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發現崇禎元年石碑 佐證臺灣詹氏祖籍在河間

2020-12-14 搜狐網

  新華網石家莊7月2日電(記者王民)記者日前從河北省河間市文廣新局了解到,6月底,文保工作人員在行別營鄉張寺營村發現一通保存完好、刻有詹氏名字的明代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石碑,進一步佐證河間為詹氏(包括臺灣詹氏)祖籍地。

  據介紹,這塊石碑高220釐米,寬90釐米,厚26釐米,刻有《重修瀛東張寺營吉祥寺碑記》,字跡清晰可辨,一旁另有散落的贔屓2座、碑額1個。碑的背面刻有不少古河間歷史名人,並刻有詹宗禮、詹伯時、詹仲傑等善捐者名字。

  河間市文廣新局文保所所長吳通玉介紹,在與張寺營村相鄰的前修羅村,2011年曾出土立於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的真武廟石碑,碑上記載的善士捐資者有詹宗禮母肖氏、詹氏等人,比這次出土的吉祥寺碑早21年,兩碑均出現了詹宗禮的名字。目前,張寺營村和前修羅村都沒有詹姓人家了。

  據介紹,河間之名始於東周,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詹氏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是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他的祖先在周朝受封河間郡王。由於歷史變遷,自晉代永嘉之亂開始,詹氏陸續由河間遷往河南、廣東、福建、臺灣和東南亞地區,臺灣詹氏普遍認為河間是他們的祖籍地。

  據《河間縣誌》記載,1989年5月11日,時任臺灣財團法人詹氏大宗祠、社會福利獎助學基金會理事長詹錫富率領詹氏宗親團來到河間尋根問祖,沒能在這裡找到詹氏後人或歷史遺存,離別時帶走河間一抔黃土,以示永不忘家鄉。

  河間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張蔭成說,由于吉祥寺石碑刻有詹氏名字,成為繼真武廟石碑之後佐證河間為詹氏(包括臺灣詹氏)祖籍地的又一關鍵性證據。「家鄉父老歡迎臺灣詹氏再來尋根問祖,省親訪友,共敘兩岸華夏子孫同根同源的骨肉情誼。」

  作者:王民

news.sohu.com false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07/02/c_1111416878.htm report 858 新華網石家莊7月2日電(記者王民)記者日前從河北省河間市文廣新局了解到,6月底,文保工作人員在行別營鄉張寺營村發現一通保存完好、刻有詹氏名字的明代崇禎元年(公元

相關焦點

  • 河北發現臺灣詹氏祖籍在河間的關鍵性證據
    新華網石家莊6月10日電(記者朱峰)臺灣詹氏在1989年赴河北省河間市尋祖未果的遺憾如今可以得到彌補,記者10日從河間市政府獲悉,這個市修羅村出土了真武廟碑碣,上載詹氏祖先在河間活動的情況,證明臺灣詹氏祖籍河間的歷史。
  • 臺灣高雄芎蕉腳詹氏宗親回故土華安縣仙都鎮市後村認祖歸宗
    6月18日,來自臺灣高雄芎蕉腳的詹氏宗親一行10人回故土華安縣仙都鎮市後村(古稱市上)認祖歸宗,受到當地1800名詹氏宗親的熱烈歡迎。臺灣高雄芎蕉腳詹氏宗親激動地說:「我們終於找到故鄉,找到了根。」高雄芎蕉腳宗親在市後村詹氏祖祠前合影  尋宗之路漫漫  「聽老人講,我們知道在詹氏宗親遷往臺灣,但一直沒辦法尋獲在臺的宗親。」
  • 【詹氏頭條】 詹氏家族簡介
    明初,山西詹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陝西、江蘇、湖北等地。明中葉以後,隨著我國航海技術的提高,閩粵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臺謀生者。明末,滿清軍隊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銳減,後湖南、湖北之詹姓伴隨湖廣填四川之風潮入遷今四川、重慶之地。如今,詹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其分布以廣東、江西、湖北、河北、廣西等省為多。廣西部份山區有詹氏居住!
  • 【詹氏頭條】元朝至民國詹氏家譜收錄,詹家人必看!
    14、【福建浦城】浦城詹氏族譜:十六卷,(清)詹成等撰修,清嘉慶三年、公元一七九八年,木刻本十五冊,印一0三本。浦城始遷祖:詹慥,行景一,字應之(宋),詹秉邦於西晉大興元年公元三一八年由河南鄧州始遷福建崇安,詹慥南宋始遷浦城,散居地:福建浦城縣。珍藏處:福建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臺北分館。
  • 廣西玉林詹氏介紹
    今蒙古、土家、臺灣土著、水等民族均有此姓。歷史上,詹姓形成了河間、渤海等郡望。因此,從這兩地播遷出去的詹姓人,便以「河間衍派」「渤海衍派」作為自己的堂號。詹姓的主要堂號有:「河間堂」「奎光堂」「潔身堂」「繼述堂」「敦睦堂」「敦復堂」「永思堂」「墩崇堂」等。
  • 河北臨西發現元朝忽必烈時期石碑
    原標題:河北臨西發現元朝忽必烈時期石碑   河北省臨西縣萬莊村村民近日在農田裡灌溉小麥時,發現一塊元朝忽必烈時期的石碑,石碑殘高1.86米,橫寬0.86米,無碑座、碑首。據石碑銘文記載,該石碑刻立於元朝卅一年夏四月十五日,即公元1294年。
  • 瀋陽挖出74年前日本神社石碑 成日侵華又一佐證
    瀋陽挖出74年前日本神社石碑 成日侵華又一佐證 2008年11月04日 14:48 來源:瀋陽日報 ,該石碑在瀋陽某工地施工時被發現。  據介紹,該石碑挖掘於皇姑區北行一帶,當時被作為殘土運往鐵西區興順街北四路的納帕陽光工地使用。就在使用時,工地工作人員常克伯突然發現該石碑上有字跡,覺得這不是一般的石碑,忙打電話給「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經證實是日本侵華的文物,於是該石碑被「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收藏。  這個石碑高約150釐米,寬約30釐米,厚約15釐米。
  • 崇禎元年(1628年)的狀元、榜眼和探花都有誰?
    中國科舉博物院——考生號房戊辰元年「三鼎甲」《明史》中對於這一年科舉取士有明確記載:崇禎元年夏四月癸巳,賜劉若宰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崇禎元年考中榜眼後,按慣例進入翰林院,擔任翰林院編修一職。此後,他歷任國子監祭酒等職位。崇禎十五年,何瑞徵曾出任過壬午科鄉試主考官。壬午科此科考試頗為特殊,所有考生通過者不分一二三甲,全部賜特用出身。
  • 河北邢臺出土「粘始祖宗翰之墓」衣冠冢石碑
    新華網石家莊7月3日電(記者駱學峰)7月2日,河北邢臺經濟開發區孔橋社區出土一塊清代石碑,長165釐米,寬65釐米,厚23釐米,其正面「粘氏始祖宗翰之墓」字跡清晰可見。這塊墓碑的發現,為研究粘氏始祖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實物資料。
  • 【驚爆】張作霖、張學良的祖籍原來是大城縣
    周分封諸侯國,召公奭被封為燕國(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端)君主,建都薊(今北京城西南)。文安地屬幽州燕國。戰國時代,韓、趙、魏分晉自立為諸侯國後,文安地屬趙國。秦並六國統一華夏,把全國分成36郡,文安地屬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西漢高祖五年(前202)置文安縣,當時的縣治在今大柳河東側(遺蹟已堙沒)。屬渤海郡(在浮陽,今河北滄縣東南)。
  • 明朝最大宦官魏忠賢是如何被崇禎皇帝搞下臺的?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回原姓。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 永州館藏文物隨筆之明朝天啟元年「張孝書」上湖南分守道題名記石碑
    明天啟元年「張孝書」上湖南分守道題名記石碑原碑 最近這些年,零陵區大力發展文化旅遊,建設了東山景區和零陵古城兩個拳頭項目1987年的一天,施工人員在原零陵地區衛生學校附屬醫院(今永州市第四人民醫院)北側的萬石山推土時,發現了一塊石碑,為明代石刻,石質,灰白色。長255釐米,寬105釐米,高35釐米。碑上所刻文字,分為上下兩截,上截刻天啟元年(1621)湖南按察使副使兼布政司參議分守上湖南道張孝所撰的題名記序言,500多字,介紹了朝廷設立上湖南分守道的由來及題刻此碑的原因、意義。
  • 滄州14處重點文物古蹟:6處與河間有關聯
    2、獻縣漢墓群:獻縣漢墓群是漢代河間王及其子孫、樂成侯、中水侯等葬於獻縣境內墓葬的總稱。現存37座漢墓。該陵墓乃西漢河間獻王劉德之墓,故稱河間獻王墓,又稱獻王陵。因此,單橋雖位於獻縣境內,但因為對京畿交通之重要,到了明末崇禎年間,由河間知府王逢元親自提議,將修建石橋作為河間府的一項重大工程。歷經八年,到了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方才建成,從此成為京南一景,遠近聞名。
  • 好吃在河北,滄州河間驢肉火燒,吃一口念一生!
    河間市是河北滄州的縣級市,位於滄州市的西面,與雄安新區相鄰,是京津冀的中心區域。河間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距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周朝以來,河間一直郡治、王城、州治、府治所在地,歷代在此設郡、立國、建州、置府,明清以來,河間更是京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譽。自古以來,這裡也是群英薈萃,名人輩出,比如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曾在此做河間相,大清才子紀曉嵐出生於此,北洋三傑之一的馮國璋也是河間為故裡。
  • 貯水山發現日本「神社」石碑
    這兩塊石碑的發現,成為日本侵華歷史事實的又一佐證。變電器後發現兩塊石碑7月12日,青島近代史研究專家衣琳正在貯水山拍攝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紀錄片的外景,一位姓高的市民跑來告訴他,在山坡上發現了兩塊長約2米、寬約60釐米,疊壓在一起的青石碑。
  • 和平古鎮發現「御茶園」石碑
    近日,在邵武市和平古鎮西北部的坪上村,發現一塊清康熙五十八年間豎立的題額為「龍橋記」的石碑。石碑高約1.5米,上方橫刻「龍橋記」三個楷體大字,整個碑文陰刻300餘楷體繁體字,碑左上角有缺失,字跡清晰可辨。
  • 【發現】「沉睡」300多年的兩方石刻,在詔安閩粵古道旁被「喚醒」!
    近日,南安石井鄭氏宗親致電泉州晚報社24小時熱線96339稱,他們在漳州詔安發現記載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功德碑」。設於同年 兩方石刻互為佐證不久前,漳州詔安的鄭氏宗親在交流中偶然提及一個消息:詔安海邊有兩方紀念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石刻。不過,當地的方志典籍並沒有記載詳細內容,這兩方石刻在日曬雨淋中,滿身「泥土汙垢」。
  • 崇禎皇帝在吊死前,留下遺書,其內容是什麼?李自成看完為之動容
    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火光沖天,這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在景山的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在他吊死前,他曾留下了一份遺書,李自成看完遺書後,為之動容。那麼,崇禎皇帝到底在遺書上寫了什麼,為何死對頭李自成看完後為之動容。
  • 長江竹島發現[偶住亭]石碑
    近日,江安長江竹島島尾處發現一塊民國時期「偶住亭序」的石碑,由江安市民李於自在島尾找尋奇石時意外發現。
  • 廣東粵東詹氏大宗祠舉行祭祖活動!
    2020年6月26日(農曆五月初六日)粵東詹氏協會會長詹前虎率協會成員及各地宗親代表共同參加詹氏大宗祠(永思堂)祭祖活動。▲詹氏大宗祠詹氏大宗祠——永思堂(又名「詹厝祠」)位於廣東省饒平縣三饒鎮,始建於明萬曆庚申年(公元1620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