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杜甫和余光中詩歌裡的鄉愁

2020-12-20 白馬侃詩文

鄉愁是一個永久的話題。因為人總是在四方走動的:古人的宦遊,即離家去外地做官;遊學,離家去讀書學習;因動亂去他鄉避亂謀生;離家去外地當差;離家去周邊經商……只要離開家園,我們總是會想家的。在忙碌之餘總是會產生一些鄉愁。

鄉愁,離別,愛情,是古今中外詩人們的三大常見主題。今天我們就來讀兩首關於鄉愁的詩。一首是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首是杜工部的《月夜憶舍弟》。我們先欣賞一下杜工部的《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自從長安落第後,從天寶五年到天寶十四年,困守近十年才得了一個看管兵甲倉庫的小職位,他勉強將就著幹這個工作。但是那一年,偏偏安史之亂爆發了,當時杜甫在奉先探望家人。第二年,他把家人安置在鄜州羌村後,就單槍匹馬的獨自去投奔唐肅宗去了。結果在路上破安碌山的叛軍逮住,又押回了長安。一年後已經是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他又冒險僥倖逃出,終於在陝西鳳翔拜見唐肅宗,被封了個左拾遺的芝麻小官。後因疏救宰相房琯被貶往華州。老杜嫌官太小而拋棄了官職,舉家西行。乾元二年秋天,就是公元759年,途徑秦州時,杜甫寫下了這首《月夜憶舍弟》。

鄉愁詩一般包含的內容為思念故鄉的親友,眷戀家鄉的草木與故土,懷念家鄉的美好風俗人情。杜甫在這首詩裡懷念的是他的幾個兄弟,因為戰亂社會動蕩不安,為兄弟們的安危憂慮。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秋邊」兩個字有版本為「邊秋,意思就是秋天的邊塞,或者是邊塞的秋天。戍鼓就是邊防樓上打起的更鼓,更鼓只要一敲響,路上就不能再走人了,這在古代叫宵禁。秋邊一雁聲就是秋天邊塞的夜空裡傳來一聲雁叫。夜裡路上早早就沒有人了,再加上夜空中的一生孤獨的雁鳴,可見大唐邊塞在戰亂時期是非常荒涼悽楚的。首聯一開始不急於點題,先描寫動蕩的大環境下,邊關要塞的荒蕪黯淡的夜景,從而為思念家鄉的美好做出鋪墊,由此引起對兄弟們的思念和擔憂。如果是在平安的社會裡,一般不會宵禁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種安定的社會環境也曾有過,可是這種安逸已經成為過去,常常令逃亡路上的杜甫和家人慌恐不安,夜不能寐。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甘肅天水那一帶的白露節氣裡,晚上原野的的水汽應該凝結成露珠的時間比較早。詩人想到今天晚上就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白露節氣了,抬頭望著他鄉的月亮,不由得想起家鄉的明月夜,安謐,閒適,可親。但凡人心躁時看什麼什麼不順眼不合意,況且老杜在顛沛流離的逃生途中。老杜在《宿府》中有詩句「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人心煩惱時大多是主觀情緒蓋過客觀事實,心情舒暢時也會這樣。我們現代人也會說「水是故鄉甜,月是故鄉圓」,原話顯然來自對老杜這兩句的引用,加上自身的感受。當聽不慣別人說某國怎樣好怎樣好時我們會懟那人說「外國的月亮圓」,藉以反諷。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兩句歷來為人稱誦,感覺上卻無絲毫的誇張,因為我們一般都比較依戀家鄉,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普遍情緒。於平凡的景物中寫出至情,提煉成感人的詩句,這就是詩聖駕馭文字的功夫。頷聯只點出了回憶兄弟們的時間在月夜,空間是故鄉,字面上沒有寫到掛念兄弟們,從文字的間隙卻已經流露出那濃濃的思念了。正如我們聽過的一句歌詞寫的: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其實杜甫這麼寫正是睹景思人,以環境烘託生活在其間的人。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老杜的弟弟杜穎, 杜觀,杜豐,杜佔等當時在河南一帶,而河南正是安祿山的叛軍禍亂區,老杜對手足同胞的掛念特別深。四散飄零,生死未卜,怎麼不叫人牽腸掛肚呢。在戰火中被毀的洛陽老家沒就沒了吧,只要兄弟和家人們都安好就行,可這也是未知的,無任何消息。老杜心很痛吧。所以尾聯就自然而然的寫道: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家都沒有了,寄的家書會容易到達家人的手中嗎?而戰亂並沒有消停。

《月夜憶舍弟》意境悽涼孤寂,可謂是「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起句「戍鼓斷人行」中,鼓聲很令詩人震撼不安,這是打仗動亂的時局擾人心煩;斷人行,晚間禁止人行走,會不會影響到我的弟弟們呢?老杜寫一雁聲在更鼓聲裡,陡然增加了悲涼氣氛,讓人心顫慄不已。鴻雁本是書信使者,聽到雁鳴則動了思鄉懷弟的念頭,想起自己寄的家書久久不能到家的原因。這正是後人評價這首詩的起句突兀的情由。

該詩中的意象一一照應緊湊,「戍鼓」照應「未休兵」,「雁聲」照應「寄書」。露與月,弟與家,一一關聯相襯。這些意象是按時間和空間的變換來展開的,從邊關的戍樓到邊關的天空,邊關的秋月之夜到故鄉的月夜,就像電影裡那些人物場景的變換一樣。詩人從個人的安危的擔憂到為國家時局的擔憂,是詩人思想從個人情感的小我到為國為民的大憂,意境逐步拓寬。全詩未見一個「憂」字,而憂愁如亂石中的清泉源源不斷地噴湧而出,真摯感人。

《鄉愁》

作者: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是寫不盡的題材。八九十年代的鄉土文學,包羅了小說,詩歌,散文等多種文學題裁,可謂是一股清流,白馬都很喜歡讀。那時正在初中讀書,在一本雜誌上遇見了余光中先生的這首《鄉愁》。

它是一首真正的現代新詩。說它是真正的詩,是與現在的一些詩人寫的詩歌作品相比較的來說。一首詩,不論是古詩還是新詩,不論是漢語詩,還是外語詩,它們都具有相同的外在形式,豐富的內在涵義。這些外形與內函包括:精煉凝華的語言,琅琅優美的韻律,動人心弦的內容節奏。我們可以用這三點驗證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詩。

先說《鄉愁》的語言精煉凝華。餘先生已在這首詩中的表達語言是非常簡樸淺顯的。簡,不拖泥帶水,無累贅之語,避免結構複雜的句式,比如詩中每行最多十個字,少則三個字,就是化繁為簡。樸,是相對於華而言,樸實無華,沒有用豔麗華美的詞藻去表達思想上的內涵,這些華美的詞藻一般是作定語修飾主語的,通常後面接「的」助詞;比如「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小小的,窄窄的,給人的感覺顯然不是豔麗華美之語。淺,是文字意思上的簡化,通俗易懂,讓人一看就明白寫的什麼意思。顯就是明白,讓人懂,看得到,聽得清。這首詩全做到了,這種簡樸淺顯不是隨意寫的,是作者輕駕熟馭文字藝術的功力寫出的,是詩人對詩歌風格在心中確定好後養成的。

韻律是使詩歌能讀起來琅琅上口,給人以音韻美的原因。韻是句尾成節段最後一字押韻;律指平仄,古時候以平水韻為準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到今天簡化為漢語拼音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今天的新詩應以中華新韻為主為準。我們看一下《鄉愁》裡面的押韻,是以ou韻為韻角,這在平水韻裡是第十一韻部尤。我們不要小看,他每段都是以「頭」字做韻腳,他這樣既能押韻,又能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這頭,那頭,我們日常通俗用語,所以讀起來,有非常濃厚的生活氣息,不像他以前的詩歌那樣晦澀 。這也是余光中先生詩歌風格成熟的標誌。

動人心弦的內容節奏,這是詩歌的一個重要指標。凡是符合前兩個標準的詩歌,卻沒有這個標準,內容空洞,思想空泛,無病呻吟的,也不能叫做詩。我們特別講一下新詩,新詩的分行,分節,分段,這這是新詩內容結構的布局安排,白馬就稱它為內容節奏。但要以內容為主,節奏只是形式。在余光中先生的這首詩裡,以回句為一節,共有四節。這個結構比較清晰,因為他們每一節詩內容中的意象不同,所賦予的內涵也不同。所以它們可以分為四節。我們看一下,餘老先生在詩中寫的都哪些內容。

第一節,「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郵票?郵票代表來往的家書。家書中寫滿了母子兩頭相互思念的文字。第二節說鄉愁是船票。船票代表了人在旅途,天涯相隔,分居兩地的夫妻團圓的夢想和相思。第三節說鄉愁是墳墓。這一句特別驚人。但細細想來,人終究要老去,生死相隔,涕淚陰陽,愁無盡矣。正所謂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將剩歸途。第四節說鄉愁是一灣海峽,這是把鄉愁的境界提高到了祖國統一 的問題上,而統一是遲早的事兒,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詩人書寫鄉愁的層次從個人的情感到國家大義,從年幼到年長按時間先後遞進,每一絲鄉愁都充滿了熱烈的渴望和滿滿的愛意,尤其是裡面包含的愛國主義情懷,感人至深。

今天的詩文欣賞就寫到這吧。最後,白馬附上一首五律舊作,茲懷念尊敬的余光中先生!

《悼余光中先生》

餘光思世味,九秩載鄉愁。

皎月吟三地,清風拂兩頭。

忽傳君御鶴,遠去海鳴鷗。

祈峽如歸璧,當回故國遊。

(平水韻 十一尤)

相關焦點

  • 余光中的詩歌《蛛網》賞析
    《蛛網》暮色是一隻詭異的蜘蛛躡水而來襲復足暗暗地起落平靜的海面卻不見蹤跡也不知要向何處登陸只知道一回顧你我都已被擒落進它吐不完的灰網裡去了余光中的不少詩歌是「學者詩歌」,和餘秋雨的「學者散文」一樣,文採斐然,詞藻優美,善於擷融古典詩詞入己詩,人文氛圍濃烈。
  • 余光中|鄉愁與鄉愁四韻
    鄉愁作者/余光中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鄉愁四韻作者/余光中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據臺媒報導,著名詩人、臺灣文學家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 餘老已逝,留給我們無限的鄉愁……  余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
  • 當鄉愁成了絕響,再見,余光中
    這就不難解釋了,他在《鄉愁》裡面的最後對話對象,是中國。臺灣那邊的文學圈子來看,余光中更像是趕上統戰的大勢,就有了在大陸四處打卡的那些影像。我找過余光中文集,讀他在香港,還有歐洲,尤其是像布拉格的一些文字。但說實話,讀著吃力。
  • 余光中走了,留下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
    余光中先生去世引起的網絡刷屏現象告訴我們,詩歌其實一直不曾退場,而是駐守在人們內心的柔軟角落裡。我們生活在一個通常被認為缺乏詩意的時代,一種習見的論調是,日益商業化、電子化的生存對詩歌構成了碾壓,詩歌的盛宴早已散去,詩歌不大可能成為引起人們關注的公共事件。但是,余光中先生去世引起的網絡刷屏現象告訴我們,詩歌其實一直不曾退場,而是駐守在人們內心的柔軟角落裡。
  • 余光中今世今生全文 解讀閩籍詩人余光中鄉愁情懷
    余光中今世今生全文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  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你不會曉得  我說也沒用  但這兩次哭聲的中間
  • 「思源」講書堂成功舉辦余光中先生作品賞析會
    12月20日晚,「思源」講書堂特別策劃:永遠的鄉愁——余光中先生作品賞析會在錢學森圖書館星空報告廳成功舉辦。西安交通大學教職工朗誦演講協會秘書長趙力老師、西安交通大學教職工讀書協會秘書長李重老師主持本次賞析會。
  • 每日一詩 | 《鄉愁 》(余光中)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 余光中談詩歌創作:內外的痛苦是寫詩的動力(圖)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的這首《鄉愁》曾代表一代人的記憶。最近上映的文學電影系列「他們在島嶼寫作」中,《逍遙遊》的主人公就是已經85歲的余光中。  古典詩可以終生讀,不一定為了寫詩,因為裡面有智慧  余光中最喜歡的詩人都是中國的大師,從屈原、李白、杜甫到蘇東坡,而工作上因為在外文系教學,所以也密切接觸英美文學。余光中笑稱,「所以一度是人格分裂的,是公私分明的。」  「古典詩可以終生讀,不一定是為了要寫。因為裡面含有智慧,不僅僅是詩體,有各種東西可以學。
  • 余光中走了,你可知道鄉愁之外的他
    △ 余光中接受新京報專訪。本期照片均攝於2012年9月,北京。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今日病逝,享年89歲(1928—2017),其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影響廣泛。  提起余光中,有太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那首《鄉愁》。但余光中並不僅僅是《鄉愁》裡的余光中,他作詩千餘首,也不僅僅都在訴說鄉愁。
  • 余光中《鄉愁》之外的至情至性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先生寫的這首《鄉愁》道出了無數海外遊子的心聲和願望。而余光中先生的一生,正是那一代中國人顛沛流離的真實寫照。他深深愛著中華傳統文化,他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他說他的血液裡有一條叫做黃河的支流。初識余光中先生是《鄉愁》而後再讀《尋李白》時,便被其中的名句所驚豔到: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幾句詩歌,內容精簡,但是文字卻豪邁有力,想像奇絕。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余光中去世  《鄉愁》全文: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鄉愁余光中朗誦視頻鋼琴配樂 余光中親自朗誦鄉愁全文
    余光中曾把自己的生命劃分為三個時期:舊大陸、新大陸和一個島嶼,舊大陸是祖國,新大陸是異國,島嶼則是臺灣。他生前自述寫作《鄉愁》醞釀了20多年,但寫出來只花了20多分鐘。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網友「中華星」在百度貼吧裡的留言「願您魂歸故裡,圓君鄉愁」獲得一眾點讚。
  •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河南詩界集體悼念
    他的《鄉愁》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成為每個中國學生的必讀詩。「鄉愁」定義了中國人的一種情感模式,是整整一代人的記憶。  余光中曾說: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河南商報記者特別整理出余光中與河南的緣分與故事,緬懷這位在詩裡喊魂,在歌中懷鄉的老人。
  • 余光中《鄉愁》原文 詩人余光中代表作鄉愁被傳頌至今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14日報導,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在高雄醫院病逝,享年90歲。  報導說,余光中日前已傳出疑似中風住院院,肺部感染,後轉進加護病房住院檢查,今日(14日)傳出逝世消息。
  • 余光中的詩歌《絕色》賞析
    譯文是全不可靠但比起原文來呢卻更加神秘,更加美雪是另一位唯美的譯者存心把世界譯錯或者譯對,詩人說只因原文本來就多誤所以每當雪姑乘著六瓣的降落傘在風裡飛旋地降臨余光中的詩歌偏重敘述,娓娓道來,又捎帶議論,因此,余光中的詩歌讀起來更像散文詩。余光中的文字純美,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但是,余光中詩歌中的意象單薄,意境不深,追求純美而已,是文字上的華美,淺淺地,不夠深沉。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鄉愁》不朽 鄉思不絕
    1949年他隨父母遷居香港,次年赴臺灣,後曾在美國求學和授課。1985年定居高雄市,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至今。1972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花了20多分鐘的時間寫就《鄉愁》。40多年來,這首詩引發全球華人共鳴,先後被選入教科書,時至今日依然是海峽兩岸血脈相連的文化意象。
  • 古詩餘韻在新詩中的還魂——余光中詩歌中的古典意象
    2、月月是古典詩歌中的經典意象,自古以來多為詩人們所歌詠吟唱。作為原型意象,月在詩中有多重意蘊,它常與詩人的鄉愁、愛戀聯繫在一起。月亮總是牽動詩人的思鄉之情,讓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使杜甫喟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也是與愛情密不可分的意象,總與詩人愛情中的悲歡離合密切相連,甜蜜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酸澀有"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 余光中遠行,留下綿延鄉愁
    余光中 記者萬強 攝  14日,著名詩人余光中在臺灣病逝,享年90歲。他創作的《鄉愁》等詩歌在海內外傳誦至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消息傳來,人們紛紛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轉發,表達對余光中先生的哀思和緬懷。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抗戰時期在重慶讀中學。
  • 余光中不止一首《鄉愁》,追思詩作《中元夜》賞析
    大多數人對於余光中的印象,應該還是那枚小小的油票,《鄉愁》是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品,也是最為人熟知的詩作。書生也讀過他的一些詩,但都沒有《鄉愁》那麼抓心,比如詩中的一段: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