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作為民間廣為流行的打擊樂器,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源於西漢,廣泛流傳於民間和戲曲舞臺上,是進入西洋管弦樂隊的第一件中國樂器。
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道有著悠久的制鑼歷史,製作工藝精湛,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出產的銅鑼皆為純手工製作,鑼面圓、平、正,螺旋狀的紋理充滿著金屬質感,音質圓潤、嘹亮,極具爆發性和穿透性,能夠滿足傳統戲劇與現代音樂的表演需求。
銅鑼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從下料到毛坯,前後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銅鑼本身是用黃銅熔化製成的,經歷熔銅、鑄模、打坯定形、鍛打成型、淬火整形、定音校音等多道工序,最終打磨出成品。
正在淬火的的鑼丕,用特製的溶液將其浸泡、加溫、入水淬火,這樣才能成為響銅。
好的銅鑼是經過一次次的反覆鍛打錘鍊出來的,這可是隨便敲兩下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鍛造的師傅憑藉多年的經驗,一錘錘的敲打在需要敲打的地方,是項精細且需要耐心的工作。
而在所有工序中,定音是最考驗技藝的一個環節,要做到舉錘嫻熟、輕重有致。正所謂「千錘萬錘,一錘定音」,音定準了,銅鑼才能算是一件成功品。聲音是樂器的靈魂,也決定了樂器的品質。
製作成功的銅鑼,化身一件件的工藝品,或擺放在收藏館裡,等待著人們的參觀。或遠銷海外,出現在管弦樂表演的會場中,收穫觀眾的掌聲與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