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香港牛頭角工廈大火,將香港藝術青年的「工廈創意文化」推到大眾面前。幾年過去了,隨著大陸網際網路的發展,香港藝術青年也從封閉的「工廈」走向了網際網路,「網絡文藝」 也成為部分藝術青年的選擇,他們的作品通過「網絡文藝」形式走向了內地,「網絡文藝」成為香港藝術青年被更多人了解的橋梁和載體。
香港「工廈創意文化」的由來
上世紀90年代,隨著香港工廠在逐步北移搬到中國內地生產,香港的工業大廈供應過剩的問題曾十分嚴重。香港政府在2009年推出「活化工廈計劃」,通過優惠政策推動業主合法改變工廈的用途,例如藝術創作、酒店、迷你倉等。對於很多香港藝術青年們來說,這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使得他們不需要支付昂貴的房租就可以直接搬進廉價的「工廈」。
然而,一場無情的大火將很多人的視線轉向了「工廈創意文化」,大家紛紛質疑「工廈創意文化」模式能否持續下去。
2016年6月21日上午近11時,位於香港九龍牛池灣牛頭角道的工業大廈——淘大工業村內的「迷你倉」發生火災。原以為,那只是一場很快就可以撲滅的工廈火災,沒想到一燒就是幾天,不僅奪走了兩名消防員的生命,更成為香港史上延燒時間最長的工業大廈大火,延燒了60個小時,被稱為「港史上最困難火場」。
許多關於牛頭角工廈的故事隨著這一場大火也可能從此而終結。
香港作家吳燕青的「網絡原創詩歌」及其他
吳燕青,祖籍廣東,1984年生,從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做過幾年醫生。因為喜歡中文,她最終考取了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文戲劇教育碩士,現從事中文教育工作。在工作之餘,吳燕青特別喜歡寫作,寫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的寫作,當然網絡也是她與內地溝通的主要平臺。
她的網絡原創詩歌一度成為主流網站的寵兒,香港文學(網絡版)上發表了她的《果子》,中國詩歌網上發表了原創詩歌《遊樂園有一個我的孩子》,在梅州文學網發表原創組詩《青煙中睡去的河》,香港資訊網還開設吳燕青原創詩歌專欄等等;一些重點網站也會將她的詩歌編排在首頁位置,內地知名的「天涯論壇」上有她的詩歌,專業詩歌網站《愛詩文網》和《詩人文摘》也開設專欄;甚至連《當代文摘》公眾號和一些詩歌自媒體平臺也紛紛推出她的詩歌。
由於她的詩歌深受大眾的喜愛,很多關於她的詩評和音頻也活躍在網際網路上。香港《大公網》發表了吳燕青詩歌評論《春園裡的燕子》(2019年1月29日,作者潘金英),作者寫道:「吳燕青寫詩及散文,創作題材廣泛,……她的筆下很少著墨於男女情愛眷戀,她關注親情,關注社會,寫作取材很有生活的質感,常是把筆觸向縱深的社會現實延伸,也許是她多經歷了和感受了世間的繁雜人情呢!如《影子比光更明亮》《快樂是多麼稀少》,她寫快樂,其實是寫城市人的不快樂。如《快樂是多麼稀少》在傳統寫法的基礎上,運用了西方的現代派寫法,詩的意象紛呈,又能在傳統和現代派藝術的語境融合下,保守她天性的樸實本質,彰顯出她表達的功力。」;李潔副教授在百家號「網絡文藝課」發表了她的詩歌評論《吳燕青詩歌中「家園」意識的精神重建》等等。
詩人恆虹在「荔枝」音頻上開設吳燕青詩歌誦讀專欄。吳燕青網絡詩歌從原創到評論,從轉摘到音頻誦讀,可謂異彩紛呈。
網下的吳燕青的詩歌不乏有詩歌發表在《詩刊》《草堂》《香港文學》《大公報》(香港)《香港詩人》《城市文藝》《香港作家》《延河》《臺港文學選刊》《中國散文詩人》《星星·散文詩》《圓桌詩刊》(香港)等知名報刊上。她還合著詩集《香港十詩侶》等。她還有散文和小說發表在《香港文學》上。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詩評家譚五昌主編的《2018年中國新詩日曆》即將由江西高校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本新詩日曆匯集海內外眾多著名詩人與詩壇新銳的精短新詩作品365首(每天一首詩),該書收錄了她的詩歌《帶著前世盟約相約春天》。但是她說,網絡文藝讓她獲得了創作的更多的力量,讀者對於文學的熱情使得她不敢有所懈怠,唯有好好寫作才是對公眾的最好的敬意。
香港網絡作家齊薇霖的網絡文學「自我治癒」
齊薇霖是為數不多的香港網絡文學作家,作為一個80後,齊薇霖的大學是在英國讀的藝術學,後在香港中文大學讀的設計碩士。但是對文學的偏愛是非常獨特的,與她的京津文化的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筆者採訪她時,她說:「我從小在京津兩地長大,那種喝茶、看戲、聽相聲的文化對我影響很大。到現在我依然保持這種習慣,甚至有時候也跟著學唱。我還買了一個正宗的泥金扇,偶爾拿出來把玩一下,覺得特別開心,可以說,我挺喜歡傳統文化的。香港文化對我的影響也很大,因為我的第一份正式職業是在這裡展開的,工作了近十年,定義了我對生存世界的理解。」
她當初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之後,發現自己不太會找工作,經常碰壁,從寫簡歷到面試技巧都十分青澀,因此也非常鬱悶,常常打不起精神。後來終於等來第一個機會,有家香港的節目製作公司想找一個能說普通話的外景主持人,賣片給上海電視臺播出。她在面試的時候跟老闆說,我可以錄完節目之後自己完成寫稿,因為我們發片給上海的時候,除了視頻還要配一篇文字稿的。說完之後她看到老闆的眼睛立即亮了一下,或許此刻那位老闆立即想到可以節省一個人的工資了。就這樣,他讓她試做了一次,結果齊薇霖做到了,老闆二話沒說就僱了她了。那也是齊薇霖在香港的第一個工作籤證,她說這要感謝上天給她的一點碼字天賦呀。
因為太多舒適,她直接放棄了自己耕耘過的這個節目,去了某知名衛視臺。沒想到卻陷入了恐怖的辦公室政治。那時候,有幾個編輯不停地在上司面前捏造她的各種不是,其實她本想拍桌子走人。在不斷的告訴自己環境並沒有那麼糟的同時,嘗試讓自己理智起來,看清人和工作之間是一種交換的關係,只要這種資源交換還在雙方可接受的範圍內,並且沒有更好的交換條件產生之前,一個成熟的人是不應該辭職的。就在這種不斷痛苦的重複中,她發現自己開竅了,不再像初出茅廬時傻傻的。已經知道作為一個勞動者,特別是在香港這個勞工市場的優勢點在哪裡以及該如何展示這一優勢。從此之後,找工作變得不再是特別艱難的事情,之後我又去了一間美國的廣告傳媒公司和本土手機遊戲開發者公司,做過一款香港最賺錢的手機遊戲。再後來也被人拉去做創業公司,擔任市場總監和聯合創始人。但是她發現那種節奏和工作方式不是我想要的,於是又辭去了這些職位並且連公司股份也一併退還。
她說,你發現有些人和事無論如何逃避,註定是要寫作的。因為就算你自己拒絕寫下來,但大腦也一直在寫作,這會令你顯得不那麼合群,且不堪重負。你最終要找到一種方式,可以同時安放生活和寫作。
因此,她決定寫第一部長篇網絡小說《拜貪家族》,雖然是純虛構作品,但卻是她過去人生的總結。她嘗試用文學戲劇的手段,集合她眼見過或經歷過的生活元素。她還希望在一百年後,有人回憶起她這個年代的時候,《拜貪家族》能夠給他一點點啟發,就像無數文學作品曾經啟發她一樣。那是一種十分美好的傳承,靈魂的溝通,還有,讓我們覺得自己真的活過,在時間的長河裡憑藉一己之力留下微小的印記,無愧於宇宙中一粒沙的身份。目前,她已經完成了近50萬字的創作。
2018年10月21日,「北京十月文學月」——網絡文學專場:中國網絡文學翻譯作品徵稿發布會暨中國網絡文學走向海外「北京元素」表達研討會在北京國家數字出版基地舉辦。齊薇霖應邀參加了網絡視頻會議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