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資料圖片)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
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在高雄醫院過世,終年89歲。
12月14日,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去世,享年89歲。提起這位詩人,人們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他那首著名的《鄉愁》,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這份濃濃的鄉愁裡,還寄託著詩人對重慶渝北悅來鎮(曾為悅來場)的無限掛念——少年時,他曾在這裡生活了7年。
住在朱家祠堂
重慶話可以「亂真」
1938年夏天,余光中隨家人從南京逃到重慶避難,在悅來場一住就是7年。2000年,在臺灣高雄,他寫下一篇長達6000多字的散文《思蜀》,回憶這段難忘的時光。
余光中來渝後,住在鎮上的朱家祠堂。祠堂在嘉陵江東岸的一個山頂上,「那滔滔的水聲日夜不停,在空山的深夜尤其動聽。」在余光中的印象中,當時的鎮上只有一條大街,「兩邊少不了茶館和藥鋪,加上一些日用必需的雜貨店、五金行之類,大概5分鐘就走完了。」
12歲那年,余光中進入從南京遷到重慶的南京青年會中學讀書。校園在悅來場的東南,從家裡出發要走10裡山路。
很快,余光中學會了重慶話,他說自己「入川不久就已一口巴腔蜀調,可以亂真。」他還在文章中記錄了老師聽不懂重慶話的趣事:「孫老師卻學不來川語,第一次來我們班上課,點到侯遠貴的名,無人答應,顯然遲到了。他再點一次,旁座的同學說:『他耍一下兒就來。』孫老師不悅,說:『都上課了,怎麼還在玩耍?』全班都笑起來,因為『耍一下兒』是『等一下』的意思。」
少年時學會的重慶話,讓余光中一直記在心中。上世紀80年代初,巴金到香港訪問,當時身在香港中文大學的余光中擔任歡迎會主持人。考慮到巴金是成都人,余光中就用重慶話致歡迎辭,讓巴金大為欣喜。
60年後首次回渝
重遊故地尋鄉愁
2005年,余光中受邀來渝,這是他闊別重慶60年後第一次回「家」。
「我為解鄉愁而來,但重慶變化太大,可能鄉愁無從寄託。」這次回渝州,余光中曾笑稱,當年寫那首《鄉愁》,是因為兩地相隔,不能回來。現在回大陸近30次,不能說再有鄉愁。
回到重慶,余光中不僅在重慶工商大學舉辦了講座,更是回到悅來尋找居住7年的朱家祠堂。然而曾經的老房子也變成了磚房,余光中取走了一片青瓦,帶回臺灣,永遠珍藏。
「在我少年記憶的深處,我早已是蜀人,而在其最深處,悅來場那一片僻壤全屬我一人。」余光中曾寫下這樣的句子。他也曾說,自己一半的才氣,都是少年時,悅來場的山山水水中孕育出來的。
「沒想到余光中曾在重慶留下這麼多的回憶。」重慶詩人宋尾說,他第一次讀余光中的詩是他的《白玉苦瓜》,詩中的想像力讓他頗為震撼,而在讀到《鄉愁》時,余光中超越詩歌語言的愛國情懷更是讓他印象深刻,「這樣的鄉愁給詩歌以力量,至今仍鼓舞著年輕的詩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