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再出土明代皇家石碑:是她當上了皇后,給娘家立的

2020-12-11 北京日報客戶端

7月底,河北滄州滄縣興濟鎮發現了一塊斷碑,為明孝宗為皇后張氏修建崇真宮時所立石碑的上半塊,它與當地博物館內收藏的另一塊斷碑相吻合,兩塊斷碑拼合修復。

興濟鎮是張皇后的家鄉。僅過了一個月,這裡又有新發現。

9月3日下午,張皇后祭祀母親金氏一族所立石碑在興濟鎮餘慶屯村出土。石碑發現於興濟公園南側的餘慶屯村運河邊,根據碑上清晰的字跡可以判斷,這是明孝宗張皇后為母親金氏一族所立。

石碑碑首是精雕細刻的龍紋,與此前發現的明孝宗敕建崇真宮石碑上半部分一致。碑首中部刻有「中宮祭文」四字。古代以宮殿名稱指代皇室成員,中宮是明朝皇后的寢宮坤寧宮,在此即代表張皇后。石碑出土後立即被運往興濟博物館。

張皇后為母親家族立碑事,記載於《興濟縣誌》中。長久以來,當地百姓口口相傳,石碑就在大運河邊的餘慶屯村,卻沒人知道它的確切位置。

根據碑文可知,張皇后派遣人祭祀外曾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碑文稱,張皇后母親一族世代積德行善,張氏成為皇后,特地派人前來祭祀,「以表素心」。立碑時間是明孝宗弘治八年,比崇真宮石碑還早7年。

明孝宗朱祐樘在明朝皇帝中評價較高,他勵精圖治,開創了「弘治中興」的局面,同時也是歷史上罕見的奉行「一夫一妻」的皇帝,終身只有張皇后一位伴侶。他專門在皇后家鄉敕建崇真宮,可見與皇后感情甚篤。

興濟博物館館長顧維新表示,這塊石碑的出土,為進一步研究張皇后以及明代弘治年間的政治文化和風土人情提供了重要依據。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白波 滄州日報 | 記者 楊金麗

編輯:匡峰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滄州又有重大考古發現!這段運河邊再次挖出寶(附現場視頻)
    9月3日下午,大運河滄縣興濟段又有考古新發現:在運河邊的餘慶屯村,經過挖掘,另外一座明代弘治年間的石碑露出本來面目。這就是明代昭聖皇后為母族金氏所立的墓碑。這是繼7月31日大雨衝出明弘治皇帝為昭聖皇后修建崇真宮石碑之後,又一重要文物出土。目睹石碑出土過程的興濟熱心村民陳四雄,用視頻的形式拍下了挖掘的過程。
  • 【視頻】滄州大運河裡又挖出寶了!500多年前的,和當時的皇帝家有關
    9月3日下午,大運河滄縣興濟段又有考古新發現:在運河邊的餘慶屯村,經過挖掘,另外一座明代弘治年間的石碑露出本來面目。這就是明代昭聖皇后為母族金氏所立的墓碑。這是繼7月31日大雨衝出明弘治皇帝為昭聖皇后修建崇真宮石碑之後,又一重要文物出土。
  • 河北邢臺出土「粘始祖宗翰之墓」衣冠冢石碑
    新華網石家莊7月3日電(記者駱學峰)7月2日,河北邢臺經濟開發區孔橋社區出土一塊清代石碑,長165釐米,寬65釐米,厚23釐米,其正面「粘氏始祖宗翰之墓」字跡清晰可見。這塊墓碑的發現,為研究粘氏始祖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實物資料。
  • 河南出土的明朝石碑,上面寫著:扯淡,再不來了
    相信在看完一些小說或者電視劇後,大家或多說少有著穿越的願望,遙遠的古代,有著很多有趣的地方,然而世界上真的有穿越者嗎?很多證據,都在挑戰這種可能性,比如漢朝出土的青銅卡尺,來自於埃及的遠古飛機模型。而在河南出土的明朝石碑,竟然也會用現代人的口氣說上一句:扯淡,再不來了。
  • 福州東山村挖出明代石碑 墓主姓林曾任工部尚書
    記者 李熙慧/文 肖春道/圖本報訊 「鼓山鎮東山村正在拆遷,有一塊石碑從房子裡露出來,好像是明代的。」昨日下午,福州市民肖先生發現,在村中一條小道邊上,一塊年代久遠的大石碑立在一旁,周圍都是拆遷的廢墟。
  • 明代皇后常服才是正宗的
    明朝的皇后常服樣式是十分華美的,關於明朝後服的考證,學者董進在紫禁城雜誌中發表的《圖說明代宮廷服飾(八)—皇后常服》一文中,如是說。明朝皇后常服的鳳冠中,明孝靖後三龍二鳳冠通高31.7、上寬34釐米,外口徑19、內口徑17釐米。冠裡以漆竹絲做成圓框形冠胎,冠口邊緣鑲金口圈一周。
  • 臺東郵電局附近出土92年前石碑 造型古樸(圖)
    「臺東鎮新修財神殿碑記」,昨天,在臺東郵電局附近一建築工地上,一臺挖掘機施工時挖出了一塊石碑,該石碑造型古樸,刻滿了繁體漢字。目前,經島城書畫收藏專家初步鑑定,該石碑刻於1921年,是當年修財神殿時為捐款人立的「功德碑」,而石碑所在地就是原蘿蔔會的發源地。文物專家表示,石碑的出土對研究青島和臺東的歷史有重要的意義。
  • 真實的令妃「魏瓔珞」,掌管後宮十數年,為什麼乾隆不立她為皇后
    熱播劇《延禧攻略》不僅讓很多觀眾迷上了乾隆和富察皇后這對「甜膩」CP,更讓許多朋友對女主角「魏瓔珞」的故事有了極強的興趣,至於魏瓔珞的原型,根據改劇編劇透露和角色定為,應該就是歷史上乾隆時期的令妃。令妃這個人物,在幾乎所有關於乾隆時期的清宮戲中都有她的身影,可見她在乾隆一朝的影響力有多麼大。
  • 北京海澱黑舍裡氏墓:一位7歲女童的墓葬,出土大量明代頂級官窯瓷器!
    因為首博館藏的明代成化瓷器,都是從黑舍裡氏墓出土的。按輩份算,她是康熙皇帝的小姨子,因為她的堂姐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任皇后:赫舍裡氏孝誠仁皇后。PS:黑舍裡與赫舍裡,其實同為一個姓氏,由於滿族姓氏的翻譯過程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寫法。本文以下就統一按「黑舍裡」寫法了。
  • 末代皇后婉容娘家院落位於帽兒胡同 出嫁前居住
    末代皇后婉容娘家院落位於帽兒胡同 出嫁前居住 2014-08-22 15:56:33現在,胡同裡林立著創意小鋪和餐廳,都有了些胡同遊的喧囂。  那些著名的老宅子還在。當年從門口經過一眼瞥去,並未想過進去看看,現在想看卻吃了閉門羹——早就成了大門緊閉的文保單位。  5號是個老四合院, 2001年被列了市文保單位,據介紹裡面有900平方米,垂花門、過廳、正房、廂房、後罩房、遊廊一應俱全,現在只能從門縫裡管中一窺。
  • 古代的「流行耳飾」:明代的玉兔搗藥,圖4專屬於皇后!
    【古代的「流行耳飾」:明代的玉兔搗藥,圖4專屬於皇后!】明代的定陵玉兔搗藥耳環:出土於明萬曆帝定陵,該玉兔搗藥耳墜在金絲大圓環下綴以一隻站立的玉兔,玉兔前肢持杵,作搗藥狀;在玉兔的腳下,還襯託著一片以金鑲寶石製成的朵雲。
  • 嘉慶突然去世, 遺詔不在身邊, 皇后為什麼擁立道光而不立親生子?
    孝和睿皇后聽聞嘉慶去世,立刻傳懿旨令綿寧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當時皇后有親生兒子,而道光只是她的繼子,為何她會立道光而不立自己的親生子呢?一、做個順水人情,為自己養老留點後路古代皇家的繼承問題,往往都有很強的敏感性,搞不好就會小命不保。
  • 河北發現崇禎元年石碑 佐證臺灣詹氏祖籍在河間
    新華網石家莊7月2日電(記者王民)記者日前從河北省河間市文廣新局了解到,6月底,文保工作人員在行別營鄉張寺營村發現一通保存完好、刻有詹氏名字的明代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石碑,進一步佐證河間為詹氏(包括臺灣詹氏)祖籍地。
  • 她是古代唯一的殘疾皇后 瘸腿瞎眼卻被皇帝恩寵一生
    導語:古代封建王朝的各位皇后娘娘,都是雍容華貴儀態端莊的 「國母」,其出身、相貌和品德是要經過嚴格篩選的,不能有半點瑕疵。可是我國歷史上卻有一位殘疾皇后,她不但瘸了一條腿還瞎了一隻眼,卻被皇帝寵愛了一輩子,這究竟是怎麼個情況呢?
  • 石碑有故事:元代高官畢顯神道碑,幾經周折出土,價值已被發現
    就這樣,幾百年過去了,畢顯墓在平原下,平原上長滿莊稼和青草。2008年,當地媒體發布消息稱:巨野縣出土元代高官神道碑。文中確認碑主人為元代都鎮撫畢顯,也列出了一些基本數據:碑身高約3.2米,寬約1.05米,厚36釐米等。——從樹立到被後人再發現,《畢顯神道碑》用了673年,從發現到發掘它又用掉了35年。
  • 九江星子發現罕見明代高僧壁畫墓 出土一高三尺六寸龜趺
    6月5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去年5月至今,該所考古專家在星子縣秀峰景區發掘了一座明代塔院,清理高僧墓葬3座,發現精美的壁畫,出土了一批珍貴青花瓷器和白釉瓷器,以及大量與塔院建築有關的石構件。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說,此次發掘為研究江西乃至整個江南地區的佛教文化及其僧人的喪葬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 美不勝收丨江南地區出土的明代摺扇
    其中,微縮明式家具出土於明代內閣首輔王錫爵夫妻合葬墓。而該墓中出土的九寸圓頭雨金烏漆竹骨灑金扇,更是明代江南墓葬出土摺扇的代表,反映了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區士紳們藝術化生活的風尚。▲蘇州王錫爵夫婦墓  雨金烏漆竹骨灑金扇從出土的實物來看,目前出土摺扇的明代墓葬主要位於江蘇南部、上海和江西等江南地區,年代大都在明嘉靖萬曆年間或者更晚。
  • 「風物誌」明青玉雙螭耳杯,蘭州晏家坪出土的稀世珍寶
    ,是按照皇家規格監製的一件玉器,用玉制器標準不次於帝王,玉器造型規範嚴格,紋飾精美。這是一件皇家玉器。縱觀明代玉器,色澤不外青與白,皇室顯貴一般用和田玉料,但不少也有用地方玉作器。明藩王雄踞一方,用玉標準不次於帝王,玉器造型規範嚴格,紋飾也非常精美。明代玉器在收藏界有個稱呼,叫「粗大明」,意思是明代的玉器製作大多粗糙,器型較大,但是這件玉器,雖然器型較大,但顯然製作工藝非常精良。
  • 山莊宮牆「娘家」小井村的美景與傳說
    多年前,在河北承德知道小井村的人很少,因為她曾是承德縣雙峰寺鎮的一個很偏僻的小村莊,交通閉塞,發展落後,雖然她曾被得天獨厚的清代皇家文化浸潤過。如今,雙峰寺鎮劃歸雙橋區管轄多年,隨著交通和各種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小井村後山雲楓嶺上的清代皇家採石場、雍正年間所建九聖祠等文化遺址、遺蹟的亮相,讓世人揭開了這個村莊多年神秘的面紗。
  • 龍紋石碑!溫州市區公園路又發現寶貝
    為嵌入牆內石碑,或在清初所立這塊龍紋青石石碑,雖然是殘缺的,但還是能清晰看到,石碑「上部」刻著一條龍,龍紋右側有一個殘缺字體,同時龍紋下方也有數排文字。碑上龍紋「像石碑上刻有龍紋的,基本上都是『官家』所立,普通百姓是不敢的。」溫州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館長張金誠說,石碑上的龍基本上是成對出現的,從出土的石碑來看,對龍之間的文字不少於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