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煩惱 ——浦東「非遺」美食的傳承困境

2021-03-03 浦東文明
浦東新區「舌尖上的非遺」共有9個項目,包括下沙燒賣、高橋鬆餅、周浦「三陽泰」糕點等。這些傳承了百餘年,鐫刻了「浦東印記」的文化遺產,在當前活得並不容易。最近頗為紅火的「下沙燒賣」遭遇眾多「李鬼」,而高橋鬆餅和「三陽泰」也有各自的煩惱。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非遺項目,其活下去的關鍵是必須把品牌豎起來。而「下沙燒賣」的傳承人鄭玉霞目前最盼望的是,相關的職能部門,能夠幫她捉一捉頗為囂張的「李鬼」。


「下沙燒賣」一上市,門店始終門庭落市

「下沙燒賣」火了。最近一段時間,不少上海市民追逐著這種產自浦東、擁有「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身份的美食。

  作為「下沙燒賣」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鄭玉霞最近特別忙。除了忙著製作燒賣外,她還要抽出時間參加各種媒體宣傳、現場推廣活動。

  整個浦東新區,「非遺」家產豐厚,光是「舌尖上的非遺」這一類,也有9種之多。除了「下沙燒賣」,還有「高橋鬆餅」、周浦「三陽泰」糕點等。

  這些傳承了百餘年的文化遺產,活得並不容易。例如「下沙燒賣」雖然最近名聲大噪,但「李鬼」眾多,讓鄭玉霞很是擔心今後的發展。「高橋鬆餅」難以把名聲傳得更遠,「三陽泰」更是一度陷入停產的窘境。

  如何保護這些文化瑰寶,讓它們能夠更長遠地傳承下去,是一道難題。

從背著電飯煲,一家家推銷「下沙燒賣」,到專門註冊商標,最終成功獲得浦東新區非遺稱號,作為第四代傳承人,鄭玉霞為「下沙燒賣」付出良多。在她看來,「品牌必須豎起來」。

  每年春天,春筍冒尖的時候,鄭玉霞的「下沙燒賣」就會開始飄香,吸引大量的「老饕」前來大快朵頤。

  新鮮的春筍,加上鮮肉和秘制的豬皮凍餡料,包在一塊形如桃花的麵皮內,捏成錢袋形狀,便成了令人食指大動的「下沙燒賣」。

  「下沙燒賣」由來已久,相傳源於明朝。當時,下沙的老百姓犒勞朝廷派來抗擊倭寇的將士,用應季的春筍和肉做餡,做出了一種特色點心。美味點心深得將士們喜愛。有人問這是什麼點心,鄉人頗為風趣地回答:「邊燒邊賣」,「燒賣」由此得名。自此以後,每逢春季,「下沙燒賣」就作為時令點心應市。

  之所以有如此強的季節性,根本原因之一在於,「下沙燒賣」其中一味關鍵配料是春筍。  另一個原因,在於春節大吃大喝的疲憊感已經過去,人們的嘴巴又開始饞了。這個時候,燒賣上市,正好可以供人解解饞。  「前幾天,一位父親帶著兒子來到我們的門店吃燒賣。吃完以後,才幾歲大的小孩子竟然叫了聲『爸爸萬歲』,還說要多買幾個回去。」這一幕,讓鄭玉霞十分自豪,也十分滿足。  解放以後,製作下沙燒賣的飯店、點心店僅下沙就有12家。公私合營以後,下沙燒賣成了下沙飯店的經營特色。  而將「下沙燒賣」打造成非遺項目,鄭玉霞在當中功不可沒。從曾經擔任下沙飯店經理的母親手中傳承這門技藝後,她一直在竭盡所能打響「下沙燒賣」的品牌。  20多年前,鄭玉霞曾經親自背著電飯煲,一家家地推銷自己的燒賣;她也曾借著浦東南匯桃花節的契機,將「下沙燒賣」推廣給更多的上海市民。  更為關鍵的節點,還在於2000年,鄭玉霞專門註冊了「下沙燒賣」這個商標。2011年,「下沙燒賣」製作技藝,成功入選浦東新區非遺項目。次年,鄭玉霞正式獲得了「下沙燒賣」第四代傳承人的「認證」。  「下沙燒賣,吃起來比南翔小籠不差,為什麼名氣差了那麼多?」作為傳承人,鄭玉霞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地域性,或許是一個原因。「下沙燒賣」,一度只在浦東南匯地區售賣。其他區縣的市民,想要品嘗到這種「舌尖上的非遺」,需要長途跋涉。  於是,在2013年12月,鄭玉霞將「下沙燒賣」帶到了浦西,在大連路539號,靠近地鐵4號線大連路站4號口的地方開出了浦西第一家門店。這家門店,目前也是「下沙燒賣」在浦西的唯一一家門店。  季節性,是另一個原因。對於春筍這種配料的依賴,讓「下沙燒賣」在很長一段時間只能在3月到5月這短短的時間內上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鄭玉霞不惜成本,用冬筍代替春筍,將上市時間延長為每年12月到次年5月。  「下沙燒賣」名聲越來越大,慕名而來的市民也迅速增多。在品質方面,鄭玉霞始終堅持。「我們的麵粉用的是品牌高精麵粉,裡面的肉餡,我們也堅持用整塊的豬肉,絕對不使用碎肉。另外,每一個燒賣都是我們手工包的。」  在她看來,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非遺項目,「品牌必須豎起來,不能倒了。」

「下沙燒賣」火了以後,大批「李鬼」冒了出來。每次看到或經過那些打著「下沙XX燒賣」的店面,鄭玉霞都會感到難受,擔心自己千辛萬苦打造的品牌被毀了。

  近段時間來,鄭玉霞的日程安排得非常滿。除了忙於「下沙燒賣」的製作與銷售外,她還要上電視臺的訪談節目,到大型居住區現場展示技藝,以及教授留學生如何包燒賣。

  「酒香不怕巷子深」,這一俗語或許已經不適合當前的現實。鄭玉霞希望,通過大量的宣傳,讓「下沙燒賣」的名聲越來越響。  這麼做,並不是為了能夠賺更多的錢。鄭玉霞說道:「很多人都在說,鄭老闆賺大錢了。其實,我現在開的還是一輛桑塔納3000,前年開始的投資還沒有回報。」  鄭玉霞花大力氣宣傳,是為了給自己的「下沙燒賣」正名。在她心裡,有一個不小的煩惱——「下沙燒賣」火了以後,「李鬼」太多了。  用她的話來說,「我們的燒賣裡有『雨後春筍』,那些假冒的也真的像『雨後春筍』那樣快地冒出來了。」  有些顧客,到了鄭玉霞的門店,還要問一聲到底是不是正宗的「下沙燒賣」。這讓鄭玉霞十分擔心,自己費盡千辛萬苦打造的「下沙燒賣」這個品牌,會不會被「李鬼」們給毀了。  「有些人聽了錯誤的消息,到那些打著『下沙XX燒賣』的店裡去吃,然後又說『下沙燒賣』名不副實。」類似的情況,鄭玉霞已經碰上了不少。  據她統計,各種打著「下沙XX燒賣」名號的店,起碼有十多家。即使是在浦西,也有不少這樣的店。甚至還有一些店,直接打出了「浦東非遺」的旗號。  對於這些「李鬼」,鄭玉霞坦言,自己不可能一家家去阻止。「我嘛,也只能說是和氣生財。如果有人願意去他們那邊吃燒賣,也不要緊,但就怕把他們的燒賣當成是我們品牌的『下沙燒賣』來評價。」  因為「李鬼」,召稼樓古鎮成了鄭玉霞的「傷心地」。她曾在那裡開了一個「下沙燒賣」分店,生意十分火爆。不曾料,隔壁人家見到生意這麼好,也開了一家燒賣店,掛牌「下沙XX燒賣」,並且定下了比鄭玉霞的燒賣便宜的價格,藉此招攬顧客。  「我們所有分店的燒賣價格都一樣,都是3.5元一個。隔壁那家賣3元一個,顧客容易被吸引過去。我不願意用降價這種手段,所以到2014年,我就把分店關了。」鄭玉霞說道。  自那以後,她再沒有去過召稼樓。「心疼,不敢去。」事實上,每次看到或經過那些打著「下沙XX燒賣」的店面,鄭玉霞都會感到一陣陣的難受。  「我們當初註冊商標,申請非遺,就是為了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並傳承這種技藝,讓這個特色品牌能夠豎起來。」按照鄭玉霞的設想,她要將「下沙燒賣」從下沙地區,一步步地推往浦東、上海乃至全國。  為了這個目標,她還找來上海美院研究生畢業的兒子,專門為「下沙燒賣」設計了一個頗具特色的商標。燒賣的外形,中間花紋是筍的圖案,上面則是祥雲,一個出自鄉間的小吃,開始走向正規的商業模式。  為了幫助母親延續「做了一輩子的事業」,鄭玉霞的兒子也辭去了高校教師的工作,當起了「燒賣」王子。如今,「下沙燒賣」位於浦西的門店,就是鄭玉霞的兒子在操持。  為了「下沙燒賣」,鄭玉霞拉上了整個家庭。「如果這個品牌因為假冒者而被破壞,那麼我們可能就沒有信心堅持下去了。」  她目前最希望的,是相關的職能部門,能夠幫她一把,捉一捉那些「李鬼」。

浦東多個「舌尖上的非遺」,傳承了百餘年,鐫刻了「浦東印記」,卻活的並不容易,各家有各家的煩惱。如何保留並傳承這些傳統文化瑰寶,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政府更多的扶持。

  浦東新區「非遺」家產豐厚,包括國家級、市級、區級在內,共有49個項目,數量居全市各區縣之首。

  王為玲,是高橋鎮王泰和食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2008年從高橋食品廠退休後,她自己開了這個公司,主打產品就是擁有「上海市非遺」招牌的高橋鬆餅。


源於當地人對這一傳統美食的喜愛,高橋鬆餅不愁銷售

  「王泰和」這個品牌始創於1866年,是高橋鎮上最著名的自製鬆餅老字號之一,傳到王為玲這裡,已經是第五代。  這樣一個老字號,目前在高橋鎮同港路106號的廠房內生產。廠房面積300平方米,人手也不多,只有十幾個人,大多數從事手工製作。一旦有人請假,王為玲就要親自上陣,確保每天的產量。  高橋鎮的非遺專管員王鷁翔透露,高橋鎮有好幾家與「王泰和」差不多規模的鬆餅廠家,再加上一些家庭作坊。即使如此,源於當地人對這一傳統美食的喜愛,高橋鬆餅仍不愁銷售。  然而,高橋鬆餅在其它地區的認同度,卻並不匹配「市級非遺」的身份。「王泰和」以前在淮海路也有門店,不過沒能堅持太久。  用王為玲的說法,成本阻礙了「王泰和」的發展。「我們堅持用傳統的手工工藝,人力成本比較高,鬆餅的售價又比較低,要讓我擴大規模,經濟上吃不消啊。」  周浦「三陽泰」糕點,情況略有不同。清同治三年(1864年)開創的這個品牌,曾馳名江浙滬一帶,被作為高檔禮品,深受民眾歡迎。  不少周浦的「50後」、「60後」乃至「70後」,至今對「三陽泰」糕點的美味記憶猶新。現年70多歲的顧應章,仍記得當年用糧票購買「三陽泰」飯粢糕的景象。「那時,不少人中飯就是一杯茶,一包糕。」  因為種種原因,「童年的味道」,如今已經難再尋到。就好像飯粢糕,現在已經沒有了。  幸運的是,周浦女企業家毛逸清去年接手了「三陽泰」。本著對這個品牌的情結,她正打算用自己的力量,將這份文化瑰寶繼續傳承下去。  「當我在三陽泰門前,看到本地阿姨訴說她記憶中的三陽泰,小孫女在旁邊眨著眼睛仔細聽的時候,這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150年的老品牌故事也有年輕的小聽眾。」  在浦東新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主任王璽昌看來,食品類「非遺」項目的保留、傳承的瓶頸問題,主要集中在資金短缺及稅收減免的缺失、人才儲備不足等方面。  這些「非遺」項目,需要來自政府部門更多的關注和扶持。「非遺保護是全社會的責任,而政府更應該提供各種類型扶持。除了各種制度、政策性的手段,增加專項保護資金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王璽昌說道。  他認為,快速國際化的浦東,正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如何保留傳統文化不流失,非遺是一種最佳的載體。而當政府給予了非遺項目更多的扶持,鄭玉霞等非遺項目傳承人,就不再會那麼煩惱。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紹興非遺 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非遺美食都是以前傳承下來的,是紹興人比較認可的飲食品類,深受大家的喜愛。不少美食傳承得比較好,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被大家熟知。在飲食文化互相交融、美食不斷推陳出新的今天,一個問題產生了:傳統的飲食文化會消失嗎?
  • 舌尖上的紹興非遺——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不少美食傳承得比較好,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被大家熟知。 在飲食文化互相交融、美食不斷推陳出新的今天,一個問題產生了:傳統的飲食文化會消失嗎? 浙江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志軍認為,作為非遺,飲食文化代表的已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系列的製作工藝和社會活動。
  • 預告|今晚21點,一起去嘗嘗舌尖上的重慶非遺美食
    這是一本挖掘、傳承家鄉文化,共同講述以人為主角的百年巴渝文化史,讓「非遺美食」「活」起來的書——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讀的《重慶寶貝·美食》。《重慶寶貝·美食》作為「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叢書」的第一本,以美食作為切入點,甄選了多項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類項目,如豐都麻辣雞塊、涪陵榨菜、長壽血豆腐、黔江雞雜、萬州雜醬面、磁器口陳麻花等。
  • 舌尖上的非遺,驕傲地轉起!
    秒,轉發只需1秒每次看《舌尖上的中國》,都被裡面傳承了幾代人的手藝所吸引,饞吐水淌淌滴……作為上海本幫菜泰鬥的李伯榮1932年出生在上海浦東三林塘臨江村。1945年拜本幫菜的鼻祖、德興館的楊和生大廚為師,悉心專研本幫菜的烹飪技法。師父謝世後,李伯榮挑起了德興館的大梁。他說,「本幫菜就是上海本地的菜餚,是從上海地區的農家菜、市井菜發展而來的。烹調手法以紅燒、生煸、滑炒、蒸、煨、糟為主。濃油赤醬是本幫菜的主要特色。」
  • 美團「2020非遺美食節」周末上線,十小時直播搶券助燃舌尖上的非遺
    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主題是"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重點圍繞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非遺項目,開展非遺宣傳傳播等活動。遺產日當天,中國烹飪協會將聯合美團點評啟動"2020非遺美食節",分設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個專場,通過開設非遺美食節線上專題、大眾點評App十小時非遺美食直播、千餘家餐飲老字號聯合促銷等活動,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並體驗舌尖上的"非遺",助力餐飲傳承。
  • 品山東地方特色小吃 感受舌尖上的非遺傳承
    千百年來,我國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味覺傾向,製作這些美食的精妙技藝歷經歲月沉澱,逐步發展成了一種習俗、一種文化,不少美食已被列入了各級非遺名錄。日前,記者跟隨山東省文化廳主辦的「2018中央媒體文化山東行」一行來到煙臺、淄博等地,有機會感受當地舌尖上的非遺傳承。
  • 上海人舌尖上的非遺,驕傲地轉起!
  • 《舌尖上的中國》特級廚師胡曉遠現場掌勺,「非遺」美食麻婆豆腐
    那你有看新聞2019年10月份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嗎, 特級廚師胡曉遠現場掌勺,他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美食顧問,也是當時片中掌勺做麻婆豆腐的人。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開幕後的第一場展示,熱心觀眾們把特級廚師胡曉遠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大家一邊看他做麻婆豆腐,一邊討論著怎麼做這道菜才算「最正宗」。
  • 舌尖上的非遺 | 火宮殿臭豆腐
    舌尖上的非遺 | 火宮殿臭豆腐 2021-01-07 12: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國慶帶上家人來品嘗舌尖上的非遺美食吧!
    蘇州市會議中心/蘇州市中心大酒店作為蘇州十宴的發起單位,以全面提升蘇州非遺美食的傳承與創新為己任,以發揚蘇幫菜影響力為奮鬥目標。崑山奧灶面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劉錫安現場分享奧灶面的文化歷史為了傳承蘇州非遺美食的工匠精神,蘇州市中心大酒店此次特別邀請了崑山奧灶面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劉錫安大師,來到「崑山萬三家宴」的發布會現場,同時
  • 探尋舌尖上的浦東味道 | 上海歆克勒特輯
    今天就跟隨歆克勒,   一起探尋「舌尖上的浦東」,   從美食中回味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林本幫館的老闆李明福是浦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林本幫菜」的代表性傳承人。李家五代傳承本幫廚藝故事,因《舌尖2》而聲名遠播,成為眾多慕名而來的食客追尋的傳奇。
  • 一塊豆腐的守藝·傳承——孝義以「舌尖上的非遺」繪「文旅大產業」
    A尋味非遺:孝義南曹村豆腐傳承豆腐製作特色技藝孝義的南曹村豆腐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與味道於2010年被列入呂梁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南曹村豆腐潔白如雪,柔嫩細膩,味香醇美,營養豐富,風味獨特。
  • 吉林非遺購物節即將開幕 舌尖上的非遺美食值得期待
    央廣網長春6月11日消息(記者劉源源)吉林非遺購物節6月13日即將拉開帷幕,鼎豐真、李連貴燻肉大餅等一批具有吉林特色的舌尖上的非遺美食將精彩亮相。在這批吉林特色的非遺美食中,鼎豐真糕點被長春人譽為「糕點之王」,是國家商務部首批認證的「中華老字號」。它的製作經過了大小面案師傅的十多道工序。同樣是百年老店,李連貴燻肉大餅從選肉、修整、排酸、煮肉、燻制、提純老湯油,到和面、制酥、抹酥、包餅、烙制,技術完整規範,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非遺風味。
  • 「舌尖上的非遺」變身方便速食!線上也可買「家鄉味」
    非遺速食將主打「重慶味」非遺速食品牌的創始人是「雙非遺」技藝傳承人賴維學,他既是合川區「重慶小面非遺技藝傳承人」,也是「重慶滷製品非遺技藝傳承人」。重慶人最愛家鄉味,而非遺也需要傳承,如何讓兩者更好地結合?
  • 舌尖上的桐廬非遺——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近日,「非遺薪傳」浙江傳統美食展評活動獲獎名單公布啦~桐廬「十六回切家宴」獲得「非遺薪傳」浙江傳統美食薪傳獎!桐廬鎮中醫師王維乃先生於八十年代在家舉行十六回切宴請畫家葉淺予與黃苗子等好友  王天瑞十六回切始於南宋,有上千年的歷史。
  • 《舌尖上的中國》來長沙了 在開福萬達廣場可賞非遺嘗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來長沙了在開福萬達廣場可賞非遺嘗美食>華聲在線6月23日訊 城步高山牧場的牛羊奶、紅薯片等「扶貧特產」和曾登上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的各地美食一起,亮相長沙開福萬達商圈。6月21日下午,央視《舌尖上的中國》巡展湖南站在開福區啟動,當天開福區對口扶貧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也精彩亮相,市民到萬達廣場可品賞非遺、嘗美味。活動持續到本月29日。
  • 舌尖上的渝北非遺,看到都想流口水!
    舌尖上的渝北非遺,看到都想流口水! 一種非遺美食就是一個故事 濃縮了一群人、一座城的生活習慣 今天 讓我們走進「舌尖上的渝北非遺
  • 舌尖上的中國傳承中國美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傳承中國美食文化2012-06-14 10:23:4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現在《舌尖上的中國》將中國的傳統美食搬上螢屏,希望我們的美食文化得到傳承。  5月22日晚,《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一套播出了最後一集《我們的田野》。其中,來自我市的靖江蟹黃湯包、興化龍香芋兩道美食也在節目中驚豔亮相。  這兩道美食是如何與《舌尖上的中國》結緣的?
  • 舌尖上的非遺美食——建水西門豆腐
    央視欄目《舌尖上的中國》《味道》,浙江衛視欄目《十二道鋒味》,雲南電視臺均對西門豆腐做過拍攝報導;雲南出版集團出版的《味冠南滇》《舌尖上的味道》;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風雅臨安》《臨安—古籍薈萃的邊陲重鎮》《團山—流金歲月中的村莊》等書籍,對西門豆腐作了詳細介紹。
  • 走進2020茂名美食周 | 舌尖上的非遺,你試過了嗎?快!來!
    當中的茂名非遺美食展區亮點紛呈,除了美味的食品,還有豐富的飲食文化、傳統的手工技藝等寶貴的精神食糧,為廣大市民呈現了美食與非遺的完美結合。我們來了解一下▼昨日,記者來到茂名非遺美食展區,該展區分為展示展銷區和品嘗區。一進展區,四個正在「忙活」著的雕像隨即映入眼帘,他們展示著月餅這種傳統美食的製作流程。拌餡、開餅皮、包餅、印餅,讓前來逛美食周的市民對月餅有了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