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銅鑼匠的故鄉--壇下
壇下老傳說
壇下鄉位於耒陽市北面,鄉鎮中心地帶有一老圩場,名壇下圩,據考,三國時作為劉備入蜀的先鋒張飛曾率部駐鎮於此,從北往南的官馬驛道和從東向西的官道在壇下老圩場交合成一個東西南北的四方通道,再加之壇下鄉毗鄰舂陵江,陸運水運交通均十分發達,物流貿易向廣東、廣西、湖北、江西、四川延伸。由於張飛駐軍工匠將北方冶鍊金屬技術傳入,壇下圩場的銅器交易歷史上曾繁榮數百年,唐宋之時,大富人家使用銅壺、銅鎖、銅盆等銅器成為常態。耒陽縣誌記載,每到壇下圩場趕圩時,銅器交易極盛,人流如織,摩肩接踵,鑼鼓聲振寰宇,不絕於耳,至今留下壇下為銅鑼神的故事傳說。
壇下老匠人
在壇下,制鑼技藝久盛不衰,代代相傳,一代勝似一代,如今,壇下鄉冬元鑼鼓廠有30餘位老匠人,這些技藝熟練的老匠人形成了一個從熔銅、製片到定音完整的技術班子。這些老匠人製作銅鑼,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在技藝上,他們都精益求精,絕對不容半點沙子,走近「辦公區」,走近老匠人的身旁,他們的臉上填滿了常年「辦公」留下來的塵跡,這層塵跡是他們獨具匠心的印證,是他們對匠藝始終如一生動的寫照。在他們這些老匠人的記憶裡,不管是青年人,還是年邁的人,只要一談論起銅鑼,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敲鑼出工的集體時代,大發一番感嘆。或褒,或貶,或賞,反正一打開了話匣子,就有講不完的故事。
一個老匠人回憶講:「記得兒時看花鼓戲《打銅鑼》,有個情節銘刻心中,開場詞是"收割季節,穀粒如金,各家各戶,雞鴨小心吶--",告誡社員們看管好自己的家禽。那個年代,生產隊的隊長喊工就少不得銅鑼。每天天還沒亮,隊長就在村子裡一邊使勁地敲打著銅鑼,一邊扯著嗓子把人們從睡夢中叫醒。不少人私下裡詛咒,這該死的銅鑼又在催人們的魂。罵歸罵,工分是不得不去賺的。鑼鼓一響,人們就出工了,村前村後,田埂山坡,到處都是彎腰勞作的身影。那個時候,壇下這片土地上,到處是敲鑼打鼓聲,十分熱鬧,那時候我們這些老匠人們,每每看到熱鬧的鑼鼓聲,心裡便滿是歡喜,因為人們對鑼鼓的重視和需要,我們老匠人的匠藝就顯得更有價值」。
而如今,新一輩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願意接手這門技藝的人甚少,壇下的銅鑼技藝,在一定程度上也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
四十年沉澱,只為傳承「民族技藝」
不棄傳統、不失匠藝,執著於銅鑼傳統製作技藝的繼承和弘揚是羅東元最令人感動的人生追求。如果用聲音來表現「匠人精神」,我們聽到的都是鐵錘敲打的聲音。二十歲不到隨父親學習制鑼技藝,如今已是年過六旬的老人。在他的生命裡,對銅鑼的情感,無語言表,他說:「銅鑼是我們祖先的樂器,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我不能把它丟了」。四十年的堅守,四十年的耕耘,讓他懂得,傳承祖輩留下來的東西,平凡卻很偉大,艱辛卻很幸福。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探索,在父輩的基礎上,他巧用懲錘,剎錘,省錘,輕錘虛實結合,輕重適宜的校音技術,使校出的鑼具有圓、平、正、上勁的特點,經他定音的鑼,發音標準,音質純正,發出的「拱」音如猛虎長嘯,其「水」音似涓涓細流。
當過十幾年的村支書的他,盛情地說道:「當這麼多年支書,我不圖名、不圖利,經營銅鑼廠的收入夠我吃穿,我甚至還把多餘的錢,捐贈出去,為村裡辦好事」。但全村的人知道,在他心裡一直有住著一個願望:希望政府能給壇下銅鑼的傳承發展予以多方面的扶持,讓壇下銅鑼能走向世界,讓這門古老的民族匠藝一代一代永遠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