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走了,留下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

2021-01-20 冰川思想庫

余光中先生去世引起的網絡刷屏現象告訴我們,詩歌其實一直不曾退場,而是駐守在人們內心的柔軟角落裡。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李躍

12月14日中午,正在一個詩友微信群裡漫無邊際地溜達,手機突然「滴」地一聲,彈出了一則詩人魯子貼上來的新聞——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於上午10時在高雄病逝,享年90歲。

那個寫出了「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這樣的詩句的人,那個曾經想像生命的終結是返鄉的人,就這樣靜悄悄地走了,給靈魂貼上了一枚郵票,返回了他生命的上遊與故鄉。

1928年,重陽,余光中出生於南京,是一個「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寫作,自稱其為寫作的「四度空間」;梁實秋也曾經說過,「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但是,他最為人熟知並被廣泛接受的,還是他的詩人身份。

而這,顯然與那一首已經成為經典、註定會載入詩歌史冊的《鄉愁》有關: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不由得想起了我當年開始習詩的歲月。

上世紀80年代,詩歌是一個比超女、比王者榮耀還要火的詞,詩歌承載著我們70後這一撥人青春年少時的激情、迷茫與感傷,那種情結現在的中學生可能很難體會到了。

▲余光中詩集《守夜人》

其時,各種詩歌流派剛剛興起,國外的以及港臺的大量文學作品進入了我們的閱讀視野。

記得當年正讀初中的我訂了幾份文學雜誌,有一次,躺在床上的我翻閱新送來的某份雜誌,一眼就在一篇詩評裡讀到了這首《鄉愁》,那種詩句中漫溢出來的美與憂傷,像閃電一樣擊中了我。

臺灣詩人中,我見過湘籍詩人洛夫、向明,卻一直沒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余光中。直到寫本篇文章時我才得知,他的這首《鄉愁》寫於1972年,那正是我出生的年份。我願意將這看成是我與余光中之間一個小小的隱秘的交集。

想來詩這種神秘的物種有時候真是上天的一種賜予。

▲詩人余光中與妻子範我存

余光中某年在接受採訪時說,這首詩構思了整整20年,可真正寫作時只花了短短20分鐘。就是這20分鐘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如果說「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他的這首詩則成了許多人詩歌寫作的精神「上遊」,那個在記憶中已成一張黑白照片、卻又恍如昨日的詩歌鼎沸的年代,鄉愁題材一茺佔了詩歌市場上的顯著份額,應該說多少與他的影響有關。

我們生活在一個通常被認為缺乏詩意的時代,一種習見的論調是,日益商業化、電子化的生存對詩歌構成了碾壓,詩歌的盛宴早已散去,詩歌不大可能成為引起人們關注的公共事件。

但是,余光中先生去世引起的網絡刷屏現象告訴我們,詩歌其實一直不曾退場,而是駐守在人們內心的柔軟角落裡。

▲2008年10月7日,余光中回母校——南京秣陵路小學過80歲生日,與全校學生齊誦《鄉愁》

正是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也需要問一問自己:今天,碎片化閱讀與生存的我們,還擁有「鄉愁」嗎?還擁有那種飽滿、充沛而蓬勃的情感嗎?

比如,古人寫得最好的詩當屬離別詩或鄉愁詩,因為在山高水長的古代,和親人或友人的離別真的可能成為永別。

而隨著交通及通訊的日益發達,我們已很難從細微處體會到古人的那種離愁別恨與相思之苦。

現代科技讓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舒適。但相對那些流淌在詩經、楚辭、唐詩宋詞裡或奔放或深沉或細膩的情感,我們的靈魂在退化了。

物質越精緻,內心越粗糙。見花傷春、睹月思人的體驗,離我們似乎也變得越來越遙遠。

劉鶚在《老殘遊記》自敘中說,「哭泣者,靈性之現象也,有一分靈性即有一分哭泣」。但是,我們甚至連感動與哭泣的能力也在逐漸失去——我們似乎活得越來越像機器人了,這不能不令人悚然而驚。

可以說,生活越焦灼、越缺乏詩意,人們越面臨物質世界無處不在的擠迫,越需要尋求詩歌對靈魂的救贖,需要用詩來照亮內心。

余光中先生走了,為我們留下了「鄉愁」。但願我們能一直保存好這樣的「鄉愁」,我們的靈魂成長,能一直獲得「鄉愁」的加持。

這樣一個具有詩教傳統的國度,一個誕生過詩經和漢樂府、李白和杜甫的國度,願詩歌的河流從每個人心底淌過,願「鄉愁」的炊煙將我們與大地連為一體。

相關焦點

  • 余光中遠行,留下綿延鄉愁
    余光中 記者萬強 攝  14日,著名詩人余光中在臺灣病逝,享年90歲。他創作的《鄉愁》等詩歌在海內外傳誦至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消息傳來,人們紛紛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轉發,表達對余光中先生的哀思和緬懷。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抗戰時期在重慶讀中學。
  • 寫《鄉愁》的余光中走了 他的重慶話可以「亂真」
    提起這位詩人,人們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他那首著名的《鄉愁》,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這份濃濃的鄉愁裡,還寄託著詩人對重慶渝北悅來鎮(曾為悅來場)的無限掛念——少年時,他曾在這裡生活了7年。在余光中的印象中,當時的鎮上只有一條大街,「兩邊少不了茶館和藥鋪,加上一些日用必需的雜貨店、五金行之類,大概5分鐘就走完了。」12歲那年,余光中進入從南京遷到重慶的南京青年會中學讀書。校園在悅來場的東南,從家裡出發要走10裡山路。很快,余光中學會了重慶話,他說自己「入川不久就已一口巴腔蜀調,可以亂真。」
  •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連接臺海最有名的詩,就是余光中的詩《鄉愁》,每到佳節倍思親,總會有人提起這首詩,簡單,直接,卻觸動了我們的心弦,那就是思念,深入骨髓的思念,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這份思念,輕輕一碰,就淚如泉湧
  • 余光中|鄉愁與鄉愁四韻
    鄉愁作者/余光中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鄉愁四韻作者/余光中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余光中走了,你可知道鄉愁之外的他
    △ 余光中接受新京報專訪。本期照片均攝於2012年9月,北京。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今日病逝,享年89歲(1928—2017),其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影響廣泛。  提起余光中,有太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那首《鄉愁》。但余光中並不僅僅是《鄉愁》裡的余光中,他作詩千餘首,也不僅僅都在訴說鄉愁。
  • 余光中《鄉愁》原文 詩人余光中代表作鄉愁被傳頌至今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14日報導,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在高雄醫院病逝,享年90歲。  報導說,余光中日前已傳出疑似中風住院院,肺部感染,後轉進加護病房住院檢查,今日(14日)傳出逝世消息。
  • 飲一杯酒以敬鄉愁
    小時候不知道什麼是鄉愁,只知道天天都在家鄉的大山裡,想走出去都難。所以那時候看余光中的《鄉愁》就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直到長大後一年在家的時間沒有一個月的時候才突然深深地明白什麼是鄉愁。錢鍾書說: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
  • 余光中《鄉愁》之外的至情至性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先生寫的這首《鄉愁》道出了無數海外遊子的心聲和願望。而余光中先生的一生,正是那一代中國人顛沛流離的真實寫照。余光中的兩本代表作《鄉愁:余光中詩歌》和《赤子:余光中散文》互為呼應。散文、詩歌一起品讀,更能深切體會到著名文學家梁實秋所評價余光中先生的「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 鄉愁余光中朗誦視頻鋼琴配樂 余光中親自朗誦鄉愁全文
    余光中曾把自己的生命劃分為三個時期:舊大陸、新大陸和一個島嶼,舊大陸是祖國,新大陸是異國,島嶼則是臺灣。他生前自述寫作《鄉愁》醞釀了20多年,但寫出來只花了20多分鐘。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網友「中華星」在百度貼吧裡的留言「願您魂歸故裡,圓君鄉愁」獲得一眾點讚。
  • 余光中先生走了 為我們留下了安靜而美好的詩集
    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辭世。如果對這個名字不熟悉,那應該學過那首有名的《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余光中,臺灣詩人、散文家、翻譯家。生在南京,祖籍福建,後來在臺灣生活。《鄉愁》是他的代表作,所以被冠以「鄉愁詩人」的稱號。
  • 余光中為什麼因《鄉愁》而愁
    ●汪金友很多人都羨慕余光中,羨慕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鄉愁》。但卻沒有想到,生前的余光中,一直在為這首《鄉愁》而愁。他說:「我寫過1000多首詩,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鄉愁》是一張名片,但這張名片大得把我的臉也遮住,讓別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對我說,我是讀你的詩長大的。結果他除了《鄉愁》之外,都沒有讀過我第二首詩。」我是從12月15日《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導中,看到這條消息的。可能是我耳目閉塞,以前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寫《鄉愁》的余光中,竟然還寫過其它1000多首詩。乃至這麼多年,一直都以為《鄉愁》就是余光中,余光中只有《鄉愁》。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鄉愁》不朽 鄉思不絕
    臺灣著名詩人、文學家余光中病逝 生前至少來過大陸50多次余光中:《鄉愁》不朽 鄉思不絕▲12月14日,余光中母校南京五中內,電子屏正在介紹余光中 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寫下《鄉愁》這首詩的臺灣著名詩人、文學家余光中,昨天上午10
  • 難忘「鄉愁」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資料圖:余光中。中新社記者 王中舉 攝    一首《鄉愁》 一份情懷     1971年,思鄉情切的余光中,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寫下《鄉愁》。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被廣為傳誦。    1992年,余光中首次應邀回大陸。「40多年過去,故鄉變了。文化的鄉愁是永遠解不了。」他說。    20餘年來,余光中回大陸60餘次,到了山東、湖南、湖北等很多「小時候都沒去過的地方」,寫了許多關於返鄉的詩。曾獲頒20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並任北京大學與澳門大學駐校作家。
  • 梁石川:寫鄉愁的余光中,帶著怎樣的遺憾去了天堂?
    噩耗傳到大陸後,所有網民幾乎是一邊倒地緬懷和難過,並對余光中表達感激和祝願。相比之下,臺灣網民較多用「余光中R.I.P(安息吧)」表達緬懷,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認同大陸的網民,表達了負面聲音。對於兩岸網民不同的反響,有人在臉書上評論說:「人們緬懷的不是他的文學,而是他的『鄉愁』。有人緬懷他的鄉愁,就有人憎恨或無視他的鄉愁」一樣。
  • 北京新光天地疑雲剪不斷理還亂 或存更名可能
    原標題:北京新光天地疑雲剪不斷理還亂 或存更名可能   北京華聯和臺灣新光三越圍繞合作產物北京新光天地發生的故事遠未完結。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繼高端百貨樂天銀泰變身in88後,新光天地也可能面臨更名。
  • 余光中《鄉愁》被完美演繹,感動了千萬人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 我們的幸福似年輪,剪不斷,理還亂
    我們的幸福似年輪,剪不斷,理還亂。
  • 每日一詩 | 《鄉愁 》(余光中)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 當鄉愁成了絕響,再見,余光中
    原文@MOViE木衛 載於中讀App說來,知道有《鄉愁》後,很長一段時間,我並沒有比在朋友圈悼念余光中死訊的人,更了解余光中。中間略有淵源,始於十幾年前,高中母校一百周年校慶。據說就翻了百年的名人志錄,怎麼都找不到一個跟文化名流沾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