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我市公布了第七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5個項目入選,其中就包括嵊州炒年糕、紫閬黃公糕、次塢打面、豆腐包等製作技藝。
作為一座擁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紹興有哪些美食躋身了非遺名錄?這些美食背後有些什麼故事?記者日前走近這些非遺美食,探尋它們值得被珍惜的味道。
有人說,飲食文化最能體現一座城的「性情」,最能展現一地居民的生活態度。
紹興是一座美食之城,品一道招牌菜,就是在回味一段歷史;多少地道小吃,嘗一口就能覺察到當地人熱情、淳厚、樸實的真情義。其中,不少美食已被列入了各級非遺名錄,那些歷經歲月的味蕾經典,留存了一座城的文化與記憶。
記者從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紹興已有30多種美食製作技藝被列入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省級非遺就有紹興黃酒釀製技藝、紹興烏乾菜製作與烹飪技藝、紹興菜烹飪技藝、紹興腐乳製作技藝、紹興醬油傳統釀造技藝、平水珠茶製作技藝、上虞特色豆製品製作技藝、同山燒酒傳統釀造技藝、楓橋香榧採制技藝、小京生炒制技藝等。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紹興烏乾菜製作與烹飪技藝
紹興菜烹飪技藝
紹興腐乳製作技藝
紹興醬油傳統釀造技藝
平水珠茶製作技藝
上虞特色豆製品製作技藝
同山燒酒傳統釀造技藝
楓橋香榧採制技藝
小京生炒制技藝
在最近公布的第七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次塢打面製作技藝、豆腐包製作技藝、紫閬黃公糕製作技藝、越紅工夫茶製作技藝、嵊州炒年糕技藝、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綠茶製作技藝等入選。
次塢打面製作技藝
豆腐包製作技藝
紫閬黃公糕製作技藝
越紅工夫茶製作技藝
嵊州炒年糕技藝
綠茶製作技藝
此外,在紹興市級非遺中,涉及美食的,還有安昌臘腸製作技藝、柯橋豆腐乾製作技藝、紹興黴製品製作技藝、扯白糖技藝、藕粉製作技藝、平水日鑄茶製作技藝、崧廈黴千張製作技藝、梁湖水磨年糕製作技藝、道墟蒸羊肉技藝、蓋北榨菜製作技藝、夾塘大糕製作技藝、紹興臭豆腐製作技藝、嵊州小籠製作技藝、嵊州珠茶製作技藝、梅渚糟燒釀造技藝、同興茶食製作技藝、天姥禪茶製作技藝,等等。
天姥禪茶製作技藝
安昌臘腸製作技藝
柯橋豆腐乾製作技藝
紹興黴製品製作技藝
扯白糖技藝
藕粉製作技藝
平水日鑄茶製作技藝
至此,紹興市已擁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61項,子項(項目數+共享、擴展項目數)372項。
夾塘大糕製作技藝
紹興臭豆腐製作技藝
嵊州小籠製作技藝
嵊州珠茶製作技藝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各自將精妙的製作技藝發展成為一種習俗,蘊含著深厚的文化。
梅渚糟燒釀造技藝
同興茶食製作技藝
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非遺美食都是以前傳承下來的,是紹興人比較認可的飲食品類,深受大家的喜愛。不少美食傳承得比較好,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被大家熟知。
在飲食文化互相交融、美食不斷推陳出新的今天,一個問題產生了:傳統的飲食文化會消失嗎?
浙江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志軍認為,作為非遺,飲食文化代表的已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系列的製作工藝和社會活動。保護它的意義,就是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創造力,保護人類的精神家園。成為非遺僅僅是一個開端,通過這種手段,讓更多鮮為人知、瀕臨失傳的飲食類文化項目和民間風俗得到保護,這才是非遺保護的真正目的。
崧廈黴千張製作技藝
梁湖水磨年糕製作技藝
道墟蒸羊肉技藝
蓋北榨菜製作技藝
這些入選非遺的美食,它們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 諸暨黃公糕 /
諸暨市應店街鎮紫閬村,又名紫苑,中有閬山,山上風光蒼紫,環山如城,故稱「紫閬」。紫閬自古便有「閬苑仙境」之美譽。
黃公糕,俗稱豆糕,據說在諸暨應店街鎮紫閬村一帶已經傳承了近千年,它的命名,還與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有關。相傳黃公望晚年曾在紫閬一帶(諸暨與富陽交界處)隱居多年,並創作出了《富春山居圖》《富春大嶺圖》等曠世名作。當年黃公望每次外出實地寫生,總喜歡隨帶一些當地村民製作的豆糕作乾糧。到了明代,吳中四才子唐寅等人應紫閬人徐鐙邀請,來紫閬遊覽,在吃了豆糕後大為讚賞,提議可命名為「紫閬黃公糕」。而後,徐鐙將其作為禮品饋贈文人,紫閬黃公糕之名遂廣為人知。
黃公糕
紹興市博萃特產禮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徐苗法介紹說,黃公糕主要由紫閬山的野生土蜂蜜、糯米、玉米、芝麻、花生、麥芽糖等原料翻炒而成,切糕的時候也有一番講究,一般切成長方形,象徵「壽」,或是正方形,象徵「福」。
/ 嵊州炒年糕 /
嵊州老袁炒年糕的創始人袁南良對嵊州炒年糕情有獨鍾。他說,很多外地人不知道嵊州炒年糕是帶湯的,而且它的背後還有一個壯烈的故事。
老袁炒年糕
年糕,古為農曆新年應時食用,嵊州人將其稱為「麻餈」。嵊州年糕形似牆磚,其特點是炒年糕有湯,即源於亮眼湯的習俗,據說與春秋名臣伍子胥有關。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聽信讒言賜死伍子胥,伍子胥交代隨從遇敵人圍城之時可於城下掘地三尺取糧,即「糯粉制牆磚」的故事,保全了一城百姓的性命。後人敬仰伍子胥愛國憂民的精神,於每年臘月製作年糕以紀念,嵊州自古延續正月「十四夜以菜煮餈食之」習俗,代代相傳不息。
嵊州炒年糕
/ 諸暨次塢打面 /
「600多年前,朱元璋欲與杭州城中張士誠一戰,率兵駐紮於臨近杭城的小鎮次塢。一日信步出帳,與將士們一同往小鎮走去。走約半時,聽到一陣『啪、啪』有節奏的敲打聲,從一家小小的店鋪裡傳出來……」在很多次塢打麵店裡,總能發現店牆上貼著這個朱元璋吃次塢打面「百吃不厭」的故事。
次塢打面
次塢打面製作技藝
諸暨次塢老街打麵店的俞先友老人說,相傳當年朱元璋途經諸暨時,曾品嘗過該面,並給它賜名為「次塢吃不厭打面」。「打面背後的故事儘管只是傳說,但說明大家都在挖掘美食背後的文化傳承。」
/ 嵊州小籠包 /
至於嵊州小籠包,背後也有傳說。據清道光《嵊縣誌》記載:「甑山,在縣北十裡,傳大禹遺蹟,俗呼石蒸籠,亦名甄石,其地有禹妃祠。」大禹治水畢功於了溪(今剡溪)。相傳,當年大禹在剡溪治水,禹後在附近的甑山上蒸饅頭為禹提供三餐所需,並以饅頭奉祭神靈保佑治水成功,後人受啟發,用麵粉做成了小籠包,成為民間美食。
嵊州小籠包
1933年,從杭州知味觀回嵊州的陳東生,在市心街開出了第一家小籠饅頭店。
入選非遺,就是著眼傳承,體會文化。
這些列入非遺的美食項目,對當地人來說,它們是活在生活之中的現實傳承,但對外地人來說,往往還是停留在紙上的名稱或抽象符號。如何讓它們傳播得更遠,讓大眾有更生動形象的感觀?這些都是非遺工作的重點。
「品美食,其實也是在品歷史、品文化。」劉志軍認為,這些非遺美食正是紹興傳統文化魅力的生動體現,不過,它們有些名氣還不夠大,要成為人人共知的美食品牌,尚需要大力的宣傳和推廣。
劉志軍建議,可以考慮製作非遺美食地圖並展開探訪;舉行比武、招徒等活動;重點包裝推出相關產品的伴手禮、打造主題文化旅遊品牌……越豐富的內容、越多樣的形式,或許更有益於這些美食的傳播推廣,更有益於探索一條非遺美食健康成長的發展道路。
紹興黃酒衍生品
現實是,要保護和傳承非遺美食應該有更廣泛的力量參與,有更多創新的手段和模式。一些美食之所以瀕臨失傳,部分原因是「酒香巷子深」,東西雖然很好,但基本與商業化途徑絕緣,沒有多少人知道。如果能通過商業化途徑將一些優秀美食推向市場,或許更有助於這些美食重新煥發活力。
五芳齋粽子
在浙江省非遺專家祝漢明看來,飲食與生活密切相關,承載著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情懷和記憶,更有著與社會民生乃至整個文明傳承密切聯繫的重要意義,對傳統飲食的保護和傳承不應被忽視。從國遺項目來看,上海南翔小籠饅頭、五芳齋粽子、金華火腿、蒙自過橋米線、全聚德掛爐烤鴨、冠雲平遙牛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美食。「這些國遺美食,除了美味外,背後還有很多歷史文化的元素在裡面。」劉志軍說。這些美食,之所以流傳很廣,還在於美食與當地旅遊相結合。
紹興花雕
一些非遺傳承人對非遺美食的傳承也提出了一些建議。他們認為,在重視美食老字號的同時,要注重對那些非常能體現當地特色、十分受當地人歡迎、與當地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美食技藝的保護;評定非遺時,應當更側重於那些保留傳統手工藝生產過程的項目;已經進入機器化、規模化生產的,也應當對傳統工藝的生產進行保留和傳承,以便後人能對其最原本、最真實的形態進行了解和體驗……
本文由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整理編輯
素材來源:紹興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僅作分享之用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為紹興點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