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鄉愁》不朽 鄉思不絕

2021-01-20 中國日報網

臺灣著名詩人、文學家余光中病逝 生前至少來過大陸50多次

余光中:《鄉愁》不朽 鄉思不絕

▲12月14日,余光中母校南京五中內,電子屏正在介紹余光中 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寫下《鄉愁》這首詩的臺灣著名詩人、文學家余光中,昨天上午10時許於臺灣高雄醫院病逝,享年89歲。

病情突變:

家屬曾籤署放棄急救同意書

據余光中生前任職文學院院長的臺灣中山大學方面介紹,余光中上周本來只是到醫院做例行健康檢查,因他已近90歲高齡,也有些慢性疾病,所以在醫師建議下決定住院靜養並進行進一步檢查,當時身體狀況還沒什麼不妥。未料幾日之內情形突然急轉直下,因疑似中風導致肺部感染而轉進加護病房,本周以來病情加重,其旅居國外的女兒們也都緊急趕回臺灣。

臺灣高雄醫院副院長黃尚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家屬考慮余光中年紀大,不願意插管急救,在轉入加護病房前已籤署放棄急救同意書,也希望多陪伴詩人,便在13日晚間轉至普通病房,隔日上午余光中就安詳過世。

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

喜也《鄉愁》:

20多分鐘寫就流傳至今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於江蘇南京,曾就讀於金陵大學外語系。1949年他隨父母遷居香港,次年赴臺灣,後曾在美國求學和授課。1985年定居高雄市,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至今。

1972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花了20多分鐘的時間寫就《鄉愁》。40多年來,這首詩引發全球華人共鳴,先後被選入教科書,時至今日依然是海峽兩岸血脈相連的文化意象。自問世以來,臺灣南管音樂家王心心、南京音樂家晁岱健等先後曾為之譜曲,還被譜成蘇州評彈。可以說,這首小詩為余光中贏得了廣泛的讚譽。2003年底,時為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訪美,在會見華人華僑時談到臺灣問題,就引用了《鄉愁》片段:「一灣淺淺的海峽」,確實是最深的「鄉愁」。

憂也《鄉愁》:

寫了1000多首詩 大家卻記不起

《鄉愁》給余光中帶來喜悅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憂愁。他在生前曾說:「我寫過1000多首詩,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鄉愁》是一張名片,但這張名片大得把我的臉也遮住,讓別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他也曾「抱怨」:「有很多人對我說,我是讀你的詩長大的。結果他除了《鄉愁》之外,都沒有讀過我第二首詩。」余光中透露,由於《鄉愁》流行太廣,以至於有一段時間,他的妻子都不喜歡別人來朗誦它。

在接受採訪時,余光中曾提到自己創作的其他詩篇——比如寫杜甫晚年的《湘逝》,寫得很文、引用典故很多;比如《尋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比如最近十多年所寫的環保方面的詩。

此外,作為臺灣乃至華人世界最重要的現代詩人之一,余光中共出版過20餘本詩集,代表作除《鄉愁》之外,還有被選錄入臺灣語文課本中的《車過枋寮》、《翠玉白菜》等。他的一些詩作被楊弦、李泰祥、羅大佑等音樂家譜成歌曲,成為流行音樂的經典。他在散文創作、文學翻譯與評論方面也都成就卓著,出版各種專集、選集、合集逾百種。文學大師梁實秋曾評價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

鄉思不絕:

至少來過大陸50多次

或許是一生中有太多歲月在外漂泊、遠遊,余光中常以蒲公英自喻。1992年以來,出於對故鄉的熱愛與眷戀,他頻繁前往大陸各省份參加講學、座談會等活動,至少來大陸50多次,許多省份都留下過他的足跡。

在這些往來過程中,余光中的幽默和年輕、開放的心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2010年9月,他在成都武侯祠與讀者座談「詩情與酒興」,在吟誦起《鄉愁》中的詩句「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時,他指向臺下的夫人範我存,「今天我的新娘就在那頭」,頓時全場歡聲雷動。當時天氣陰沉,不久下起了小雨,工作人員為余光中撐起傘,這時他正講到杜甫的詩《夢李白》「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一句,抬頭看看傘,余光中打趣道「現在我也有個冠蓋了」,又引來一片笑聲。

著名詩歌評論家唐曉渡曾在多次座談活動中與余光中有過接觸,他眼中的余光中是「最儒雅的詩人」,儒雅背後還有厚重的詩意和內涵。昨日,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唐曉渡說:「余光中先生在中國現代詩壇乃至文壇都是有時代象徵意義的人物。這樣一位優秀詩人的離世是我們大家的損失。我對他充滿感念和尊敬,有一種很捨不得的感覺。除了詩歌上的成就,我更佩服他的翻譯功底,比如他翻譯的葉芝的《麗達與天鵝》,那真是頂級精品,不僅音部和用韻都與原作一模一樣,還把原作中的典雅神韻也都用強有力的漢語還原出來了,讀來令人震撼。」余光中摯友流沙河則表示得知噩耗後心中非常難受,已給餘夫人發去慰問簡訊:「我們希望你好生保重,你在,光中兄就在。」

在生前的一次採訪中,余光中曾提起跟詩人北島的情誼,「(大陸詩人裡)我最早認識的是流沙河,是他把我的詩歌發表在《星星詩刊》上的。後來又認識北島,我們一起在英國做巡迴朗誦演講,相處了十多天,現在北島住在香港,我們還時常見面。」昨日正在印度參加活動的北島獲悉余光中去世的消息後,動情追憶起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起在英國巡迴朗誦的日子,並寫道,「餘先生為人謙和文雅,英文流利。我對他的印象是老派文人,再加上一點兒幽默和俏皮。不久因餘先生推薦,九歌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好幾本書。」

桑榆晚景:

愛看《琅琊榜》,喜歡搖滾樂

雖然已是功成名就,又是如此高齡,但晚年余光中一直在堅持寫作和教學。今年10月,臺灣中山大學為余光中舉辦了慶祝(虛歲)90壽誕生日會,這是他最後一次公開亮相。當日他以歐陽修的絕句《再至汝陰》抒懷:「黃慄留鳴桑葚美,紫櫻桃熟麥風涼。朱輪昔愧無遺愛,白首重來似故鄉。」他還幽默地表示,很多人好奇自己現在是否還在寫詩、創作,「你們怎麼不問我還有沒有呼吸呀?」顯見在他心中,寫作就像呼吸一樣,是最自然而然的事情。當時,余光中曾表示不想當人瑞,卻提起《戰國策》中的「行百裡者,半九十」,接下來的路才艱辛,希望能夠健康寫作,再出兩本書。

去年余光中出版了詩集《太陽點名》和散文集《粉絲與知音》,今年又推出《守夜人》和《英美現代詩選》兩本英譯增訂本,其中《守夜人》是他首次在大陸出版的自選自譯詩集。該書編輯講道,雖然已是89歲高齡,但余光中在修訂《守夜人》的過程中,「對待詩文一如初見,還在字斟句酌著每一個音節、每一個符號」。今年年初接受媒體採訪時,他仍滿懷雄心壯志,「我還有很多作品未出版,要搜集、校對,這都需要時間,再給我5年到95歲,我還要定一個5年的工作計劃。」

據與余光中一家相交甚厚的友人回憶,以前余光中每天從學校下班回家後就泡在書房裡讀書、寫作,經常熬到半夜一兩點,家人都笑他是「書呆子」。近年來雖然還在教學和寫作,不過畢竟上了年紀,他的生活變得規律了很多,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定時進三餐,有時會到樓下公園散散步,晚上11點一定上床休息。二女兒餘幼珊曾告訴友人:「父親不挑食,不講究美食,但注意養生,譬如香蕉一次只吃半根,西瓜性涼晚上一定不吃。工作結束後他會看電視休閒,也看連續劇,最喜歡《琅琊榜》,也看《羋月傳》。」 余光中則透露,自己從40多歲起開始喜歡流行音樂,尤其是搖滾,「貓王、滾石、披頭四,我都很喜歡,像披頭四裡的列儂,他的歌詞很有時代感,也是很好的詩。真正高明的藝術家很深刻,但講出的話卻能讓人馬上明白,搖滾就是如此。」對於內地的搖滾歌手,他則知道「唱《一無所有》的崔健」和「憑血肉之軀高歌的騰格爾」。

後事安排:

曾寫「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1966年,余光中在《當我死時》一詩中曾寫道,「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昨日,獲悉余光中逝世的消息後,不少網友留言「余光中走了,滿世界都是鄉愁」、「願先生來世無愁」……不過,有關余光中先生的後事,目前尚未有進一步的消息。昨天下午,他的次女餘幼珊在接聽媒體電話時表示:家屬們都很悲痛,不希望被外界打擾。本版文/本報記者 崔巍

相關焦點

  • 余光中病逝《鄉愁》不朽 病情突變家屬曾籤署放棄急救同意書
    余光中:《鄉愁》不朽 鄉思不絕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寫下《鄉愁》這首詩的臺灣著名詩人、文學家余光中,昨天上午10時許於臺灣高雄醫院病逝,享年89歲。
  • 難忘「鄉愁」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余光中。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資料照    人民網訊 綜合臺媒報導,著名詩人余光中今日病逝,享壽90歲(虛歲)。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其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梁實秋曾評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他一生所獲榮譽無數,包括香港中文大學、臺灣政治大學、中山大學、澳門大學榮譽博士等。
  •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河南詩界集體悼念
    河南商報記者吳智星彎文奎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著名詩人余光中14日在高雄醫院病逝,享年90歲。余光中在現代詩、現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均有涉獵。  他創作近70年,寫了上千首詩,出版幾十本書,享譽華人世界。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余光中《鄉愁》原文 詩人余光中代表作鄉愁被傳頌至今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14日報導,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在高雄醫院病逝,享年90歲。  報導說,余光中日前已傳出疑似中風住院院,肺部感染,後轉進加護病房住院檢查,今日(14日)傳出逝世消息。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原來他和湖北還有這樣的緣分
    湖北新聞直播前行中的湖北關注據臺灣東森新聞、臺灣中時電子報等媒體報導,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今日辭世,享年90歲。余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是知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1949年,他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
  • 著名詩人余光中作品《鄉愁》
    忽聞余光中老先生仙鶴,說不出的傷感湧上心頭。誠送老人一路走好!
  • 秭歸縣委書記羅平烺拜訪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
    今天,82歲的著名詩人余光中特別興奮。64年前,他從重慶乘船順水而下途經過屈原故裡。今天,他首次在美麗的校園與前來拜訪的秭歸縣委書記羅平烺和三峽畫院院長汪國新等相聚。  拜訪余光中教授,是此次「臺灣湖北周」的文化交流活動之一。今年端午,是我國端午節申遺成功之後的首個節日。國家和省有關部門將在秭歸縣城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
  • 余光中病逝,他的「鄉愁」留在了每個人的心上
    ……很多人對余光中的印象源於上世紀後期的《鄉愁》。據臺媒報導,著名詩人、臺灣文學家余光中今天在臺病逝,享年90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余光中是知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他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馳譽海內外,一曲《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強烈共鳴。
  •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據臺媒報導,著名詩人、臺灣文學家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 餘老已逝,留給我們無限的鄉愁……  余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
  • 余光中去世 還記得那首兒時的記憶《鄉愁》嗎?
    據臺灣媒體消息,12月14日,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先生在臺灣高雄辭世,享年90歲。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  馳騁文壇 涉獵廣泛  余光中擅詩、散文、評論、翻譯,他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其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余光中詩歌散文有哪些余光中個人介紹及作品匯總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1972年,44歲的余光中寫下這首《鄉愁》,這是大陸讀者對他最熟悉的作品。
  • 「鄉愁」詩人余光中去世 何以解憂唯有獨遊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是,余光中的《鄉愁》,今天,這位鄉愁詩人,去世了。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於江蘇南京, 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1949年去臺灣,自此,多年來一直旅居臺灣高雄。鄉愁來自於此。
  • 余光中遠行,留下綿延鄉愁
    余光中 記者萬強 攝  14日,著名詩人余光中在臺灣病逝,享年90歲。他創作的《鄉愁》等詩歌在海內外傳誦至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消息傳來,人們紛紛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轉發,表達對余光中先生的哀思和緬懷。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抗戰時期在重慶讀中學。
  • 余光中走了,留下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李躍12月14日中午,正在一個詩友微信群裡漫無邊際地溜達,手機突然「滴」地一聲,彈出了一則詩人魯子貼上來的新聞——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於上午10時在高雄病逝,享年90歲。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寫作,自稱其為寫作的「四度空間」;梁實秋也曾經說過,「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但是,他最為人熟知並被廣泛接受的,還是他的詩人身份。
  • 寫《鄉愁》的余光中走了 他的重慶話可以「亂真」
    余光中。(資料圖片)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在高雄醫院過世,終年89歲。12月14日,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去世,享年89歲。
  • 余光中今世今生全文 解讀閩籍詩人余光中鄉愁情懷
    余光中今世今生全文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  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你不會曉得  我說也沒用  但這兩次哭聲的中間
  • 鄉愁余光中朗誦全文視頻 余光中病逝前資料畫面
    > 發布日期:2017-12-15 08:49  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柯金定 視頻信息 12月14日,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辭世
  • 余光中為什麼因《鄉愁》而愁
    ●汪金友很多人都羨慕余光中,羨慕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鄉愁》。但卻沒有想到,生前的余光中,一直在為這首《鄉愁》而愁。他說:「我寫過1000多首詩,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鄉愁》是一張名片,但這張名片大得把我的臉也遮住,讓別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對我說,我是讀你的詩長大的。結果他除了《鄉愁》之外,都沒有讀過我第二首詩。」我是從12月15日《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導中,看到這條消息的。可能是我耳目閉塞,以前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寫《鄉愁》的余光中,竟然還寫過其它1000多首詩。乃至這麼多年,一直都以為《鄉愁》就是余光中,余光中只有《鄉愁》。
  • 「寫過一千首詩」的余光中,鄉愁之外還有這些名作
    中新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 宋宇晟 上官雲)據臺灣中山大學證實,臺灣著名詩人、文學家余光中於14日上午10時多病逝,享年九十歲。作為一首「寫過一千首詩,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的文學家,余光中最為人熟知的還是那首《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