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藝:香港青年「工廈創意文化」的可能轉向

2020-12-14 網絡文藝課

幾年前的香港牛頭角工廈大火,將香港藝術青年的「工廈創意文化」推到大眾面前。幾年過去了,隨著大陸網際網路的發展,香港藝術青年也從封閉的「工廈」走向了網際網路,「網絡文藝」 也成為部分藝術青年的選擇,他們的作品通過「網絡文藝」形式走向了內地,「網絡文藝」成為香港藝術青年被更多人了解的橋梁和載體。

工廈青年(吳長青攝)

香港「工廈創意文化」的由來

上世紀90年代,隨著香港工廠在逐步北移搬到中國內地生產,香港的工業大廈供應過剩的問題曾十分嚴重。香港政府在2009年推出「活化工廈計劃」,通過優惠政策推動業主合法改變工廈的用途,例如藝術創作、酒店、迷你倉等。對於很多香港藝術青年們來說,這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使得他們不需要支付昂貴的房租就可以直接搬進廉價的「工廈」。

然而,一場無情的大火將很多人的視線轉向了「工廈創意文化」,大家紛紛質疑「工廈創意文化」模式能否持續下去。

2016年6月21日上午近11時,位於香港九龍牛池灣牛頭角道的工業大廈——淘大工業村內的「迷你倉」發生火災。原以為,那只是一場很快就可以撲滅的工廈火災,沒想到一燒就是幾天,不僅奪走了兩名消防員的生命,更成為香港史上延燒時間最長的工業大廈大火,延燒了60個小時,被稱為「港史上最困難火場」。

許多關於牛頭角工廈的故事隨著這一場大火也可能從此而終結。

工夏青年(吳長青攝)

香港作家吳燕青的「網絡原創詩歌」及其他

吳燕青,祖籍廣東,1984年生,從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做過幾年醫生。因為喜歡中文,她最終考取了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文戲劇教育碩士,現從事中文教育工作。在工作之餘,吳燕青特別喜歡寫作,寫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的寫作,當然網絡也是她與內地溝通的主要平臺。

吳燕青

她的網絡原創詩歌一度成為主流網站的寵兒,香港文學(網絡版)上發表了她的《果子》,中國詩歌網上發表了原創詩歌《遊樂園有一個我的孩子》,在梅州文學網發表原創組詩《青煙中睡去的河》,香港資訊網還開設吳燕青原創詩歌專欄等等;一些重點網站也會將她的詩歌編排在首頁位置,內地知名的「天涯論壇」上有她的詩歌,專業詩歌網站《愛詩文網》和《詩人文摘》也開設專欄;甚至連《當代文摘》公眾號和一些詩歌自媒體平臺也紛紛推出她的詩歌。

由於她的詩歌深受大眾的喜愛,很多關於她的詩評和音頻也活躍在網際網路上。香港《大公網》發表了吳燕青詩歌評論《春園裡的燕子》(2019年1月29日,作者潘金英),作者寫道:「吳燕青寫詩及散文,創作題材廣泛,……她的筆下很少著墨於男女情愛眷戀,她關注親情,關注社會,寫作取材很有生活的質感,常是把筆觸向縱深的社會現實延伸,也許是她多經歷了和感受了世間的繁雜人情呢!如《影子比光更明亮》《快樂是多麼稀少》,她寫快樂,其實是寫城市人的不快樂。如《快樂是多麼稀少》在傳統寫法的基礎上,運用了西方的現代派寫法,詩的意象紛呈,又能在傳統和現代派藝術的語境融合下,保守她天性的樸實本質,彰顯出她表達的功力。」;李潔副教授在百家號「網絡文藝課」發表了她的詩歌評論《吳燕青詩歌中「家園」意識的精神重建》等等。

詩人恆虹在「荔枝」音頻上開設吳燕青詩歌誦讀專欄。吳燕青網絡詩歌從原創到評論,從轉摘到音頻誦讀,可謂異彩紛呈。

吳燕青

網下的吳燕青的詩歌不乏有詩歌發表在《詩刊》《草堂》《香港文學》《大公報》(香港)《香港詩人》《城市文藝》《香港作家》《延河》《臺港文學選刊》《中國散文詩人》《星星·散文詩》《圓桌詩刊》(香港)等知名報刊上。她還合著詩集《香港十詩侶》等。她還有散文和小說發表在《香港文學》上。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詩評家譚五昌主編的《2018年中國新詩日曆》即將由江西高校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本新詩日曆匯集海內外眾多著名詩人與詩壇新銳的精短新詩作品365首(每天一首詩),該書收錄了她的詩歌《帶著前世盟約相約春天》。但是她說,網絡文藝讓她獲得了創作的更多的力量,讀者對於文學的熱情使得她不敢有所懈怠,唯有好好寫作才是對公眾的最好的敬意。

香港網絡作家齊薇霖的網絡文學「自我治癒」

齊薇霖是為數不多的香港網絡文學作家,作為一個80後,齊薇霖的大學是在英國讀的藝術學,後在香港中文大學讀的設計碩士。但是對文學的偏愛是非常獨特的,與她的京津文化的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筆者採訪她時,她說:「我從小在京津兩地長大,那種喝茶、看戲、聽相聲的文化對我影響很大。到現在我依然保持這種習慣,甚至有時候也跟著學唱。我還買了一個正宗的泥金扇,偶爾拿出來把玩一下,覺得特別開心,可以說,我挺喜歡傳統文化的。香港文化對我的影響也很大,因為我的第一份正式職業是在這裡展開的,工作了近十年,定義了我對生存世界的理解。」

齊薇霖

她當初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之後,發現自己不太會找工作,經常碰壁,從寫簡歷到面試技巧都十分青澀,因此也非常鬱悶,常常打不起精神。後來終於等來第一個機會,有家香港的節目製作公司想找一個能說普通話的外景主持人,賣片給上海電視臺播出。她在面試的時候跟老闆說,我可以錄完節目之後自己完成寫稿,因為我們發片給上海的時候,除了視頻還要配一篇文字稿的。說完之後她看到老闆的眼睛立即亮了一下,或許此刻那位老闆立即想到可以節省一個人的工資了。就這樣,他讓她試做了一次,結果齊薇霖做到了,老闆二話沒說就僱了她了。那也是齊薇霖在香港的第一個工作籤證,她說這要感謝上天給她的一點碼字天賦呀。

因為太多舒適,她直接放棄了自己耕耘過的這個節目,去了某知名衛視臺。沒想到卻陷入了恐怖的辦公室政治。那時候,有幾個編輯不停地在上司面前捏造她的各種不是,其實她本想拍桌子走人。在不斷的告訴自己環境並沒有那麼糟的同時,嘗試讓自己理智起來,看清人和工作之間是一種交換的關係,只要這種資源交換還在雙方可接受的範圍內,並且沒有更好的交換條件產生之前,一個成熟的人是不應該辭職的。就在這種不斷痛苦的重複中,她發現自己開竅了,不再像初出茅廬時傻傻的。已經知道作為一個勞動者,特別是在香港這個勞工市場的優勢點在哪裡以及該如何展示這一優勢。從此之後,找工作變得不再是特別艱難的事情,之後我又去了一間美國的廣告傳媒公司和本土手機遊戲開發者公司,做過一款香港最賺錢的手機遊戲。再後來也被人拉去做創業公司,擔任市場總監和聯合創始人。但是她發現那種節奏和工作方式不是我想要的,於是又辭去了這些職位並且連公司股份也一併退還。

齊薇霖與紛雨瀟瀟

她說,你發現有些人和事無論如何逃避,註定是要寫作的。因為就算你自己拒絕寫下來,但大腦也一直在寫作,這會令你顯得不那麼合群,且不堪重負。你最終要找到一種方式,可以同時安放生活和寫作。

因此,她決定寫第一部長篇網絡小說《拜貪家族》,雖然是純虛構作品,但卻是她過去人生的總結。她嘗試用文學戲劇的手段,集合她眼見過或經歷過的生活元素。她還希望在一百年後,有人回憶起她這個年代的時候,《拜貪家族》能夠給他一點點啟發,就像無數文學作品曾經啟發她一樣。那是一種十分美好的傳承,靈魂的溝通,還有,讓我們覺得自己真的活過,在時間的長河裡憑藉一己之力留下微小的印記,無愧於宇宙中一粒沙的身份。目前,她已經完成了近50萬字的創作。

2018年10月21日,「北京十月文學月」——網絡文學專場:中國網絡文學翻譯作品徵稿發布會暨中國網絡文學走向海外「北京元素」表達研討會在北京國家數字出版基地舉辦。齊薇霖應邀參加了網絡視頻會議研討。

視頻會(卓英磊攝)

相關焦點

  • 新聞分析:香港活化工廈 數千幢工廈將重煥新生
    新華社香港10月11日電 題:香港活化工廈 數千幢工廈將重煥新生新華社記者 朱宇軒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0日在施政報告中指出,特區政府將重啟「工廈活化計劃」,並首次允許改裝整棟舊工業大廈作為過渡性房屋使用
  • 人人都是網絡文藝參與者 首屆青年創意家·網絡文藝評論獎啟動
    4月20日,由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指導,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創意學院、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江幹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杭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錢潮杯」首屆青年創意家·網絡文藝評論獎正式啟動,面向廣大華語領域網絡文藝愛好者與評論家徵稿。
  • 香港工廈變形記:女工揮汗地 創業新沃土
    中新社香港6月20日電 題:香港工廈變形記:女工揮汗地 創業新沃土  中新社記者 賈思玉  打特色牌的商業模式,在香港九龍東部的觀塘「無心插柳柳成蔭」。天台農莊、室內滑雪場、私房菜、畫室、潮流小店等,匿身於外牆斑駁、風格粗獷的工廠大廈中,成就一番「老樹發新芽」的景象。
  • 創新打造全國網絡文藝評論新樣本,「錢潮杯」首屆青年創意家·網絡文藝評論獎頒獎
    由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網絡文藝委員會指導,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創意學院、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江幹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杭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錢潮杯」首屆青年創意家·網絡文藝評論獎,近日公布最終獲獎結果。8月6日在「文藝·網絡·現實性與未來性——長三角文藝評論聯盟發展論壇」上,「錢潮杯」首屆青年創意家·網絡文藝評論獎舉行了頒獎儀式。
  • 香港工廈變形記:老紗廠的時尚新生
    中新社香港7月6日電 題:香港工廈變形記:老紗廠的時尚新生  中新社記者 阮曉 香企容  暗紅色的「南豐紡織有限公司」招牌,斑駁的綠色油漆牆面,早已沉睡的墨色紡織機,都在無言訴說著香港歷史上紡織業「黃金時代」的故事。
  • 香港工廈變形記:菜香不怕巷子深
    中新社香港6月22日電 題:香港工廈變形記:菜香不怕巷子深  作者 賈思玉 艾渝  工廠食堂——在年長一些的香港人看來,這幾個字意味著實惠、人情味,卻與珍饌美味相去甚遠。  顧名思義,工廠食堂誕生的使命是為工友「醫肚」(廣東話填飽肚子的意思)。
  • 網絡文藝的青年文化特徵
    從「非主流」文化到用二次元、表情包重新定義日常生活審美,進而改寫社交網絡的信息交流語法,近10年來,通過「網生代」青年的親身實踐,網絡文化被賦予了新的定義。相反,青年成為資訊時代的主要建構者,開始對主流文化進行「反哺」。正如文藝批評家葛紅兵教授指出的,20世紀最後十年,中國開始從「老年本位」文化向「青年本位」文化轉型。  社會的急劇轉型,伴隨著中國80後的整個成長經歷。期間,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媒介文學實踐,因與「80後的出場與命名」高度重合,而成為代際文化傳播、交流的工具。
  • 香港工廈變形記:老紗廠的時尚新生
    中新社香港7月6日電 題:香港工廈變形記:老紗廠的時尚新生  中新社記者 阮曉 香企容  暗紅色的「南豐紡織有限公司」招牌,斑駁的綠色油漆牆面,早已沉睡的墨色紡織機,都在無言訴說著香港歷史上紡織業「黃金時代」的故事。
  • ...攝影家作品展暨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意創業基地揭牌儀式...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系列活動之「光影·夢」灣區青年攝影家作品展暨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意創業基地揭牌儀式順利舉行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19年12月28日訊 12月28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系列活動之「光影·夢」灣區青年攝影展暨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意創業基地揭牌儀式在元匠坊舉行
  • 聽「港樂」 覓「工廈」
    葉惟作為一個在長江下遊北岸長大的「北方人」,粵語歌算是我和香港結緣的開始,也是自七年前南下香港求學時起,我好奇地嘗試探索這座璀璨都市的一塊敲門磚。我2010年入讀香港浸會大學,校園在繁華的九龍塘窩打老道。從港鐵九龍塘站出來後,要經過一片白色高牆,才能走進鬧中取靜的學校去上課。
  • 香港工廈改為居住用途 未來10年或提供1.8萬單位
    中新網10月15日電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允許改裝整幢工業大廈為過渡性房屋。香港小區組織協會研究發現,香港有124幢市區工廈適合改裝為居住用途,若全數用作發展過渡性房屋,可望在未來10年提供1.8萬個單位。
  • 香港都市夾縫中的藝術村
    「夥炭」展覽  一個大城市,若容不下文化創意的發展空間,那也只是一個沒有靈魂、沒有生命力的空間。  這種舊建築活化的文創區,近十年間在人稱「文化沙漠」的香港裡亦日漸發展蓬勃起來。完成歷史使命的古建築、政府物業、工廠大廈,為創作場地及藝術聚落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可能。  老工廈變身藝術工作室聚落  隨著香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製造業黃金時期過去,工業北移,原先企業留下的大批工廈空置無人認領。
  • 香港政府上半年批出28個工廈重建項目
    來源:觀點地產網7月16日,香港政府在2018年施政報告重啟活化工廈,容許業主向城規會申請放寬地積比率進行重建,據發展局回覆立法會議員的查詢時指,截至2020年6月30日,城規會共收到44宗申請(不包括已撤回的兩宗個案),其中獲批的項目共有28
  • 比起住宅,啟德的工廈更有「錢途」……
    港府在2018年重啟活化工廈計劃,在該政策下投資者可以通過補地價而增加樓面面積再進行重建,利潤十分吸引。因為投資工廈亦因此成為投資者眼中極具「錢途」的項目之一! 啟德附近工廈重建價值高 前不久啟德地鐵站也正式開通,沙中線或在不久將來也將全線通車,屆時可令區內交通便捷性更上一層樓。發展商搶地興建住宅如火如荼,作為一片新興發展區,區內是否能有新的投資機遇?
  • 瀋陽1905文化創意園,文藝青年不去打卡,都不好意思說來過瀋陽
    在瀋陽鐵西區有一個1905文化創意園,根據廢棄的小工廠改造而成,最被稱為「瀋陽的798」,文藝青年們紛紛慕名前去打卡。聽起來是不是很文藝,很有格調呢?那事實是不是真的如此呢?窮鬼帶你一探究竟。1905文化創意園位於鐵西重型文化廣場附近,靠近地鐵站,交通便利,所以位置還算好找。窮鬼出地鐵口的時候,映入眼帘的就是這個以廢棄鋼鐵為主題的廣場,很有「鐵西」氣氛(瀋陽鐵西區以前是有名的重工業基地)。循著廣場往裡大概走300米,就可以看到1905文化創意園的招牌了。
  • 長三角文化輸出:擁有越多文藝青年的城市才是好城市
    來源:秦朔朋友圈原標題:長三角「文化輸出」:擁有越多文藝青年的城市,才是好城市來源:秦朔朋友圈1、一座城市的「文藝青年」指標上海是世界級城市,在上海的青年大都理性而務實。在上海周邊的兩座省會之城,杭州和南京,卻充滿了文藝氣質。伴隨前幾年杭州當選「手工藝和民間藝術之都」、南京今年當選「文學之都」,筆者越來越感知到:也許擁有越多文藝青年的城市,將會是新經濟發展的「希望之城」。
  • 香港都市夾縫中的藝術村 有助推動社區藝術發展
    這種舊建築活化的文創區,近十年間在人稱「文化沙漠」的香港裡亦日漸發展蓬勃起來。完成歷史使命的古建築、政府物業、工廠大廈,為創作場地及藝術聚落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可能。  老工廈變身藝術工作室聚落  隨著香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製造業黃金時期過去,工業北移,原先企業留下的大批工廈空置無人認領。
  • 第一太平出售位於香港葵湧永立街全幢全新工廈
    觀點地產網訊:10月19日,第一太平戴維斯表示,出售位於葵湧永立街24至28號(永基路21號)全幢全新工廈,總批則面積約94840方呎。物業毗鄰荃灣路快速公路出入口,兩面臨街,車路可直達,交通便利。第一太平戴維斯(香港)投資部助理董事鬍子申指出,今次出售項目最新落成,規格高,用途彈性大。隨著5G時代來臨,市場對數據中心需求漸殷,其價值亦高於傳統工業大廈。鬍子申續稱,儘管預計疫情將持續或反覆,但基於市場對物流的穩定需求將有助於穩定貨倉類工廈行情。
  • 文藝香港 | 鋼鐵森林般的中環也有街頭文化?
    本周和下周我的公眾號主題都會圍繞 文藝香港 這個專欄,之前我寫過的topic有:2016我在香港的 文學藝術 / 職業發展 活動在香港的周末去哪裡走走?有哪些小眾景點?三月來香港不看展 不要說自己是文藝青年用什麼樣的姿態去看藝術展?提起香港,你會想到什麼?夜晚燈火輝煌的維多利亞港?
  • 80後衢州文藝女青年獲得了香港青年文學獎
    聞婷(左)與兒童文學組評委宋詒瑞女士合影1月10日,在第42屆香港青年文學獎頒獎典禮上,衢州本土作家聞婷的《下一站,地球》香港青年文學獎始創於1972年,是一年一度的香港文壇盛事,在華語界有著重要的影響力。42年來,不少得獎人已成為知名作家及文壇新秀,如張小嫻、馬家輝等。本屆參賽作者為11至40歲的香港居民,以及以華文寫作的海內外人士,比賽組別分為新詩、散文、小說、小小說、文學評論、兒童文學及翻譯文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