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茂名體育中心人氣十足,2020年茂名美食周活動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品美食。當中的茂名非遺美食展區亮點紛呈,除了美味的食品,還有豐富的飲食文化、傳統的手工技藝等寶貴的精神食糧,為廣大市民呈現了美食與非遺的完美結合。
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孫廣宇 攝製
網友紛紛點讚美食周
▼
●網友Tracy連發6條朋友圈,配文:剛從美食周回來,手斷的節奏;人山人海,美食周的夜晚。
●網友叮當發九宮格圖,配文稱:如果你還沒去美食周,那要趕緊去。
●網友金轉發美食周推文連結並附上攻略「免費試食,走一圈,飽了,緊要」。
本次活動為什麼那麼火爆?
我們來了解一下
▼
昨日,記者來到茂名非遺美食展區,該展區分為展示展銷區和品嘗區。一進展區,四個正在「忙活」著的雕像隨即映入眼帘,他們展示著月餅這種傳統美食的製作流程。拌餡、開餅皮、包餅、印餅,讓前來逛美食周的市民對月餅有了全面的認識。除了月餅,現場還展示了隔水蒸雞、拖羅餅等美食的製作技藝。同時,展區對艾籺、懷鄉雞、古粽籺、博賀飛魚、柴槍粉、鎮隆魚古等地方特色菜設置了詳細的圖文說明。只看介紹就讓人食指大動,恨不得馬上就品嘗一下。在品嘗區內,非遺美食應有盡有,市民們正左捧右拿地開吃呢!
現場還設置了網紅打卡點,不少小朋友到展區內體驗做籺的樂趣。歡樂的氣氛、豐富的美食、傳統的文化,都成為了市民狂曬朋友圈的熱點。「美食周內容真豐富,在品嘗美食前,先品精神食糧。通過各種各樣的茂名本地美食的展示,讓大家進一步了解家鄉傳統文化和美食背後的故事情懷。」市民龐小姐說。
記者了解到,我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制度建設不斷完善,隊伍建設得到了加強,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和熱情顯著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一步融入我市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中。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項、省級17項、市級49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人、省級16人、市級56人,初步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保護體系。下面簡單介紹幾種茂名非遺美食。
●早在一千多年前便流行於粵西(古稱高涼郡)一帶,其發源地在冼夫人的故裡—電白電城。
●用大米炒熟磨粉後做成餅團再以柴火或木炭火烤乾備用,將士出徵時隨於身上。大米經過炒香加工後具有豐富的營養,香脆可口。後人傳承了這一制餅技藝,子嗣相傳。●到了明清時期,炒米餅用於婚嫁喜慶、豐收慶典、臘月新年探親訪友的手信,此俗盛行至今,具有濃厚的鄰裡鄉情。●2015年被列入第六批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傳化州市笪橋鎮柑村葉氏是當地有名的廚師,將本地家養的各種剦雞、項雞加工成一道名菜——隔水蒸雞。無論是雞苗、雞齡,還是選雞、取雞、製作都有嚴格要求。●在烹飪蒸製上,要用天然山泉水,將配好料的雞放入蒸具內,用武火加熱,沸水蒸汽18-20分鐘。色澤微黃,香味誘人,肉質鮮美,皮爽肉滑,原汁原味,並且油而不膩、芳香滿口,甚至連骨頭都有香味,極具吸引力。它的烹飪技藝在南中國粵、桂、瓊民間一直流傳了五百多年,並形成了獨特的水蒸雞飲食文化,響譽海內外。●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據明清時期出版的《高州府志》和張氏族譜記載:「廣之月」大月餅源於我國南朝的梁、陳時代。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自古以來就是化州乃至廣東粵西地區的著名小吃,是化州人民引以為豪的地道特產。●從外觀上說,其色澤金黃,形似明月;從口感上講,其皮脆餡香,味美無比。●大月餅製作技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相當高的民俗學研究價值,既是化州飲食文化的重要標誌,又是研究粵西地域文化、烹飪技藝的寶貴資料。●橘州田艾籺始創於清光緒13年(即公元1884年)。當時化州良光一位名為黃海芸的亞姨和她的丈夫張廷棟在良光圩開辦了一間小吃攤檔,名為「良光田艾籺」,本著藥食同源的傳統,化州地區的人們把田艾融入到田艾籺食品當中去,重要日子都少不了田艾籺的身影。●橘州田艾籺,歷經百年蒼桑,現已發展成為化州乃至廣東地區家喻戶曉的一道美食。其製作技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技藝價值,既是化州飲食文化的重要標誌,又是研究粵西地域文化、烹飪技藝的寶貴資料。首日10萬+!茂名這場舌尖上的盛宴,總有一款主題美食你喜歡
2020茂名美食周開幕!節日大餐、文化盛會,約起!
文/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梁奈
茂名發布編輯部
編輯:刁愛惠
初審:柯柱基
終審:孫廣宇
來源:茂名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