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六指銅鑼的非遺傳承,製作過程中最少要錘打上萬次?

2020-12-12 一雙拖鞋行天涯

銅鑼,作為民間廣為流行的打擊樂器,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源於西漢,廣泛流傳於民間和戲曲舞臺上,是進入西洋管弦樂隊的第一件中國樂器。

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道有著悠久的制鑼歷史,製作工藝精湛,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出產的銅鑼皆為純手工製作,鑼面圓、平、正,螺旋狀的紋理充滿著金屬質感,音質圓潤、嘹亮,極具爆發性和穿透性,能夠滿足傳統戲劇與現代音樂的表演需求。

銅鑼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從下料到毛坯,前後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銅鑼本身是用黃銅熔化製成的,經歷熔銅、鑄模、打坯定形、鍛打成型、淬火整形、定音校音等多道工序,最終打磨出成品。

正在淬火的的鑼丕,用特製的溶液將其浸泡、加溫、入水淬火,這樣才能成為響銅。

好的銅鑼是經過一次次的反覆鍛打錘鍊出來的,這可是隨便敲兩下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鍛造的師傅憑藉多年的經驗,一錘錘的敲打在需要敲打的地方,是項精細且需要耐心的工作。

而在所有工序中,定音是最考驗技藝的一個環節,要做到舉錘嫻熟、輕重有致。正所謂「千錘萬錘,一錘定音」,音定準了,銅鑼才能算是一件成功品。聲音是樂器的靈魂,也決定了樂器的品質。

製作成功的銅鑼,化身一件件的工藝品,或擺放在收藏館裡,等待著人們的參觀。或遠銷海外,出現在管弦樂表演的會場中,收穫觀眾的掌聲與喝彩。

相關焦點

  • 武漢黃陂:多彩非遺讓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源動力
    活動儀式上,武漢市領導為國家級非遺代表傳承人葉蔚璋佩戴綬帶,為第六批武漢市級非遺項目黃陂區代表授牌,還為黃陂區2017年度「最美家庭」頒獎。通過直播,網友們從「木蘭傳說」中看到了忠孝勇節的精神內涵;從高家河銅鑼技藝中,感受到大國工匠精神;從經典楚劇中聽到了鄰裡和睦的美好傳統價值觀念。
  • 千棰打鑼一棰定音的技藝,是長子縣西南呈銅鑼製作的一項非遺傳承
    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西南呈的銅鑼遠近聞名。至今已經擁有1000多年的歷史。經過世代相傳,它已經走出長治,走出山西,走向世界。銅鑼是一種屬於金屬類的打擊樂器,廣泛的應用於戲曲音樂、舞蹈音樂和傳統的吹打樂中。
  • 泉州洛江:「十音銅鑼」製作技藝傳承400多年
    □本報記者 戴涵琦/圖 黃楓/文「千錘打銅鑼,一錘定音。」說起銅鑼,相信大家都會想起在戲臺上的銅鑼音,但說起它是如何製作的,估計很少人清楚。在洛江區羅溪鎮八峰工業區,有一家「泉州銅鑼廠」,該廠專門製造銅鑼。
  • 福建泉州「十音銅鑼」四百年傳承:「一錘定音」鑄匠心
    中新社泉州10月28日電 題:福建泉州「十音銅鑼」四百年傳承:「一錘定音」鑄匠心  作者 陳龍山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在福建省泉州市,有一家「雙溪銅鑼廠」數百年來堅守傳統技藝,其祖傳的「十音銅鑼」製作技藝更是聞名海內外,不僅為泉州地方戲曲藝術的發展貢獻力量,而且在東南亞等地廣受歡迎。
  • 劉洋調研壇下鄉銅鑼傳統製作技藝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訊(文夕)7月22日下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洋到壇下鄉調研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壇下鄉銅鑼傳統製作技藝。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廣體局、壇下鄉等相關人員參加調研。劉洋一行認真聽取了省級傳承人羅冬元關於壇下鄉銅鑼傳統製作技藝發展歷史、技藝特點、傳承保護措施、國家級項目申報準備等相關介紹,並就銅鑼傳統製作技藝今後的傳承發展進行了探討交流,提出了富有指導性、建設性和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隨後,劉洋一行還現場參觀了壇下銅鑼製作鍛打、淬火、冷作、拋光、定音等生產工序,並與生產工人進行了溝通和交流。
  • 千錘百鍊銅鑼「匠心」 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今(31)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市梁平區了解到,在重慶市梁平區袁驛鎮柳河村六組,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一直堅守和傳承著這項技藝,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也讓更多人對這項傳統技藝有了深刻的認識。許國祥(左)在敲打銅鑼。
  • 深圳區級非遺項目「打米餅」技藝急需傳承保護
    它的形成和傳承,是跟大鵬所城的建立、所城「軍士」的世襲制度、屯田制度和軍事活動等情況緊密聯繫。  近日,「深圳記憶」文化項目小組在大鵬古城街道的打米餅體驗館見到了74歲的傳承人餘進如阿婆。作為大鵬新區區級非遺項目「大鵬打米餅」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餘阿婆至今沿襲古老的製作工藝,用雙手製作一片片散發著甜香的圓溜溜、香噴噴的米餅。
  • 壇下銅鑼華夏一絕
    久聞耒陽壇下的銅鑼賣到了十多個省份和香港、臺灣、中南亞等地,那日我們慕名到壇下鄉軟石村冬元銅鑼廠,有幸觀賞了銅鑼的製造過程,銅鑼廠掌門羅冬元精湛的技藝令人折服。銅鑼製作工藝非常複雜,羅師傅一一給我們介紹,還不時演示工藝技巧。第一道工序是配料。這個與抓中藥有點相似。
  • 走進黃陂定遠公園 —九佬十八匠(上)
    追根溯源,還得從漢口開埠、黃陂隸屬漢陽府說起。清朝前期,黃陂隸屬黃州府,雍正七年(1729),湖廣總督邁柱上疏朝廷,言黃陂距黃州水陸交通均不方便,統轄難周,改隸漢陽府管理甚易,得到朝庭批准。其時,漢口早已開埠,明末清初,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自此,黃陂與漢口的聯繫更為密切。無田少地的黃陂人到漢口謀生更是捷足先登。早先在鄉間流動的各種手工匠人也紛紛向城鎮雲集,走街串巷,開店設行。
  • 福建泉州「十音銅鑼」製作技藝傳承人堅守四百年傳統手藝
    【解說】在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有一家「泉州雙溪銅鑼廠」,一直以來堅守著傳統工藝,為泉州的戲曲藝術發展默默貢獻力量。10月28日,記者驅車前往洛江區羅溪鎮八峰工業區,探訪這一「泉州老字號」。  【解說】在銅鑼廠的廠房內記者看到,幾位工人師傅頂著高溫操作空氣錘,對燒得通紅的銅片進行鍛打。
  • 洛江「十音銅鑼」製作後繼乏人 亟待傳承
    煅制銅鑼時,黃銅要在1100℃爐火中反覆加熱燒紅。相傳,明朝的萬曆年間,洛江羅溪人黃瑞臺被人販子拐賣到廣東潮州,被當地的一個銅鑼製作能手收養,他便師承養父學習製作銅鑼的技藝。後來,黃瑞臺被任兩廣按察司僉事的羅溪人黃仕藻營救回到老家,便將學來的技藝在羅溪經營起銅鑼生意,此後研究發明了十音銅鑼,為泉州南曲「下四管」增添了一種音色柔和的打擊樂器而流傳至今。
  • 銅樂鍛造千錘百鍊敲出銅鑼「好聲音」
    鍛造工藝 傳承百年    「小時候聽老一輩人說,我的祖爺爺就已經開始做銅鑼了。」許國祥介紹。他的祖籍原在忠縣,因為生活所迫,爺爺帶著一家人逃難至梁平。逃難過程中便是憑藉鍛造手藝維持生活。在梁平安家落戶後,這個手藝也一直是養活一家老小的重要經濟來源。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走進他的工作場所,除了紅爐裡熊熊的火焰,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就是到處都擺滿的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鐵錘,「鍋的種類各式各樣,製作工藝也不一樣,不僅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嚴謹認真,工具也要分門別類,否則就打不成鍋」。孫廷保說,自己最早還想當醫生大夫給人治病,但人的精力終歸有限,只能專注於一件事。「我的叔叔對我說,把鐵打好了就行。
  • 敲出銅鑼最強音——訪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今年62歲的許國祥是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重慶市級非遺傳承人,火爐、火鉗、金櫈、車床、模具……祖輩傳下來的工具是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由於常年燒煤,鍛造作坊的牆壁被燻得黢黑,許國祥卻樂在其中。一聲聲敲打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讓清脆明亮、悅耳動聽的梁平癩子鑼鼓得以良好傳承。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孫廷保書寫打鐵「秘籍」
    走進他的工作場所,除了紅爐裡熊熊的火焰,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就是到處都擺滿的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鐵錘,「鍋的種類各式各樣,製作工藝也不一樣,不僅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嚴謹認真,工具也要分門別類,否則就打不成鍋」。孫廷保說,自己最早還想當醫生大夫給人治病,但人的精力終歸有限,只能專注於一件事。「我的叔叔對我說,把鐵打好了就行。
  • 黃陂人勤勞好客,屬丘林之地,人多地少,有世界無陂不成鎮之說
    黃陂人勤勞好客,屬丘林之地,人多地少。歷史上很多人遠走他鄉,有「世界無陂不成鎮」之說。黃陂人聰明不使壞心計,直爽性格 為人可靠,曉知事理,有情有義。現在成湖北重點旅遊之地 是個好地方!藕湯,蒸肉,糊湯粉,面窩……都是黃陂的。有無陂不成鎮這說法!好像黃陂六指打鐵的多,高洪泰也是制銅鑼聞名世界,這兩門手藝應該失傳了吧?希望將黃陂好好規劃管理,提高人們的日著生活物水平,接近一線城市的市容。
  • 講述耒陽壇下關於銅鑼的不老傳說
    這些老匠人製作銅鑼,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在技藝上,他們都精益求精,絕對不容半點沙子,走近「辦公區」,走近老匠人的身旁,他們的臉上填滿了常年「辦公」留下來的塵跡,這層塵跡是他們獨具匠心的印證,是他們對匠藝始終如一生動的寫照。在他們這些老匠人的記憶裡,不管是青年人,還是年邁的人,只要一談論起銅鑼,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敲鑼出工的集體時代,大發一番感嘆。
  • 舌尖上的紹興非遺 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在最近公布的第七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次塢打面製作技藝、豆腐包製作技藝、紫閬黃公糕製作技藝、越紅工夫茶製作技藝、嵊州炒年糕技藝、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綠茶製作技藝等入選。此外,在紹興市級非遺中,涉及美食的,還有安昌臘腸製作技藝、柯橋豆腐乾製作技藝、紹興黴製品製作技藝、扯白糖技藝、藕粉製作技藝、平水日鑄茶製作技藝、崧廈黴千張製作技藝、梁湖水磨年糕製作技藝、道墟蒸羊肉技藝、蓋北榨菜製作技藝、夾塘大糕製作技藝、紹興臭豆腐製作技藝、嵊州小籠製作技藝、嵊州珠茶製作技藝、梅渚糟燒釀造技藝、同興茶食製作技藝、天姥禪茶製作技藝,等等。
  • 舌尖上的紹興非遺——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楓橋香榧採制技藝 小京生炒制技藝 在最近公布的第七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次塢打面製作技藝、豆腐包製作技藝、紫閬黃公糕製作技藝、越紅工夫茶製作技藝、嵊州炒年糕技藝、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綠茶製作技藝等入選
  • 光明日報:昆明官渡古鎮非遺在活態中傳承
    「我對非遺一直都有興趣,傳統的非遺只靠傳承人來傳承很受局限,可以通過時尚的、線上的方式,讓非遺變得更新潮,更容易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接受非遺。」現場工作人員何建林告訴記者,她是今年畢業的大學生,所學專業是與非遺相關的文化產業管理。非遺時裝走秀是中國(昆明)官渡第十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展活動中的一道亮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