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打誤撞成就的傳奇:葡萄牙在西非的航海探險

2020-12-16 騰訊網

法西斯豎起的紀念碑

葡萄牙首都裡斯本的發現者紀念碑

葡萄牙首都裡斯本有一座船形的宏偉石碑,正式落成於1960年,紀念有「航海家」之稱的15世紀葡萄牙王子恩裡克逝世500周年。沿著石碑兩側的船舷有人體雕塑,佇立船首的正是備受通俗讀物稱頌的恩裡克,身後跟隨著32位其他為航海探險立過大功的人物。去葡萄牙的遊客,一定會聽人提起裡斯本這座名為「發現者紀念碑」的標誌性建築。

旅遊手冊卻多半不會提到1960年的葡萄牙仍然是法西斯當政。一戰結束時,歐洲的封建貴族退出政治舞臺,許多國家嘗試民主共和,卻無法應付黨派對立與經濟危機帶來的動蕩。到二戰爆發前夕,民主實驗多半以失敗告終,葡萄牙與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東歐許多國家一樣,落入法西斯統治。這些政權又大多在二戰之中被推翻,只有在伊比裡亞半島上未直接捲入二戰的葡、西兩國,法西斯政權得以延長至戰後,冷戰時期成為美國的盟友。

戰後的葡、西還與英、法一樣,都面臨著如何處理海外殖民地的難題。經過兩次大戰,大量輕重軍械擴散到世界各地,被殖民的亞非國家已經有受過現代戰爭洗禮的民族武裝,局面早已不是十九世紀末那樣,揮舞大刀、土槍對付西方人的大炮、機關槍。歐洲國家雖然在裝備與組織上仍然佔著巨大的優勢,但是以武力圍剿爭取獨立的遊擊隊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法西斯統治下的葡萄牙,維護殖民地最為堅定,建造發現者紀念碑,追溯海外殖民漫長的歷史,為的是喚醒擁有帝國的榮耀感,給當局的政策鼓勁。只是,曾經作為殖民先鋒的葡萄牙早已失去當年的榮耀,淪為歐洲最為落後的地區:政治上反動,外交上孤立,經濟停滯不前,工業化遲遲未能展開,以其國力難以承擔維護殖民地的代價。到1974年,不願再為殖民地流血的葡萄牙青年軍官發動政變,終於推翻長達41年的法西斯統治,海外殖民地相繼宣告獨立。發現者紀念碑的意義不在,時至今日成為不明就理的遊客玩自拍的熱門景點。

當然,石碑的來歷並不能否定十五世紀葡萄牙航海探險的意義,它的確是歷史上的一道傳奇:一個貧窮偏僻的小國,不但打開歐亞之間的直接貿易,還促成美洲的發現,對後世影響深遠。在近些年的中國,甚至時常有人將此當成開拓精神的典範,從中尋找大國興衰的經驗教訓。但是如果說航海探險是一個裡程碑,其背後卻還是有一段凡人的歷史,基於當時當地的實際考慮,有著相應的風險與利益算計。十五世紀揚帆遠航的葡萄牙人,卻並不清楚其後的歷史影響。

葡萄牙的位置

歐洲的南部有三條伸入地中海的半島,從東至西依次是希臘、義大利與伊比利亞。東邊的希臘在歷史上多半不屬於西方的範圍,到十五世紀更是落入穆斯林統治之下,屬於經濟較為發達的地中海東部地區,香料與絲綢之路的終點。中間的義大利則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東方的香料進入歐洲基本上都要經過義大利航船的轉運。文藝復興發生在義大利的經濟基礎,正是香料轉手貿易賺得的財富。西邊的伊比裡亞卻離中東太遠,而葡萄牙更是面向大西洋,只有運貨前往北歐的義大利商船從那裡經過。

十五世紀中期伊比裡亞半島的格局

伊比裡亞半島上多山,15世紀分裂成幾個勢力範圍。北邊三國卡斯提爾,阿拉貢與葡萄牙都是天主教地區,三者之間的王室既有婚姻往來,也時常為領土與王位的繼承打打鬧鬧。15世紀下半葉,卡斯提爾與阿拉貢通過聯姻變成西班牙,而葡萄牙則是偏居一隅。在卡斯提爾南邊還有一個格拉納達,是穆斯林留在半島上的殘餘勢力,1492年才被西班牙徵服。

半島的南邊其實還有一個面積是歐洲三倍的非洲大陸,歷史上卻多半是將歐洲人擋在地中海以北的巨大障礙。非洲北端有一個連貫東西,面積達到920萬平方公裡的撒哈拉大沙漠,快趕上中國的國土範圍。大沙漠北部的人口基本分布在兩個地區,有海洋氣流溼潤的北非沿岸,與靠尼羅河澆灌的埃及。論外表特徵北非人與歐洲人相似,歷史上曾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公元七世紀穆斯林興起將東羅馬肢解,北非成為信伊斯蘭教、講阿拉伯語的地區。大沙漠以南才是我們通常概念之中的黑非洲,擁有廣大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域。大沙漠的阻隔使黑非洲與北非之間風土、人種很不一樣。有大沙漠與穆斯林的雙重阻擋,中世紀歐洲對黑非洲的了解很少,形成一堆錯誤的概念,以為非洲在赤道以北,非洲與印度相連,還以為尼羅河的發源地在亞洲。

非洲大陸及與其北鄰的地中海地區

在地中海與伊比裡亞半島上沒有多少角色的葡萄牙,正是在對過的非洲找到舞臺,其航海探險的目的地是非洲西海岸。撒哈拉的大西洋沿岸不但沒有降雨,甚至都沒有多少溼氣,人煙稀少。從地中海進入大西洋的船隻自古就有,卻基本上都是轉北走向歐洲,很少有人往南走。

佔領休達帶來的問題

葡萄牙將目光投向非洲始於1415年對北非港口休達的奇襲得手。策劃襲擊的葡王若昂一世,原本是沒有王位繼承權的私生子。他的同父異母兄長斐迪南得到王位之後,卻沒活到四十歲,去世時將王位傳給女兒。只是若昂的這位侄女當時已經嫁入卡斯提爾王室,不少葡國貴族將她當外人,轉而支持私生王子若昂起兵奪位。其後不免是一場近三十年的爭鬥,要到1411年葡、卡之間達成和平協定,若昂才將王冠帶穩。

戰事結束之後,若昂手下有一幫桀驁不馴,久經沙場,又無事可做的貴族騎士,得為他們尋找用武之地。剛與卡斯提爾達成和平之后,不好在半島上挑起事端,於是選中隔海相望的摩洛哥古城休達作為下一個目標。經過數年謀劃,1415年夏天葡王指揮200艘戰船與五萬人馬對休達發起突襲。守城的摩爾人(北非穆斯林)完全沒有料到葡萄牙會如此莽撞,被殺了個猝不及防,不到一天就棄城而逃。

與伊比裡亞半島相比,摩洛哥的地中海沿岸種植條件優越得多,羅馬時期曾是帝國的糧倉。在貿易上說摩洛哥也更為發達,通過地中海可以到達埃及、敘利亞,甚至印度,通過駱駝商隊也與黑非洲有往來。葡萄牙並沒有征服摩洛哥的實力,佔領休達之後只是得到一座城堡,沒有撈到多少好處,卻得駐兵把守,費人費力又費錢。

葡萄牙能做的是以休達為基地,派船隻襲擊防守較為薄弱的摩洛哥西海岸,找城鎮或貨船搶一把,或者綁架摩爾貴族、富商賺贖金。也就是說,休達被葡萄牙佔領之後成為海盜巢穴。葡王若昂並沒有探險的企圖,更沒有通往印度的想法,只是想著守住休達與搶劫摩爾人。在沿海尋找襲擊目標的過程之中,才順帶摸索大西洋海域,航海探險其實是當海盜的副產物。

葡萄牙波爾圖市聖本篤火車站內,一幅描繪攻打休達的瓷磚壁畫

家門口的折騰

在大西洋中跑船與地中海內的航行不大一樣。地中海是內海,航船多以划槳為主,風帆為輔。風帆的使用受老天爺的限制,依風向而定。順風時掛上四角帆,就是一帆風順。逆風時比較辛苦,得掛三角帆,走之字路線曲折前行,也就是俗稱的「打戧」。划槳更為主動,只是船艙要裝上許多淡水與糧食,沿途必須不時停靠補給。好在地中海周邊不難找到港口,風向不順時可以在港內停泊等待,迷失方向之後漂幾天也不難找到陸地。

在大西洋中探索的船隻卻要面臨更大的挑戰。大沙漠的西岸荒涼,沒有補給的港口,靠槳手划船完全不現實,只能靠風帆,而且肯定躲不過逆風航行的海域。為此得使用阿拉伯人發明的三桅帆船,中桅與前桅掛四角帆,後桅掛三角帆,依據不同風向進行調節。為了找到有利的風向,帆船不時要遠離海岸,茫茫大洋之中很容易迷失方向,需要學會使用指南針、天文星盤、四分儀等等來估算船的位置,相應的技術也是在十五世紀前後才被歐洲水手掌握。

三桅帆船的模型

探索摩洛哥西岸此前就有人零星嘗試過,嘗試者包括穆斯林,加斯提亞人,甚至葡萄牙人自己,但是有價值的發現不多。沙漠西岸太荒涼,反倒是大西洋之中的亞速爾、馬德拉、加那利等等群島有荒地,可以交給商人承包開墾,種糧種果。這在摩洛哥或卡斯提爾來說價值不大,對經常鬧糧荒的葡萄牙卻是有所收穫。

往南的探索走過加那利群島已是卻步不前。那一帶沿岸更為荒涼,時常刮北風,洋流也不好掌握,南下容易北歸難。幾經摸索才搞清楚北歸時需要駛離海岸近一千公裡,才能在大洋之中找到順風。還有中世紀流傳的各種傳說,也造成不小的心理障礙:號稱越往南走天氣越熱,在赤道附近有一個「酷熱地帶」,熱到魚蝦都會被煮熟,根本無法穿越;赤道以南則更加可怕,有狗面人身的怪物,有前額長著一隻眼睛的獨眼巨人,還有個頭不大,只有一條腿配上一隻大腳丫,可以撐起來當傘用的獨腳人。躊躇不前的水手們花了近二十年,才跨越西撒哈拉的博哈多爾角,從葡萄牙南端算起也就一千五百公裡。相比一萬公裡之外的南非好望角與兩萬公裡之外的印度,這並沒有走出多遠。

中世紀歐洲人想像之中,居住在赤道以南的怪物:狗面人身,獨腳人,以及獨眼巨人

三位王子角色不同

家門口的折騰卻產生一位青史留名的人物,有「航海家」美譽的王子恩裡克,但是現代史學研究認為他名不符實。若昂攻打休達的時候,帶著三位成年不久的王子,獲勝之後隨即舉行儀式將他們封為騎士。封建歐洲遵從長子繼承的規矩,三兄弟的角色得根據長幼之序來安排。大王子杜阿爾特文弱,卻必須承擔王位繼承的使命。二王子佩羅德文武雙全深得父王賞識,就王位來說卻是「備胎」,只是享有更多的行動自由。休達戰役後佩羅德外出,一走就是十年,其間不但週遊歐洲列國,還走訪過中東的埃及、巴勒斯坦。

恩裡克是三王子,與王位有相當距離,出路在教會。中世紀有許多田產掌握在區域主教或是修道院主持手中,他們名義上是羅馬教宗手下的高級教士,實際上卻多半是王公貴族家中排行靠後的孩子。擔任教職算是「出家」,理論上說要過清貧的生活,不能成婚。相應的安排多半不是基於孩子個人的意願,而是基於鞏固王朝勢力的政治考慮。出家之後,貴族子弟私下時常過著奢華的生活,私養女子也是大有人在,只是由此產生的私生子沒有名份。

伊比裡亞半島曾經經歷穆斯林統治,在基督教光復過程之中,由習武的修士組成的騎士團起過重要作用。在葡萄牙南部騎士團算一大勢力,不但有教堂、田產還有武裝。恩裡克年紀輕輕就被安排擔任其中之一的基督騎士團的總領,管理新徵服的休達,統領摩洛哥周邊的襲擊與探險。以通常的標準,打劫綁票屬於土匪行徑,但是在教會眼裡這卻是「聖戰」,因為受害者是信伊斯蘭的摩爾人。襲擊摩洛哥由恩裡克統領順理成章,相應的偵察與探索,也是由他出人保護。

佔領休特之後葡國上層一直存有爭議,一派主張以襲擊摩洛哥的聖戰為重點,另一派則希望探索海域。聖戰是騎士的本職與愛好,但是徵戰費人費錢,吃力不討好,滿足的只是騎士的虛榮。探索則屬於經濟開發,倡議者主要來自商人階層,對國家有益處卻難以引起王公貴族的共鳴。恩裡克屬於聖戰派,對航海探索並不熱心。

若昂一世於1433年去世,大王子杜阿爾特接過王位,卻在五年之後也離開人世,王位因此傳給他只有六歲的兒子,阿方索五世。在外遊蕩的佩羅德應召返回裡斯本,擔任輔佐侄兒的攝政王。他見過世面,眼界更為寬闊,對聖戰沒有那麼熱心,反倒對探索更為支持。他的攝政因此帶來襲擊與探險之間優先秩序的調整。

發現者紀念碑上位置排在很後邊的佩德羅雕像

於此期間葡萄牙帆船已經走到西撒哈拉境內,沿岸雖說是不毛之地,間或卻會遭遇小股黑人遊牧部落。他們人少勢單,很容易被葡萄牙人捕獲,運回裡斯本當奴隸販賣,總算帶來一些種地之外的收入。遊牧部落知道葡萄牙人不懷好意之後向南躲避,促使帆船進一步向南挺進。到十六世紀,裡斯本的黑奴數目要達到當地人口的10%以上。就奴隸制度來說,中世紀的葡萄牙其實要比近代的美國南方文明一些,沒有基於種族膚色的歧視。黑奴後來逐漸溶入葡國人口,而不是像美國那樣被壓成下等階層。

在佩羅德支持下,帆船進一步摸到大沙漠南邊的塞內加爾境內,又可以看到綠地。那一帶有定居的村莊,黑人的王國,搶人已經沒有那麼容易,但是卻有貿易的機會。葡人可以提供馬匹,鹽巴,穀物,衣料等等,換取黃金與奴隸。奴隸是生意的大樁,最初的價碼是一匹馬換10到15名奴隸。帆船又在外海發現維德角群島,再進一步向南走到塞拉裡昂。對沿岸風向、洋流、停泊地點、江河入海口的系統記錄,也是開始於這一時期。

從佔領休特(1415年)到佩羅德被殺(1449年),早期葡萄牙航海探索北非的進程

浪得虛名的航海家

1448年,阿方索成年親政,葡國宮廷內部出現新一輪權力洗牌,佩羅德被定上叛逆的罪名,在紛爭中死於非命。恩裡克置身於外,沒有支持佩羅德,得以繼續執掌基督騎士團。其後不久,皇家檔案館的官員德祖拉拉受託撰寫一部非洲西岸探險史。他曾經是基督騎士團的成員,恩裡克的下屬。佩羅德已經被鎮壓,航海探險的全部功勞自然是記在恩裡克名下,寫成一本生動細緻的描述。

有英雄的故事更為吸引讀者,後世的文人難免跟著往上添油加醋,編出什麼恩裡克喜歡結交學者,支持科學研究,創立航海學校,有打開印度通道的遠見等等故事,使其成為「航海家」流芳百世。要到現代的研究才重新審視這些傳說:葡國的航海的確得到基督騎士團的武裝護衛,但是恩裡克本人熱衷於襲擊摩洛哥,對科學、讀書、航海、通商都沒有表現出什麼興趣,並不是探索的推動者。他的「航海家」稱號只是浪得虛名。

佩羅德被殺後,航海派失勢,探索陷於停頓達二十年之久。阿方索捲入與卡斯提爾的王位爭議,對航海沒興趣。恩裡克關注的依然是摩洛哥,直到1460年離開人世。1469年,阿方索乾脆將非洲西岸的探險與貿易全都交給商人承包,王宮不再需要出錢費力,每年坐收二十萬裡斯特許費。以葡王當時近五千萬裡斯的年收入,這算不上一筆大錢,從中不難看出探險並沒有給國王帶來多大的甜頭。不過,葡萄牙的探索歲月已經超過半個世紀,基本弄清北非西岸及外海的情況,雖說非洲西海岸只走了約三分之一。

時常有人感嘆,怎麼是貧窮偏僻的小國葡萄牙率先成為航海先鋒?其實就摸索北非西岸來說,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在地理上,做這件事較為便利的只有摩洛哥,卡斯提爾與葡萄牙。摩爾人與中東、黑非洲都有貿易聯繫,沒必要在大西洋裡搗騰。卡斯提爾在歐洲諸侯的徵戰之中角色吃重,也沒有糧食短缺的問題,對大西洋提不起興趣。

葡萄牙會有興趣,還正是因為其貧窮偏僻。在離島開荒,在沙漠邊緣綁人當奴隸,都不是什麼大盤生意,也就是對缺糧、缺勞力的葡萄牙有吸引力。而即使在葡萄牙,王公貴族對探險熱心者也是少數,開初的航海不過是聖戰的副產物,並非由什麼航海英雄推動。把這些摸索上升到「開拓精神」、「戰略遠見」的高度,是將後來的歷史讀進前人根本就沒有的意圖。打通去印度的通道,並不在這半個世紀的考量範圍之內。只是無意之間,這些探索打下一個基礎,等待著去印度想法的出現。

參考資料:

Bailey W. Diffie and George D. Winius, Foundations of The Portuguese Empire, 1415-1580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7)

William D. Phillips and Carla Rahn Phillips, The Worlds of Christopher Columbu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D. Birmingham, PORTUGAL'S IMPACT ON AFRICA, History Today, 38 (1988) 44.

C.R. Boxer, From the Maghgreb to the Moluccas, 1415-1521, History Today, 11 (1961) 38-47.

A. Peden, The medieval antipodes, History Today, 45 (1995) 27-33.

相關焦點

  • 葡萄牙航海家恩裡克王子:他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他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葡萄牙人民的力量,是民族的英雄。為了獲得精神上的力量,人們需要他成為無可指責的神話。恩裡克因此逐漸變成了一個完美的偶像,他的故事便隨著時間流轉顯得愈加傳奇和虛幻。在故事裡的恩裡克是完美的,現實中的恩裡克則顯然不可能如此。我們幾乎可以確定薩格裡什從未存在所謂的航海學校,恩裡克的「過人才智」則更加無從考證 。
  • 葡萄牙對非洲沿海島嶼及西非海岸的發現
    應該說,除了對北非地區的勘察探險外,古代腓尼基人和羅馬人對整個非洲地區的了解相當膚淺。尤其在古羅馬人到達加那利群島和馬德拉群島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非洲似乎被人們淡忘了。對非洲的真正發現,或者說是對非洲的重新發現,是從「大航海」時代來臨才起步的,而完成這一創舉的則是位於歐洲西南端、瀕臨大西洋的葡萄牙人。
  • 葡萄牙15世紀海外探險背後的基督教夢想
    它們被一艘在海浪中顛簸的卡拉維爾帆船卡拉維爾帆船是15世紀時盛行的一種三桅帆船,當時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家普遍用它來進行海上探險。運載了4000海裡。它們自有深切的用意,如同即將參加登月探險的飛船帶著美國國旗一樣。康從這根石柱的所在地向南眺望,海岸似乎在向東彎曲。他似乎覺得自己已經接近了非洲的末端。通往印度的道路已經在視野之內了。
  • 小國也能成大業:成就了葡萄牙海洋帝國的,是英雄還是劊子手?
    從非洲的西海岸到東方的印度大陸,從馬來半島到中國的澳門,都曾經飄揚著葡萄牙的國旗。很難想像,這是一個人口不足150萬的小國做到的。葡萄牙的成就是與大航海時代同行的。也許我們大部分人只記住了航海家哥倫布的名字,他成就了西班牙的崛起,加快了地理大發現的進程。而作為歐洲最早崛起的葡萄牙,它稱霸大西洋、印度洋和南中國海數十年之久。
  • 航海探險日復日 8090遊戲《大航海傳奇》做最強的職業
    如果你感嘆身不逢時,沒有生在海盜時代,如果你慨嘆命運不照顧,沒有讓你穿越到海盜年代,千萬不要揪心,因為8090遊戲《大航海傳奇》能夠解你之憂。這是一個航海探險遊戲,若是你初來乍到,一定要好好的選擇好職業哦!大航海傳奇遊戲GM:2850506699進入大航海傳奇新區:http://tg.8090yxs.com/mt/dhh1/?
  • 《大航海時代OL》葡萄牙商路怎麼走 葡萄牙商路路線攻略大全
    導 讀 大航海時代是目前非常火火爆的航海類網路遊戲,遊戲的內容非常硬核,各種航海方面的細節都有做到遊戲中
  • 印度計劃,葡萄牙是個貧窮小國,被排擠在歐洲事務之外
    它們自有深切的用意,如同即將參加登月探險的飛船帶著美國國旗一樣。康從這根石柱的所在地向南眺望,海岸似乎在向東彎曲。他似乎覺得自己已經接近了非洲的末端。通往印度的道路已經在視野之內了。如同「阿波羅」號登月探險,這個時刻背後是數十載的努力。在休達戰役之後,恩裡克王子(他永垂青史,享有「航海家恩裡克」的美名)開始出資贊助沿著非洲海岸南下的探險活動,以尋找奴隸、黃金和香料。
  • 深度懂球|航海與足球交相輝映的小國葡萄牙,C羅也要感謝這位偉人
    在那屆世界盃上,雖然葡萄牙隊最終未能如願捧得大力神杯,但是他們也收穫了一枚季軍獎牌,創造了葡萄牙在世界盃上最好的成績。「黑豹」尤西比奧則成為了那屆世界盃的最佳射手。從此這位葡萄牙傳奇射手的名字享譽世界,他的故事也激勵著之後一代又一代的葡國年輕人。
  • 「發現」南非好望角的葡萄牙人,最終也喪命在這裡的巨浪中
    這是葡萄牙一位名叫巴爾託洛梅烏-繆-迪亞士的航海家的傑作。 葡萄牙最有名的航海家是瓦斯科-達-伽馬,但與之同時代的迪亞士,他的「成就」不亞於航海界天王哥倫布。哥倫布「發現」了美洲,迪亞士則「發現」好望角,然後由達-伽馬「發現」亞洲。 歐洲一直以來對遍地黃金的印度垂涎三尺,可印度在哪呢?
  • 見證歷史航海大國象徵葡萄牙的貝倫塔
    由於歷史上葡萄牙是航海強國,所以到葡萄牙旅遊,與航海有關的名勝古蹟能看到很多,貝倫塔就是其中之一。而在大航海時代,更是航海家們的起點。這座建在岸邊水上的塔,除了是昔日葡萄牙作為防守敵人的地方,也是當年航海家們揚帆出海之處。
  • 訪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的故鄉
    新華網裡斯本1月12日電(記者童炳強 報導員於建華)錫尼什是葡萄牙西南部的海濱小城,也是著名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的出生地。日前,記者一行來到這裡尋覓達伽馬的遺蹤。石塊鋪路的小城街巷裡,達伽馬出生的小樓至今還在。那是葡萄牙南方常見的白牆紅瓦的沿街小樓。500多年的風吹雨打,小樓不知重建幾回,也不知換過幾多主人。現在,一扇鐵門和一堵高牆拒遊客於門外。
  • 開啟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人,為何到近代就逐漸沒落了?
    六百年前,葡萄牙航海家自此揚帆起航,走出歐洲神話界定的世界,開創恢弘的大航海時代,成就了人類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殖民帝國。1143年,經歷近三百年的戰爭,葡萄牙的獨立終於得到西班牙承認,從而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佔得一席彈丸之地。彼時的西班牙年輕而弱小,還處於歐洲的「天涯海角」,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國力微弱。
  • 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探險家—麥哲倫
    麥哲倫1480年出生於葡萄牙北部的一個破落騎士家庭,十歲左右他進入王宮服役,充當王后的侍衛,16歲時進入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因而熟悉的航海事務的各項工作,此後,他在東南亞參與殖民戰爭時了解到,香料群島的東面還是一片大海,而且他的朋友佔星學家法力羅也同時計算出香料群島的位置,因此他推測,這片大海的東面一定是新發現的美洲。
  •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歐洲擴張中,這兩個「故事」,你知道嗎?
    1415年,葡萄牙王子航海家亨利跨越直布羅陀海峽,攻佔北非要塞休達,一舉成名。1492年,西班牙的伊莎貝拉女王也奪取了格拉納達,並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佔領梅利利亞城。地理大發現時代,伊比利亞人帶著這種十字軍精神漂洋過海,發現了更多需要剿滅的穆斯林和需要拯救的異教徒。
  • 葡萄牙帝國簡史
    他主持開辦了航海學校,提高本國水手的航海技能,同時建立天文臺、圖書館,還網羅了一大批造船人才,並且採取了多項免稅、補貼木材等措施,造出了適宜在大西洋上航行的一種多桅三角帆船。而針對勇敢無畏的探險家們,只要他們在非洲大陸周邊發現了新的島嶼,亨利就會把這些土地分封給發現者,在有了收成之後就向國家繳納稅賦。
  • 西非!嚯!這條航線光是看看都過癮!銀海獨家 一價全包 專業探險!
    第6天 — — 航海日1617年成立於聖菲利普要塞周圍,它是葡萄牙在非洲擴張的基地之一。我們將參觀民族志學博物館,然後開車穿過這座城市去參觀本格拉最著名的教堂。"Igreja do Populo是由葡萄牙人殖民地時期建造的,是安哥拉南部第一座石頭建築。從那裡,我們會步行去本格拉市,參觀法院及周邊花園,司法部門和市政廳。花園裡種植著漂亮的棕櫚樹和鮮花花,風景如畫。
  • 「Good Hope」的由來——迪亞士的航海探險
    到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完成了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化的過程,他們把開闢到東方的新航路,尋找東方的黃金和香料作為重要的收入來源。迪亞士受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委託出發尋找非洲大陸的最南端,以開闢一條往東方的新航路。
  • 【我愛大航海時代-之五】:西班牙巴塞隆納航海博物館
    巴塞隆納航海博物館,其館址原來是西班牙的一個軍艦廠,為西班牙打造了一支強大的艦隊,如今改造為航海博物館,展示著昔日海洋帝國的輝煌。博物館內展示著歷年來戰艦仿真模型,以及各種工作船、漁船、武器、錢幣、紀念章、郵票、雕塑、工具和各種藝術品,通過現代藝術設計和數字展示,打造了一個獨特的西班牙航海歷史博物館。
  • 【行色譚】沒落的世界航海帝國:葡萄牙(3)
    這裡還安葬了幾位在葡萄牙歷史上功名卓著的偉大人物:詩魂、國父卡蒙斯,航海家達·伽馬和作家艾爾庫拉等。2007年,歐盟27國首腦雲集於此,醞釀籤署歐盟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裡斯本條約》,讓這座教堂再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 海洋探險,早期航海者,繪製世界地圖
    由於是用木頭、皮革和纖維材料所製造,因而船隻很難長期保存,然而毫無疑問的是,它們在求生和探險的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船隻變得越來越複雜,人類也越來越遠離他們所熟知的領地去探險,進而挑戰開放的海洋,尋求新的土地。歷史上最早的航海活動之一至少可推至4萬年前,可能與從東南亞到紐幾內亞和澳洲的移民活動有關。