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鄉愁》的余光中走了 他的重慶話可以「亂真」

2020-12-20 騰訊大渝網

余光中。(資料圖片)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

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在高雄醫院過世,終年89歲。

12月14日,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去世,享年89歲。提起這位詩人,人們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他那首著名的《鄉愁》,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這份濃濃的鄉愁裡,還寄託著詩人對重慶渝北悅來鎮(曾為悅來場)的無限掛念——少年時,他曾在這裡生活了7年。

住在朱家祠堂

重慶話可以「亂真」

1938年夏天,余光中隨家人從南京逃到重慶避難,在悅來場一住就是7年。2000年,在臺灣高雄,他寫下一篇長達6000多字的散文《思蜀》,回憶這段難忘的時光。

余光中來渝後,住在鎮上的朱家祠堂。祠堂在嘉陵江東岸的一個山頂上,「那滔滔的水聲日夜不停,在空山的深夜尤其動聽。」在余光中的印象中,當時的鎮上只有一條大街,「兩邊少不了茶館和藥鋪,加上一些日用必需的雜貨店、五金行之類,大概5分鐘就走完了。」

12歲那年,余光中進入從南京遷到重慶的南京青年會中學讀書。校園在悅來場的東南,從家裡出發要走10裡山路。

很快,余光中學會了重慶話,他說自己「入川不久就已一口巴腔蜀調,可以亂真。」他還在文章中記錄了老師聽不懂重慶話的趣事:「孫老師卻學不來川語,第一次來我們班上課,點到侯遠貴的名,無人答應,顯然遲到了。他再點一次,旁座的同學說:『他耍一下兒就來。』孫老師不悅,說:『都上課了,怎麼還在玩耍?』全班都笑起來,因為『耍一下兒』是『等一下』的意思。」

少年時學會的重慶話,讓余光中一直記在心中。上世紀80年代初,巴金到香港訪問,當時身在香港中文大學的余光中擔任歡迎會主持人。考慮到巴金是成都人,余光中就用重慶話致歡迎辭,讓巴金大為欣喜。

60年後首次回渝

重遊故地尋鄉愁

2005年,余光中受邀來渝,這是他闊別重慶60年後第一次回「家」。

「我為解鄉愁而來,但重慶變化太大,可能鄉愁無從寄託。」這次回渝州,余光中曾笑稱,當年寫那首《鄉愁》,是因為兩地相隔,不能回來。現在回大陸近30次,不能說再有鄉愁。

回到重慶,余光中不僅在重慶工商大學舉辦了講座,更是回到悅來尋找居住7年的朱家祠堂。然而曾經的老房子也變成了磚房,余光中取走了一片青瓦,帶回臺灣,永遠珍藏。

「在我少年記憶的深處,我早已是蜀人,而在其最深處,悅來場那一片僻壤全屬我一人。」余光中曾寫下這樣的句子。他也曾說,自己一半的才氣,都是少年時,悅來場的山山水水中孕育出來的。

「沒想到余光中曾在重慶留下這麼多的回憶。」重慶詩人宋尾說,他第一次讀余光中的詩是他的《白玉苦瓜》,詩中的想像力讓他頗為震撼,而在讀到《鄉愁》時,余光中超越詩歌語言的愛國情懷更是讓他印象深刻,「這樣的鄉愁給詩歌以力量,至今仍鼓舞著年輕的詩人們。」

相關焦點

  • 余光中走了,你可知道鄉愁之外的他
    △ 余光中接受新京報專訪。本期照片均攝於2012年9月,北京。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今日病逝,享年89歲(1928—2017),其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影響廣泛。  提起余光中,有太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那首《鄉愁》。但余光中並不僅僅是《鄉愁》裡的余光中,他作詩千餘首,也不僅僅都在訴說鄉愁。
  • 余光中走了,留下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
    那個寫出了「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這樣的詩句的人,那個曾經想像生命的終結是返鄉的人,就這樣靜悄悄地走了,給靈魂貼上了一枚郵票,返回了他生命的上遊與故鄉。1928年,重陽,余光中出生於南京,是一個「茱萸的孩子」。
  • 詩人余光中:寫《鄉愁》用20分鐘 思鄉已有43年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寫這首詩時,他44歲,離開大陸已經20多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於上海、重慶等地。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並考取了臺灣大學外文系。  雖然專業是外文,余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傑出的,當屬詩歌。
  • 梁石川:寫鄉愁的余光中,帶著怎樣的遺憾去了天堂?
    噩耗傳到大陸後,所有網民幾乎是一邊倒地緬懷和難過,並對余光中表達感激和祝願。相比之下,臺灣網民較多用「余光中R.I.P(安息吧)」表達緬懷,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認同大陸的網民,表達了負面聲音。對於兩岸網民不同的反響,有人在臉書上評論說:「人們緬懷的不是他的文學,而是他的『鄉愁』。有人緬懷他的鄉愁,就有人憎恨或無視他的鄉愁」一樣。
  • 「寫過一千首詩」的余光中,鄉愁之外還有這些名作
    中新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 宋宇晟 上官雲)據臺灣中山大學證實,臺灣著名詩人、文學家余光中於14日上午10時多病逝,享年九十歲。作為一首「寫過一千首詩,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的文學家,余光中最為人熟知的還是那首《鄉愁》。
  • 猶記12年前元宵節:余光中背著鄉愁歸蜀
    四川在線消息(川報觀察記者 曾東平)今天中午,驚悉余光中先生駕鶴西歸,不勝悲慟!古人云「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今人可以說:凡有華人處,皆能詠餘詩。最深的鄉愁在臺灣。而臺灣寫鄉愁最多且最好的,是余光中。遙憶2005年成都武侯祠詩會,有幸聽先生現場誦詩,有幸當面採訪。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戰火中一路逃難的童年,是「鄉愁」萌發的最初土壤。  余光中生於南京,9歲因戰亂而逃離故鄉,母親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擔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後來又輾轉避難於重慶。在巴山蜀水深處,余光中度過了中學時代。當時的四川戰火籠罩,交通封鎖,反倒是海的那邊,遙不可及,自由遼闊,充滿魅力。十幾歲的余光中一心嚮往的是逃離這個閉塞落後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 余光中《鄉愁》被完美演繹,感動了千萬人
    余光中 余光中的一生 是一代中國人顛沛流離的真實寫照 1928年,余光中生於南京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後 余光中隨父母遷往重慶
  • 余光中: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呵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說到余光中與重慶,可能很多人會想到這首《鄉愁》,實際上,他還有一篇文章《思蜀》,6000多字,也是記錄的當時他在重慶的生活。
  • 余光中《鄉愁》之外的至情至性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先生寫的這首《鄉愁》道出了無數海外遊子的心聲和願望。而余光中先生的一生,正是那一代中國人顛沛流離的真實寫照。當代著名作家、詩人——余光中1928年,余光中生於當時的民國政府南京,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余光中先生隨父母遷往重慶,在巴山蜀水的深處,度過了他的中學時代。
  • 余光中遠行,留下綿延鄉愁
    余光中 記者萬強 攝  14日,著名詩人余光中在臺灣病逝,享年90歲。他創作的《鄉愁》等詩歌在海內外傳誦至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消息傳來,人們紛紛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轉發,表達對余光中先生的哀思和緬懷。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抗戰時期在重慶讀中學。
  • 余光中寫《鄉愁》只花了20分鐘 詩文收錄兩岸三地教科書
    原標題:寫《鄉愁》只花了20分鐘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半個多世紀,涉獵廣泛。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
  • 余光中《鄉愁》原文 詩人余光中代表作鄉愁被傳頌至今
    受到文壇大師梁實秋稱讚「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的余光中,在現代詩、現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都有涉獵,大學時期就讀外文系的他,還沒畢業就在文學刊物上投稿詩作,受到梁實秋賞識後出版詩集處女作《舟子的悲歌》;畢業後,更與覃子豪、鍾鼎文、鄧禹平等當時文壇上活躍的青年詩人們,共同創立藍星詩社,《藍星》周刊也成為文壇一本非常有影響力的著作。
  • 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一場來自歲月的回眸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首被譽為「鄉愁」代表作的詩歌,寫於余光中先生44歲那年,據說,寫好這首詩僅用了20分鐘的時間。
  • 余光中|鄉愁與鄉愁四韻
    鄉愁作者/余光中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鄉愁四韻作者/余光中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 當鄉愁成了絕響,再見,余光中
    余光中給人的感覺,雖然時局多變,但就是資歷老,見過世面。人生非常順,地位超然。話說來,余光中是南京出生的人。母親是常州人,於是又有常州口音,於是更認可自己是江南人。採訪中又有說,他在廈門待過一年,也是廣義上的廈門人。紀錄片中,他會用四川話吟詩。加上開頭說的,祖籍又是閩南泉州,後半生遷居臺灣,又有遊歷香港西洋通英文。
  • 余光中為什麼因《鄉愁》而愁
    ●汪金友很多人都羨慕余光中,羨慕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鄉愁》。但卻沒有想到,生前的余光中,一直在為這首《鄉愁》而愁。他說:「我寫過1000多首詩,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鄉愁》是一張名片,但這張名片大得把我的臉也遮住,讓別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對我說,我是讀你的詩長大的。結果他除了《鄉愁》之外,都沒有讀過我第二首詩。」我是從12月15日《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導中,看到這條消息的。可能是我耳目閉塞,以前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寫《鄉愁》的余光中,竟然還寫過其它1000多首詩。乃至這麼多年,一直都以為《鄉愁》就是余光中,余光中只有《鄉愁》。
  • 余光中:握著那張寫滿鄉愁的船票,駛向了世界的彼端
    余光中:握著那張寫滿鄉愁的船票,駛向了世界的彼端2017年11月27日,余光中突發急性腦中風送醫院搶救。在院治療17天後因為病情惡化最終搶救無效去世。12月14日的臺北高雄傳出噩耗——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在高雄市三民區的臺灣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去世,享年89歲。以一首《鄉愁》為世人所熟知的的余光中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他是個幽默風趣、頭腦聰明的人,他一直保持的寫文章和作詩的日常,這位高產作家直到生命的最後一顆還是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他就像個孩子一樣」,這是一位曾經採訪過余光中的記者對余光中的評價。
  • 詩人余光中仙逝 記他與重慶的點滴情
    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12月14日,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歲。余光中,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而他的青春歲月卻是在重慶度過的。
  •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連接臺海最有名的詩,就是余光中的詩《鄉愁》,每到佳節倍思親,總會有人提起這首詩,簡單,直接,卻觸動了我們的心弦,那就是思念,深入骨髓的思念,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這份思念,輕輕一碰,就淚如泉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