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燒賣」一上市,門店始終門庭落市
「下沙燒賣」火了。最近一段時間,不少上海市民追逐著這種產自浦東、擁有「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身份的美食。
作為「下沙燒賣」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鄭玉霞最近特別忙。除了忙著製作燒賣外,她還要抽出時間參加各種媒體宣傳、現場推廣活動。
整個浦東新區,「非遺」家產豐厚,光是「舌尖上的非遺」這一類,也有9種之多。除了「下沙燒賣」,還有「高橋鬆餅」、周浦「三陽泰」糕點等。
這些傳承了百餘年的文化遺產,活得並不容易。例如「下沙燒賣」雖然最近名聲大噪,但「李鬼」眾多,讓鄭玉霞很是擔心今後的發展。「高橋鬆餅」難以把名聲傳得更遠,「三陽泰」更是一度陷入停產的窘境。
如何保護這些文化瑰寶,讓它們能夠更長遠地傳承下去,是一道難題。
從背著電飯煲,一家家推銷「下沙燒賣」,到專門註冊商標,最終成功獲得浦東新區非遺稱號,作為第四代傳承人,鄭玉霞為「下沙燒賣」付出良多。在她看來,「品牌必須豎起來」。
每年春天,春筍冒尖的時候,鄭玉霞的「下沙燒賣」就會開始飄香,吸引大量的「老饕」前來大快朵頤。
新鮮的春筍,加上鮮肉和秘制的豬皮凍餡料,包在一塊形如桃花的麵皮內,捏成錢袋形狀,便成了令人食指大動的「下沙燒賣」。
「下沙燒賣」由來已久,相傳源於明朝。當時,下沙的老百姓犒勞朝廷派來抗擊倭寇的將士,用應季的春筍和肉做餡,做出了一種特色點心。美味點心深得將士們喜愛。有人問這是什麼點心,鄉人頗為風趣地回答:「邊燒邊賣」,「燒賣」由此得名。自此以後,每逢春季,「下沙燒賣」就作為時令點心應市。
之所以有如此強的季節性,根本原因之一在於,「下沙燒賣」其中一味關鍵配料是春筍。 另一個原因,在於春節大吃大喝的疲憊感已經過去,人們的嘴巴又開始饞了。這個時候,燒賣上市,正好可以供人解解饞。 「前幾天,一位父親帶著兒子來到我們的門店吃燒賣。吃完以後,才幾歲大的小孩子竟然叫了聲『爸爸萬歲』,還說要多買幾個回去。」這一幕,讓鄭玉霞十分自豪,也十分滿足。 解放以後,製作下沙燒賣的飯店、點心店僅下沙就有12家。公私合營以後,下沙燒賣成了下沙飯店的經營特色。 而將「下沙燒賣」打造成非遺項目,鄭玉霞在當中功不可沒。從曾經擔任下沙飯店經理的母親手中傳承這門技藝後,她一直在竭盡所能打響「下沙燒賣」的品牌。 20多年前,鄭玉霞曾經親自背著電飯煲,一家家地推銷自己的燒賣;她也曾借著浦東南匯桃花節的契機,將「下沙燒賣」推廣給更多的上海市民。 更為關鍵的節點,還在於2000年,鄭玉霞專門註冊了「下沙燒賣」這個商標。2011年,「下沙燒賣」製作技藝,成功入選浦東新區非遺項目。次年,鄭玉霞正式獲得了「下沙燒賣」第四代傳承人的「認證」。 「下沙燒賣,吃起來比南翔小籠不差,為什麼名氣差了那麼多?」作為傳承人,鄭玉霞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地域性,或許是一個原因。「下沙燒賣」,一度只在浦東南匯地區售賣。其他區縣的市民,想要品嘗到這種「舌尖上的非遺」,需要長途跋涉。 於是,在2013年12月,鄭玉霞將「下沙燒賣」帶到了浦西,在大連路539號,靠近地鐵4號線大連路站4號口的地方開出了浦西第一家門店。這家門店,目前也是「下沙燒賣」在浦西的唯一一家門店。 季節性,是另一個原因。對於春筍這種配料的依賴,讓「下沙燒賣」在很長一段時間只能在3月到5月這短短的時間內上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鄭玉霞不惜成本,用冬筍代替春筍,將上市時間延長為每年12月到次年5月。 「下沙燒賣」名聲越來越大,慕名而來的市民也迅速增多。在品質方面,鄭玉霞始終堅持。「我們的麵粉用的是品牌高精麵粉,裡面的肉餡,我們也堅持用整塊的豬肉,絕對不使用碎肉。另外,每一個燒賣都是我們手工包的。」 在她看來,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非遺項目,「品牌必須豎起來,不能倒了。」「下沙燒賣」火了以後,大批「李鬼」冒了出來。每次看到或經過那些打著「下沙XX燒賣」的店面,鄭玉霞都會感到難受,擔心自己千辛萬苦打造的品牌被毀了。
近段時間來,鄭玉霞的日程安排得非常滿。除了忙於「下沙燒賣」的製作與銷售外,她還要上電視臺的訪談節目,到大型居住區現場展示技藝,以及教授留學生如何包燒賣。
浦東多個「舌尖上的非遺」,傳承了百餘年,鐫刻了「浦東印記」,卻活的並不容易,各家有各家的煩惱。如何保留並傳承這些傳統文化瑰寶,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政府更多的扶持。
浦東新區「非遺」家產豐厚,包括國家級、市級、區級在內,共有49個項目,數量居全市各區縣之首。
王為玲,是高橋鎮王泰和食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2008年從高橋食品廠退休後,她自己開了這個公司,主打產品就是擁有「上海市非遺」招牌的高橋鬆餅。
源於當地人對這一傳統美食的喜愛,高橋鬆餅不愁銷售
「王泰和」這個品牌始創於1866年,是高橋鎮上最著名的自製鬆餅老字號之一,傳到王為玲這裡,已經是第五代。 這樣一個老字號,目前在高橋鎮同港路106號的廠房內生產。廠房面積300平方米,人手也不多,只有十幾個人,大多數從事手工製作。一旦有人請假,王為玲就要親自上陣,確保每天的產量。 高橋鎮的非遺專管員王鷁翔透露,高橋鎮有好幾家與「王泰和」差不多規模的鬆餅廠家,再加上一些家庭作坊。即使如此,源於當地人對這一傳統美食的喜愛,高橋鬆餅仍不愁銷售。 然而,高橋鬆餅在其它地區的認同度,卻並不匹配「市級非遺」的身份。「王泰和」以前在淮海路也有門店,不過沒能堅持太久。 用王為玲的說法,成本阻礙了「王泰和」的發展。「我們堅持用傳統的手工工藝,人力成本比較高,鬆餅的售價又比較低,要讓我擴大規模,經濟上吃不消啊。」 周浦「三陽泰」糕點,情況略有不同。清同治三年(1864年)開創的這個品牌,曾馳名江浙滬一帶,被作為高檔禮品,深受民眾歡迎。 不少周浦的「50後」、「60後」乃至「70後」,至今對「三陽泰」糕點的美味記憶猶新。現年70多歲的顧應章,仍記得當年用糧票購買「三陽泰」飯粢糕的景象。「那時,不少人中飯就是一杯茶,一包糕。」 因為種種原因,「童年的味道」,如今已經難再尋到。就好像飯粢糕,現在已經沒有了。 幸運的是,周浦女企業家毛逸清去年接手了「三陽泰」。本著對這個品牌的情結,她正打算用自己的力量,將這份文化瑰寶繼續傳承下去。 「當我在三陽泰門前,看到本地阿姨訴說她記憶中的三陽泰,小孫女在旁邊眨著眼睛仔細聽的時候,這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150年的老品牌故事也有年輕的小聽眾。」 在浦東新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主任王璽昌看來,食品類「非遺」項目的保留、傳承的瓶頸問題,主要集中在資金短缺及稅收減免的缺失、人才儲備不足等方面。 這些「非遺」項目,需要來自政府部門更多的關注和扶持。「非遺保護是全社會的責任,而政府更應該提供各種類型扶持。除了各種制度、政策性的手段,增加專項保護資金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王璽昌說道。 他認為,快速國際化的浦東,正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如何保留傳統文化不流失,非遺是一種最佳的載體。而當政府給予了非遺項目更多的扶持,鄭玉霞等非遺項目傳承人,就不再會那麼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