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在柚鄉大地,每逢節日盛會、開業慶典、生日禮儀、婚喪嫁娶等,人們總愛敲鑼打鼓來渲染氣氛。此外,人們還根據生產勞動、生活的需要,即興在院壩、田間地頭進行演奏娛樂,前人更是有「蜀人朝山,鑼鼓喧天」之說。
銅樂鍛造這一傳統的鍛造手藝,伴隨著民間音樂的發展,幾經興衰。時至今日,能夠做出「合格產品」的民間銅鑼鍛造藝人已經屈指可數。袁驛鎮柳河村的許國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手藝精湛的他不僅得到了廣大用戶的認可,更是憑藉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成為了銅樂鍛造唯一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近日,記者來到袁驛鎮,走進許國祥的鍛造作坊內。已經58歲的他正坐在火爐旁,認真地敲打著一面即將完成的銅鑼。伴著叮叮噹噹的敲打聲,許國祥向記者講述了他用純手工工藝,讓傳統的民間樂器——銅鑼發出「好聲音」的故事。
鍛造工藝 傳承百年
「小時候聽老一輩人說,我的祖爺爺就已經開始做銅鑼了。」許國祥介紹。他的祖籍原在忠縣,因為生活所迫,爺爺帶著一家人逃難至梁平。逃難過程中便是憑藉鍛造手藝維持生活。在梁平安家落戶後,這個手藝也一直是養活一家老小的重要經濟來源。以前,銅首飾、樂器都在做,在文革時期,受到了打壓,慢慢的一些首飾製作工藝都丟下了,到今天只能做些樂器。
1958年出生的許國祥,是家族的第四代傳人,鍛造手藝傳到他這裡已經有將近150年了。小時候,因為生活條件艱苦,很小的時候就給父親打幫手,16歲便跟隨父親和哥哥一起學習祖傳技藝,或許是在火塘邊和敲打聲中長大的原因,他對樂器製作的方法、要領等方面都有著特殊的感覺,加上他勤奮好學,經過三年多的歷練,他從父親那裡學得了一手好功夫,成為家中子承父業的鍛造師傅。
「銅鑼,這種看似簡單的打擊樂器,製作起來卻是非常的複雜,千錘百鍛用在它的身上一點不為過。」許國祥介紹說,製造手工銅鑼的工藝流程繁雜,主要包括銅餅鍛造、銅鑼排音、試音和手工拋光。最關鍵的技術是把握「火候」,銅餅燒的溫度高了或太低,都會影響銅鑼的質量。「溫度太高容易碎、溫度太低鑼不響。」而判斷溫度高低是通過觀察銅餅的顏色來實現,主要靠經驗。
鍛造銅鑼的重頭戲就是銅鑼排音了,這一工序必須舉錘嫻熟,輕重有數,特別是最後一錘極為關鍵,決定著銅鑼音質的好壞,所謂「一錘定音」說的就是其技術的精妙之處。
放棄生意 重操舊業
在火爐邊摸爬滾打了十幾年,許國祥在這期間娶妻生子,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的壓力也隨之而來。
29歲那年,許國祥離開了家鄉,也離開了他熟悉的銅鑼加工行業,遠赴福建學習駕駛技術,從事汽車貨運。20多年來,許國祥一家人一直在福建跑運輸,生意紅火。「跑運輸和加工銅鑼比較,掙錢快得多。」許國祥掙回來的錢讓家人在梁平縣城買了商品房和私家小汽車。
「那20多年,曾經叮叮噹噹的聲音也不時會在耳邊響起。」許國祥說,生活條件逐漸好了起來,但是空閒下來的時候,還是會去想起當年製造手工銅鑼的場景,每年回家探親,總會忍不住敲兩下。
直到父親和哥哥相繼去世後,許多民間樂隊需要手工銅鑼,找不到地方買,電話打到了許國祥的手機上,請他回家鄉加工銅鑼。
「那時候我確實也很糾結。」許國祥笑著說,從經濟效益考慮,他的確捨不得多年打拼下來的生意。然而,鄉親們多次請求,還是讓許國祥動了心。2012年,他把大貨車交給了兒子,自己從福建回到了老家。
在許家院子,那盤熄滅了多年的紅爐,被許國祥重新點燃。祖傳百年的手藝,他再次傳承。
「錢花了可以再掙,但祖傳的手藝丟了就永遠找不回來。」許國祥想通了。
許氏手工銅鑼鍛造重新開張,四川廣安、嶽池和重慶墊江、涪陵等周邊10多個區縣的老顧客,陸續回到許家訂製銅鑼。因為是純手工操作,加工速度非常慢,一天只能加工一個銅鑼,如果晚上加班,最多也就2個,因此,不少顧客住在許家等候,來以前,還得電話預約,否則等的時間更長,還有可能跑空路。
重操舊業以來,還收到過香港和澳門的訂單,都是電話訂貨,快遞寄送。
「老許,我來拿鑼了哦。」記者採訪時,恰逢萬州的民間藝人向秀生來取貨,他記不清是第幾次來這取貨了,已經和許國祥是老朋友了。
「現在市場上的鑼都是機器鍛造的,雖然便宜但是音質不行,而且還不經用。」向秀生說,之所以會大老遠的來買鑼,完全是衝著許國祥精湛的手藝來的。說著他依次敲擊著前一天剛做好的幾面鑼,音質清脆悅耳,在付了貨款後,向秀生滿意地離去。
傳統技藝 衣缽難承
「鍛造手藝傳男不傳女。」許國祥說,這其實是一句玩笑話,因為大家都知道銅鑼能發出美妙的樂音,但是,銅鑼製造者背後付出的汗水和艱辛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一個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的作坊裡,頂著嗆人的煙塵,拿著錘子敲敲打打,一呆就是一天,從生理條件上來說,女孩不適合從事這個工作。
作為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許國祥對自己的手藝從不保留,他更希望將這項技藝發揚光大。「但是很多年輕人不願學習這些手藝,都選擇外出打工去了。」許國祥說,手工製作又苦又累,關鍵是製作時間長、產量低,經濟收入不高,現在的傳承之路走的很艱難。
不過好在許國祥的兒子和侄子從小都受到了家庭的影響,對鍛造工藝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只是利用業餘時間來學習。「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學,我就會認真的教,一定不能把這門手藝在我這裡失傳了。」
儘管有諸多困難,樂觀的許國祥始終看好原創手工。聊到今後的打算,許國祥有他的想法和思路。包括在保有傳統樣式製作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新樣式的開發和創新,將銅樂鍛造的生產延伸到旅遊產品、藝術品和紀念品的開發上來,創作出更加精湛的響器產品。
「下一步,我準備註冊個屬於我的商標,在我生產的手工銅鑼打上獨有的烙印,讓更多的人了解手工銅鑼製造工藝。」許國祥說。(記者 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