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石川:寫鄉愁的余光中,帶著怎樣的遺憾去了天堂?

2020-12-11 石川觀察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人余光中

明人不做暗事,讀著余光中的鄉愁,石川為什麼想學習同為作家的李敖,當年去剝蔣介石的皮那樣,想剝了那個叫余光中去「好死」的人的皮?

網絡截圖
網絡截圖
余光中

出現這樣的想法,就像石川見有境外媒體說,90歲高齡的「鄉愁詩人」余光中病逝後,讓華文文壇感傷。對於這位忘不了故鄉的臺灣詩人,大陸輿論一片緬懷之聲,臺灣社交媒體上的反應明顯少於大陸。噩耗傳到大陸後,所有網民幾乎是一邊倒地緬懷和難過,並對余光中表達感激和祝願。相比之下,臺灣網民較多用「余光中R.I.P(安息吧)」表達緬懷,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認同大陸的網民,表達了負面聲音。對於兩岸網民不同的反響,有人在臉書上評論說:「人們緬懷的不是他的文學,而是他的『鄉愁』。有人緬懷他的鄉愁,就有人憎恨或無視他的鄉愁」一樣。

臺灣那旮旯,有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等相關政客多年的操縱,出現上述情況很正常。特別是,上述媒體給詩人余光中定性為「鄉愁詩人」的用意十分的明顯。現實中,余光中老人的一首《鄉愁》,連接了多少華人的心,多少華人的情,催下多少華人的淚?

只有了解並切身體會到兩岸史,兩岸情懷,又感覺不到兩岸統一跡象,而感到傷痛的人,才能體會到余光中的《鄉愁》,所給華人世界所帶來淡淡憂傷中的親切感。

逝者如斯夫,在布滿蒺藜與荊棘的灣道上,詩人余光中,又是帶著怎樣的鄉愁,怎樣的遺憾,去天堂與早走的親人團聚的?這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呢?比如筆者,得知余光中老人離世,就頓時覺得,架起兩岸鄉愁情懷的那架古箏的弦,突然斷了。

在此背景下,若只是學術方面的爭議倒是好了,逝者為大,人已經走了,點燃一支蠟燭,捧一束鮮花,哪怕是暗地裡給一個祈禱,送老人入土為安也就行了。

然而,正是因為余光中老人寫那首《鄉愁》,才令這位老人難以瞑目,帶著遺憾去天堂的。也正是因為這首鄉愁,激發了大陸人對他的緬懷,才讓這個人懷恨在心,讓余光中「死好」,被人斥為畜生,泯滅人性的。也才讓石川想學習李敖,去剝了他的皮的。

當然,在此背景下,即便是余光中老人活著,面對流氓,面對沒有了是非觀,喪失了人性,和家國情懷,那個叫王奕凱的「太陽花學運」,臺灣所謂民運人士的嘴的。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這種情況下,對於社會完全被撕裂,完全被「文革化」的臺灣社會而言,隨著網絡的發達,和兩岸媒體業的開放,即使臺灣有媒體在不斷地黑大陸,早已樹立了自己性格和脾氣的大陸也不怕,在大陸人眼裡,他們早已經不再像當年那樣,只有靠臺灣用飛機往大陸撒傳單,或偷偷收聽「敵臺」,來了解臺灣了。

現在一張嘴就能望見他的腚眼。對於關注臺海局勢的大陸人而言,現在恐怕對蔡英文、賴清德等政治人物放個屁,誰今早吃的是蘿蔔,誰晚上吃是鹹菜,說的難聽一點,連今天他們穿的什麼顏色的底褲,恐怕也知道的一清二楚。

即使他們自認為其「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比如習慣性在「立法院」互掐,「耍猴」,是世界最美麗的風景線,大陸人都覺得在自己豎立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勢不可擋。他們覺得這四個自信,早已經成為他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傲立世界的底氣,和敢於破解萬難的豪氣。

故此,在石川看來,大陸人緬懷余光中,記住他的鄉愁,一方面是對這位文學巨匠的尊敬,另一方面則是展現一種決心,是在告訴余光中,臺灣遲早會回歸祖國的,他——余光中的魂魄不會飄的太遠,有一天如果飛機晚點,他極有可以真接從海底隧道,坐高鐵回到他的出生地南京,或者自己的老家福建去。大陸永遠是他的家,是他的故鄉。

站在這個立場上,再從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的角度說,面對余光中的鄉愁,及他在離世後被王奕凱侮辱,引發眾怒,被罵畜生、滅絕人性,就突然想到了同為臺灣作家,曾評價余光中是「文高於學,學高於詩,詩高於品」,又滿肚子牢騷的李敖。這個老傢伙當年曾寫過一本《我來剝了蔣介石的皮》的書。很簡單,筆者也想剝了王奕凱的皮。看看這個叫王奕凱的人,是否還有一顆中國心沒有。(文/梁石川)

相關焦點

  • 梁石川:寫鄉愁的余光中,帶著怎樣的遺憾去了天堂?
    ——詩人余光中明人不做暗事,讀著余光中的鄉愁,石川為什麼想學習同為作家的李敖,當年去剝蔣介石的皮那樣,想剝了那個叫余光中去「好死」的人的皮?逝者如斯夫,在布滿蒺藜與荊棘的灣道上,詩人余光中,又是帶著怎樣的鄉愁,怎樣的遺憾,去天堂與早走的親人團聚的?這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呢?比如筆者,得知余光中老人離世,就頓時覺得,架起兩岸鄉愁情懷的那架古箏的弦,突然斷了。
  • 余光中:握著那張寫滿鄉愁的船票,駛向了世界的彼端
    余光中:握著那張寫滿鄉愁的船票,駛向了世界的彼端2017年11月27日,余光中突發急性腦中風送醫院搶救。在院治療17天後因為病情惡化最終搶救無效去世。12月14日的臺北高雄傳出噩耗——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在高雄市三民區的臺灣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去世,享年89歲。以一首《鄉愁》為世人所熟知的的余光中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他是個幽默風趣、頭腦聰明的人,他一直保持的寫文章和作詩的日常,這位高產作家直到生命的最後一顆還是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他就像個孩子一樣」,這是一位曾經採訪過余光中的記者對余光中的評價。
  • 詩人余光中去世,帶著他的鄉愁
    詩歌《六把雨傘》中,有一首也是寫在四川的生活:「春雨就從傘邊滴下來/蛙聲就從水田裡/布穀鳥就從遠山/都帶著冷颼颼的溼意/來繞著傘柄打轉/喔,雨氣好新鮮」。抗戰結束後,嚮往走到更為廣闊世界的余光中考上金陵大學外文系,重新回家。沒想到,內戰爆發,他不得不開始人生的第二次逃亡。跟著家人輾轉南下,先到香港,隨後到臺灣。
  •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連接臺海最有名的詩,就是余光中的詩《鄉愁》,每到佳節倍思親,總會有人提起這首詩,簡單,直接,卻觸動了我們的心弦,那就是思念,深入骨髓的思念,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這份思念,輕輕一碰,就淚如泉湧
  • 余光中|鄉愁與鄉愁四韻
    鄉愁作者/余光中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鄉愁四韻作者/余光中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 余光中《鄉愁》原文 詩人余光中代表作鄉愁被傳頌至今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14日報導,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在高雄醫院病逝,享年90歲。  報導說,余光中日前已傳出疑似中風住院院,肺部感染,後轉進加護病房住院檢查,今日(14日)傳出逝世消息。
  • 詩人余光中:寫《鄉愁》用20分鐘 思鄉已有43年
    余光中:恐怕每個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鄉了,比如說上海人如果去美國留學若干年再回到上海,他以前的很多記憶也改變了,所以《鄉愁》有一部分是時間造成的,還不完全是空間的轉移,在這種意義之下,每個人都有鄉愁。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余光中走了,你可知道鄉愁之外的他
    △ 余光中接受新京報專訪。本期照片均攝於2012年9月,北京。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今日病逝,享年89歲(1928—2017),其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影響廣泛。  提起余光中,有太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那首《鄉愁》。但余光中並不僅僅是《鄉愁》裡的余光中,他作詩千餘首,也不僅僅都在訴說鄉愁。
  • 任冬梅:「鄉愁詩人」余光中
    其實余光中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餘種著作。文壇大師梁實秋曾贊其「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蒲公英的歲月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泉州市永春縣。
  • 寫《鄉愁》的余光中走了 他的重慶話可以「亂真」
    提起這位詩人,人們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他那首著名的《鄉愁》,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這份濃濃的鄉愁裡,還寄託著詩人對重慶渝北悅來鎮(曾為悅來場)的無限掛念——少年時,他曾在這裡生活了7年。少年時學會的重慶話,讓余光中一直記在心中。上世紀80年代初,巴金到香港訪問,當時身在香港中文大學的余光中擔任歡迎會主持人。考慮到巴金是成都人,余光中就用重慶話致歡迎辭,讓巴金大為欣喜。
  • 余光中:握著那張寫滿鄉愁的船票,駛向了世界的彼端
    12月14日的臺北高雄傳出噩耗——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在高雄市三民區的臺灣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去世,享年89歲。以一首《鄉愁》為世人所熟知的的余光中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他是個幽默風趣、頭腦聰明的人,他一直保持的寫文章和作詩的日常,這位高產作家直到生命的最後一顆還是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事實上,餘先生的鄉愁早已貫穿整個人生,整個詩文創作。  余光中手書《鄉愁》  餘先生曾把自己的生命劃分為三個時期:舊大陸、新大陸和一個島嶼,舊大陸是祖國,新大陸是異國,島嶼則是臺灣。他21歲第一次離開舊大陸去島嶼,30歲第一次離開島嶼去美國求學。第一次離開,思念的是臺灣,後來,思念的是祖國,再往後,變成對中國文化——漢魂唐魄的無限眷戀。
  • 余光中《鄉愁》被完美演繹,感動了千萬人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 余光中為什麼因《鄉愁》而愁
    ●汪金友很多人都羨慕余光中,羨慕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鄉愁》。但卻沒有想到,生前的余光中,一直在為這首《鄉愁》而愁。他說:「我寫過1000多首詩,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鄉愁》是一張名片,但這張名片大得把我的臉也遮住,讓別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對我說,我是讀你的詩長大的。結果他除了《鄉愁》之外,都沒有讀過我第二首詩。」我是從12月15日《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導中,看到這條消息的。可能是我耳目閉塞,以前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寫《鄉愁》的余光中,竟然還寫過其它1000多首詩。乃至這麼多年,一直都以為《鄉愁》就是余光中,余光中只有《鄉愁》。
  • 【悅行圈】余光中:願天堂沒有鄉愁;願人間還有詩與遠方
    余光中生前朗誦《鄉愁》片段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1鄉愁啊,鄉愁為何讓人熱淚盈眶1971年,43歲的余光中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僅用了十幾分鐘便寫出了《鄉愁》,成為他傳唱最廣的一首懷鄉詩
  • 余光中帶著巨大遺憾離世,兩岸統一還要等多少年?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先生另一首《當我死時》也同樣令人動容: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
  • 「寫過一千首詩」的余光中,鄉愁之外還有這些名作
    中新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 宋宇晟 上官雲)據臺灣中山大學證實,臺灣著名詩人、文學家余光中於14日上午10時多病逝,享年九十歲。作為一首「寫過一千首詩,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的文學家,余光中最為人熟知的還是那首《鄉愁》。
  • 中國文人的小與大|余光中《時間的鄉愁》
    誠然只要對當時局勢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這篇文章的政治色彩和分量,這也是余光中作為一個寫作者抹不掉的過去。此後,一篇標題為《別了,余光中——願你可以在天堂悔過》的文章以圈內人的姿態向正在線上送別余光中的人們潑了一盆冷水。
  • 賞析杜甫和余光中詩歌裡的鄉愁
    一鄉愁是一個永久的話題。因為人總是在四方走動的:古人的宦遊,即離家去外地做官;遊學,離家去讀書學習;因動亂去他鄉避亂謀生;離家去外地當差;離家去周邊經商……只要離開家園,我們總是會想家的。在忙碌之餘總是會產生一些鄉愁。鄉愁,離別,愛情,是古今中外詩人們的三大常見主題。
  • 余光中:不止於鄉愁
    余光中和江南很有緣,母親是常州人,娶妻則是杭州人。一般資料上都寫,余光中的夫人範我存是江蘇常州人,昨天記者親口問範女士才知,她出生在杭州,一直長到六歲,才因抗戰被迫輾轉。「照外國人的說法,在哪裡出生,就是哪裡人。所以我也是杭州人。」範我存說。  進入杭州界,精神矍鑠的余光中一路問:杭州的桂花還有嗎?楓葉紅了沒?路邊的可是梧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