傾瀉而下,黃金城說,沒有經驗的話很容易被燙傷。其中有一種為「十音銅鑼」,它聲調柔和,美妙動聽,是南音不可或缺的一種銅樂器,這門「十音銅鑼」製作技藝也是全國絕無僅有的。目前,這門製作銅鑼的技藝已經傳承了400多年,由第十四代傳人黃金城繼續傳承。近日,記者來到泉州銅鑼廠,了解其背後的故事。 「叮叮噹噹……」記者剛到泉州銅鑼廠門口,廠房內就傳出打銅的聲音和銅鑼響起的聲音。
  • 隆回縣800面銅鑼齊敲驅火魔
    (原標題:隆回縣800面銅鑼齊敲驅火魔) 紅網時刻11月8日訊(通訊員
  • 最古老的法器,最療愈的聲音|銅鑼
    銅鑼聲音低沉、洪亮,餘音悠長持久。輕錘空靈、綿長,重擊響亮、震撼,穿透力強,感染力足。既可演奏悲涼悽楚,又可重現緊張壓抑,還可療愈身心靈。鑼是古代濮人和駱越人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發源地在廣西、雲南、四川一帶。秦漢南擴後,銅鑼開始向內地流傳,公元前6世紀前方至中原。
  • 泉州傳統民間技藝——十音銅鑼鍛制技藝
    泉州洛江區羅溪的十音銅鑼鍛制技藝,在全國可稱得上是絕無僅有,是一種歷史悠久,並且限於家族內部傳承的特種技藝,同時也是一種依附於民間音樂的發展而存在的特色技藝。  所謂十音銅鑼分別由10個內徑8公分、外徑11公分、厚度約1毫米的帽型銅鑼組成,按一定的要求排列,用琵琶線穿掛在一個特製的有十個空格的木架子上。
  • 臺灣「銅鑼達人」吳宗霖 用藝術感受到銅鑼靈魂
    記者慕名前去採訪,拾階而上,但見長長的水泥欄杆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銅鑼。在院子裡、涼亭裡和屋子裡,全是銅鑼。最大銅鑼為167公分,最小的如拳頭那麼大,製作的銅鑼數量已超過6000多面。吳宗霖今年50多歲,長的很儒雅。記者走進院子,恰巧一位日本音樂家在臺灣大學音樂系教授的陪同下,正在觀看他的敲鑼表演。涼亭裡的風鑼輕輕敲下,就傳出風聲、雨聲、潮水聲,由遠而近。
  • 福建泉州「十音銅鑼」製作技藝傳承人堅守四百年傳統手藝
    【解說】在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有一家「泉州雙溪銅鑼廠」,一直以來堅守著傳統工藝,為泉州的戲曲藝術發展默默貢獻力量。10月28日,記者驅車前往洛江區羅溪鎮八峰工業區,探訪這一「泉州老字號」。  【解說】在銅鑼廠的廠房內記者看到,幾位工人師傅頂著高溫操作空氣錘,對燒得通紅的銅片進行鍛打。
  • 中國銅鑼
    契訶夫在信中祝蘇沃林一路順風,順便提了個請求:「歸國時,請在柏林替我買一面中國銅鑼,如果它的價格不超過50馬克」。(1897年5月26日)俄羅斯的讀者讀了這封信,可能會對信中傳達出的這樣的兩個信息感到興趣:一,作家契訶夫也有手頭不寬綽的時候;二,幽默家契訶夫有時也會說些「不雅」的笑話――用「我的財政部長是個陽痿患者「來說明自己的經濟窘迫。
  • 三年磨礪 「小小銅鑼」敲出素質教育碩果纍纍
    12月21日晚,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李小林,惠農公益基金會部分理事監事,市委常委、紅安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餘學武等縣領導齊聚李先念故居桂花園映山紅演播大廳,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實驗小學「小小銅鑼藝術團」成立三周年「藝苑芬芳,快樂成長」迎新年匯報演出。
  • 千棰打鑼一棰定音的技藝,是長子縣西南呈銅鑼製作的一項非遺傳承
    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西南呈的銅鑼遠近聞名。至今已經擁有1000多年的歷史。經過世代相傳,它已經走出長治,走出山西,走向世界。銅鑼是一種屬於金屬類的打擊樂器,廣泛的應用於戲曲音樂、舞蹈音樂和傳統的吹打樂中。
  • 收藏:大哥10萬元買一銅鑼,鑑定是明代的,估價後站不穩
    收藏:大哥10萬元買一銅鑼,鑑定是明代的,估價後站不穩這一期的收藏,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位大哥與他收藏的銅鑼的故事。大哥說這個銅鑼叫狀元鑼,在古代的時候,是考上狀元才敲的鑼,大哥自認為這是元代的銅鑼,那麼這究竟是不是元代的狀元鑼呢?最重要的是它能不能值10萬塊錢呢?專家說,鑼不是中國的特產,它是兩千多年以前由其他地方傳到了中原,到了宋元以後,鑼就上了大堂,和喜慶的日子就交接到了一起。大哥說這面鑼是元代的,我們先聽專家斷一斷它的年代。
  • 來傳藝 看林烈旗製作銅鑼
    銅鑼大師林烈旗(右)和哥哥林烈鍾,在傳藝中心示範手工銅鑼的製作方法。記者王燕華/攝影  宜蘭人林午的銅鑼聞名全臺,他兒子林烈旗繼承父業,也因打得一手好銅鑼,獲得薪傳獎,更製作400公斤的超級大銅鑼,在金氏世界紀錄上留名。
  • 散文*神奇的銅鑼
    他卻一邊拭著汗水,忙著篩面,一邊給我講了這麼一個離奇的故事:先前,寺院裡住著幾個道士,他們有一件稀世珍寶——銅鑼。這銅鑼可神奇啦!僧人慾吃什麼飯食,為首的高擎銅鑼,重敲一下,霎時,山珍海味,瓊漿佳饌,無所不有,於是群僧團坐,細品細嚼;欲穿什麼衣服,就輕敲兩下銅鑼,片刻,綾羅綢緞,錦衣繡服,無所不備,於是眾僧盡需,拂袖而衣;欲住什麼房子,則不輕不重敲三下,須臾,宮殿樓閣,亭臺館榭,無所不至,於是諸僧隨欲,幽哉遊哉……從此,我每每想得到這麼一個銅鑼,讓家鄉的父老鄉親也過上仙境般的生活。
  • 耒陽:一面銅鑼拯救了一條生命
    紅網衡陽站6月29日訊(記者 石珊 通訊員 資一帆 李愛成)「昨晚要不是村幹部半夜再次敲響銅鑼警醒,我可能就被壓死在裡面了,真的太感謝她們了!」想起6月27日凌晨那驚心的一幕,湖南省衡陽市耒陽大義鎮古塘村村民谷勇英依然心有餘悸。
  • 欣賞| 秘境銅鑼壩
    傳說滇東北有一風水寶地,上古高人留下謁語:「銅鑼一枝花,九股十八椏。誰人葬得它,必出帝王家。」因此歷代風水大師蜂擁前往銅鑼壩「尋龍點穴」,尋找真龍寶地。然而,銅鑼壩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森林密布、雜草叢生、荒無人煙,入其內者或迷失林中不得而出,或被兇猛野獸襲擊而亡,或為瘴氣所傷而病,有全身而退者亦屬幸運,皆無功而返。清朝中後期有起義軍秘密進入銅鑼壩開設銅廠,私鑄銅幣用於戰爭,留下遺址遺蹟,至此方有更多的人進入銅鑼壩打獵、採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